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脑梗死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产生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从而表现出临床中对应的神经系统功能缺失的症状及体征。康复治疗是脑梗死患者恢复上肢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脑梗死后上肢功能的损害程度取决于脑部损伤的位置和程度,灵巧的上肢功能对日常活动最为重要。

  • 标签: 脑梗死 上肢运动功能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推拿结合常规康复疗法对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寻求推拿与康复治疗技术有机结合的新途径,从而为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36例脑瘫患儿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个性化推拿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儿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儿精细运动原始分和精细运动发育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可明显改善脑瘫患儿上肢精细运动功能,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推拿 康复疗法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强制性运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8例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将其分为两组,分组方式为随机分组,每组各39例患者。急性期给予两组患者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待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后,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分别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和常规运动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74%,对照组患者为69.2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和比较,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MA评分均改善,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和FMA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强制性运动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 标签: 脑卒中 上肢功能障碍 强制性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注射与中医理疗联合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穴位注射与中医理疗联合治疗)及对照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上肢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肢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穴位注射治疗联合中医理疗,患者上肢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联合治疗疗效显著。

  • 标签: 中风 运动功能障碍 穴位注射 中医理疗 上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八段锦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研究期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入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50例列为观察对象,入组后,利用双盲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5例),一组观察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八段锦治疗,一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作用。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八段锦治疗方案融入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八段锦 脑卒中 上肢 运动功能障碍
  • 作者: 何玲 尤敏 应璐璐 杨娅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4-04-08
  • 机构: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01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火龙罐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2月到2023年12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86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接受火龙罐联合康复训练。结果:治疗后试验组FMA-UE评分、手运动功能状态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掌屈肌力、背伸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火龙罐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效果良好。

  • 标签: 火龙罐 康复训练 脑卒中 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通过比较M1患侧区与M1健侧区经颅直流电刺激兴奋性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分别作用于M1患侧区与M1健侧区对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共66例,随机分为M1健侧区刺激组、M1患侧区刺激组和对照组,治疗5周,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测试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并分析。结果:治疗后3组受试者Fugl-Meyer 量表中上肢运动功能测试部分评定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提高,M1患侧区刺激组Fugl-Meyer 量表中上肢运动功能测试部分评定的改善程度较M1健侧区刺激组和对照组更明显,且差距有统计学差别(P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脑卒中 运动功能障碍
  • 简介: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通常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内的一组疾病。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病人常因运动功能障碍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给家庭、社会带来了严重负担。我院于2006年8月~2007年2月对117例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 标签: 运动功能障碍 早期康复治疗 脑卒中后 蛛网膜下腔出血 生活自理能力 脑血管意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皮质脊髓束完整性对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脑卒中恢复期伴偏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重建患者双侧皮质脊髓束(CST),分别选取CST完整性高(rFA>0.5)及CST完整性低(rFA≤0.5)患者各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进一步细分为高频组(10例)、低频组(10例)及对照组(1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传统康复干预,在此基础上高频组、低频组患者分别给予健侧M1区5 Hz或1 Hz rTMS治疗。于干预前、干预3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对CST完整性高各亚组患者比较后发现,治疗后高频组、低频组及对照组FMA-UE、WMFT、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低频组FMA-UE、WMFT及MBI评分[分别为(38.10±5.71)分、(43.20±5.32)分和(78.00±11.35)分]亦显著优于高频组及对照组水平(P<0.05)。对CST完整性低各亚组患者比较后发现,治疗后高频组FMA-UE、WMFT及MBI评分[分别为(12.00±1.40)分、(15.10±1.99)分和(49.00±5.68)分]均优于治疗前及低频组、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对于CST完整性高的患者,低频rTMS刺激健侧半球M1区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可能更好;对于CST完整性低的患者,高频rTMS刺激健侧半球M1区对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可能更有效。

  • 标签: 脑卒中 皮质脊髓束 弥散张量成像 重复经颅磁刺激
  • 简介:摘要: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恢复难度大,恢复速度缓慢,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影响深远。针刺对于偏瘫侧上肢功能的改善治疗有较好效果,但由于偏瘫侧上肢功能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针刺在操作上具有局限性,因此一些医者考虑采用更易操作的灸法治疗或联合灸法治疗。临床报道显示灸法以其温通作用对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改善具有较好疗效。本文对近 5年灸法治疗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报道进行综述。

  • 标签: 灸法 中风 上肢功能障碍 综述
  • 简介:摘要:中风的特点是发病率、死亡率和残疾率很高。据报告约85%的中风患者都具有上肢功能障碍。中风病人的功能障碍包括上肢、手和手指的行动能力和协调能力下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给病人、他们的家人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临床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不理想。特别是上肢和手臂的康复面临巨大挑战。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康复研究的深入,研发了一些新的康复技术,这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动功能的恢复有很大影响。本文概述了功能性残疾上肢和下肢康复治疗中风患者的进展情况。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上肢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儿童运动功能障碍最终会影响到儿童在日后社会人际方面的交流、生活自理能力等。本文从一般状况评定、运动发育的评定、肌张力的评定、肌力的评定、原始反射的评定、协调功能的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和综合活动能力评定等多个方面介绍了目前在国内运动功能障碍儿童常用的一些康复评定方法,以利于更多的专业人员正确掌握儿童的运动功能状况。

  • 标签: 儿童 运动功能障碍 康复评定
  • 简介:摘要: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几乎都有肢体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包括偏瘫侧上下肢的运动、手功能和感觉功能障碍上肢和手的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意愿效果。所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中风偏瘫患者上肢及手的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以减轻家庭与社会的压力,使其尽快回到家庭与社会成为康复的首要目的。

  • 标签: 虚拟现实技术  镜像疗法  上肢及手运动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不同时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3月医院收治的 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亚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每组 31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强制性运动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 MBI评分和 FM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评分经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评分没有显著差异, P>0.05;治疗后,疗效都有所提高,且亚急性期组的 MBI评分和 FMA评分明显优于慢性期组的 MBI评分和 FMA评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不同时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积极,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特别是对于亚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更好,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上肢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运动疗法 脑卒中偏瘫 上肢功能障碍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强制性运动联合作业疗法对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干预效果。方法:选取颅脑损伤患者80例(2022年1月至3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作业疗法)和观察组(作业疗法+强制性运动),各4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BI评分、上肢FMA评分及上肢肌力分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强制性运动、作业疗法联合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颅脑损伤 上肢功能障碍 作业疗法 强制性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动作观察疗法(AOT)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等数据库收录的关于AOT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报道,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采用RevMan 5.3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所涉研究共有63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AOT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P<0.01)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P<0.05)。结论AOT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标签: 镜像神经元 动作观察 脑卒中 上肢功能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针灸康复治疗的最优方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A组采用头针+改良穴位动态针刺配合上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组、B组采用头针+常规针刺配合作业治疗组、C组采用头针+常规针刺配合上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组,并以简式Fugl-Meyer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治疗方案的效果。结果4因素3水平实验考察结果的K值看,最优化的组合方案为A1、B3、C3、D2,即脑梗死1~3天内采用重度刺激量、先健侧再瘫侧针刺头穴与阴阳经穴的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最好。结论对于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说最佳的针灸康复治疗方案为头针+改良穴位动态针刺配合上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综合治疗,有助于促进康复。

  • 标签: 脑梗死 上肢功能障碍 针灸康复治疗 优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