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牙根进入上颌正畸牙齿在治疗中受正畸力影响下的移动及牙根、上颌皮质骨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随机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我院正畸科就诊的经CBCT(锥形束CT)筛选出的28例正畸矫治病例患者(至少1个上颌第一磨牙牙根进入上颌),观察上颌上颌第一磨牙在正畸过程中牙根移动和吸收情况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正畸患者28例,其中34颗上颌第一磨牙牙根进入上颌。在正畸治疗过程中,34颗上颌第一磨牙在近中颊根、远中颊根以及腭根处都发生了≥2 mm的移动;29颗(85.29%)的牙根正畸治疗后无明显吸收,5颗(14.70%)出现轻度牙根吸收(p<0.05)。结论:上颌会影响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在正畸过程中的位置,使其发生一定程度的移动,很少引起牙根吸收,可能引起上颌皮质骨吸收。

  • 标签: [] 上颌窦底,正畸,牙齿移动,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评估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间不同的解剖位置关系对正畸减数矫治时第一磨牙近中整体移动及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纳入44例减数前磨牙完成正畸矫治的成年患者,根据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的接触关系分为两组:各牙根均未与接触(isolate from maxillary sinus, IF)组和各牙根均与接触(contacting/protruding into maxillary sinus, CP)组。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及两组间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轴倾角度及牙根体积吸收量。结果IF组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移动距离为(2.56±1.00) mm,牙根为(2.44±1.30) mm;CP组牙冠近中移动距离为(2.73±1.20) mm,牙根为(2.80±0.99) mm。两组患者牙冠与牙根间近中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121、P=0.202)。治疗前后轴倾角度改变在两组患者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CP组(1.72°±4.58°),IF组(0.82°±5.47°),P=0.425]。CP组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体积吸收量[(16.45±9.52) mm3]显著高于IF组[(7.85±4.94) mm3](P<0.001)。结论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接触或突入内者可以成功实现水平向穿上颌移动,且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轴倾角度改变与牙根位于外组无差异,但牙根吸收明显增加。

  • 标签: 上颌窦底 上颌第一磨牙 牙齿移动 牙根吸收 锥形束CT
  • 简介:目的探讨鼻内窥镜取出牙齿断根的手术方法。方法对在拔牙过程中断根进入上颌的13例患者中的15个牙根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行下鼻道入路上颌开窗术鼻内窥镜直视下取根。结果13例患者中的11例均快速取出断根;2例患者由于断根位于黏膜下未进入腔而未取,长期观察无不良反应。所有患者经观察均无继发上颌窦炎及上颌瘘的发生。结论采用鼻内窥镜取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鼻内窥镜 上颌窦 断根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新的微创进路方法一在上颌下区内窥镜监视下于侧方基底入路行上颌提升(SALSA)种植术。材料方法SALSA技术由以下步骤组成:(1)在与视频支持系统连接的内窥镜控制下剥离上颌粘膜(SM),微创入口进入下区(SAS);(2)经侧方基底人路形成隧道扩大SAS;(3)上颌下区内窥镜检查SAS区;(4)视情况行SM修补和强化;(5)种植区预备在上颌下区内窥镜监视、确认下进行;(6)在内窥镜下逐步精确填充移植材料。结果自1996年应用颗粒人工移植材料(磷酸三钙)与不同比例的自体骨和血液相混合在83例患者中行上颌提升术共118次。平均增加骨高度为8.6mm(范围1~15mm)。28例上颌粘膜穿孔,但没有进一步发生并发症。共植入211颗螺纹种植体,11颗失败。结论SALSA技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保存骨量和血供,手术视野暴露更加理想,病人更加易于接受,是一种可行的外科技术。应用这种微创外科方法,可以获得足够的骨高度。

  • 标签: 内窥镜 侧方基底入路 上颌窦底提升术 SALSA 微创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畸矫治儿童上颌牙齿前突的临床效果,分析矫治前后的牙颌关系与侧貌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正畸科治疗的77例上颌牙前突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拍取头颅X线侧位片及记存模型,分析软组织面型特征及硬组织指标,探讨错颌产生机制,制定矫治方案。根据77例儿童患者的具体情况减数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齿,后采用方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正。结果所有患儿治疗后上颌牙齿前突及软组织凸面发生明显改善,前突上牙内收,牙颌关系恢复正常。结论正畸矫治儿童上颌牙齿前突具有显著疗效,减数矫正有助于上颌和上牙弓的突度减小,软硬组织面型改善明显。

  • 标签: 正畸矫治 儿童 牙齿前突 方丝弓矫治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上颌囊肿或慢性上颌窦炎的经外侧壁开窗上颌提升术同期牙种植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广州市海珠区口腔医院种植修复科以及口腔外科诊治的行经外侧壁开窗的上颌提升术同期牙种植的患者共53例种植体,根据文献报道的纳入标准,分为三组,可进行上颌提升术的伴上颌囊肿者为囊肿组共17例,可进行上颌提升术的伴有慢性上颌窦炎者为炎症组共15例,上颌内无明显炎症或囊肿者为正常对照组共21例。术前记录上颌黏膜厚度,上颌剩余牙槽骨高度(RBH),术中记录有无上颌黏膜撕裂、破裂。术后7 d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定期随访,在修复后12个月记录分析上颌内成骨高度(SBG)、种植体尖端成骨高度(ABH)、种植体边缘骨吸收(MBL)、上颌囊肿变化或上颌黏膜增厚情况。使用SPSS 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术后急性感染比较使用卡方检验中Fisher精确检验,三组间的上颌黏膜厚度、上颌内成骨、边缘骨吸收等指标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比较,术前、术后囊肿直径和上颌黏膜厚度对比使用配对t检验。结果三组病例术中均未出现上颌黏膜撕裂。囊肿组2例、炎症组3例、对照组1例出现术后急性上颌窦炎,三组间急性炎症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049,P = 0.352)。三组病例均无术后上颌积血、积液等情况。修复后12个月,囊肿组SBG为(8.09 ± 1.20)mm,炎症组SBG为(7.17 ± 1.18)mm,对照组SBG为(7.36 ± 1.41)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2.409,P = 0.100);囊肿组ABH为(1.94 ± 1.34)mm,炎症组ABH为(1.40 ± 1.12)mm,对照组ABH为(2.10 ± 1.30)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382,P = 0.261);囊肿组MBL为(0.53 ± 0.70)mm,炎症组MBL为(0.47 ± 0.92)mm,对照组MBL为(0.48 ± 0.67)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118,P = 0.889)。囊肿组术后囊肿直径[(2.35 ± 3.51)mm]较术前的囊肿直径[(8.41 ± 3.04)mm]有所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216,P<0.001)。炎症组术后黏膜厚度[(6.27 ± 2.15)mm]较术前厚度[(5.27 ± 1.58)mm]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562,P = 0.023)。结论伴上颌囊肿或慢性上颌窦炎的经外侧壁开窗的上颌提升术同期牙种植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上颌窦 囊肿 上颌窦炎 牙种植 即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65例正畸矫治儿童上颌牙齿前突效果以及矫正前后侧貌变化和颌关系。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65例儿童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儿童进行头颅X线侧位片和记存模型,分析硬组织指标及软组织面型特征,研究错颌机制的产生,制定矫正法案双侧的上颌处的第一双尖牙进行减数拔出,选用方丝弓矫治器矫正牙齿;而对照组采用自攻型微钛钉支抗种植体。结果正畸矫正儿童上颌牙齿前突有明显变化,前突的上牙突度减小,颌关系恢复正常,软组织的凸面得到改善。结论儿童上颌牙齿前突矫治有利于上颌与上牙弓突度降低,软硬组织之间结构一致,特别是上牙弓改善较明显。

  • 标签: 正畸矫治 儿童 上颌牙齿前突 方丝弓矫治器
  • 简介:目的:探讨上颌后牙区采用冲压式上颌提升术植骨与不植骨同期种植的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7年12月,共完成冲压式上颌提升种植修复病例91例,男35例,女56例,随机分为2组,植骨组47例,植入57颗种植体;不植骨组44例,植入种植体51颗,共植入108颗种植体。上颌剩余牙槽骨高度为5~11mm,提升幅度为2~6mm。平均随访56.8个月。35例患者(41颗种植体)于后期随访中行锥形束CT(CBCT)和根尖片,观察种植体新骨形成量和种植体突出高度,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植骨组7颗种植体脱落,存留率为87.7%;不植骨组3颗种植体脱落,存留率为94.1%。CBCT扫描显示,提升幅度为2~4mm时,植骨组新骨形成高度为(2.7±1.3)mm,不植骨组为(2.4±1.5)mm,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提升幅度为4~6mm时,植骨组新骨形成高度为(3.5±1.3)mm,不植骨组为(1.3±0.4)mm,植骨组比不植骨组新骨形成高度显著增加。结论:在上颌后牙缺失区采用冲压式上颌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是安全可行的,植骨材料对于促进新骨形成并非必须,然而提升幅度较大时,植骨能获得更多的骨量。

  • 标签: 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 存留率 新骨形成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存在上颌间隔时应用盘钻法经牙槽嵴顶上颌提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种植科,存在上颌间隔应用盘钻法经牙槽嵴顶上颌提升术同期种植的病例(24例,女性14例,男性10例),年龄(39.3±11.7)岁(22~56岁)。术后6~8个月行永久修复,根据上颌间隔位置分为E类(颧牙槽嵴之前)、M类(颧牙槽嵴之后)和D类(近远中走向)。术前、术后即刻、6个月、1年、2年拍摄锥形束CT。测量术前上颌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术后即刻、6个月、1年、2年测量上颌垂直骨高度(vertical bone height,VBH)。统计黏膜穿孔率、种植体存留率。结果2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共植入种植体24枚,患者均无头痛头晕等不适,黏膜穿孔率为0(0/24),种植体的愈合期内存留率为100%(24/24)。术前RBH为(5.26±1.90)mm;术后即刻、6个月、1年、2年的VBH分别为(11.82±1.09)、(10.98±0.52)、(10.66±0.44)和(10.40±0.33)mm,不同观测点的VB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70,P<0.001)。但术后2年与术后1年的VB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1例患者在术后18个月出现种植体周炎。结论在种植位点RBH>2 mm且存在上颌间隔时,使用盘钻经牙槽嵴顶上颌提升术同期种植的患者均未发生黏膜穿孔,成功率高,可获得足够骨高度并完成同期种植,术后2年与术后1年比较未发生明显的骨吸收改建,骨结合形成良好,操作安全可控。

  • 标签: 上颌窦 上颌窦间隔 上颌窦底提升术 盘钻
  • 简介:摘要目的对骨高度小于5mm的患者行上颌内提升术,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60例骨高度小于5mm的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作为样本人群,行侧壁开窗上颌提升术的患者例数是34例,同期植入植体是42枚,作为对照组;行上颌内提升术的患者例数是26例,同期植入植体是32枚,作为观察组。结果在负重12个月后出现感染的植体枚数是1枚。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骨提升高度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高度小于5mm的患者行上颌内提升术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窦底骨高度小于5mm 上颌窦内提升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CT研究上颌位置与上颌第一磨牙的关系,为临床治疗中磨牙的移动提供参考。方法:择取在本院就诊的54例拟行正畸矫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垂直骨面型将患者分为均角型组、高角型组、低角型组,每组各18例。应用锥形束CT对各组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的距离进行测量并对比检测结果。结果:高角型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根尖同上颌间1+2+3类的比例高于均角型组、低角型组,P<0.05;高角型组、均角型组、低角型组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远中颊根、腭根到上颌的距离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一组数据小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通过CBCT检查可以发现,高角型患者上颌位置偏低,与上颌第一磨牙牙根邻近,出现上颌第一磨牙牙根接触或突入到内的情况。

  • 标签: 上颌第一磨牙 上颌窦底 正畸移动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正畸治疗的平均疗程在两年以上,较长的正畸治疗周期可能增加牙周、牙体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此科学有效地加速牙齿移动,缩短正畸周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加速牙齿移动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外科手术法,包括截骨术、皮质切开术、压电皮质切开术、微骨手术等;另一类是非手术理化刺激法,包括低能激光辐照疗法、低强度脉冲超声、共振震动、脉冲电磁场、低频脉冲疗法、化学物质局部注射等。本文对以上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选择加速牙齿移动的方法提供参考。

  • 标签: 正畸牙齿移动 加速 生物学方法 区域加速现象
  • 简介:目的:观察单纯上颌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上颌后牙区牙槽骨严重吸收的36例患者,种植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5.9±2.1)mm,行单纯上颌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共植入42枚种植体,其中瑞士Straumann种植体22枚、韩国奥齿泰SSⅡ种植体13枚、法国安多健种植体7枚。术后3-4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同时观察种植体的稳定性和种植体周围骨结合情况。随访期(12.2±3.6)个月。结果:36例患者上颌提升高度(2.83±1.12)mm,41枚种植体成功负载,种植体稳定,骨结合状况良好,无不良自觉症状。1枚种植体术后5周脱落,脱落2个月后重新种植,成功负载。结论:单纯上颌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能有效治疗上颌牙槽骨高度不足的上颌后牙缺失,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近期效果满意。

  • 标签: 牙种植体 上颌窦底提升 骨挤乐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讨论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应用上颌液压内提升同期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起始时间为2022.3月、2023.11月,该时间段内医院接受治疗的上颌后牙缺失患者是研究对象,共有20例,依照治疗方案的不同予以分组,对照组(传统上颌骨凿内提升同期种植手术)、研究组(上颌液压内提升同期种植手术),每组10例,比较疗效。结果:术中、术后疼痛评分相比,均是研究组评分更低,P<0.05;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的组别为研究组,P<0.05。结论:对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实施上颌液压内提升同期种植治疗,取得的疗效可观,患者术后疼痛感较为轻微,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运用。

  • 标签: 上颌窦底液压内提升同期种植 上颌后牙缺失 疗效
  • 简介:摘要种植义齿是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的有效修复方法。在上颌后牙区,严重的牙周炎或根尖周炎可造成较大范围的骨质破坏,患牙拔除后还可导致上颌的不断气化,造成剩余牙槽嵴骨量不足。上颌提升术是增加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的常规治疗技术,应用这一技术可以扩大种植修复的适应证,其术后的成骨效果关系到种植义齿的长期预后。临床中不同病例术后的实际成骨效果不同,研究表明上颌的解剖及病理因素、手术术式及是否植骨、种植体突入上颌的高度、种植体植入时机、骨移植物的选择及组织工程技术的应用、患者的全身状况等均可能影响术后成骨效果。本文就上颌提升术后内成骨效果的影响因素作一综述,以期为种植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牙种植 上颌窦 骨生成
  • 简介:目的探讨经牙槽突进路提升上颌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新技术及其临床效果。方法11位患者共12侧上颌后牙缺失.男6例。女5例,年龄31~70岁.缺牙部位牙槽骨的垂直高度1.3~4.0mm。经牙槽突正中开窗,推升缺牙部位上颌的牙槽骨,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和骨粉.开窗处覆盖可吸收胶原膜。6~8个月后常规行二期手术并进行上部结构修复。结果所有11位患者共19颗种植体均获得良好骨结合,顺利完成上部烤瓷牙冠修复。随访3,12个月.种植义齿均正常行使功能。结论经牙槽突开窗的上颌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可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该术式较常规的侧面开窗上颌提升术创伤小,并且可缩短治疗时间。

  • 标签: 上颌窦 牙种植 上颌窦底提升术
  • 简介:目的:利用小鼠正畸牙模型探究牙周炎静止期局部炎症对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方法:取12周龄C57小鼠,上颌磨牙区腭侧牙龈局部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建立牙周炎症模型,等量生理盐水注射为对照,micro-CT扫描并定量分析牙槽骨嵴丢失情况。于牙周炎静止期建立小鼠正畸牙齿移动模型,使用30g力值加力7d,micro-CT扫描并定量分析上颌骨骨密度和牙移动距离。结果:LPS刺激小鼠所致的牙周炎在静止期进行正畸加力,相比于生理盐水注射后正畸加力,上颌骨骨密度轻度降低(P<0.05),牙移动距离明显增加(P<0.05)。结论:牙周局部炎症环境可促进小鼠正畸牙齿移动。本研究结果为临床牙周—正畸联合治疗中的正畸效果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价值,对牙齿移动条件的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牙周炎 正畸牙齿移动 脂多糖 MICRO-CT 骨密度
  • 简介:目的:研究中药丹参和骨碎补在大鼠正畸移动过程中对其牙周组织改建的作用。方法:选取72只SPF级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丹参组、骨碎补组和对照组三组,每组24只,建立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实验模型,丹参组每日灌服6g/kg丹参水煎剂,骨碎补组每日灌服6g/kg骨碎补水煎剂,对照组每日灌服3ml生理盐水,每隔7d加力1次。三组动物于正畸加力7、14、21、28d分批次处死,每次6只;剥离头颅骨,测量牙齿移动的距离及牙槽骨的密度,同时制作上颌第一磨牙区牙周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牙周组织改建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丹参组、骨碎补组牙齿移动距离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组和骨碎补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观察三组的破骨细胞数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变平缓趋势,丹参组和骨碎补组较对照组增加更为显著(P〈0.05),丹参组和骨碎补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牙槽骨密度都呈现降低趋势,丹参组和骨碎补组较对照组降低缓慢(P〈0.05),丹参组和骨碎补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灌服丹参和骨碎补水煎液可促进大鼠牙周膜内破骨细胞生成并维持牙槽骨密度,有利于大鼠正畸牙齿移动

  • 标签: 丹参 骨碎补 正畸 牙齿移动 牙周组织 改建
  • 简介:目的探讨牙槽骨缺损修复后不同时机进行牙齿移动的时机。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和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完成。选择40只大白兔,建立一侧下颌牙槽骨缺损模型,植入骨粉,置Bio-Gide膜,另一侧正常拔牙对照。分别于术后1周和1、2、3个月牵引两侧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加力1个月后,取实验侧和对照侧下颌骨组织块,电子游标卡尺测量下颌第二磨牙与第三磨牙之间的距离;组织块制作石蜡切片,进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选取第二磨牙牙根根中1/3处牙周膜,每个部位随机选择3个视野计数破骨细胞数目总和。1周组、1个月组、2个月组、3个月组的实验侧与对照侧的下颌第二磨牙移动距离、同一时间点压力区的破骨细胞数均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1周组、1个月组实验侧下颌第二磨牙移动距离小于对照侧,压力区破骨细胞少于对照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个月组、3个月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牙槽骨缺损修复2个月后适合进行正畸移动

  • 标签: 牙槽骨缺损 修复 正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