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利益与权力是考察政治生活的两个重要维度。依据政治生活中所呈现出的不同主题,根据利益与权力的不同组合,人类政治生活依次呈现出强权政治、解放政治、生活政治三种范式。强权政治争夺权力是为了保持权力,表现为对权力的赤裸裸的争夺;解放政治掌握权力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基本自由权利,争取基本平等自由的生活机会与条件;而生活政治中,权力更多遮蔽了那种暴虐性质,权力同样也是为了权利,但这种权利更多地是一种自由选择的权利,在一个稳定的现代宪政体制下,这种权利更多地指向实质性的权利。

  • 标签: 政治范式 强权政治 解放政治 生活政治
  • 简介:波斯统治犹大的初期,耶路撒冷并未得到重视,但它的地位在前5世纪中期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与第二圣殿的社会职能有很大关系。除了传统理解的宗教功能外,在波斯的特殊政策下,第二圣殿也担任税收机构,掌管犹大的财政以满足波斯的需求。这一方面强化了圣殿其他的一些社会职能,一方面也提高了圣殿人员的地位,改变了犹大的社会结构。本文为研究波斯时期的犹大历史和早期犹太教的内部情况提供了一些新的看法,对政教关系的讨论也有启发作用。

  • 标签: 犹太教 圣经 耶路撒冷 圣殿 波斯
  • 简介:熊十力在其早年的唯识学概论的系列写作中已提出对窥基解因能变说的质疑,而这一问题深关宏旨。正是由于对窥基"因通现种"一说的岐解,导致他后来以因果二变释种现二界,从而有对唯识学种现对立、二重本体的批评。然而,因果二种能变并不能视为种现对立的依据。能变有转变、变现二义,应以变义为据,才能更好的理解种现活动实为识转变的整体活动,才不至于静态机械的理解唯识的含义。对唯识学中其他问题的研究也应见微知著,作如是观。

  • 标签: 因能变 种现 转变 变现 唯识
  • 简介:这些年来,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已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如今,有些大学教授何以不愿意、没时间为本科生上课了?在一些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氛围非常浓厚,且建立起了相应的考评机制。所谓“一流”教授搞科研,“二三流”教授搞教学,就是一个形象的概括。

  • 标签: 大学教授 教学 职能 考评机制 本科生 上课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持续深刻的变化。这些深刻变化引发了中国乡村家庭伦理的诸多变迁,这包括家庭伦理观念由“简单化一”向“多元共存”转变,家庭伦理关系由“政治本位”向“经济本位”转变,家庭伦理责任由“严格责任”向“宽容责任”转变,家庭道德调控由“行政调控”向“德法兼控”转变等。文章对中国乡村家庭伦理变迁的轨迹和其中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深入剖析,探析了引发变迁的深层社会原因。

  • 标签: 当代 中国 乡村 家庭伦理 变迁
  • 简介:本文从政治社会学角度解释基层社会情绪政治化的现象。文章阐述了社会成员的组成关系变化,特别是他们和公共组织的连接通道中断时产生的影响。上世纪50年代,工作单位成为遍地存在的“代理政府”,它们实际上承担着代表、应责、协调和连接的职能。但随着这一角色的收缩和广泛的社会流动发生,社会应责和协调机制式微,个体和公共的连接关系不再,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面临没有组织向自己负责的局面。在基层社会,发挥上述作用的社会机制衰退的程度,可以解释社会情绪的政治性转化。

  • 标签: 个体与公共 社会治理 情绪政治化
  • 简介:自红军长征以来的70多年中,以长征精神为抒写对象的长征文学不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长征文学中的长征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作者笔下抒写出不同的形态。然而,对长征精神的具体概括虽时有变化,但长征精神的核心内容却具有永恒性。

  • 标签: 长征文学 长征精神 变迁
  • 简介:以前现代性的视界看,儒学作为主导性文化,以敬天、怀土、追远、亲仁、顺命、勤俭、和乐等聚合性要素,从思想、制度、德行、技艺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维系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以现代性的视界看,儒学作为被批判的对象,也以改命、变通、为学、为政、作工、谋利、出游等离散性要素,参与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转型。以后现代性的视界看,儒学作为反思现代化的力量,其中的敬畏、仁义、惠民、反哺、互补、怀乡、和乐等回向性要素,被用于维护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以马克思主义的视界看,儒学作为被批判和利用的资源,其中的去界、通同、平等、公业、爱国、和合、大同等统合性要素,贯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用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文化上体现了儒学自身的张力和活力,体现了儒学与西学的互动和交流,体现了儒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滤透和支持。儒学与农村社会为中国人提供食粮和家园,需要在开放和流变中保持稳定和发展。

  • 标签: 儒学 文化要素 农村社会 变迁 视界
  • 简介:商代是中国第一个有信史的时代,其文字和器皿的形态,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生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和丰富的审美观念的记载.它们在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历史变迁中,无疑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尤其对后世审美意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历史变迁 变迁特征 审美意识历史
  • 简介:本文对台湾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等人从事的有关中国人个人现代性研究,从理论立场与研究策略、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与英克尔斯的比较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五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回顾和评论。

  • 标签: 中国人 杨国枢 社会变迁 个人 述评 现代性研究
  • 简介:人偶,英文Doll,又称人形,泛指模仿人类的各种赏玩物品。民间人偶作为当代人偶艺术传承的重要依据,在现代语境中因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审美观念的更新而不得不进行各种功能性身份的转换,但是作为不同民族文化的载体,民间人偶所具有的传承文化的功能没有改变。民间人偶所代表的独特地域文化和独特设计特征,是当代人偶设计中可以深入挖掘的文化资源和灵感源泉。

  • 标签: 文化功能 艺术传承 民间 变迁 审美观念 生活方式
  • 简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印度经济不仅增速几经起落,而且增长的几个重要特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正是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印度增长模式出现的这些新交化,并探讨了变化本身可能对印度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在2005年之后,随着投资增速和在印度经济中占比的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消费已不相上下,但因其波动更为明显,使得GDP波动与投资的振幅更趋一致。与此同时,虽然按照东亚新兴经济体的标准来衡量,印度的经济算不上是出口导向型,但是出口对于印度经济增长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贡献不容低估。最后,就是印度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发展制造业对解决印度庞大人口的就业、实现经济长久高速增长意义重大。总之,印度模式曾经有过的独特性正在变得模糊,它与传统的东亚模式渐行渐近。

  • 标签: 印度 需求 经济 增长 模式
  • 简介:  近年来,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发展迅速,目前,经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工业设计专业共219个(不包括艺术设计专业中设置的工业设计方向)[1].……

  • 标签: 专业设置 历史变迁 工业设计
  • 简介: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行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市场经济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民俗艺术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保护和传承民俗艺术也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 标签: 历史变迁 传承 拜年 节俗 社会生活 民俗艺术
  • 简介: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存在着三种类型的实践观,其间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对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以及在这种理解中所做的本体沦预设。在第一种实践观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只有一种外在的关联,即实践只是获取感性材科和验证认识真理性的手段。而在后两种实践观之中,这一关系则是内在的,但在第二种实践观中,实践实际上已经被理论化了,成了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奠基性要素,而在第三种实践观中,理论活动则被视为实践活动的—个要素,理论被还原为了一种特别的实践活动。三种实践观对应着三种哲学思维范式:第一种对应于实体性哲学,第二种对应于主体性哲学,而只有第三种实践观才构成了实践哲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哲学的实践转向。

  • 标签: 哲学 实践观 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 实践转向
  • 简介:要清晰地刻画出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至今的社会道德变迁简况,我们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道德自身范畴及其体系的变化,而应放眼于道德所面临的社会境况(尤其是社会交往形态的变换),以及这些境况所衍生的人们对待道德态度的变化。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以及正在迈入的信息社会所分别对应的三种交往形态——有限确定性交往、无限不确定性交往和无限确定性交往所引发的道德变迁及其形成的三种模式是:原村落道德、后村落道德及新村落道德。

  • 标签: 交往方式 原村落道德 后村落道德 新村落道德
  • 简介:<正>《孔子研究》创刊号,载有朱维铮《<论语>结集脞说》一文,考察了《论语》从结集到定型的历史过程,对《论语》内容的可靠性提出了一定程度的疑向。今本《论语》的可靠性问题如果不解决,孔子研究终觉缺少牢固的基础。兹就《论语》的结集时代、汉代齐、鲁、古三《论》与今本《论语》的关系发表一点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 标签: 论语 诸问题 孔子研究 今本 汉书·艺文志 孟子
  • 简介:本文利用人类学历史文献研究方法以漠北回鹘人为主研究其宗教信仰文化的变迁过程,讨论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宗教文化变迁,尤其是维吾尔人文化历史从这一时期开始的宗教文化的变迁、当时居民对新皈依的伊斯兰教的态度、伊斯兰文化对当地居民的传统文化增加的新因素,居民作为新文化伊斯兰教的接受方式,如何对待传统与新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之间关系等方面。对维吾尔人而言,喀喇汗王朝时期接受伊斯兰教是成为维吾尔历史上的规模最大的第一次文化变迁时期。维吾尔人文化变迁模式可分为几个阶段,即信仰摩尼教时期,信仰佛教时期,信仰伊斯兰教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等。本文利用文化人类学文化变迁理论对每个阶段进行分析。

  • 标签: 宗教文化 文化变迁 文化的整合与重构
  • 简介:根据大量关于情绪调节及其相关变量发展的研究,本文对社会变迁下青少年的情绪发展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情绪调节、情绪体验、情绪智力以及情绪调节态度的发展如何反映了社会变迁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同时,根据情绪研究和发展研究在方法上的特点,指出了情绪发展研究的挑战并提出了方法上的改进——追踪法研究和时间取样法研究。最后,介绍了有关青少年情绪发展追踪和时间取样的实证研究,通过其会聚式的结果推论在中国当前背景下减弱调节策略是一种有效且具适应价值的调节策略。

  • 标签: 社会变迁 青少年 情绪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