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曹典顺博士的新作《马克思枙人类笔记枛研究读本》已经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该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丛书第一批出版的10本著作之一,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入选中央编译局文库,曹典顺教授同时出任丛书编委。研究马克思的晚年笔记,的确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作为丛书主编,在计划出版的40本经典著作研究读本中,我们选了4个有关马克思晚年笔记的读本。一本是《马克思枙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枛研究读本》,一本是《马克思枙历史学笔记枛研究读本》,这两本书已经由中央编译局的李义天和李百玲两位博士分别完成,而且写得都还不错,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既有较完备的资料又有较好研究基础的研究读本。另两本是《马克思恩格斯“东方村社”理论研究读本》和《马克思枙人类笔记枛研究读本》。这两个读本的写作向社会公开征集作者。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的张云飞教授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有较好的研究基础,所以他是写作前一读本的较理想的作者人选。后一读本的作者选定为曹典顺博士,是因为我们看到他写的《自由的尘世根基--马克思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枛研究》。在这个许多人几乎只是消费马克思的时代里,曹典顺博士能够对马克思的著作作严肃的和勇敢的学术研究,其精神确实难得。用他的话说,他采用的是文本文献的研究范式而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范式。这一点比较符合中央编译局的学术风格。

  • 标签: 马克思晚年笔记 人类学 读本 博士 中央编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
  • 简介:在国内艺术人类研究尚未成气候的时候,就有学者提出艺术人类本土化问题。早在1997年,郑元者就开始把中国艺术人类“本土化的现代性追求’作为课题研究,并于2002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在1999年中国艺术人类研究会首次学术规划会议上,与会者则明确提出,“中国艺术人类的学术目标,就是要立足于在本土化的艺术人类资源中实现中国艺术理论和审美精神的现代性追求”。

  • 标签: 艺术人类学 本土化 现代性追求 反思 国家社科基金 学术目标
  • 简介:《乡村人类》一书之于人类学者,好比星辰之于迷路的人。它不仅为人类田野调查提供理论指导,同时还例数了审视乡村社会的研究方法。该书遵循了人类“以人为本,回归到人”的理念。从宏观上看,它为乡村人类田野调查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视野,把中国乡村社会视为一个整体,使得人类者对乡村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从微观上看,它将中国乡村分为几个元素,详尽地透析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发展和未来归属,为人类学者的乡村社会分析提供思考的空间。

  • 标签: 乡村人类学 田野调查 农民 农村社会
  • 简介: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促使哀牢归附东汉,东汉在哀牢分布区设置永昌郡,使中国与印度两个大国在地理上第一次相连接,所以哀牢分布区不但是中印两国最早的边贸区,还是中印两国的重要文化通道;哀牢地区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神奇的“九隆”神话,产出了丰富的物品,因此哀牢人物质文明发达,人口众多;以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质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哀牢社会政治结构合理稳定.对周边民族有包容性,对东南亚僚、掸、泰等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有过积极贡献。

  • 标签: 哀牢人 哀牢国 永昌郡 东汉王朝
  • 简介:医学的文化人类研究,其核心在于医学可以开启一扇了解当地文化经验与日常生活的窗户,包括鲜活的身体生命、日常生活、本地人的历史意识等。同时医疗的重要性在于医者必须干预真实的生命,而这些生命一定带有形形色色的特征及其各色各样的不适。知识存在于社会中,追踪“社会中的知识的生命”,可以为人类和人文科学乃至注重实践的医疗相关人员提出许多有趣的哲学和实践层面的问题。

  • 标签: 医学 民族医药 文化人类学 民族志
  • 简介: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散居在我国东南山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构建了畲族的传统文化。在旅游业,特别是民族旅游被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下作为发展战略以来,畲族传统文化经历了消失、重视、再现的变迁过程。文章梳理了畲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旅游开发实践过程中畲族传统文化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如何复兴与发展畲族传统文化提出了一些想法。

  • 标签: 旅游开发 畲族文化 复兴发展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艺术和美学的跨文化研究兴趣得以复苏,论著日渐增多,论题涉及艺术家、风格传统、象征主义和艺术的功能。以前相互分离的学科之间互动越来越多,学者们对于美学的比较研究兴趣日浓。对非西方美学的研究表明:每种文化都有审美原则,艺术哲学因不同的社会而有很大差异,艺术在每个社会中都表达了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关于非西方艺术和美学体系的文献增加了,此时的研究受到后现代运动影响,更多地关注这一学科本身及其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市场艺术的数量继续激增,就世界艺术研究而言,不应忽视对市场艺术的研究。艺术正以不同以往的速度不断发生变化,描述和理解全世界正在出现的众多艺术和艺术理论,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巨大而兴奋的挑战。

  • 标签: 美学 文化人类学 审美体验 非西方艺术
  • 简介:文化人类涉及到的领域极为广阔,它使得民族音乐更具有人性因素、使其拥有了社会功能,并推动民族音乐凝聚力不断的增加,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田野工作作为文化人类和民族音乐两者的基石,使其充满了动态生命力。

  • 标签: 民族音乐学 文化人类学 田野工作
  • 简介:丧葬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和精神两大文明的表现之一,并随之发展不断变迁。因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各族群或民族的丧葬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生活在我国喜马拉雅山地的西藏错那县门巴族的丧葬文化,就非常有其地方与文化特色。基于当地社会历史调查,认为高原山地环境、历史上独具特色的复合社会形态和佛本并举的宗教模式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了具有喜马拉雅山地特色的丧葬文化现象。

  • 标签: 西藏门隅 门巴族 丧葬文化
  • 简介:艺术及其创作一直就是人类关注的对象,文化人类的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确立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艺术拥有同等的价值。而随后展开的跨文化研究方法则是处理此类问题的重要方法。文化相对主义与跨文化研究方法两者的结合,催生出的"艺术-文化体系"框架,一方面挑战了殖民主义及文化中心主义的人文观,另一方面也深化了文化人类对于艺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的研究。

  • 标签: 文化相对主义 跨文化研究方法 人类关系区域档案 艺术-文化体系 原始主义
  • 简介:针对现有关于侗族传统民居的研究缺乏整体提炼的缺憾,借鉴社会空间理论和实践理论等观点,从象征人类的视角,系统阐释侗族传统民居的象征内涵。研究发现,侗族传统民居很好地吻合了列斐伏尔的空间演进脉络,是实践基础上的一个表征空间。在侗族传统民居空间意义的形成上,仪式实践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此外,亲属实践、符号实践和秩序实践也有着积极的贡献。综合而言,民居表征的意义最终指向侗族传统文化中自然观、空间观、时间观等多维观念意象,并藉由与民居建造和使用上的宗教-巫术仪式的结合,共同构成了侗族的整体幸福观念表达图式。

  • 标签: 侗族传统民居 象征人类学 空间 实践 表征
  • 简介:民间信仰是中国文化和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本文回顾了民间信仰进入人类和社会学学术视野的历程,对这一领域中极具影响力的“弥漫性宗教一制度性宗教”范式进行了系统解读,凸显了民间信仰的结构特性和主体价值,探讨当代民间信仰的概念范畴、互动结构和变迁机制上面临困境和挑战。通过引入“嵌入性”等新的理论概念和分析进路,可以推动这一学术领域的视角转换与研究创新。

  • 标签: 人类学 社会学 民间信仰研究 弥漫性宗教 嵌入性
  • 简介:在文献参考的基础上,首先简要回顾了旅游人类理论,然后介绍了东巴文化的概念与内容,进而从文化涵化、舞台真实性、历史文化再建构与族群认同三个旅游人类的视角探讨了旅游对东巴文化的影响。面对旅游业发展中的各种影响,旅游目的地社会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关键是提升少数民族内部的文化自觉和增强文化自信。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政策下,纳西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应该保留发挥东巴文化的特质,吸纳外来文化,与旅游发展机制进行有效对接,促进纳西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 标签: 旅游人类学 东巴文化 涵化 舞台真实 文化自觉
  • 简介:从教育人类的角度出发,借鉴其文化价值相对论、跨文化视域等理论精髓,对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现状进行反思,认为在全球化的情势下,中国应该建立自身特有的教育体系,打破“欧洲中心论”的桎梏,传承和发扬本土音乐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在具体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要秉持音乐的教育是一种感觉教育的目的论主张,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开拓体验视野。

  • 标签: 教育人类学 文化价值 相对论 音乐教育 目的论
  • 简介:作为萍乡傩事活动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志,沿门舞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发展历史。沿门舞之所以能留存下来并持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内在的象征意义和对于乡民生活的不可或缺性。沿门舞不仅在深层次上体现了信与行的统一,还折射了民间社会的伦理观念和精神风貌,更难得的是其在乡民生活中功能上的价值附魅,凸显了其在文化人类研究中的价值。

  • 标签: 象征 功能 萍乡 沿门舞 仪式
  • 简介:从教育人类角度分析赫哲族伊玛堪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对人的教育功能。伊玛堪具有传承民族历史文化、体现民族审美、展现民族文化交流的教育价值,其传承模式有家族式传承、社会式传承和政府组织式传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流入,传统传承方式限制了伊玛堪的传播,提升民族传承意识、健全政府监督管理机制、拓展宣传途径是保护和传承伊玛堪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赫哲族 伊玛堪 传承
  • 简介:医学人类研究同人类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一样,需要清晰的理论框架,同时需要结合人类学科自身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出来的理论和方法,展开研究的设计和实施.在诸多的社会理论中,有四种理论与医学人类的研究有较紧密的关联,对医学人类研究有指导意义,分别是社会阶梯理论、社会建构理论、生物权力理论以及未预结局理论.在具体案例中,这四种理论的内涵和意义得以展示.

  • 标签: 医学人类学 理论框架 社会理论
  • 简介:中国社会自恢复重建以来,学科建设顺利推进,学科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学科呈现出繁荣发展景象,这与新时期中国社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郑杭生先生为社会学学科重建和繁荣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郑杭生先生秉持兼容并包的信念,致力于把中国社会学学科做大做强,倡导社会与相近学科的沟通和合作,大力支持民族、民俗学、人类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 标签: 兼容并包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 民族社会学 理论自觉
  • 简介:人类的角度来看,城中村的农民、农业、农村社会变迁和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移植或嵌入,共同构筑了城中村农民社会的文化多样性。人类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方法技术,可避免其他学科可能出现的“文化解释”谬误。文章分析了社会情境影响下的中国人类发展状况和人类参与城中村农民社会研究的学科优势,从都市人类、工商人类、经济人类、教育人类、医学人类、宗教人类、历史人类、旅游人类等8个分支学科讨论了人类的研究维度,也讨论了人类参与研究中存在超域性、局部性和相对性限度,揭示了人类参与城中村农民社会研究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城中村 农民社会 社会变迁 人类学研究
  • 简介: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田野调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红河州哈尼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了文化人类阐释。在哈尼族先民的迁徙、自然环境、原始宗教、民族庆典、生产生活及社会制度构成的文化生态环境中造就了哈尼族勇武、雄健、彪悍、勤劳、朴实、聪慧的民族性情,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具有鲜明梯田稻作文化与山地水文化特征的哈尼族体育文化,在现代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及意义。

  • 标签: 红河州哈尼族 传统体育文化 文化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