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随着整个社会、各行各业运转速度的加快,拖延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日益凸显。焦虑,拖延,更焦虑,再拖延,每一种行为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心理根源。拖延是指在完成一件为了维持生存必须完成的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懒惰的,具有自愿、回避和非理性特征的一种行为。从心理学视角分析,拖延既是拖延者恐惧失败,追求完美,又是恐惧成功的一种应付恐惧的心理策略;同时拖延也是拖延者避免疏远,避免亲近,使自己处于安全的舒适区的一种维护心理平衡的策略。

  • 标签: 拖延 恐惧 心理平衡
  • 简介:采用问卷法调查了311名大学生学业拖延与完美主义和自尊的关系,特别考察了自尊在完美主义与学业拖延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学业拖延与消极完美主义显著正相关,与积极完美主义显著负相关,与自尊显著负相关;自尊与消极完美主义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完美主义显著正相关。(2)消极完关主义显著正向预测学业拖延,积极完美主义和自尊显著负向预测学业拖延。(3)自尊在积极、消极完美主义与学业拖延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学业拖延 完美主义 自尊 大学生
  • 简介: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佛洛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和一般拖延量表对315位大学生进行调查,建立父母教养方式、完美主义和拖延的结构方程模型,考察完美主义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拖延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负向预测适应性完美主义,正向预测非适应性完美主义;(2)适应性完美主义负向预测拖延,非适应性完美主义正向预测拖延;(3)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完美主义的中介作用影响拖延行为,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者易拖延,适应性完美主义者则不易拖延

  • 标签: 父母教养方式 适应性完美主义 非适应性完美主义 拖延行为
  • 简介:本研究采用时间管理倾向(TMD)问卷对某军校140名研究生学员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军校研究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各维度在生源类别、角色类别(是否骨干)及是否跨专业及上均无显著差别,但在时间价值感及时间监控感上,低年级学员明显好于高年级学员,在时间价值感上,女生显著好于男生。针对这一结果,建议在军校教育和管理中,加强对研究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

  • 标签: 军校研究生 时间管理倾向 时间价值感 时间监控感 时间效能感
  • 简介:时间问题的关键在于: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理智或心灵有何种关系。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哲学家认为,时空的观念依赖于心灵的本性,物质的空间性被隐含地赋予了比时间更基础的地位——因为空间性作为因果范畴的根基保证了逻各斯秩序的确定性与必然性。柏格森则反对这种先验主义时间观,在他看来,时间的本性就是绵延,它意味着连续、流动、内在、多样,它与空间、测量、间断、同质等无关。他借由绵延引入了一种流变的哲学,在连续变化而又纯粹融合的时间(即绵延)中,逻各斯的序列荡然无存。这正是柏格森主义与康德的先验主义哲学在时间问题上的根本差异。

  • 标签: 时间 空间 绵延 逻各斯
  • 简介:对工作记忆广度机制的四个模型:资源共享模型、任务转换假说、干扰说和时间资源共享模型进行了检验。以60名大学本科生为被试,完成工作记忆广度任务和转换任务。结果表明:加工时间和加工项目数不是影响工作记忆广度的主要因素;工作记忆广度受到加工速度的影响;工作记忆广度和线索-任务转换代价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果支持时间资源共享模型,工作记忆广度取决于注意在加工和存储之间快速、灵活的转换。

  • 标签: 加工时间 加工速度 加工项目数 转换代价
  • 简介:现场中的信息缺失会影响人类对事件的记忆,这对证人证言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但以往对之却鲜有研究。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运用信息缺失范式,采用视频录像材料,通过2个实验探讨了间隔时间和记忆负荷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1)间隔时间没有影响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但信心水平却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变化;(2)记忆负荷高低没有影响真实记忆却影响了错误记忆,在关键信息呈现条件下,降低记忆负荷可以减少错误记忆的发生;(3)信息性质会影响人们的记忆,关键信息呈现条件下的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均高于关键信息缺失的条件。

  • 标签: 错误记忆 信息缺失范式 间隔时间 记忆负荷
  • 简介:未来时间洞察力是指向未来的人格特点,是时间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交点。本研究探讨未来时间洞察力和人格之间的关系问题。从人格心理学中选择了自我同一性和归因取向作为研究内容。采用问卷法对11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大学生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自我同一性测试量表”、“归因风格调查问卷”。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相关显著,并且自我同一性整合程度越高,未来时间洞察力越高;(2)归因取向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相关不显著;(3)性别、年级、专业和未来时间洞察力、自我同一性状态以及归因取向相关不显著。根据结果得出结论为自我同一性影响未来时间洞察力,归因取向对未来时间洞察力影响甚微。

  • 标签: 未来时间洞察力 自我同一性 归因取向 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