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青年朋友登门,常诉说不得名师指导为憾。我说,古代名碑刻迹便是最好的老师。来者说,名碑刻迹无以言传。我说,那“碑”与“迹”的存在就标志着身教,就意味着言传,不过要学习者去深入体察、辨别,取其所当取者,弃其所不必取者,把“无言”的字帖当成一位活生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刚好手头一篇培根(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大思想家)的名文《论读书》,里面有这样的话:“……然而学问本身不会教给人们它的用途:致用之道在于外,超乎书上,只有细心观察才能获得。”照培根的哲学思想体系,他说的“外”与“书上”非它,最基本的一条是实践,他所说的“细心观察”是经验———理性———经验的过程,也全然离不开实践的。从事书法创作要讲悟性、灵气、天分,可是离开了刻苦锻炼,一切都将落空。古人名碑刻迹如何在我们心中活起来,眼前之竹怎样成为胸中之竹,又怎样化为笔底之竹,这里有一个相互转化即如何实践的问题。众所周知,临摹早已成为公认的重要方法,读帖也被肯定为有益的途径。但是,如何临摹与读帖又是需要进一步具体化、深化的问题。“实践”只要不是盲目的,那不断具体化与深化的过程便无止境。倘若学帖而不遵帖,又倘若学帖而惟帖是从,都一样得不到古人的精髓,也没有真...

  • 标签: 书意
  • 简介:中国书法艺术至今已经历3000多年的历史,在书法艺术的形成、递嬗、发展的不断变革中,形成了”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元、明尚态”书法风格。””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性情。宋代米芾精研古法,推崇”晋韵”,注重书法的自然和意趣,成为”尚风的代表之一,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继承、创新、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标签: 米芾 尚意 书法风格
  • 简介:  金可泛指金属,也特指青铜器.继甲骨文之后,中国的古文字就集中出现在青铜器上,称为金文,比石刻的文字早了千余年.在众多的青铜器中,周厉王时期的《散氏盘》铭文以其稚拙弥漫、浑穆异趣独步古人,著称于世,它是金文尚风中的代表之作.……

  • 标签: 书风 代表作 作散
  • 简介:摘要:米芾不仅以书画名于世,在篆刻史上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一改前人论之积习,通过简练的文辞,明确表述自己的书学观点。他自称其为“刷字”,仅一个“刷”字,便能窥见其天真自然的书法审美追求。米芾作为两宋间享誉朝野的书画家、书画鉴定家,其篆刻艺术亦颇具特色,他积极参与印章的制作活动,是文人篆刻的先驱。米芾的用印观念独特,提出“印文须细”的观点,他主张用小印钤于骑缝处,用填篆作为区别印章真伪的方法。米芾收藏字画着重鉴赏,他以印鉴来划分书画作品的等次。

  • 标签: 米芾  书学观念  用印观念
  • 简介:<正>读昌智先生的书法,常常使人想起刘熙载《概》上的一句话:",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说昌智先生"如其人",大概不是空泛之言或溢美之词。凡是接触和了解昌智先生的人,都会得到这种印证。比起其他方面来,昌智先生本不以书名,

  • 标签: 书如其人 书概 学书迩言 二王 梁山舟 熙载
  • 简介:摘要:书法在历经了唐代法度森严的艺术形式之后开始向追求韵和抒发个人情感的宋代“尚风发展。在经过五代这一寂寞凋落的时代之后的宋代书坛,随着社会的逐步统一和政治时局的安定,经济也慢慢步入正轨而逐渐繁荣起来。在教育方面,宋代历代君王多重文轻武,教育、考试制度比唐代更加成熟,书法教育也同步提高。

  • 标签: 书法教育 宋代 尚意
  • 简介:黄厚江老师曾经提到,语文课就是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然而,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大多是重视整体感知,缺少细致品析。有时虽有品读语言环节,但却因指导的不到位或缺失,使品读语言环节流于形式或隔靴搔痒,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本的内涵。

  • 标签: “意” “言” 语言素养 语文学习活动 整体感知 语文课
  • 简介:“宋人尚”,宋代书家以欧阳修、苏轼、黄庭坚以及米芾为代表,提出了一系列的创作主旨。注重书法的主体精神,体现书家的情感、气质与学识,使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结合得更加紧密。

  • 标签: 尚意 陈鸿寿 书风 创作主旨 主体精神 精神世界
  • 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

  • 标签: 苏东坡 书法艺术 赤壁 传统技法 东坡肉 艺术创造
  • 简介:年来了,这一期我们就来读读大家冯骥才的《年》!在阅读美文前,让我们先来品读文学大家笔下的各地年味吧!北京的年味——老舍:孩子们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河北的年味——王蒙:小时候过年特别激动,因为能吃上一顿肉;山东的年味——莫言: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差点儿要了小命;福建的年味——冰心:大坛子里装大块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江苏的年味——汪曾祺:腌辣菜过年开坛,辣味冲鼻极香美;陕西的年味——陈忠实:第一锅五香圆饼献灶神爷时早已馋得控制不住;浙江的年味——丰子恺:吃年夜饭,碗数必须成双;河南的年味——阎连科:

  • 标签: 《年意》 年味 冯骥才 过年 汪曾祺 陈忠实
  • 简介:小院深深,竹席清凉,盛开的石榴花透过竹帘展现着它们的风姿。正午烈日当头,小院中却树阴遍地,一觉醒来,耳边传来黄莺婉转的叫声。

  • 标签: 《夏意》 小学生 语文学习 作文
  • 简介:译文: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其清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诗人欹卧其上,闲望户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当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阴遍地,一片凉意。待到醒来时,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

  • 标签: 小学教育 语文 阅读 理解
  • 简介:一如春意或秋意,时深时浅时有时无。然而,春意是随同和风、绿色、花气和嗡嗡飞虫而来,秋意是乘载黄叶、凉雨、瑟瑟天气和凋残的风景而至,那么年呢?

  • 标签: 小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梅雨收住脚,夏真的来了。天说热就热,太阳轰轰烈烈地在天空行走,荫凉便显得很珍贵。

  • 标签: 《夏意》 马得 中国 散文
  • 简介:一、化的审美态势宋代郭熙、郭思父子撰写的《林泉高致》中就明确使用过"境界"一词来要求山水画家画出诗意,书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情景交融即意境",这也就道出了我们所画之物的境界和趣味以及精神追求。化是意境的一种性质,是意境的另外一种传达和状态,这使所画之物,以及画面具有意向的追求以及意境的表达。化就是事物的非具象化,是超乎现实的一种意识之变,是具体事物的异变,使事物的性质局部或整体发生质的变化,以意象化的状态呈现,抽离了它的现实状态

  • 标签: 《林泉高致》 现实状态 山水画家 情景交融 精神追求 意境
  • 简介:我的家中是很清苦的,也过得颇不顺利,大大小小的病痛灾患之类的总是很多,据说在我之前,妈妈便生过一位哥哥,但很小就夭折了。到生我的时候,为求个平安顺利的好意头,给我取名为如意。但家中却依旧的不如意,我三四岁的时候,父亲又因病去世了,便留下母亲与我二人孤苦地生活着。而我的身体又不是很好,总是有很多的痛恙,这样过了两三年,母亲便想着把我送予别人家去寄养。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无论在语文课还是英语课上,我们都学习过不少寄情于景的文章,以下也是一篇将心情与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文章。

  • 标签: 英语课 语文课 文章 学习
  • 简介:奈奈:姐姐终于还是把你从继母的手中解救出来了。你可以安心睡上一觉了。看着你熟睡的脸,我的心中真是感慨万千。

  • 标签: 小说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