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习近平批示重温毛泽东的著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其核心思想就是坚持和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习近平的批示蕴含两个重要思想:党委书记要带头讲团结,在集中统一的基础上保证决策高效;党委决策要民主,要充分发挥党委成员、下级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两个重要思想与《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有着一脉相承的思想关联,同时也是对毛泽东党委决策民主思想的重要发展。

  • 标签: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民主集中制 党委决策民主化
  • 简介:李先波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撰文认为,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有关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的论述,被有的研究者冠之以“民主手段论”,这实际上存在脱离语境、特定指称对象和历史背景之嫌。事实上,毛泽东《正处》一文的相关论述涵盖了民主与集中、民主与专政两个范畴。

  • 标签: 民主与集中 毛泽东 手段论 哲学社会科学版 大学学报 矛盾问题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由中国共产党、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三部分构成,他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进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的生成,随着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的理解和把握的逐步深入,主体不断成长壮大,并且走向成熟。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演进过程中,呈现出了规律性特征,即主体力量不断壮大,主体自觉性不断增强,主体间互动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

  • 标签: 民主革命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主体
  • 简介:西方民主核心价值观生长于欧美资本主义文化,其实质是以"私"为核心的个人主义民主核心价值观。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核心价值观正在将个人引向精致的利己主义和理直气壮的个人主义,将国家引向碎片、极端、民粹,将人类引向战争。然而,由于欧美资本主义文化在当今世界的强势地位,西方民主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造成了语境之困。

  • 标签: 民主 资本主义民主 核心价值观
  • 简介:自由主义强调私人的自主权利,主张通过公民选举精英的民主模式来治理国家。在对个人自由的看护上,它寄希望于精英们的德性。相反,共和主义把民主视为一种整合社会的政治性组织,这种组织以全体公民的道德和伦理自觉为基础。哈贝马斯指出,自由主义赋予民主的规范性意义太弱,而共和主义赋予民主的规范性意义则太强,不具有事实上的生命力。据此,他提出了商谈民主概念。商谈民主是一种中立性的民主,它既对自由主义的私人自主权利保持开放,同时也积极吸纳共和主义的公民道德和伦理主张。这种中立的德性姿态,使商谈民主有效地调和了存在于自由主义、共和主义民主中的事实性与规范性之间的张力。

  • 标签: 自由主义 共和主义 商谈民主
  • 简介:邓小平的协商民主思想渗透着深深的民生关注取向,对民生问题的处理贯穿了协商民主的参与精神、稳妥意识和人民价值归宿。从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政权组织原则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与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其协商民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为重要的思想根基和理论来源。邓小平的协商民主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协调优化社会关系,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增进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社会共识;强化民主监督,有助于提高民主质量,推进国家在协同治理中不断趋向善治;促进决策的民主与科学,有助于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中实现公共决策的最大效能。结合邓小平的协商民主思想,要在以促进民生为重点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安排、以开放包容的统一战线为协商民主壮大发展载体、以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协商民主开拓发展空间、以融入市场经济元素为协商民主注入发展动力等方面推进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未来发展。

  • 标签: 邓小平 协商民主 民生关注 民主决策
  • 简介:通过阐释在最近的组织美学研究中社会学议题的原则,本文揭示了组织美学与组织民主的关系问题;讨论了组织社会学和组织理论中多样的创新性方法和研究模式,特别是讨论了日常工作生活中具有艺术和美学特征的组织分析方法。通过将组织生活美学维度涵括进来的方式,作者认为组织美学的社会协商研究,暗示着我们应扩大日常工作生活中组织的公民和民主的标准。

  • 标签: 组织美学 社会协商 组织民主
  • 简介: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党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系。依据其内在的规律性,可将这一历史过程分为萌芽、孕育、形成与发展四个阶段。

  • 标签: 民主集中制思想 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 建党思想
  • 简介:好的制度实施需要科学的步骤和严细的程序支撑,否则将形同虚设。作为党和国家'第一制度'的民主集中制,在执行过程中因其实施步骤与程序设置尚缺乏较清晰的理论表述,在实践中显现出缺乏操作性、规范性、严肃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因此,民主集中制的实施步骤和程序设计无疑成为其能否有效贯彻的关键环节。本文尝试从操作层面的角度,对地方党委和基层党组织实施和运用民主集中制步骤与程序的预设进行了一些探析,以便能在实践中更好地提高民主集中制的质量和实效。

  • 标签: 民主集中制 实施步骤与程序 预设
  • 简介:谁不了解中国农民,谁不走进中国农民,谁不融入中国农民,谁就不能在这个农民国度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读懂农民,确切的说从毛泽东开始的。重温毛泽东的农民情怀,感悟一代伟人如何从曾经的心怀救国济民于危难的农家子弟到步入统领公务、践行纯洁誓言的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标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农民情怀 毛泽东 中国农民 教科书
  • 简介:邓小平和陈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开始交往。他们的交往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时期,尤以长征路上和抗日战争时期较为集中。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的良好工作关系和个人关系,为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深度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 标签: 邓小平 陈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交往
  • 简介:传统协商思想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对传统协商思想的融合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继承、内化到逐渐超越的渐进过程.其中,借鉴继承方面,主要体现为发掘传统文化中有重要价值的协商思想;内化吸收方面,主要体现为将传统协商思想与现代协商理论相统一;发展超越方面,则主要体现为对传统协商思想从多层面进行丰富和完善.

  • 标签: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 传统协商思想 继承 内化 超越
  • 简介:中国民主党派代表性问题是中国政党制度与统一战线的一个传统问题和基础问题.中国民主党派代表性问题的实质就是形式代表与实质代表之间的匹配和契合程度。当前中国民主党派的代表性.由于与社会脱节,面临如下的转型困境:代表性失衡,即代表过度与代表缺失;代表性趋同,即政党趋同、界别模糊与重复代表;代表性虚置,即形式代表与实质代表的悖论。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政党协商的大背景下.民主党派的代表性建设面临深刻转型,即从形式代表向实质代表转化,从缩影代表到授权代表与行动代表转型。

  • 标签: 民主党派代表性 形式代表 实质代表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文本的中国、时代、大众(合称'三'),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中国共产党获取理论自信的固本工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性文化工程。MEGA文本'三'的理论基础,包括MEGA的文本语言转换、文本传播规律和文本方法论等问题。当前亟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全方位对接文本转换,提升MEGA文本'三'的能力水平;二是改革经典文本生产体制,构建MEGA文本'三'的社会合力;三是跟踪利用文本成果,优化MEGA文本'三'的发展过程。

  • 标签: MEGA文本 编译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 简介:摘要“常惺惺”本是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最早由谢良佐引入儒学,到朱熹正式将其纳入理学工夫论体系,再到陈淳胡居仁等人结合天理论对“常惺惺”作出形上学阐发。“常惺惺”经由理学家的援引与重新诠释,其思想内涵发生了很大改变,逐渐完成了禅宗概念儒学的演变过程。

  • 标签: 常惺惺 禅宗 理学 儒学化 以禅证儒
  • 简介:宋元时期,丛林清规的儒家趋势日益增强,突出表现为对儒礼的认同与吸纳。南宋之后,僧人将丛林清规比作儒家之“礼”,采用儒家话语为清规重纂提供依据。受家礼影响,位牌开始在丛林丧礼中出现,并最终取代禅宗惯用的“真”,进入祖堂享受历代供奉与祭祀。比照儒家丧服,丛林创立、完善了孝服制度,将僧团整合为类似儒家血缘关系的同心圆结构。宋元时期儒佛话语的转换反映了两者在竞争中加深理解、在攻讦中走向融合的历史趋势。

  • 标签: 宋元 清规 儒家化 话语 儒佛关系
  • 简介: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言:'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这句话直截了当地阐明了德育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小学数学老师作为孩子人生路上的启蒙者之一,更要在课改的浪潮中始终秉承德育思想,将孩子的发展需求放在首位,在课堂中渗透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世

  • 标签: 德育化 心灵润
  • 简介:2000年秋,胡宝国先生贴出“关于南朝问题”的帖子,与阎步克、陈爽先生在“象牙塔”网站“国史论坛”,对“南朝”问题进行了一次讨论,所涉及的“北朝”问题,反映了他们多年来对中古民族史乃至整个中古史研究的深人思考和见解.当时的讨论围绕“南朝”问题展开,而笔者的评述则偏重于“北朝”即民族史研究的领域,观察的角度可能稍有不同.

  • 标签: 南朝 北朝 出口 民族史研究 历史 “象牙塔”
  • 简介:社会认识的科学问题,是社会认识论研究的诸多问题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该问题的合理解决是厘清社会认识论其他基本问题的关键所在.就社会认识系统而言,以社会为认识对象是社会认识得以科学的前提,以社会为对象来确定的社会认识中介是社会认识得以科学的具体方式;就社会认识形式而言,人们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必然会努力使各种形式的社会认识符合社会客观实际,实现社会认识的科学;社会认识虽然是一种悖论式的认识,但其客观性、真理性与现实仍占主导和决定地位,科学仍是人们进行社会认识活动必须遵循的前提条件;就社会认识的功能而言,人们解释社会、规范社会及改变社会的活动也都要求实现社会认识的科学.因此,社会认识的科学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应努力实现社会认识的科学.

  • 标签: 社会认识 社会认识论 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