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林情韵安建华久居五台山,身在佛国圣境,青庙黄庙径可屈指数得,和尚喇嘛甚么装束亦不难辩认。暮鼓晨钟的敲击常使我听到阵阵凝重而深沉的历史脚步声,那些散撒在清凉境界里的佛寺庵堂不正是一部部宏富而珍贵的民族文化史么?每一次游历揽胜,都给人一次思想的启迪或情...

  • 标签: 五台山 法师 大雄宝殿 文化交流 佛教典籍 佛教文化
  • 简介:潭虽为日本华严宗学者,但同时精研禅学.他从所谓圆教的立场出发,对以为代表的中国禅宗特别是圆悟克勤等的公案禅进行了严厉批判.其批判涉及到历史真实与宗教真实、禅宗中的如来藏思想、教与禅的关系等问题.由于潭兼通禅、教,有多方面的佛学修养,而且其方法论具有实证主义、理性主义的风格,故其批判多有别开生面之处,被认为开启了日本现代佛教学研究的先河.

  • 标签: 凤潭 《碧岩录》 《铁壁云片》
  • 简介:<正>最近,一些学者在若于论著中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黄老之学发源于战国后期的秦国和楚国,其最早的代表作是《吕氏春秋》、《鹗冠子》和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经法》等篇。“黄老道德形名之学”能否产生于秦国和楚国呢?这倒是个饶有兴味但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不过我想,只要结合历史实际,对这几部书进行一番实事求是的剖析,便会发现,以上那种看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难以立住脚根。现在把它揭露出来,目的是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共同把对黄老之学的研究推向深入发展。

  • 标签: 黄老之学 吕氏春秋 吕不韦 秦国 战国后期 道家思想
  • 简介:陈林今年76岁,吃素念佛近13年。曾在奉化雪窦寺护法作义工3年,后住胜归山居士林念佛修行。去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经余姚市人民医院确诊为癌症以后,家属瞒住她。但她自感病重,一意要求出院,就这样,她只住了4天医院,回到居士林,住在往生间。

  • 标签: 陈林凤 生平 佛教 胜归山居士林
  • 简介:湖北江陵王家台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部与《归藏》有关的古筮书,内容十分丰富。《周礼·太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注云:

  • 标签: 湖北 王家台 竹简 秦墓 《归藏》 筮书
  • 简介:《吕氏春秋》是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晚周巨著。《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道家的代表作。本文论述了道家思想的特点,由此证明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秦代新道家之说是能够成立的。

  • 标签: 《吕氏春秋》 道家思想 新道家 学说 先秦 阴阳
  • 简介:丹凤楼曾是上海的一著名道观。属正一道(即天师道)派,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初在十六铺黄浦滩边的顺济庙内。丹风楼三字楼匾系三山(即福州)陈珩手书。元末,丹凤楼毁于兵火,楼匾先堕地,无损,明代陆文裕深藏之。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邑人嘉楫将丹凤楼移建于上海城东北角的万军台(战时供了望与作战的箭台)上,并将丹凤楼之楼匾置上,其时,丹风楼供奉祭礼天后女神(即妈祖),内有文昌阁,关侯祠,其下为雷祖殿,

  • 标签: 上海 道教 万历年间 天师道 正一道 文昌阁
  • 简介:时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当时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使当时统治者在生态治理上形成了特有的治理文化和方式,并对中国古代及后世生态伦理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生存危机,周优秀传统生态伦理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现代价值:优秀的学术传承、独具特色的生存智慧、普适的文化价值取向、处理生态关系的合理维度、超越与整合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学认识思路及新的治理理念和制度参考。

  • 标签: 周秦时期 生态伦理文化 生态治理 生态文明
  • 简介:目的:探讨农村特教师人际关系与自尊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问卷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对103名农村特教师、107名非特教师进行调查。结果:(1)农村特教师自尊显著低于对照组(20.79±5.16〈29。10±5094),人际关系困扰显著高于对照组(8.82±4.74〉7.07±3。64);(2)农村特教师在人际关系与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相关(r=3.94★★);(3)自尊、婚否、年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际关系困扰的变化。结论:自尊、婚否、年龄对农村特教师的人际交往困扰能够预测,可通过提高农村特教师的自尊及婚姻问题,来对群体的人际关系困扰进行积极干预。

  • 标签: 农村特岗教师 自尊 人际关系 调查分析
  • 简介:中国从先秦时期的思想发展,可以用“宇宙大爆炸”学说作比喻:“一个密集的能源的大爆炸是宇宙的起源。当这个稠密的能源向外膨胀时它的膨胀速度逐渐减慢,从而形成了银河系、恒星和行星。当这个能源继续膨胀、消散时,它越来越失去原来的秩序,最后达到最大值的熵,

  • 标签: 人格文化 文化比较 人力 宇宙大爆炸 思想发展 先秦时期
  • 简介:任何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情态和个性特点的形成,都不是无本之木,而是与其社会阅历及其对生命的体验密切相关的。若想弄清信仰者价值取向,必须了解其生活的全部,即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的物质与精神领域的真实状况和期求。为此,笔者针对不同生存环境中的佛教信仰者,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作为“社会性社会弱者”四个具体社会群体之一,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佛教信仰,是我调查的重点。

  • 标签: 下岗女工 佛教信仰 心路历程 情感失落 精神整合 社会行为心理学
  • 简介:在当今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传统景区冲击的情况下,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要紧紧抓住文殊信仰这一核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五台山的文殊形象和朝圣线路进行设计包装。

  • 标签: 五台山 文殊信仰 求智心理 文殊造像 朝圣线路
  • 简介:3月14日,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简称“中宗和”)第四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宗和”2015年度工作总结和有关人事调整事项,通报了2016年度工作要点。会议增选李光富、张林为“中宗和”副主席,任法融、张继禹不再担任“中宗和”副主席。

  • 标签: 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 副主席 李光 年度工作 调整事项 人事
  • 简介:权力传承是关乎国运的大事,是政治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理问题,是现象学应该研究的现象。《拒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一书通过现象学的时间观对权力传承进行了新颖独到的论述。通过它所拓展的视野,我们看到权力传承首先是一个原本的时间问题;法家政治将权力实体化、绝对化、现在时化,这种传承几乎是注定要失败的;儒家基于亲子间的原本时间—意义关系,通过礼乐教化来兴发、维持权力传承,这是它破除和取代法家权力传承模式的重要原因;民主制对于君主制的优势在于权力传承中相互共在的时间结构。但是历史和现实也显示民主制在权力传承方面也存在不少需要克服的问题。

  • 标签: 权力传承 法家 儒家 君主制 民主制
  • 简介:关注和研究现实伦理问题,既是当代伦理学应用特征的表现,也是伦理学发挥其实践功能的必然要求。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城市,既是人类物质财富的集中地和人类精神文化的创新地,也是城市居民学习、工作、居住、娱乐的家园。毋庸置疑,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抑或说与城市居民的美好生活休戚相关。显然,现代城市规划不仅是对城市空间的物质性规划,更是一种以决策——实施为导向的公共政策和以一定价值目标为前提

  • 标签: 城市规划 价值重估 伦理学 伦理反思 现代 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