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使用特制的闪调光器进行持续闪光刺激,建立一种光觉异常性豚鼠近视模型,观察豚鼠在闪光刺激后眼球产生的异常改变。方法24只2周龄普通级豚鼠随机分为3组(n=8),Ⅰ组予0.5Hz频率等时交替闪,闪亮度0~600lx;Ⅱ组为无闪等亮度光照组;Ⅲ组为开放环境正常光照组。光照时间6∶00~18∶00。每2周记录屈光度、眼轴长度及曲率半径,12周时眼底拍照后取出眼球,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眼球后极部改变。结果光照前各组间生物学测量参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时间延长,Ⅰ组与Ⅱ、Ⅲ组相比近视屈光度明显增加、眼轴延长,12周时3组间近视屈光度及眼轴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组与Ⅱ组相比眼球发生(-5.4±1.5)D的近视,眼轴增加(0.74±0.18)mm。Ⅰ组与Ⅲ组相比眼球发生(-6.6±1.5)D的近视,眼轴增加(0.86±0.24)mm。Ⅰ组眼底普遍出现豹纹状改变,视网膜感觉细胞层外段排列紊乱且有大量脱落节盘。结论通过改变正常光觉环境,闪光能刺激豚鼠眼球产生过度发育并诱导轴性近视形成。这种光觉的异常最终影响了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正常发育。

  • 标签: 频闪 近视 动物模型 豚鼠 视网膜
  • 简介:目的评估持续高频正弦波及方波闪光对豚鼠眼球正视化及眼球发育的影响。方法30只2周龄豚鼠分为20Hz方波、20Hz正弦波闪组及无闪对照组共3组(n=10),光照强度统一为500lx,每2周测量豚鼠眼球屈光度、眼轴长度及曲率半径,第8周时对三组豚鼠行电生理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检查,取出眼球后行病理评估组织学改变。结果3组豚鼠眼球屈光度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第8周时与对照组相比,20Hz正弦波闪组及20Hz方波屈光度出现(-0.75±0.79)D及(-1.50±0.91)D近视性改变(P〈0.05),曲率半径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F-ERG潜伏期20Hz正弦波及20Hz方波闪组a波延长了3.8s及7.9s,病理三组间组织学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持续暴露于高频方波及正弦波闪光一定程度上影响眼正视化。

  • 标签: 频闪 频率 豚鼠 近视 屈光
  • 简介:按GB3102.8-93《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和单位》书写。原子改为相对原子质量,分子改为相对分子质量。如:“分子为585KD”,应改为“相对分子质量为585×10^3”。

  • 标签: 真菌学 相对分子质量 著录 名称 杂志 中国
  • 简介:按GB3102.8-93《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和单位》书写。原子改为相对原子质量,分子改为相对分子质量。如:“分子为585KD”,应改为“相对分子质量为585×10^3”。

  • 标签: 真菌学 相对分子质量 著录 名称 杂志 中国
  • 简介:以武夷肉桂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施氮对乌龙茶幼龄茶树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龄茶树对氮肥的需求不强烈,其新梢生物、根生物和总生物以及茶叶产量随施氮的增加而下降。茶树新梢全氮、叶绿素、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随施氮的增加而增加,而茶树碳氮比随着施氮增加而下降;但施氮并没有影响茶树总碳含量。老叶叶绿素含量、根全氮和硝态氮含量、新梢总糖含量与施氮呈二次曲线回归关系,适度施氮促进根对氮的吸收、老叶叶绿素合成和新梢总糖代谢,过度施氮则相反。新梢生物与其硝态氮含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负相关;根生物与根碳氮比和新梢咖啡碱含量显著负相关;茎叶生物和总生物与根含氮显著正相关,但与新梢硝态氮和氨基酸含量显著负相关。过度施氮造成茶树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过度施氮极显著提高了茶树氨基酸代谢水平,使用于茶树生长的碳代谢产物(如总糖)减少,进而影响茶树的生长。

  • 标签: 乌龙茶 氮肥 生长 生产力 生理
  • 简介:【目的】通过建立适宜新疆荒漠绿洲特殊生态环境的稻水象甲超低喷雾技术,为稻水象甲的大面积统防统治提供新型施药技术。【方法】以小型遥控多旋翼植保无人机(UAV)为施药机械,以稻水象甲常规喷雾防效大于90%的药剂为首选药剂,开展了药剂、施药量、助剂以及施药机型的筛选试验。【结果】施药后3、7、14和21d虫口密度高于防治指标的样地所占比例依次为35.71%、21.43%、35.71%和78.57%。30%氯虫·噻虫嗪187.5mL·hm~(-2)防效最佳,14d药效高达93.43%;药后21d,球孢白僵菌3000mL·hm~(-2)的防效最高,达84.65%。各药剂施药量与防效呈正相关。此外,UAV喷雾防治稻水象甲时,添加助剂的平均防效可提高22.29%~28.49%。【结论】在农业精准施药、绿色生产中,综合考虑供试药剂的施药量、持效期、防效和药后存活虫,建议以30%氯虫·噻虫嗪SC和14%氯虫·高氯氟CS作为全程以UAV为施药机械防治稻水象甲的首选药剂,在稻水象甲种群发展前中期优先考虑低浓度施药量;同时,为避免UAV在实际作业中药液雾滴发生飘失和流失问题,可以考虑添加飞防助剂提升防效。

  • 标签: 稻水象甲 植保无人机 药剂筛选 田间防效
  • 简介:目的观察豚鼠闪光诱导性近视和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中外侧膝状体多巴胺(DA)含量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比较不同近视模型的中枢发病机制。方法24只普通级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3组(n=8):闪光照(FLM)组、形觉剥夺(FDM)组、对照组,各组均饲养8周。在造模前后分别测量各组豚鼠右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8周实验结束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对左脑外侧膝状体DA进行定量。结果造模前,各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造模第8周,与对照组相比,FLM组和FDM组右眼屈光度变化值(P〈0.001)、眼轴长度变化值(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提示近视建模成功。HPLC-ECD结果显示:豚鼠左脑外侧膝状体DA含量FLM组〉对照组〉FDM组;对照组为(37.04±1.18)pg/μL;FDM组为(24.27±3.46)pg/μ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21);FLM组为(45.58±1.98)pg/μ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闪光诱导性近视模型外侧膝状体DA含量增加,而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中DA含量减少,说明DA在两种实验性近视外侧膝状体中的表达不一致,两种近视模型的发生机制可能不同。

  • 标签: 近视 多巴胺 频闪光诱导 形觉剥夺 外侧膝状体
  • 简介:【背景】扶桑绵粉蚧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重要害虫,食物是影响其生长发育及种群发展的重要因素。【方法】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对扶桑绵粉蚧不同龄期若虫和初羽化雌成虫存活率和雌成虫产卵的影响。【结果】扶桑绵粉蚧不同虫态在饥饿条件下存活的时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雌成虫〉2龄若虫=3龄若虫〉1龄若虫。扶桑绵粉蚧各龄若虫和雌成虫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存活率逐渐下降。其中,雌成虫存活率下降速度较慢,完全饥饿8d后存活率仍有50%左右;2、3龄若虫50%个体死亡需要饥饿的时间约为6d,1龄若虫约需5.5d。饥饿会显著降低1龄若虫存活率,但对2、3龄若虫没有显著影响。扶桑绵粉蚧雌成虫饥饿4d对其产卵前期、平均每头雌虫一生的产卵没有显著影响,但寿命显著低于对照。【结论与意义】扶桑绵粉蚧耐饥力较强,这有助于它在野外建立种群。该结果为进一步评价扶桑绵粉蚧的入侵潜能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扶桑绵粉蚧 存活 繁殖 寿命 入侵潜能
  • 简介:目的观察豚鼠闪光诱导性近视和形觉剥夺近视模型中短波视蛋白(S-opsin)表达差异,并初步探讨原因。方法36只普通级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三组:闪组(FLM组,n=13),形觉剥夺组(FDM组,n=12),对照组(n=11)。FLM组,饲养笼具安装有频闪仪(频率0.5Hz),笼具内装有发光二极管;FDM组豚鼠右眼用半透明眼罩遮盖,并确保豚鼠眼睑能正常活动;对照组豚鼠不予特殊处理。在造模第1天(0周)和第6周测量豚鼠右眼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半径,并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S-opsin表达。结果第0周,FLM、FDM组与对照组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造模6周后,与对照组相比,FLM组、FDM组屈光度变化值、眼轴长度变化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差异无显著性(P=0.358),提示成功建立近视模型。FLM组与FDM组相比,屈光度变化值、眼轴长度变化值、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FLM组视蛋白灰度值〉对照组视蛋白灰度值〉FDM组视蛋白灰度值,任意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结论闪光和形觉剥夺均能建立近视模型,闪光诱导性近视模型中S-opsin产生增加,而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中S-opsin产生减少,说明两种近视模型的发生机制可能不同。

  • 标签: 近视 短波视蛋白 频闪光诱导 形觉剥夺 豚鼠
  • 简介:脑缺血预适应是神经细胞对抗缺血刺激产生的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即通过事先适度的缺血预刺激处理后,脑组织对随后的致死性缺血具有一定的防御和保护效应。近年来,对于参与这一内源性保护机制的细胞信号传导系统的研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 标签: 缺血预适应 大鼠脑 表达量 酸化水 JNK 蛋白
  • 简介:目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组织样本中马尔尼菲篮状菌的载。方法收集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皮肤病理切片、淋巴结活检组织,提取总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样本中马尔尼菲篮状菌载。结果皮肤病理切片、淋巴结活检组织中马尔尼菲篮状菌载阳性。病理切片平均菌载3.01×104copies(1.07×104~7.26×104copies),淋巴结活检组织中马尔尼菲篮状菌载4.68×105copies。结论荧光定量PCR能高效检测皮肤病理切片、淋巴结活检组织中马尔尼菲篮状菌载,对马尔尼菲篮状菌病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实时荧光定量PCR 分子诊断 病理切片 淋巴结活检组织
  • 简介:目的: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转基因山羊外源基因的拷贝数及ATⅢ蛋白的表达,分析拷贝数与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用Primer5.0软件设计外源基因ATⅢ及山羊管家基因GAPDH的引物,以倍比稀释的标准品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制作标准曲线,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外源基因拷贝数;通过酶显色底物法检测ATⅢ蛋白的含量。结果:依据ATⅢ和GAPDH基因标准曲线方程计算得到的山羊个体间外源基因的拷贝数相差很大,最少的为5,最多为25,且不同转基因山羊间ATⅢ表达水平的差别达10倍以上。结论:外源基因表达水平在受到拷贝数的影响外,也受到整合位点等其他因素的重要影响。

  • 标签: 抗凝血酶Ⅲ 基因拷贝数 蛋白表达量 转基因 山羊
  • 简介:目的研究链脲菌素(STZ)处理新生期大鼠后诱发成年发病糖尿病的效关系及其胸腺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方法STZ分别以20、40、60及100mg/kg,ip,给予Wistar新生期大鼠,于注射STZ后第3天、第7天、第17天、第42天观察体重、血糖、血浆胰岛素及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动态变化.结果100mg/kg剂量组可于第42天形成慢性糖尿病模型,血糖值(16.8±4.6)mmol/Lvs(5.8±1.6)mmol/L,P<0.001;血浆胰岛素水平(5.2±1.2)mIU/Lvs(8.4±1.6)mIU/L,P<0.01),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呈现升高、受抑制再恢复的变化过程.其他各剂量组,特别是40mg/kg虽无明显高血糖形成,但可使胸腺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增强.结论STZ(100mg/kg,ip)处理新生期大鼠诱发糖尿病的最适剂量为100mg/kg,诱发时间为42d.诱发过程中伴有胸腺增殖活性的变化.

  • 标签: 链脲菌素 大鼠 糖尿病 实验性 胸腺 淋巴细胞增多
  • 简介:目的:研究肌肉肌醇(myo-inositol,MI)对胰岛素抵抗细胞(IR-HepG2)细胞外葡萄糖消耗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观察MI、高糖对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高糖持续作用,胰岛素刺激诱导HepG2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葡萄糖氧化酶法(GOD-POD法)鉴定模型是否成立,并用GOD-POD法检测正常HepG2细胞和MI对HepG2胰岛素抵抗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变化。结果:在对HepG2细胞活性没有影响的情况下,MI增加了胰岛素抵抗模型的葡萄糖消耗。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葡萄糖氧化酶法结果显示,MI可显著增加胰岛素抵抗模型葡糖糖的消耗(P〈0.01)。结论:MI可明显增加IR-HepG2细胞模型葡萄糖的消耗,对IR-HepG2细胞模型胰岛素抵抗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 标签: 肌肉肌醇 胰岛素抵抗 HEPG2细胞 葡萄糖消耗量
  • 简介:穗粒数是决定小麦产量的三因素之一,因此通过远缘杂交创造多粒新种质,对于拓宽小麦育种的遗传基础和促进育种水平的持续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通过多年多点鉴定证明具有多粒特性(粒数/穗〉80)的31份普通小麦一冰草(Agropyroncristatum,2n=4x=28,PPPP)衍生后代为材料,通过田间接种白粉病生理,J、种E09进行抗病性鉴定、采用SDS—PAGE方法进行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分析以及株高、有效分蘖等农艺性状调查,发现26份材料表现抗白粉病,12份材料具有优质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组合,亚基组成为(2*,7+8,5+10)或(1,7+8,5+10)。其中,8份材料的穗粒数大于80粒、株高小于75cm、抗白粉病且具有优质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组合,这为未来培育兼具高产、优质、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此外,对多粒、抗白粉病和优质亚基的可能来源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小麦-冰草 创新种质 多粒 抗白粉病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