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7 个结果
  • 简介: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天地就是空间,光阴就是时间,这是我们把握现实的两大坐标。西方人也常常说,所谓人是在生死之间的一个旅客。

  • 标签: 人生 旅行 西方人 天地 万物 时间
  • 简介:我是个商人,经常要到外地去洽谈生意,我觉得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比跟一大群商人在某家汽车旅馆的咖啡店里一起就餐更令人感到孤独的了。

  • 标签: 伙伴 旅行 汽车旅馆 咖啡店 商人 生意
  • 简介:佛牙是佛陀舍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佛牙崇奉在印度佛教中就已经存在,后随同佛教的东传一起进入中国.佛牙舍利在唐武宗以前主要是皇室崇奉供养,此后逐渐演变为公卿士大夫及高僧、信众开放式的供养形式,故今天发现的佛牙多为宋辽时期民间家族式瘗葬物.透过佛牙的大量面世和流传历史的追溯,使我们了解到宋辽社会各阶层舍利崇奉礼拜状况,对佛教历史文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佛牙 影骨 流传
  • 简介:自狭义相对论发表以来,时间旅行一度成为哲学和物理学的热门话题。通常的讨论集中在时间旅行是否可能上,或期望通过时间旅行探讨其他重要的哲学问题。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即使时间旅行是可能的,它能被证实吗?如何被证实?换言之,我们如何知道时间旅行的确发生了?

  • 标签: 时间旅行 时间旅行者 思想试验
  • 简介:敦煌冬安居资料的发现,有着重要意义。它证明,敦煌佛教不仅与印度律仪有深刻的渊源关系,更与中亚佛教律仪有深厚的历史关连。根据P.2807《七月十五日夏终设斋文》及P.6005《释门帖诸寺纲管》等内容的记载,使我们得知敦煌佛教教团,同印度及中原一样,在都司的组织及地方官府的参与下,每年举行管内僧尼结夏安居,并有解夏设斋活动。而冬安居亦是敦煌佛教教团年中行事之一,六时礼忏等构成了敦煌佛教安居的主要内容。

  • 标签: 《大正藏》 敦煌佛教 《四分律》 原始佛教 比丘 僧团
  • 简介:<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学术研究领域的东西方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文化霸权"是人们谈论东西方特别是中国与西方文化关系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概念对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深刻和多方面的影响。按照福柯的观点,"某种观念的历史并不总是,也不全是这个观念的逐步完善的历史以及它的合理性不断增加、它的抽象化渐进的历史,而是这个观念的多种多样的构成和有效范围的历史,这个观念

  • 标签: 话语实践 文化霸权 现代性反思 语际 中国文学研究 东西方关系
  • 简介:孔孟有自己的生死观.他们将人的生死与“命”、(生死)祸福与“德”联系起来确立了“乐天知命”、“修身以俟之”的生死态度.以“德”取福的延伸就是生死以“义”的生死价值观.这种生死价值观最终决定于生死的目的.孔孟认为,人的目的在于“仁”,修德行义都来源于对“仁”的追求.

  • 标签: 生死 祸福
  • 简介:欧洲全称欧罗巴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分为南欧、西欧、中欧、北欧、东欧5个地区。欧洲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公元前4000-前2500年的西欧曾广泛分布有巨石文化,随后位于东南部的爱琴海地区勃兴为世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欧洲承袭希腊及古罗马文明,后又与基督教文明交融出光辉灿烂的西方文明。15世纪的文艺复兴,使欧洲的各种文艺形式都有辉煌的成就,在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建筑等方面有惊人之作。

  • 标签: 考察学习 见闻 古罗马文明 基督教文明 文化遗产 西方文明
  • 简介:《古兰经》云:“信道的人们啊!斋戒已成为你们的定制,……。故你们当斋戒有数的若干日。你们中有害病或旅行的人,当依所缺的日数补斋。”(2∶183—4)伟大的安拉允许病人、旅行者在莱麦丹月开斋,是对仆人的慈惠和给予的方便。但是,教法学家对可获允许开斋的病情和旅行定性不同。有如下所说:一部分人说,对于病人、旅行者一概允

  • 标签: 莱麦丹 旅行者 《古兰经》 补斋 慈惠 欧麦尔
  • 简介:企业作为影响社会财富的创造积累、社会利益的分配格局和社会需求的有效供给的基本经济细胞,需要擢升其企业公民意识、关怀利益相关者以及尊重社会及其成员道德尊严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力,以向社会传递一种获取企业自我价值实现的社会道德认同境界。

  • 标签: 企业 社会责任 道德 企业公民 利益相关者
  • 简介:为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民族语文工作,学习和借鉴有关国家民族语文工作的先进经验,应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基金会的邀请,由国家民委组织的“中国民族语文工作考察团”一行14人,于2007年1月24日至2月6日,分别前往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国学习考察。笔者有幸参加前往,现将两国的部分有关隋况作简要介绍,以飧读者:

  • 标签: 澳大利亚 新西兰 学习 民族语文工作 多元文化 基金会
  • 简介:满族的家族祖先祭祀活动仍然保留很多传统习俗。续谱针对父系血缘关系,家神祭祀针对家族神灵系统,作为满族穆昆(家族)文化的一个范式,二者储存、传承的是族人与两套祖先关系的知识、人神之间与人们之间关系的秩序、群体性质、群体生活规则、个人道德约束等等信息。关于满族家祭祖先的理解应该是一种当地人的本土思维和民族志学者解释的产物,通过仪式类型的分析、叙述,或许可以传达出满族祖先信仰的某种真相。满族家族祭祀活动已经与其古老的传统有了差别。

  • 标签: 满族 穆昆 续谱 家祭 萨满
  • 简介:《瑜伽焰口》是寺院中最为广泛的法事活动之一。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本人旨在通过对河北柏林禅寺《瑜伽焰口》的音乐考察,进一步了解佛教音乐在不断的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依附、冲突、融合、发展中逐步演变为一种具有中国化的佛教音乐。

  • 标签: 中国传统音乐 柏林禅寺 瑜伽 河北 佛教音乐 中国化
  • 简介:一、前言2001年,为了响应党中央“情系西部献爱心”、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号召,在省民宗委的倡导下,全省宗教界慷慨解囊,纷纷向西部省份捐款(与浙江省对口的主要有四个省、自治区:西藏、新疆、贵州和四川),普陀山佛协捐款达150万元。一年过去了,省民宗委认为有必要对资金的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实地考察。2001年9月3日至9月9日,由省民宗委钟小毛主任率领的浙江省宗教界代表团,赴四川省的广元市、阆中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活动。我作为佛教界的代表,有幸参加了此次考察考察团共计五人,此外还有省民宗委干部郑国元、天主教金仰科神父、基督教汪吉生牧师。

  • 标签: 浙江 宗教工作 管理体制 政府职能
  • 简介:谭世宝在2007年第5期《佛教文化》上发表文章《天下名山僧开多的历史考察——以明末清初云南名山僧开多作典型例证分析》。文章认为,“天下名山僧占多”之单句始见于元人文集中,“天下名山”多有佛教僧侣居处修行的寺院庵堂的现象,应是中晚唐以后才逐渐形成并引起文人关注的。作者提出,由于慧能等人的南禅宗及其各分支向边远的乡村山区的大发展,形成了不论是名山还是不名之山,佛教的建筑都比儒、道两家的多。

  • 标签: 名山 史考 《佛教文化》 明末清初 佛教僧侣 中晚唐
  • 简介:灵隐慧远是南宋佛教禅宗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位高僧,学成于四川,弘法于川外,一生历住名寺,得到孝宗皇帝的数十次召见,门下弟子众多,法脉广布,远播海外。对慧远一生行实的考察无疑是研究灵隐慧远的重要部分。

  • 标签: 灵隐寺 慧远 行实
  • 简介:书松尼众寺院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内唯一的一座尼众寺院,地处于德钦县奔子栏乡境内,距奔子栏乡政府西北方向28公里,位于行政村的一座象头山腰上,海拔2800米左右。传说此处是一头大象的头顶部,两侧山峦正好形为象耳,象鼻延伸到行政村以南公路的左侧。

  • 标签: 书松尼众寺院 云南 地理位置 佛教 修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