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唐初贞观政治集团治世期间,其将乱世快速转为盛世,在国家统治上常怀畏惧,勤政为民,各当其任,同心协力,开创了政治清明的大治局面,形成了独特的官德思想体系。《贞观政要》书中的克己修身、勤政为民,居安思危、慎行抑欲,谏言至上、诚信任贤等丰富的治国思想和官德思想,展现了唐朝贞观王朝治国安邦的大智慧。其中的官德思想能够为现代经济体制急剧转型及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廉政道路指出可行路径,为执政党的全面从严治党及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官德建设找到立足本国国情的良方。

  • 标签: 贞观政要 官德 反腐 政治伦理
  • 简介:清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百花齐放的时期,这一时期将前面各朝各代瓷器的艺术风格为己所用,是一个瓷器生产集大成的时代。清代御窑的官样制度在帝王和制瓷工匠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使得君主的旨意透过官样的传播更好地反应在瓷器成品上。

  • 标签: 晚清时期 御窑 官样
  • 简介: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在这一理论体系中,他特别强调了交通要优先建设、重点发展、科学规划和加大投入的思想。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邓小平强调交通的建设还要尽可能地继续发展;就整个国家建设来说,交通运输是重点;研究长远发展,主要是制定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划;加强交通投资,他要求坚持十到二十年,宁肯欠债,也要加强;看到交通发展的辉煌成就,他笑吟: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邓小平关于交通发展的系列论述,丰富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理论内涵,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国综合超前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蓬勃繁荣的交通运输体系,有力地保障并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此回顾和学习邓小平的重要论述和思想,以缅怀这位总设计师的丰功伟绩,更称颂他的远见卓识。

  • 标签: 邓小平 新时期 交通建设 经济战略 发展布局
  • 简介:钟小明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9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知行观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并且修补了传统知行理论对于人类生产活动和战争的忽视,强调不能局限于个体的伦理道德立场,应为社会实践开辟道路。他着重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人类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就属于实践。这个涵盖范围就非常之广了,包罗万象,包含了丰富的认识论,是对人类认识论的高度升华,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重实践的鲜明特色。

  • 标签: 知行观 毛泽东 苏区时期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社会实践 人文社会科学
  • 简介:抗战时期,加强八路军的军事力量建设是对敌斗争的重要法宝。军队文化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1941年邓小平在《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的讲话中思考了八路军的文化工作和建设经验:重视文化建军,加强八路军对敌“思想战”;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保障八路军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抵制糟粕落后文化,加强八路军文化先进性建设;文化工作融入政治工作,发挥八路军的文化战斗力;构筑“文化统一战线”,加强八路军文化“协同”作战;坚持文化的群众路线,实现八路军文化的大众化。这些战略思想无疑对当时八路军的抗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文化工作思想对当前军队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仍具有重要现代价值。

  • 标签: 邓小平 抗战时期文化建军 文化战斗力
  • 简介:民国时期宗喀巴大师在汉地佛教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主要包括对宗喀巴本人以及其佛学思想的高度认可和对其著作的翻译、出版、讲解。究其原因,其一,这是藏汉佛教交流的必然产物;其二,这是汉地佛教界站在自身立场上,欲借宗喀巴佛学的长处和优势,完善、发展汉地佛教的结果。当时汉地佛教界的有识之士认为宗喀巴的改革精神、其佛学体系的系统性、修学内容的次第性、重视戒律的精神等,对汉地佛教建设具有弥足珍贵的借鉴价值。

  • 标签: 民国 宗喀巴 汉地佛教 影响
  • 简介:白莲教是唐宋以来流传民间的秘密宗教组织,与佛教的净土宗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本文通过南宋茅子元创立白莲教,佛教对白莲教的批判,初创时白莲教之教义,白莲教戒律、组织与正统佛教之异同,元代白莲教传教与禁教,白莲教的被禁与复教,以白莲教为名的初期造反活动,元末香会、白莲教与农民大起义之关系等问题的考察,揭示了宋元时期白莲教创立传播的历史实况,并就白莲教的性质和特点作出独到分析。

  • 标签: 白莲教 茅子元 弥勒信仰 白莲忏堂
  • 简介: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开展党内政治生活进行了艰辛探索:揭露和批判王明"左"倾路线错误,统一全党认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处理党内斗争;展开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纯洁党的思想;发起学习运动,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批判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促进党内团结;发展党的民主,严肃党的纪律,既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又规制党员的随意性。这些探索对当前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延安时期 毛泽东 党内政治生活
  • 简介: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中国革命由曲折走向胜利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历史学、文艺学、军事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先进文化,有力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与胜利。深入探究延安时期党的文化自觉与先进文化建设,总结其经验启示,对于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 标签: 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 文化自觉 先进文化建设
  • 简介: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情况一样,在南斯拉夫,文化艺术是非常重要的政治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同时既是由共产主义者联盟所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也是一个发出批评声音的领域。在南斯拉夫解体到新国家形成以及从社会主义转变为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文化领域失去了其意识形态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几乎不再发挥公共影响,其重要性已远远不如从前,其地位业已为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所取代。但是,这场危机也使得被边缘化的马克思主义重新有机会成为一种有说服力的、有创造性的因而有可能产生实际影响的思考方式。在社会主义时期出现的审美马克思主义,是对官方文化意识形态的一种乌托邦批评,并与之争夺马克思主义正统的地位,而在危机时期,主要是由艺术家们自己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与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美学(或反美学)结合起来。他们寻找的不是正统的说法而是实用的答案:在从晚期资本主义向后资本主义的转变中,艺术能起到什么作用?它能否重新拥有某种审美乌托邦的视野?但是,他们的努力最终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而是造成了一种'化圆为方——做不可能之事'的情况。在审美和艺术领域,他们所生产的是一种所谓的'真实的乌托邦'——当代性的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

  • 标签: 审美马克思主义 转变 艺术行动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重生 “化圆为方”
  • 简介:天主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与其传播过程相始终,但清代禁教时期,在与西方传教会之间的联系纽带出现断裂的同时,中国天主教群体也获得了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得天主教本土化的特征更为突出:中国天主教徒自立堂口,建立基层教会组织进行自立性传教;宗教活动设施乡土化特征明显;宗教仪式充满神秘性;习教仪式民俗化色彩浓厚;传教士通过"造神"来维持信徒的崇拜;主动介入民众生活,关注民众现实需求,等等。

  • 标签: 禁教 天主教 本土化 传播方式
  • 简介:抗战时期的文艺'民族形式'讨论从属于同一时期的'中国化'讨论,是'中国化'讨论的一个具体构成部分。文艺界之所以没有广泛采用'文艺中国化'的口号,而是采用了文艺'民族形式'的口号,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其一,出于统战的考虑;其二,出于规避共产国际外部干预的考虑;其三,受到了'旧形式利用'讨论的影响。但是,由于'民族形式'这一术语本身意义的含混性,以致给这场讨论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影响。

  • 标签: 中国化 民族形式 大众化 现实主义
  • 简介:抗战时期,中共对美外交工作在抗战进程中发生了一些显著的转向。在战略谋划方面,由服从共产国际指示转向独立自主决策;在实现路径方面,由民间外交转向半官方联络;在利益诉求方面,由支持中国抗战的单一诉求转向抗战、民主和团结的多元诉求。在这一过程中,中共所表现出来的战略思维、大局意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宝贵经验,为当今中国开展对美外交工作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中国抗战 对美外交 战略谋划
  • 简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共的奋斗目标。在新中国成立前局部执政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共集革命党与执政党两种角色于一身,既要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奋斗,又要在局部区域内实现改良人民生活的承诺。中共从顶层设计出发,将改善民生和革命任务结合在一起,革命任务随着世情、国情和党情的不断变化而相应地调整,但执政区域内的民生建设却始终保持了常态化。其基本经验是:必须不忘初心、始终秉持民生幸福的执政理念;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民生问题;必须用辩证的思维把握民生建设。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以史为鉴,有助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推进民生建设。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局部执政 民生建设 常态 基本经验
  • 简介:嗣法是禅宗内部维系法脉传承的关键程序。正规的嗣法过程记录于《百丈清规》《正法眼藏》等文献,已为人所知。然而,禅宗历史上除了正规嗣法之外,还大量存在着特殊嗣法的现象。现有关于特殊嗣法的讨论多着意于义理方面,而缺少实践层面的分析。《禅林僧宝传》记载五代北宋时期禅宗中的'崭然绝出者',其中不乏特殊嗣法者。将这些记载进行归类,并与僧传、灯史、语录及禅师碑铭行状等材料互参,可以揭示禅宗发展初期产生特殊嗣法的社会环境,以及特殊嗣法出现对于嗣法者本人和当时禅宗僧团的实际意义。

  • 标签: 禅宗 嗣法 五代北宋 《禅林僧宝传》
  • 简介:《夷坚志》130余则四川故事是研究南宋四川地域社会民间信仰的重要史料,从中可见四川民众丰富的信仰世界与信仰行为。官员、士人、手工业者、术士等在民间信仰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他们共同参与民间信仰活动,扩大了神祇队伍,拓展了信仰的地域,协调了地方信仰与国家信仰互动,促进了部分神祇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南宋四川民间信仰的盛行,与四川的军事、教育、宗教及民间巫风传统密切相关,四川独特的地域环境亦不可忽视。

  • 标签: 夷坚志 民间信仰 地域社会 地域特点
  • 简介:方法一般是指人们为了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它是解决问题的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所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毛泽东是讲求做事方式和方法的领导人,他曾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 延安时期 方法论 行为方式 方法问题
  • 简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向来注重自身的正规化建设,实现军队正规化建设也成为战争时期中共领导人的不懈追求。作为中共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领导人,邓小平在率领军队解放中原时期,针对军队出现的以游击习气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问题,作出诸多努力纠正。通过推进统一军队思想、军队纪律和军队建制三步走的方式,邓小平总结形成了军队正规化建设思想。这一治军思想,不仅为后来军队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源头,而且对于当今和平时期深化军队建设有莫大的启示价值。即:只有从民主法制、组织纪律、领导班子、军民关系、强化训练五方面入手,才能真正将人民军队打造成为民族复兴腾飞的铁翼。

  • 标签: 邓小平 解放中原 军队正规化建设 军事纪律 军事思想
  • 简介: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自信思想,表现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自信思想,对今天为什么要坚定和怎样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了借鉴,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自信思想
  • 简介:历史转折时期,从中国共产党党内到社会大众围绕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原则产生了激烈的论争。论争的要点主要是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否会滑向或等同于分田单干、是否会引起两极分化、是调动社会主义还是个体积极性、是否能过渡到现代化农业等。论争的进行不仅使农业生产责任制得以维系、尝试并最终确立,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突破了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认识,为改革开放打开了窗口。

  • 标签: 历史转折时期 农业生产责任制 论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