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巴黎手稿》)是个丰富多义的文本。通过仔细爬梳此文本,笔者发现,马克思当年提出的许多富有张力的问题,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依然具有新鲜的启发意义。其中,关于"政治寂静主义"的命题就与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独创性与公共性等命题构成一个值得探讨的语义场。本文通过提出"政治寂静主义"这一个新颖的思想理论与美学命题,指出至少在三方面,《巴黎手稿》体现了"政治寂静主义"内涵的三大矛盾,即:关于"经济决定论",《巴黎手稿》的矛盾;关于"历史进步论",《巴黎手稿》的矛盾;以及关于"政治终结论",《巴黎手稿》的矛盾。

  • 标签: “政治寂静主义”、《巴黎手稿》 “经济决定论” “历史进步论” “政治终结论”
  • 简介:霍布斯一方面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包括“行贿”都不能算是不义;另一方面又将特定务件下实现自我利益视为自己对自己的“贿赂”而认其为“腐败”和不义.可送钱而不可收受贿赂,担任裁判者不得受贿的价值观是17世纪英国社会难得的共识.霍布斯在《利维坦》当中引入的贿赂观念,既有力支撑了其整个政治哲学的基础即自然法诫条,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其社会契约论与政治权威起源论证,并成就了其政治哲学的独特性.

  • 标签: 贿赂 腐败 霍布斯 廉政思想 社会契约 政治权力
  • 简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国家有超阶级性的一面。虽然列宁也有非政治国家的提法,但他的非政治国家与国家的超阶级性不是一回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后应实行更广泛的民主制度,以防止公仆蜕变为国家的主人;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说则对民主制度的制衡作用持否定态度,否认无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继承性。列宁的国家观过于强调国家的阶级性质,强调其暴力镇压作用,这是他过于突出人的阶级身份、忽视了人的阶级之外的身份的必然结果。

  • 标签: 政治国家 非政治国家 阶级 民主制度
  • 简介:政治的正当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关于政治正当性的解释范式,主要经历了从政治正当性的伦理学解释范式、政治正当性的社会学解释范式,到价值与制度安排相统一的正当性解释范式的演化历程.价值与制度安排相统一的政治正当性解释范式,是现代人类社会安排政治生活秩序的文明趋势与方向,其真正确立的根本标志是宪政制度的建立.因此,所谓现代政治文明,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在现代宪政制度基础上的一整套政治哲学、政治理念、政治文化和制度安排的集成.究政是现代政治正当性的制度创制.

  • 标签: 政治 正当性 解释范式 价值与制度相统一 宪政制度
  • 简介:政治观是人们关于人类政治生活根本的和整体的观点,它包括政治本质观、政治价值观以及政策策略观三大组成部分的内容。人类政治现象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广泛性以及人们观察政治现象所各自持有的立场、观点、方法,决定了政治解释的千姿百态,其中有代表性的解释主要包括:一是把政治认为是一种社会价值的追求,是一种道德规范。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标签: 政治观 邓小平 政治现象 政治价值观 古代思想家 政治生活
  • 简介:罗尔斯在《万民法》中所提出的国际正义学说近来已经受到一些世界主义正义观的倡导者的严厉批评。借助于罗尔斯的政治本体论,可以表明这些批评者对罗尔斯的批评在某些重要的方面是令人误解的,罗尔斯不仅对基本人权的实现持有一个普遍主义的承诺,而且其国际正义理论因为充分认识到了合理的多元主义的事实与分配正义的本质而在理论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在实践上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 标签: 政治本体论 人民 社会的基本结构 分配正义
  • 简介:“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思想的核心主张。这一政治主张不仅有其特定的哲学内涵与历史成因,还与先秦其它各家的无为思想也有着根本的区别:一方面,在同属道家体系的内部,老子认为君臣俱可休息于无为;庄子则认为,君主固然可以“无为”,但臣下则必须“有为”。庄子的这一思想还同时影响了法家韩非一派的“元为”观。另一方面,老子与儒家孔子“无为”的差别,则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治国理念上的“道治”与“德治”截然分殊。

  • 标签: 无为 有为
  • 简介:孙兰英教授的《全球化网络化语境下政治文化嬗变》一书A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研究》结项成果之一,也是在原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又经数年研究积淀、充实修改后出版的。

  • 标签: 文化嬗变 网络化 全球化 政治 语境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简介:南宋中期政治家周必大与理学的关系是一个变动的过程:在思想上,他最初与理学亲切认同,后来随着与张拭讨论、辩论、争论的进行,他逐渐转向北宋儒学注重实务的立场,最后提出“守道不如守官”之论,明确反对理学所崇尚的道;在政治上,他最初与理学派相互合作,共同反对近幸势力,但后来他逐渐妥协于近幸,并接近、融入官僚集团。从这一意义上讲,余英时先生《朱熹的历史世界》认定周必大为理学士大夫的观点值得商榷。

  • 标签: 周必大 理学 思想 政治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在当前形势下,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还面临着很多困境,走出困境的突破口是走群众路线,大力弘扬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得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只有牢牢坚持群众路线,才能保证我们有充分的政治自觉和政治自信。在坚持群众路线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科学的改革观,确保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路线图,先易后难,扎实推进改革。

  • 标签: 群众路线 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自觉 政治自信
  • 简介:美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最新的发展中,注重对席卷美国、欧洲的金融危机以及"占领华尔街"运动进行深度思考;注重对社会主义在西方实现之可能性的几种理解;注重对马克思理论之时代意义进行召唤与传扬;注重对与马克思理论相关的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政治哲学进行重新解释。这些内容相互之间并没有完全隔离,毋宁说它们是美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与学者在面对大致相同的对象——如资本逻辑、资本主义制度——时形成的几种政治哲学的理路,彼此之间有着很高的关联度和问题的交集。与此同时,这些内容既有对直接的现实问题的论析,也有对理论问题的阐述,但理论与现实其实也不是完全分开的,而是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对现实的观察基础之上,现实的研究又提升到理论省思的层面之上,这也就使得美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始终保持着一种理论与现实的张力,始终因为其强烈的"实践性"指向而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 标签: 美国 马克思主义 政治哲学
  • 简介:古希腊政治思想是马克思国家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思想家对马克思相关著述和国家理论影响深远。马克思国家理论中关于古代和现代的综合、历史评价和道德批判的统一、个体和共同体的协调等思想,都可追溯出古希腊政治思想的渊源。

  • 标签: 马克思 国家理论 古希腊政治思想
  • 简介:本文从政治的生命现象学的新视野,结合当代学术前沿所探讨的生命政治和生命现象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现代生命政治的诞生”、“卢梭对个人身体的生命政治探索”、“马克思解剖资本主义的生命政治策略”、“对人及其政治性的探索”及“劳动就是生命政治的决定性要素”五个部分,阐述卢梭与马克思的政治生命现象学的不同特征,重新考察了卢梭和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为重置两位思想家在近现代政治哲学史上的特殊理论地位开拓可能的前景。

  • 标签: 马克思 卢梭 生命现象学 生命政治 劳动 生存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产生以来,研究者对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彼此冲突甚至互相排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界定的混乱及内含的逻辑缺陷,影响了研究进程的深入和研究成果在更广范围的传播。本文通过剖析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几种通常解释,就如何进一步拓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并剖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长期忽视经济学的原因及后果,认为强化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概念解析 内涵拓展
  • 简介:本文以希尔写的约翰·康福德的诗为例分析了《公民权力摘要或备忘录》一诗中的施行语言、政治与诗歌的暗示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现代诗歌不能达到言语和行动的统一,但通过诗歌施行语言的暗示,诗歌却可以对公民权力和政治事务产生行动的效果。

  • 标签: 吉奥弗瑞·希尔 施行语言 诗歌 公民权力
  • 简介:马克思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但是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只分析了自由竞争阶段的生态问题的特点,无法分析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才开始出现的许多新的特点。基于自由竞争时代的分析,马克思认为脚踏车式的生产导致了资本主义的新陈代谢断裂,导致了对资源与环境的过度消耗。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马克思主义者和激进政治经济学家,如凡勃伦、巴兰、斯威齐以及史奈伯格等人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经济浪费等而导致的生态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 生态学
  • 简介:在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关系维度中,瞿秋白一方面以"文艺阶级性"为核心,致力于建构文学理论的"政治话语",注重发挥文艺的煽动作用、宣传功能;另一方面尊重与理解文艺的内部规律,强调文学理论"学术话语"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研究色彩。缘于瞿秋白文学理论生成的时空条件、"二元式"独特个性、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资源的复杂性等因素,政治与学术的复调话语在瞿秋白的思想世界中处于互补与矛盾的关系之中。

  • 标签: 瞿秋白 复调 政治话语 学术话语
  • 简介:20世纪各种哲学流派和各个学科尽管没有公开表示,但从其问题认识、研究方法及视角上,我们仍会发现某种家族相似,政治学领域出现了微观政治学,史学领域出现了微观史学,哲学领域出现了日常生活批判……。

  • 标签: 微观政治 哲学研究 社会历史理论 衣俊卿 丛书 主编
  • 简介: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国家。日本学界的研究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39—1965年的“《资本论》形成史中的《大纲》研究”,第二个时期是1966—1974年的“资本原始积累理论中的《大纲》研究”,第三个时期是1975年以后至今的“世界视野中的《大纲》研究”。从整体上看,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大纲》研究对“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 标签: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马克思 日本马克思主义 研究综述
  • 简介: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作为一名对马克思主义有着坚定信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在"意识形态终结"论已成为流行话语、"纯审美"批评颇为走俏的当今时代,却一再申论"政治视角"构成"一切阐释阅读的绝对视域",并对后现代主义文化及第三世界文学等进行意识形态分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成果和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标签: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西方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文化 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