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境遇学”是如何应对境遇的“学问”,其着眼点在于提升个体生命的“境界”。《周易》是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境遇学”的一部代表性著作。《周易·大象传》所预设的境遇是方方面面的,其应对之方也是随宜变化的,其中体现着非凡的道德智慧。但它属于“不占之易”,可操作性不强。当代西方的SWOT分析(又称“态势分析”)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作企业战略研究与个人生涯规划分析,与《周易》境遇学有很强的互补性。本文尝试将中国古老的“《周易》境遇学”与当代西方“SWOT分析”相结合,提出“《周易》境遇学SWOT分析”。

  • 标签: 《周易》 境遇学 SWOT分析法
  • 简介:<正>矛盾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最有效的手段。今天,我们党领导十亿人民正在全面改革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了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应当在更广的角度上、更大的深度上和更高的精度上运用矛盾分析,认识并解决改革中的各种矛盾。根据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毛泽东思想的对立统一学说,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可以认为:要系统地运用矛盾分析,“五定”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所谓“五定分析”,就是定性分析、定位分析、定点分析、定量分析、定势分析。为了使“五定”分析成为矛盾分析的组成部分,必须把对立统一的精神实质贯穿到“五定”分析中去,

  • 标签: 矛盾分析法 经济体制改革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企业 商品经济
  • 简介:<正>本文旨在简要介绍马克思的矛盾分析,并据此对矛盾同一性问题谈点认识。马克思是分析矛盾的能手。细读他的著作会发现,里面有一种独特的矛盾分析。其要旨是:根据事物或矛盾的二重性和两面性,遵循矛盾自身的辩证运动,把它分为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发展的逻辑过程。并把这两个过程分别分为两个阶段或过程。历史过程的两个阶段,可分别称之为“差异和生成阶段”与“分离和对立阶段”;逻辑过程的两个过程,可分别称之为“正题”(肯定)形态的变化过程”与“反题(否定)形态的变化过程”①,或称为“矛盾运动的正面过程”与“矛盾运动的背面过程”。

  • 标签: 马克思 历史过程 矛盾分析法 普遍性 矛盾同一性 要旨
  • 简介:阶级分析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社会革命策略的重要依据,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识社会本质的一个基本方法。在我党早年历史上,陈独秀和毛泽东都运用过阶级分析方法来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革命理论。今天,我们将他们关于阶级

  • 标签: 阶级分析 革命理论 中国现代社会 国民革命 农民运动 革命阶级
  • 简介:<正>一、眼动分析的历史眼动分析是研究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每一时刻所加工的信息是什么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眼动仪来记录阅读者的眼动轨迹,然后依据记录资料,分析阅读者的思维活动。这种方法是反应时的深入。在阅读时,人的眼睛做了什么样的活动?对这个问题,早在1978年法国眼科专家贾瓦尔就进行了研究,结果是:“阅读时眼睛不是连续运动的,而是跳跃式的运动”。1908年哈伊出版的《阅读教学和心理学》一书中的许多研究资料就是用眼动分析所取得的。例如:“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眼动过程中注视和跳动有所不同。”到30年代左右,精确摄影技术的发展,眼动分析方法被广泛地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布斯维尔,他

  • 标签: 眼动过程 儿童 阅读过程 眼动仪 心理学研究 注视时间
  • 简介:在物理、化学以及数学等各门科学中,都存在有不少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重大问题,有待后人去解决。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也不例外,研究人的心理的基本方法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

  • 标签: 心理学 自我分析 内省 方法问题 科学
  • 简介: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原则吗?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种回应十分流行,它们分别是以分析和反思平衡来重新解释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特别是正义原则)。但这两种回应都忽视了如下问题:其一,分析和反思平衡本身并非是可靠的,前者甚至不一定适用于规范性命题(包括涵盖政治原则的各类命题),后者并非真正的平衡;其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自身特点要求一种敏于事实(总体性事实)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与分析和反思平衡有着显著的差异。

  • 标签: 分析法 反思平衡法 敏于事实的方法 马克思
  •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毛泽东与马克思、列宁似乎持有不同的农民观,尤其是毛泽东的农民观似乎很难被纳入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谱系中。但实际上,毛泽东的农民观并没有偏离马克思与列宁在阶级分析方面所坚持的基本原则;相反地,毛泽东以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为原型所提出的农民观,是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补充与拓展,在此意义上可被视为阶级分析的一种中国式表达。

  • 标签: 农民观 阶级分析 毛泽东 马克思 列宁
  • 简介:<正>辩证模态推理是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可能性或必然性趋势的辩证推理。辩证模态推理也是依据一定的条件,推出相应的结论。辩证模态推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在科学理论中也不乏其例。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是一个范例。本文根据笔者关于辩证模态推理的研究成果。注对《论持久战》的推理过程进行初步分析

  • 标签: 发展变化 战争 科学理论 客观条件 日常生活 推理过程
  • 简介:<正>模态逻辑(modallogic)的出现,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模态命题和模态三段论。但是,对亚氏模态逻辑的著述,后人长期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直到近现代,随着数理逻辑的发展,模态逻辑才重新受到重视。这主要是由于古典数理逻辑所讲的真值蕴涵(truthimplication)不反映命题之间意义上的必然联系,只是前件与后件真假关系的抽象,要反映命题之间意义上的联系,需提出一种新的蕴涵,在这种情况下,“严格

  • 标签: 模态逻辑系统 数理逻辑 亚里士多德 模态命题 模态三段论 真值蕴涵
  • 简介:毛泽东在80年前发表的《矛盾论》中论述的矛盾分析,蕴含着对矛盾进行定点分析以把握矛盾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进行定位分析以把握矛盾的地位与作用,进行定性分析以把握矛盾的质的规定,进行定量分析以把握矛盾的量的规定,进行定势分析以把握矛盾的运动规律这“五定”要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同志运用矛盾分析看待与处理新的实践中的各方面重大矛盾问题,成为自觉继承、运用毛泽东矛盾学说的典范。

  • 标签: 毛泽东 习近平 方法论 《矛盾论》 矛盾分析法
  • 简介:近年来,案例分析由于在诸多学科的教学中收效显著,开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中获得普遍的应用。本文以一段有关唯物辩证法的案例分析为例,对案例分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的适用性提出质疑,强调在使用任何教学方法之前应首先反思方法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度与相关度,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 标签: 案例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工作 适用性
  • 简介:典范框架的思想来自于Henkin对经典逻辑完全性的证明,它依赖于语法对象。同样,模态逻辑的典范框架也依赖于语法对象的构造。每个一致的正规模态逻辑都有对应于它的典范框架,典范框架包含着相对应逻辑的性质信息;另外,典范框架本身作为自然得到的数学对象也有很多逻辑性质值得研究。典范框架的论域由极大一致的公式集构成,因此,典范框架的构成以语言为参数。对于同一个逻辑,它的基于不同语言的典范框架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逻辑之间包含关系的信息也反映在典范框架上。极小逻辑的典范框架是相当庞大的,对每个正规逻辑,其典范框架也都是足够“宽”的。

  • 标签: 典范框架 模态逻辑 侧面 逻辑性质 经典逻辑 数学对象
  • 简介:针对本质的模态主义解释,范恩发展了一个著名论证来反驳它。范恩试图证明,成为必然属性是成为本质属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通过对范恩的论证给出新的分析,文章将表明,范恩的反例都建立在"对象反身性"属性的构造上,其论证贯穿着"同一性本质"和"识别性本质"的混淆,从而其针对模态主义解释的挑战是不成立的。

  • 标签: 范恩 本质 模态主义 对象反身性
  • 简介:国内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分析学”、“实证主义法学”、“法律实证主义”基本上是相同的概念,分析学就是哲学中的实证主义思想运用于法学理论的产物。但以哈特、凯尔森为代表的20世纪新分析学却是建立在与实证主义哲学极为迥异的哲学立场之上。作为一种哲学流派,新分析学虽然在法学上主要继承了法律实证主义的传统,但无论是作为哈特法律理论之基础的日常语言哲学,还是作为凯尔森纯粹法学之基础的新康德主义哲学,它们在哲学品格上都表现出反对实证主义哲学的特征,特别是反对实证主义哲学所具有的经验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倾向。因此,新分析学实质上是一种反实证主义的哲学,法律实证主义与哲学实证主义也不是同一种意义上的“实证主义”。

  • 标签: 分析法学 实证主义 反实证主义 哲学品格
  • 简介:本文主旨在研究之思想.管法思想源流,在于形上学之道,改造儒之道统为社会道德礼义廉耻,效法阴阳家之天道,予人性基本需求;之法为战国田齐时代产物,是根据社会历史变迁和政治改革应运而生的思潮;之意义之演变,从其字义,与刑、礼及其意义的扩展为宪律(根本大法)、制度、法度、法律、法令、政策、方法的意义;之体系的建立,即是宪律制度(根本大法)的确立,法制的设置,法度(法律)的订定,法令的推行,法禁的设置,版(公布的成文法)之公布,执法的过程,建立法之体系;与权利、与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之特性为其精神公平无私、平等;其特质为绝对、恒常、超越;之推行的过程要、重令、任.

  • 标签: 管子法源流 意义 体系特征
  • 简介:在关于认知与经验主体的本性的明确假设之下,我们试图仔细检验克里普克反驳类型物理主义的模态论证中的前提。当主体被设想为一个超自然的、视整个自然世界为外部世界的“自我”的时候,克里普克的这些前提都显得很合理、可接受。但物理主义蕴涵着认知与经验的主体自身应该是自然世界中的生物一物理系统,在这个物理主义的主体观下,克里普克的这些前提之一就成为假的。

  • 标签: 克里普克 超自然 模态 英文 证论 物理主义
  • 简介:加拿大哲学家瑞比通过反省一些哲学咨询师的理论及其应用,提出了哲学咨询的四阶段.“自由漂浮”是哲学咨询的第一阶段,哲学咨询师在此阶段鼓励来访者随意自在地说出任何想说的话语,使用苏格拉底式的“助产术”方式帮助来访者将问题浮现后,随即就进入到了“即刻问题解决”的第二阶段.哲学咨询师协助来访者找到澄清问题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发展出一套哲学理性的思维能力,从而能解开困扰其自身问题的症结.当来访者对即刻问题的解决获得满意时,哲学咨询师与来访者都要进入哲学咨询的第三阶段,即“有意向性的教与学”.哲学咨询师在此阶段不仅要与来访者讨论哲学问题,而且还要帮助来访者将哲学推理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从而进入哲学咨询的第四阶段,即“超越”阶段.来访者通过与哲学咨询师的多次对话后,发展出推理能力和对话技巧,学会如何超越个人目前的状况,使自己不再沉溺于过去的痛苦,建立起一套属于自我的价值体系.哲学咨询作为哲学践行的一种社会应用形式,其方法及其实践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自由漂浮 即刻问题的解决 意向性的教导行为 超越
  • 简介:金刚萨埵忏悔是藏传密教前行的基础修行内容,本文尝试从现代精神分析视角解读金刚萨埵观修方法的神秘外貌下所蕴含的心理机制,阐明其中触及并试图修复的人类深层心理创伤,指出金刚萨埵修行乃是通过直觉性的运用人类童年本具的想象性内化和自我内在对话能力,将人生最主要的三大创伤:口腔阉割、肛门阉割、生殖器阉割及随之而引发的诸多人格障碍,在持续的观想念诵中一一面对、修复,从而为后面的密法正行奠定基础。

  • 标签: 金刚萨埵 精神分析 创伤
  • 简介:常有朋友咨询,修仙学道初开始做什么工夫最宜?在修炼中如何调整自己的呼吸?如何才能达到胎息的境界?等等。对于最开始做什么工夫,我们在《入门静功》一文中略有谈及。然而受“修炼须意守”这种固有习惯的影响,很多人认为静功不依不守,做起来使人觉得无着无落。在这里我们就从呼吸及意

  • 标签: 呼吸方法 道教文化 胎息 修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