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摘要:本研究以"社区-家庭合作护理模式"的实施为切入点,探讨其在产褥期母婴居家护理管理中的实践效果。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城市社区选取待产妇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产褥期护理,而观察组则采用"社区-家庭合作护理模式"。连续六周观察并比较两组产褥妇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结果发现,采用"社区-家庭合作护理模式"的观察组,在产褥期母亲的育儿知识掌握、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产褥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说明"社区-家庭合作护理模式"在产褥期母婴居家护理中具有良好的实施效果,值得在实际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社区-家庭合作型护理模式” 产褥期母婴居家护理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特别是在幼儿阶段,一个多元化的、合作的育儿环境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着重探讨了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模式,分析了这种模式的意义、实施方法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 标签: 幼儿园 家庭 社区 合作共育 幼儿教育
  • 简介:摘要: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 近年来在发展过程中受西方社会影响较大,能够解决患者日常的护理工作,患者在社会中就可接受护理服务。本文基于家庭医生团队,对社区护理模式进行探讨。

  • 标签: 家庭医生团队 社区护理模式
  • 简介: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性也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 标签: 幼儿园 家庭 社区 协同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模式社区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选本社区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将参与人员依照计算机乱序法分成A、B两组,护理人员在社区护理实践中分别对两组实施差异化的护理模式,A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B组实施医院-社区-家庭模式,观察两种护理模式社区护理实践中各项数据指标的差异。结果:通过实施差异化的护理模式后,两组都较研究实施前的指标有明显的改善,并且B组社区居民在心理状态改变、生活质量评价及自我管理水平方面的数据表现均优于A组,P

  • 标签: 护理模式 社区护理实践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探讨在家庭医生的服务模式社区护理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方法: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医生、护士等工作人员进行访谈,记录他们提出的问题。结果:通过对专业人员进行访谈,我们发现,在目前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下,社区护理发展当中存在以下问题:①护理人员不够专业;②护理人员资源配置不足;③缺乏合理的管理制度;④政府支持力度和财政投入不够。结论:在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社区护理发展当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要通过完善护理人员教育体制,合理配置护士资源,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政策、法规,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财政投入来改善这些问题,使社区护理得到更好的发展。

  • 标签: 家庭医生 服务模式 社区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家庭医生PDCA循环医疗护理模式社区高血压患者护理经验。方法选择乌鲁木齐市扬子江社区2016年3月2018年4月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的135例高血压患者,采用PDCA循环医疗护理模式,分析患者管理前后血压和生活方式改变评分。结果管理后患者血压恢复好,生活方式明显改善。结论采用PDCA循环医疗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控制患者在院外的血压水平,对于降低血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家庭医生 PDCA循环医疗护理 高血压 血压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2糖尿病患者应用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干预模式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收取的75例2糖尿病患者,采用电脑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效果。结果组间护理前后血糖对比,护理前,两组患者数据结果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均明显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2糖尿病患者采取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干预模式的效果显著,其可以有效提高患者饮食控制效果,进而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模式 饮食控制 效果 2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社区护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的应用。方法:将社区患者依据随机形式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均为10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社区护理,观察组则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并对比两组护理各项指标。结果: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社区护理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社区家庭病床护理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出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后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出院给予家庭病床护理。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出院后的遵医行为差异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由统计结果可得,实验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家庭病床护理对于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增加患者的遵医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社区 家庭病床护理 遵医行为
  • 简介:摘要幼儿园教育与家庭社区资源互动融合,密不可分。家长参与、家长教育进一步深化了家园合作的内涵;社区拓展了幼儿学习与活动的空间;家长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拉近了家庭社区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幼儿形成社会认同感。

  • 标签: 家庭 幼儿园 社区 互动合作
  • 简介: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62例脊髓损伤出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实施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干预1年,对照组按常规随访护理1年。于出院时、出院6个月及出院后1年3个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的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评分、日常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barthelindex,MBI)、压疮和尿路感染发生率、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SDS得分、SAS得分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及满意度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可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有助于重建患者的自信,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

  • 标签: 脊髓损伤 功能康复 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 焦虑 抑郁 日常活动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脑卒中患者通过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我院在2018年6月到2019年12月,一共收治了100例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通过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0%(48/5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0.0%(40/5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护理前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62.43±5.42)分,(61.98±5.79)分,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95.72±3.49)分,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3.46±4.18)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医院-社区-康复护理模式 脑卒中 康复效果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社区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0年01月-2021年06月诊治的100例慢性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0例,予以常规护理模式)和观察组(n=50例,予以家庭医生签约护理服务模式),

  • 标签: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 社区护理 慢性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阻肺患者应用社区-家庭联动护理模式对患者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慢阻肺患者入组实验研究,共选择60例患者入组,采取双盲模式分组,共分成2组,探讨组及参照组,探讨组为患者实施社区-家庭联动护理模式,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分析锻炼依从性、服药依从性。结果:探讨组锻炼依从性、服药依从性相比参照组更高(P<0.05)。结论:社区-家庭联动护理模式可促进慢阻肺患者提高整体锻炼、服药依从性。

  • 标签: 慢阻肺 联动护理 社区 家庭 依从性
  • 简介:上海市百名好家长提出“面向21世纪,创建学习家庭”的倡议,十分鲜明地体现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制度”的精神,它以创建学习家庭为抓手,努力提高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营造家庭学习氛围,让素质教育真正走进家庭

  • 标签: 学习型家庭 社区教育 素质教育 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