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从新中国成立后,对戏曲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基本就没有停止过,不少戏曲研究者对古代戏曲理论批评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古代戏曲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努力奋斗了很长的时间。戏曲学者近几年一直在为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理论体系献策,因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戏曲理论体系工作,在这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时代是十分重要且十分紧迫的,本文研究了关于中国戏曲的部分理论,希望读者能够对中国戏曲理论研究的现状和特色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 标签: 中国戏曲 理论研究
  • 简介:戏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商业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借助人偶玩具这一新的传播模式,可以让传统民族文化获得优良传承。本文通过研究戏曲和人偶玩具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图像分析法和比较法分析其造型类别、特点与功能、美学意义等内容,总结"戏曲"人偶的体积量感、服饰脸谱及艺术品貌等特点指出,只有借鉴民间美术造型和色彩走现代民族艺术创新之路,才能设计出既保留传统戏曲风格又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新式人偶。

  • 标签: “中国戏曲”人偶 造型创新 民族艺术
  • 简介:戏曲可以说是一种通俗文学,而通俗性品格也是其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并且贯穿了整个戏曲发展的始终。可见,通俗性之于中国戏曲的重要性。对于中国戏曲来说,其通俗性品格主要体现在题材的日常化、结构和表现形式的单一化、语言的易懂化、音律的成规化这四个主要方面。从这四个方面来探究中国戏曲的通俗性,不仅能够深化研究者对戏曲通俗性品格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能促进中国戏曲朝着长远及健康的方向发展。

  • 标签: 中国戏曲 通俗性 品格
  • 简介:2014年初,中国戏曲学院受北京市教委的委派,开始着手实施“北京市高等学校参与小学美育发展工作”(简称“高参小”)。经过两年来的实践、探索与不断总结,该项工作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引导并推动了基地校民族艺术教育的有序发展,切实改进了各基地校的美育教学水平,提高了广大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在一定范围内提升了各基地校素喷教育的质量。

  • 标签: 中国戏曲学院 中小学 美育 实践 北京市教委 童心
  • 简介:西方戏剧常常以悲惨的结果为结局,而且有十分悲惨残酷的演出,比如主人翁被杀死的场面等。与此相反,中国人不喜欢悲惨的结局,喜爱大团圆结局。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里初次提到中国戏曲的悲剧美感问题,而且在《宋元戏曲考》里宣扬元杂剧的悲剧性,但他在其中罗列滑稽俳优的历史时,忽然提到元杂剧作为悲剧的崛起,难免有上下不接的印象。其实他在《人间词话》里讨论这个问题,根据《人间词话》可补缀《宋元戏曲考》的这个裂缝。在目前许多中国地方戏之中,悲剧性最为浓厚的就是潮剧,潮剧可能继承了元杂剧的悲剧性。

  • 标签: 中国戏曲文学 悲剧美感 潮剧
  • 简介:继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15]52号)后,为深入贯彻落实通知精神,进一步推动地方戏曲传承保护与发展,繁荣我国文艺事业,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戏曲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本期我们聚焦戏曲艺术,邀请戏剧专家、学者为中国戏曲的当代发展提供思路和构想,刊发新生代戏曲编剧新作,关注戏曲舞台老将新秀、新创剧目以及审美新风范等,以期引起广大读者对中国戏曲发展的关注。

  • 标签: 中国戏曲 “现代性” 地域性 传承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 地方戏曲
  • 简介:我首先代表山西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山西戏剧学会常务副会长郭士星宣读我们共同给郭老的上寿贺词:夀戏苑捧金石,诗坛咏民情。前海领航者,会心坦荡翁。曲润海郭士星敬贺2016年7月13日米寿茶寿中间是上寿,就是百岁大寿。我接着代表郭士星同志做一个简短的发言。张庚、汉城两位先生对山西临汾情有独钟。20世纪50年代以来多次关注临汾,关注山西,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国戏曲研究院和后来的戏曲

  • 标签: 郭士星 中国戏曲研究院 领航者 米寿 戏曲创作 山西临汾
  • 简介: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的“联贯”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祁彪佳评王元寿的《中流柱》时曰:“传耿朴公强项立节,而点缀崔、魏诸事,俱归之耿公,方得传奇联贯之法.觉他人传时事者,不无散漫矣.”①祁彪佳认为,《中流柱》重在传耿公强项立节之事,中间穿插的崔、魏之事都应与耿公之事相联贯.

  • 标签: 中国戏曲 叙事联贯 戏曲叙事
  • 简介:佛教的本质,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从印度到中国,从古代到近现代,佛教顺应时空因缘的变化而衍生出不同的教育方式.经典传译是中国佛教兴起的第一步,由此而产生了两晋至初唐的译场教育,伴随着大乘经典的翻译与义理辨析,培养出精思博学的义学僧群体.唐代八宗并起,开创出真正中国化的教证体系,而禅宗的清规制度和丛林熏修更成为此后一千多年中国佛教教育之主流.这一格局直至晚清之际被“千年未有”的政治、文化巨变浪潮所冲破,从此中国佛教及教育被迫走上了一条现代转型的艰苦探索之路.而早期佛学院的诞生,便是近代佛教转型的最初成果与标志.

  • 标签: 中国佛学院成立 佛教教育 实践纪念
  • 简介:“评点”是中国古代极具民族特色的批评形式,它于明代嘉靖年间进入戏曲领域,成为古代戏曲重要的批评方式之一。20世纪30年代以来,学术界从不同视域、不同角度审视戏曲评点,戏曲评点研究因此走了一段颇为曲折的道路。在此境况下,回顾戏曲评点研究之历程,检讨戏曲评点研究之不足,展望戏曲评点研究之未来,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中国古代戏曲 评点研究 综论 批评形式 民族特色 嘉靖年间
  • 简介:公共外交正在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热点,其中以艺术表演为载体的跨文化交流形式为公共外交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但目前无论是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以作者在美国宾汉顿大学戏曲孔子学院开展的以传统艺术表演为形式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来探讨这一新的公共外交模式的某些突出特点。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传统艺术 跨国表演
  • 简介:引言:问题与对象本文要讨论的所谓“当代戏曲中的女性意识”,是指当代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塑造背后所体现出的女性观。作为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和直接面向观众的现场艺术,戏剧是艺术家和观众以及有关意识形态合力完成的作品,所以必然体现这三个方面的价值诉求,其女性观自然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内涵:第一,艺术家以怎样的女性观在塑造女性形象?第二,观众(集体无意识)接受和需要怎样的女性形象?

  • 标签: 当代戏曲 女性意识 女性形象塑造 中国 综合艺术 集体无意识
  • 简介:赵兴勤教授积十余年之功撰写的《中国早期戏曲生成史论》新近出版,该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坚持大戏曲史观立场,致力于立体的、动态的戏曲史的建构,在广泛吸纳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补阙拓荒,新见频出,又视野开阔,严谨厚重,是一部集大成式的戏曲学术研究经典之作。

  • 标签: 早期戏曲 生成史 伎艺
  • 简介:陈金龙在《现代哲学》2016年第2期撰文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面临治国理政的繁重任务,诸多要事需要拍板、定夺,但对于纪念活动的谋划,他给予了足够关注。第一,审批纪念活动方案。毛泽东对重要纪念活动的实施方案,甚至是纪念口号、纪念方式、参加纪念活动的人选都用心斟酌,

  • 标签: 《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研究 经典文献 顾海良 论点摘编 纪念活动
  • 简介: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中国戏曲表演是"有声即歌,无动不舞",以歌舞为主要手段来表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其中的舞蹈是戏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

  • 标签: 戏曲表演 戏曲舞蹈
  • 简介:由于媒体环境与艺术环境的改变,中国戏曲始终致力于与新媒体的融合,但一直困难重重,收效甚微。戏曲与电影的融合使观演关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之前的双向交流方式转变为了单线交流方式。戏曲电影交流方式的同化破坏了集体经验所带来的快感。加之电影的写实性与戏曲写意性的不可融合以及表达方式上的根本差别,都极大削减了传统戏曲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使戏曲电影无法达到传统戏曲表演模式的剧场效果。

  • 标签: 戏曲 电影 观演关系 集体经验 写实
  • 简介:目前学界对戏曲定义以及分类存在诸多问题。同样名之为戏曲者,存在历史深浅不同、艺术积累不同、演出形式迥异等现象。这些现象,在一个统一的“戏曲”概念下讨论与研究,不但会造成许多麻烦甚至困惑,也与数百种戏剧样式的存续状况不符。所以,本人建议将中国全部戏剧形态称为“传统戏剧”,进而提出传统戏剧的分类以及戏曲剧种层次的设想。

  • 标签: 传统戏剧分类 戏曲层次 祭祀仪式剧
  • 简介:戏曲研究》杂志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57年,1980年复刊,是当代戏剧史上创办最早的戏曲学领域学术杂志,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刊坚持继承与发扬中国艺术研究院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坚持严谨朴实的学风,努力把刊物办成高水准、专业性强的学术刊物。

  • 标签: 戏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中国艺术研究院 稿约 理论联系实际 学术杂志
  • 简介: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事物的审美不断地提高,在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音乐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交往之间就免不了要谈起音乐,并且在谈论音乐时也经常会谈到戏曲音乐。那么什么是戏曲音乐呢?或许有人会说,戏曲音乐不就是指戏曲里的歌唱与伴奏么。这话乍听起来似乎没错,但这并不能作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准确答案,因为这只是大家所共知的外在现象,对于戏曲为什么要有音乐,为

  • 标签: 戏曲音乐 四大声腔 中国戏曲 曲牌联套体 板腔体 锣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