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2 个结果
  • 简介:冬虫夏草是著名的传统中药,具有多种药用功效。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冬虫夏草在无性型的确证、液体发酵、活性成分分离分析、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冬虫夏草 无性型 液体发酵 活性成分 药理学
  • 简介:基因克隆一般分为定位克隆和表型克隆。表型克隆进展较快,主要有消减杂交、代表性差异分析法、mRNA差异显示、DNA转染法及抑制消减杂交法。抑制消减杂交法是1996年报道的一种表型克隆的新方法,是目前寻找差异表达基因的较有效方法,较过去的方法有许多先进之外。本文对此方法的原理及应用作一详细介绍,并与其他方法作简单比较。

  • 标签: 抑制消减杂交 表型克隆 定位克隆
  • 简介:防御素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的广谱性抗菌多肽,在生物体内由特殊的细胞合成,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后分泌表达出功能分子,由于其抗菌活性高,且作用范围广,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目前通过对其天然表达细胞的培养、合成肽和基因表达等手段制备,并进一步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但临床应用仍未见报道。

  • 标签: 防御素 抗微生物 膜通透性
  • 简介:对2017年国内外棉花遗传育种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性评述。棉花基因芯片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一批重要产量、品质性状基因获得定位和克隆。棉花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取得重大突破,陆地棉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取得重大进展,棉花芽黄、纤维品质性状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克隆取得较大进展,在棉花转基因新方法、转基因抗虫、抗除草剂新材料等方面进展显著。文中并进一步结合我国棉花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与所面临的机遇,提出了我国棉花发展应采取的一些对策。

  • 标签: 棉花 遗传育种 研究进展 2017年
  • 简介:菌根学是菌物学的一个新的分枝学科,是菌物学与植物学的杂交学科或边缘学科,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由于菌根是真菌与植物之间形成的最广泛的共生体,分布于各陆地生态系统中,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及其可持续生产力具有重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十分关注菌根学的发展。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着手研究,而德国是最早研究菌根的国家。近年来,菌根学进展迅速,文中简要介绍了菌根学研究概况及最近10年来的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特征、资源与多样性、生长发育与生理功能等方面的最新成就和研究热点,探讨了未来10年的研究方向和前景。

  • 标签: 菌根学 菌根真菌 群落结构 生态学 生理学
  • 简介:质粒载体在基因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传统质粒DNA在真核生物中可能会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未甲基化的CpG序列可能抑制基因的表达,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生产质粒载体过程中将细菌调控序列整体消除。微环DNA是一种新颖的小环超螺旋表达框,它是传统质粒在大肠杆菌体内通过位点特异性重组得到的。微环DNA缺乏抗性标记基因、复制原点等细菌序列,增强了在临床上的安全性。体内、外研究表明,微环DNA提高了转基因表达效率。我们就重组酶系统及微环DNA的生产、纯化和转染效率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微环DNA 纯化 重组酶 进展
  • 简介:综述了羊肚菌(MorchellaDill.exPers)的种类、成份及在食品和医药方面的开发应用情况.现在对该属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将其分为28个种,另一种分为3或4个种,并且在分子生物学和生化上应用一些方法证明了羊肚菌属内只含少数几个种.在成分方面主要研究的是羊肚菌的多糖、氨基酸和脂肪类化合物,另外关于酶、吡喃酮抗生素、无机元素及其他成分也有报道.羊肚菌的开发利用主要侧重在食用方面,尤其是在羊肚菌的液体培养上;药理学研究上证明羊肚菌具有多种活性,主要是增强免疫力.

  • 标签: 羊肚菌 种类 化学成份 多糖 氨基酸 食用价值
  • 简介:基因治疗是近年来治疗肿瘤的新方法,因治疗策略的不同而发展为2个分支:一是分子肿瘤治疗,包括肿瘤抑制1基因治疗、自杀基因治疗、反义基因治疗、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的治疗、免疫基因治疗;二是virotherapy。简要综述了肿瘤基因治疗的各种方法及其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 标签: 胃癌 基因治疗 进展
  • 简介:目前,癌症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尽管在癌症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其较高的复发率还是会导致死亡。连续治疗失败的一个可能原因是,残留的恶性细胞有类似干细胞的分化潜能,这样就能再次形成肿瘤和造成病灶转移。肿瘤干细胞(cancerstemcell,CSC)假说认为,肿瘤组织中存在具有自我跟新能力,无限增殖和肿瘤形成能力的一小部分肿瘤细胞,近年来,随着在血液肿瘤和实体瘤中相继发现CSC存在的相关证据,对CSC的生物学特性的认识不断深入,对肿瘤的复发、病灶转移、耐药性形成也有了新的观点和研究方向,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分离鉴定阶段,本文就近年来该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肿瘤干细胞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 简介: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按等电点和分子量对蛋白质进行分离,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已经成为蛋白质组研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的方法还难以满足真核生物蛋白质组研究的要求。自1975年O'Farrell提出该方法以来,针对应用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如样品的增溶及加载,样品的预分级分离,阴极漂移和凝胶上蛋白质的回收等,对这种技术进行了不断的改进。

  • 标签: 双向凝胶电泳 蛋白质组 研究进展
  • 简介:头癣是一种常见的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头癣愈后可形成萎缩性瘢痕或永久性秃发,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明确头癣发病机制意义重大。目前头癣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国内尚无系统的相关研究综述。该文针对头癣发病机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镜下真菌-头发形态学变化、头癣与蛋白酶、头癣与宿主免疫等方面详细介绍最新研究动态。

  • 标签: 头癣 发病机制 扫描电镜 蛋白酶 宿主-免疫
  • 简介:降钙素原是降钙素前体物质,作为炎性标志物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可作为多种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指标,现就降钙素原与某些疾病的临床检测运用进行综述.

  • 标签: 降钙素原 感染 诊断 预后
  • 简介: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TroponinI,cTnI)作为诊断心肌损伤的血清标志物之一,同其它检测指标相比,具有出现时间早、诊断窗口期宽、特异性强、诊断阈值明确及检测快速等优点。由于心肌肌钙蛋白I为心肌细胞所特有,因此在心肌缺血性损伤、心肌非缺血性损害的诊断及骨骼肌损伤的鉴别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正逐渐取代包括CK-MB在内的其它血清酶检测指标而成为判断心肌损伤,特别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的“金标准”。同时心肌肌钙蛋白I对心肌疾病的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估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cTnI的国内外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心肌损伤 心肌肌钙蛋白Ⅰ 研究进展
  • 简介:Dpl是第一个经过鉴定的类朊蛋白。称为叠朊蛋白。对其分子结构、分布情况,生物学功能,已经有所了解。Dpl蛋白在Prp基因敲除小鼠(Prnp^0/0或Prnp^-/-)表现出的神经毒性。以及在Prnd基因敲除小鼠表现出对雄性小鼠的可育性的重要性,使其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综述对Dpl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便于进一步研究工作的进行。

  • 标签: DOPPEL 进展 生物学功能 细胞凋亡 雄性不育
  • 简介:竹黄因其主要活性成分竹红菌素在医药、食品及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而日渐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竹黄的生物学性状、无性型的分离、及固体和液体培养的研究现状.探讨了人工培养的未来发展.

  • 标签: 竹黄 竹红菌素 人工培养
  • 简介: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等主要作物的持续稳定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近20年来,水稻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设计育种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进展,特别是重要功能基因的发现与利用,随着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不仅为解析生物复杂性状的遗传调控网络带来了机遇,也为育种技术创新奠定了科学基础。本文简要综述与提高水稻产量有关的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 标签: 水稻 产量 品质性状 抗性 功能基因
  • 简介:流感是一种对人类危害极大的传染病,接种疫苗被认为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目前所用的流感疫苗主要是根据现行流行株的减毒或灭活病毒疫苗及基于流感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设计的重组蛋白质疫苗。但流感病毒变异大,易逃逸机体免疫监视,有效的疫苗须不断分离新流行株和不断更新疫苗免疫原。为解决这一问题,很多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基于病毒高度保守性蛋白质、能够预防所有流感病毒毒株、可诱导持久保护性免疫的通用流感疫苗。我们对基于基质蛋白M2、核蛋白等的通用流感疫苗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通用流感疫苗 基质蛋白M2e 核蛋白
  • 简介:实蝇类昆虫(双翅目Diptera:实蝇科Tephritidae)是重要的农业害虫,为害农作物茎秆和水果,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果蔬贸易,被许多国家列为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实蝇共生菌对宿主实蝇的取食、生殖、发育及环境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21个属的共生细菌(Enterobacter、Klebsiella、Citrobacter、Pseudomonas、Providencia、Erwinia、Acetobacter、Serratia、Proteus、Hafnia、Cedecea、Arthrobacter、Lactobacillus、Micrococcus、Streptococcus、Staphylococcus、Vibrio、Hafnia、Deinococcacea、Bacillus、Wolba-chia)以及1个属的共生真菌(Candida)被鉴定。其中,肺炎杆菌Klebsiellapneumoniae、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oxytoca、成团泛菌Pantoeaagglomerans、费氏柠檬酸杆菌Citrobterfreundii、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cloacae和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普遍存在于实蝇中且备受大家的关注。Wolbachia作为初级共生菌,主要分布于宿主的卵巢和产卵器中;其他次级共生菌则主要分布于宿主的消化道内。共生菌与宿主种群、宿主的地理分布、寄主植物以及宿主入侵能力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研究实蝇共生菌,对于发现新的实蝇诱饵,提高不育实蝇的环境适应性,以及提出新的实蝇防治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实蝇共生菌的分布、种类、生物学特性、功能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并探讨了下一步的研究热点。

  • 标签: 实蝇 共生菌 研究进展 问题 展望
  • 简介: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及多年研究实践,阐述了黑木耳生活史、形态发育等遗传研究及种质多样性、品种选育等育种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介绍了很多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了黑木耳的无性孢子;不同黑木耳品种的形态发育过程相似,但是所需时间结构规格因品种而异;发现黑木耳原基的发生有"分散原基"和"集中原基"2种类型;更正了一直以来将耳片上的"皱褶"当做"脉"或"筋"的错误认识;发现出耳阻力越大,单片率越高,为"小孔"出耳提供理论依据;种质资源存在地域、朵型、皱褶、生育期等差异;发现与朵型农艺性状具有高度相关性的7条一级酶带,获得单片簇生型农艺性状预测的酯酶同工酶特征型酶谱;采用SRAP、ISSR、ITS、RAPD、SSR分子标记分析黑木耳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表明黑木耳遗传多样性丰富。

  • 标签: 黑木耳 遗传育种 形态发育 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