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microRNA(miRNA)相关专利,为我国miRNA科学研究和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运用专利文献计量学方法,使用TDA软件和Excel程序,对DII数据库中收录的miRNA相关专利的年份、国别、专利家族分布、专利权人、发明人和Derwent手工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了miRNA相关专利的年份分布、主要国家或组织的专利家族分布、前十位专利权人分布、前十位发明人分布及所涉及的Derwent手工代码分布情况。结论:我国在相关专利数量上虽然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但与美国等国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同时miRNA相关专利专利家族多局限于本国,未曾形成一种广泛的多国高度分布的专利家族形势,缺乏对专利主动运用以获取专利信息和竞争优势的意识。

  • 标签: MICRORNA DII数据库 专利分析
  • 简介:随着全球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动物活体或水产品贸易日益频繁,不可避免地给进口国带来病原风险,造成疾病引入和传播,甚至生物入侵,严重危害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生动物进口风险评估(IRA),是指从别国或地区进口水生动物活体包括其受精卯、稚鱼、幼鱼、苗种、成体以及商品等的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指对风险事件进行科学、透明、系统分析的一个过程,它由危害识别、风险评估、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4个部分构成。目前,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有定性风险评估、半定量风险评估和定量风险评估3种。定性风险评估具有灵活性强、适用范围广、易掌握的特点,能够综合各种资料、数据和信息,尤其适合初次风险评估,但容易受评估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定量风险评估可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评估结果准确、可靠,但需要收集大量数据,工作量巨大,评估成本也很高。通常,定性评估结果若能够提供很好的防范措施,则不必进行定量评估。将外来水生病原阻止在引进之初远比引入后根除更加容易。因此,开展水生动物进口风险评估对于阻止水生动物疾病传播和水生态环境破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各国进行水产贸易提供参考。

  • 标签: 进口风险分析 生物入侵 定性风险评估 定量风险评估
  • 简介:膜生物反应器(MBR)是一种膜分离单元与生物处理单元相结合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在污水处理与回用、垃圾渗滤液处理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阐述了膜生物处理法(MBR)的处理机理;综述MBR的工艺应用现状及其工业应用;最后就MBR工艺的发展做展望。

  • 标签: 膜生物处理法 工艺 工业应用 展望
  • 简介:互花米草是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本土植物,其高生产力、高繁殖率、高抗性和致密发达的地下部分等生物学特性使它能在沿海地区的抗风防浪、保滩护岸、促淤造陆、修复湿地和固定二氧化碳等方面发挥很好的正生态效应;然而,正是这与生俱来的生物学优势使该物种在引种地区侵占光滩,很快形成茂盛的单种优势群落,体现出很强的入侵性,从而也具有相当大的负生态效应。本文综述了互花米草的正负生态效应,分别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抗风防浪的功效与改变景观的负作用,促淤造陆的功效与改变河口水文格局的负作用,固碳效应与释放温室气体的负作用,为一些物种提供营养与栖息地的同时对其他物种栖息环境的破坏性。研究证实,互花米草的本土化倾向已比较突出,如在超过100年引种历史的美国西部维拉帕湾、引种历史近40年的旧金山湾,以及引种历史近30年的我国大丰滩涂等。对于互花米草的生态控制,应结合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如在一些生态脆弱(开发过度、缺乏大型植被、蚀退现象严重)的沿海地区,防灾减灾任务艰巨,根除互花米草须谨慎;在充分利用互花米草抗风防浪和促淤造陆后,可以适时围垦,以达到某些区域大面积减除的目标;此外,综合治理与利用相结合是较为科学的举措,既充分利用互花米草生物质(加工生产新食品、保健品、生物气等),又有效控制其种子飘落和扩繁,是一项生态工程,也是一种具有生态经济效益的利国利民之举。

  • 标签: 互花米草 入侵植物 两面性 正负生态效应 生态控制
  • 简介:头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头发所致的传染性疾病。根据致病菌种和宿主反应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白癣、黑点癣、脓癣及黄癣。近30a来,城乡人口大量频繁流动、城市宠物盛行,使亲动物性皮肤癣菌感染增多,特别是脓癣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由于不同机体的反应性和致病菌种的特殊性、患者自行用药或者不正规治疗,造成脓癣的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使其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现就其难点初步分析如下。

  • 标签: 脓癣 诊断 治疗
  • 简介:臭味是判断水质优劣的感官指标之一。洁净的水是没有气味的,受到污染后会产生各种臭味。常见的水臭味有:霉烂臭味(主要来自生物体的腐烂)、粪便臭味、汽油臭味、臭蛋味(来自硫化氢)。化学品引起的臭味是多种多样的,如氯气味、药房气味(主要来自酚类的污染)等,饮用有臭味的水会引起厌恶感。在有臭味的水中生长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也可能有异味。游览区的河水和湖水有臭味会影响旅游。中国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地面水卫生标准》都规定水不得有异臭。

  • 标签: 分析指标 常规分析 水质污染
  • 简介:利用SRAP标记,对来源不同的56份有棱丝瓜和8份无棱丝瓜种质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从144对SRAP引物中筛选出60对多态性强、重复性好的SRAP引物。共扩增得到1433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1280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得到21.33条多态性谱带,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88.74%。将丝瓜种质利用UPMG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4份丝瓜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17~0.98。在遗传相似系数0.17处,供试种质被分为2大类群,第一大类群为普通丝瓜,第二大类群为有棱丝瓜,在第二大类群中又被分为以长绿型丝瓜为主和短果型丝瓜2亚群。丝瓜类群的划分与形态学性状比较一致,即首先与棱沟的有无密切相关,其次与瓜条的长短、颜色有较高的相关性。

  • 标签: 丝瓜 种质资源 亲缘关系 SRAP
  • 简介:新疆野核桃是我国珍稀的重要野生植物资源。在亚洲,成片分布仅在伊犁州巩留县野核桃沟自然保护区。为了更好地保护该珍贵资源,本研究对新疆巩留野核桃树的30cm处地径、树高、树皮光滑程度、树势、病(虫)害等方面进行调查,获取基础数据,并统计了野核桃沟不同沟系野核桃树的分布数量、幼树所占比例、病(虫)害分布状况。用树皮的光滑度分析其年龄结构,并进行野核桃树分布密度、年龄结构、生长势与环境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目前野核桃沟的野核桃树数量约有5500余株,30cm处地径小于10cm的幼树约占总株数的16%。分布在西沟和东沟的野核桃树约占总数的66%。野核桃林整体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属于增长型群体结构。但病害的侵染,尤其是野核桃褐斑病、野核桃枝枯病的危害,严重影响了树木生长势。

  • 标签: 新疆巩留县 野核桃树 调查 基本数据分析
  • 简介:以玉米自交系095和L26为亲本,通过对P1、P2、F1、F2、B1、B26个基本世代联合分析,研究了秃尖长、穗行数、穗粗、千粒重、穗重、单株产量等穗粒性状的遗传模型。结果表明:穗行数、穗重、单株产量的最适模型为D-2模型,即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穗粗、千粒重的最佳模型为B-1模型,符合两对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秃尖长的最佳模型为E-3,符合两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本研究利用主基因与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玉米穗部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有助于阐明玉米穗部性状的遗传规律。

  • 标签: 玉米 穗粒性状 遗传模型 多世代联合分析
  • 简介:对2068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面粉白度测定和高白度小麦种质子粒硬度测定。结果表明,山东小麦地方品种、山东小麦育成品种和省外引进小麦品种面粉白度值的分布范围分别为63.9~82.9、63.1~83.8和67.2~84.2。筛选出面粉白度值大于80的小麦种质342份(包括白度值大于83的种质26份),其中地方品种22份,山东育成品种(系)228份,省外引进种质92份。从高白度小麦种质资源中,筛选出子粒硬度指数≥50符合高白度强筋、中强筋或中筋的种质资源18份,对培育中筋以上高白度小麦新品种,以满足人们口味和健康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小麦种质 子粒 面粉白度 硬度指数
  • 简介:第二代生物燃料指的是以麦秆、稻草和木屑等农林废弃物或藻类、纸浆废液为主要原料,使用纤维素酶或其他发酵手段将其转化为生物乙醇或生物柴油的模式。第二代生物燃料与第一代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其不再以粮食作物为原料,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食品供应的威胁。第二代生物燃料不仅有助于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也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实现全球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或是正在执行相关计划,大力发展第二代生物燃料。全球知名增长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

  • 标签: 前景分析 燃料前景 生物燃料
  • 简介:红菜苔是我国独有的蔬菜资源,深受消费者喜爱。利用63对SSR引物检测来自全国的45份红菜苔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63对引物扩增出124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近2条带,扩增产物片段大小都在150~300bp之间,相似系数在0.56~0.89之间。结果表明,红菜苔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为菜苔资源的利用和育种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 标签: 红菜苔 种质资源 SSR 遗传多样性
  • 简介:目的探讨制作兔VX2肝癌模型的新技术、新方法。方法将新西兰兔30只随机等分为3组,分别为嵌插组、改良嵌插组和经皮穿剌组。分别按不同方法建立肝癌模型,于建模后第1、2、3周分别进行CT扫描,评估肿瘤大小。3周后处死动物进行解剖,观察肝脏成瘤及转移情况,比较各组转移率,并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30只动物建模成功28只,成功率93%,经皮穿剌组有2只肝脏未见种植灶,嵌插组和改良嵌插组全部种植成功。改良嵌插组腹壁转移率显著低于嵌插组和经皮接种组。结论改良嵌插法3周内不会形成接种部位腹壁以及远处的转移,是一种理想的移植性肝癌模型建模方法。

  • 标签: 兔VX2肿瘤 模型 嵌插改良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面癣的致病菌、临床特点、易感年龄等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本院门诊2012年1—6月的真菌直接涂片镜检发现菌丝或孢子的面癣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有无动物接触史、有无并发其他部位浅部真菌病、用药史。取皮屑直接镜检的同时进行真菌培养鉴定。结果面癣见于各年龄段,在51—70岁之间有一个年龄高峰。分离皮肤癣菌103株,包括红色毛癣菌70株(68.0%)、犬小孢子菌21株(20.4%)、须癣毛癣菌10株(9.7%)、石膏样小孢子菌2株(1.9%)。合并其他浅部真菌病、使用激素类药物、动物接触史是面癣发病的重要因素。部分炎症明显的面癣使用医用拭子取材,可以提高真菌涂片和培养的质量。结论不典型的面癣容易误诊,需要高质量的真菌镜检和培养,降低面癣误诊率。

  • 标签: 面癣 真菌学 临床分析
  • 简介:NAC转录因子是近十年来新发现的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植物特异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激素调节和抵抗逆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Solexa技术对平榛花芽转录组文库进行分析,结合RACE—PCR扩增,从平榛中克隆了一个与NAC类基因同源的cDNA序列ChNACl,该序列长度为1154bp,具有长度为876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架,推测编码蛋白含有291个氨基酸,具有N-末端同源性较高且十分保守的NAC结构域和一个位于c.末端的高度可变区域。qRT—PCR分析表明,ChNACl可以在4℃低温胁迫条件下上调表达,在4h时出现表达峰值。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ChNACl在雄花序中表达最高,其次是花芽、树皮和种子。推测ChNAC1可能参与植物响应低温反应过程。ChNACl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为进一步阐明和探讨平榛NAC转录因子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平榛 NAC 低温 时空表达
  • 简介:为了揭示建兰(Cymbidiumensifolium)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建兰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SRAP(sequence-relatedamplifiedpolymorphism)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四川、台湾、广东的47个建兰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应用NYSYS软件对SRAP-PCR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88对引物中筛选获得12对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的引物进行SRAP分析,共扩增出188条带纹,其中147条为多态性位点,平均每组引物扩增出12条多态性带。聚类分析表明,47个品种可以分为4个类群:第Ⅰ群由来自四川的3个品种组成;第Ⅱ群的23个品种中有18个来自四川、3个来自广东、2个来自台湾;第Ⅲ群的12个品种中有11个品种源于台湾,1个源于四川;第Ⅳ群仅有1个来自四川,其他品种均来自台湾。结果表明,由于人工驯化,造成了建兰品种遗传背景的混乱,而SRAP分子标记技术能有效地分析建兰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

  • 标签: 建兰 SRAP 聚类分析 遗传多样性
  • 简介:利用6044×01-35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小麦粒重性状进行发育动态QTL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麦花后子粒灌浆的7个不同时期,两个试验点共检测到16个与粒重性状相关的QTL。其中开花后20d检测到的单穗粒重QTL位于2A染色体上,解释率达12%,遗传效应超过10;两环境下控制千粒重QTL在7个时期均被检测到。花后的各个时期均能在Xgwm448-Xgpw7399标记区间定位到千粒重QTL。其中花后10d检测到1个千粒重QTL,位于2A染色体的Xgwm448-Xgpw7399标记区间,解释较大的表型变异,达到18%。Qtl8、Qtl13和Qtl14均定位在Xgwm448-Xgpw7399标记区间的同一位置,共同解释11%的表型变异。花后20d和花后25d均检测到1个QTL,位于2A染色体的Xgwm372-Xgwm95标记区间的不同位点,均能解释4%的表型变异。花后40d检测到1个QTL,位于1D染色体的Xwmc93-Xgpw2224标记区间,解释1%的表型变异。从连锁群的位置上看,控制千粒重的QTL主要集中在2A染色体的Xgwm448-Xgpw7399标记区间,这是一个控制千粒重QTL的富集区域,以期进行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

  • 标签: 小麦 RIL群体 粒重性状 动态QTL
  • 简介: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治疗大疱性疾病患者发生医院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分类、危险因素和防治对策。方法收集67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和38例天疱疮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资料,计算医院真菌感染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大疱性疾病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出现医院真菌感染率达32.38%,口腔真菌感染率为27.61%,肺部真菌感染率为13.33%,主要病原菌分别为白念珠菌(69.77%),热带念珠菌(11.63%)和近平滑念珠菌(6.98%)。糖皮质激素剂量、免疫抑制剂、抗生素、住院日及糖尿病病史明显增加真菌感染危险,其中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和糖尿病病史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大疱性疾病患者院内真菌感染发生率高,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和糖尿病病史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大疱性疾病 激素 真菌感染 防治
  • 简介:目的了解637例甲真菌病患者的临床分类、致病真菌菌种构成及其分布。方法按甲真菌病诊断标准收集近3a来637例真菌培养阳性甲真菌病患者并临床分类,按真菌学分类标准诊断致病菌种类,分析各菌种在临床病种、年龄段、性别等的分布。结果临床分型以远端侧位甲下型为主(72.06%)。菌种构成为皮肤癣菌占69.39%、酵母菌占18.68%、非皮肤癣菌霉菌占11.93%。皮肤癣菌中红色毛癣菌353株(79.86%),酵母菌中白念珠菌67株(56.30%),非皮肤癣菌中以青霉和曲霉为主。致病菌种的分布在不同年龄段及性别间存在差异,但均以皮肤癣菌为主。结论甲真菌病的临床类型以远端侧位甲下型为主,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致病菌。

  • 标签: 甲真菌病 致病菌 皮肤癣菌 酵母菌 霉菌
  • 简介:【背景】美洲斑潜蝇是一种严重威胁瓜果蔬菜、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和花卉生产的入侵性害虫。由于潜叶蝇类害虫体型较小、生活方式隐蔽、形态相似,本文针对其难以快速准确地进行形态鉴别的问题,以美洲斑潜蝇为研究对象,以菜田常见的4种潜叶蝇类害虫为参照,采用种特异性PCR方法(species-specificPCR,SS-PCR),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方法】调用GenBank中一段936bp的美洲斑潜蝇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Ⅰ)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U219613),并根据此基因片段的碱基序列设计引物1对,其扩增片段大小为294bp。【结果】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引物只对美洲斑潜蝇的COⅠ基因具有扩增能力,对其他种类如南美斑潜蝇、三叶斑潜蝇、葱斑潜蝇、豌豆潜叶蝇等没有扩增能力。该引物不仅对成虫具有良好的扩增效果,对蛹、幼虫以及单粒卵也具有同样的扩增效果,其最低检出阈值为1/3840头成虫。【结论与意义】SS-PCR技术体系可用于美洲斑潜蝇的鉴定识别与检测监测,对阻止其进一步扩散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美洲斑潜蝇 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 快速鉴定 种特异性引物 分子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