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胚胎干细胞(hESCs)定向分化为晶状体小体(LB)过程中非经典Wnt信号通路配体Wnt5a对晶状体发育的作用。方法选取H9胚胎干细胞系,采用mTeSR培养基进行干细胞培养。"三阶段法"诱导hESCs分化为LB。培养至18 d,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和Wnt5a处理组,其中Wnt5a处理组培养基中添加500 ng/ml Wnt5a。培养至35 d,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LB的大小并提取对照组和Wnt5a处理组的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uence)检测,表达差异大于1.5倍且P≤0.05被定义为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培养结束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Wnt5a处理组细胞形成的LB面积明显变大。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Wnt5a处理组中478个基因表达下调,201个基因表达上调,其中Wnt5a可使晶状体细胞分化及晶状体特异基因的表达上调。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Wnt5a主要参与了细胞外基质(ECM)改变的过程,提示在晶状体细胞分化中,Wnt5a可改变ECM;同时,富集结果还显示经Wnt5a处理,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相关过程受抑制,提示Wnt5a还可抑制晶状体细胞,特别是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异常分化;此外,Wnt5a还可影响晶状体细胞骨架重塑。结论Wnt5a可能通过上调MAPK/ERK级联信号调整ECM的结构成分,影响晶状体细胞骨架重塑,从而促进晶状体细胞的分化。

  • 标签: 人胚胎干细胞 晶状体小体 Wnt5a 高通量测序
  • 简介:摘要近年研究证实,母乳中存在不同分化阶段的干细胞,包括多能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等。干细胞组成存在个体差异,且受分娩孕周、泌乳阶段等多因素影响。通过母乳喂养进入子代的母乳干细胞也许可以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同时,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未来可能作为干细胞替代治疗的新来源,具有广泛临床应用前景。现就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综述。

  • 标签: 乳,人 干细胞 儿童发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作用下人牙周膜干细胞(PDLSC)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骨向分化的差异。方法应用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细胞增殖能力(MTT)法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对PDLSC和BMSC在IL-1β作用下的骨向分化能力进行检测,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实验组为含有IL-1β的各处理组,对照组内未加IL-1β。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IL-1β浓度的增高,PDLSC形成矿化结节减少,茜素红染色逐渐变浅;而BMSC骨向分化能力未见明显减弱;ALP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7 d时PDLSC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2361.11,P<0.001),BMSC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ALP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240.68,P<0.001);在14 d时PDLSC随炎症因子浓度增高,ALP活性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1519.89,P<0.001),BMSC在IL-1β浓度为0.001、0.01、1 ng/mL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ALP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22.52,P<0.001),两种干细胞在IL-1β最大浓度时(1 ng/mL)ALP活性最低;MTT结果表明,IL-1β能抑制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与PDLSC相比,BMSC增殖能力较低。实时荧光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两种干细胞实验组内ALP、Col-1、OCN和Runx2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BMSC内实验组中骨向分化基因表达与PDLSC内实验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L-1β作用下,BMSC的成骨能力较PDLSC高。

  • 标签: 炎症,细胞因子类 干细胞 细胞分化 骨向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保存温度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制剂中干细胞存活率指标的影响,为干细胞制剂的保存与运输提供合理的温控建议。方法新鲜脐带取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天津华兴医院行剖宫产的健康胎儿,均由产妇自愿捐献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分离hUC-MSCs后进行培养并传代及制剂制备,之后在4 ℃、10 ℃~15 ℃、25 ℃、37 ℃温度下对细胞存活率进行测定。不同保存温度下各组间细胞存活率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细胞传代到第5代时,流式鉴定显示CD73、CD105和CD90阳性表达达到95%以上,CD45、CD34、CD14、CD19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率在0~1%。细胞三向分化能力呈阳性。在25 ℃保存温度下,放置10 h时,细胞活率为86.61%,与保存在4 ℃、10 ℃~15 ℃温度比较,细胞活率下降较快(t=3.065,P<0.01)。在37 ℃保存温度下,放置4 h时,细胞活率为84.92%,细胞活率下降速度最快(t=5.178,P<0.01)。结论hUC-MSCs制剂的适宜保存温度为4 ℃~15 ℃,该温度下的最长保存时间为10 h。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制剂 保存温度 细胞存活率 长距离运输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方法,培养、纯化及鉴定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B-MSCs),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探讨单份和混合UCB-MSCs的区别。方法采用四联袋方法和试管方法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比较两种方法分离后单个核细胞的回收率、细胞数及红细胞混入量。鉴定UCB-MSCs向神经样细胞横向分化的能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析单份组和混合组培养液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2和γ-干扰素(IFN-γ)含量。符合正态分布并方差齐的,根据数据类型应用参数检验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应用非参数检验中秩和检验。结果试管法和四联袋法分离的单个核细胞回收率分别为(60.23±6.34)%、(71.92±11.30)%(P<0.05)。试管法和四联袋法分离后单个核细胞(MNC)数量分别为(6.12±1.21)×107、(9.29±3.11)×107个(P<0.05)。混合组的培养液上清中IL-2和IFN-γ含量高于单份组。单份组和混合组的IL-2水平分别为(0.52±0.13)、(1.50±0.23) pg/ml(P<0.05);单份组和混合组IFN-γ水平分别为(43.16±4.75)、(56.07±6.67) pg/ml(P<0.05)。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均为阳性表达。结论采用四联袋方法分离的单个核细胞回收率和细胞数均高于试管方法,四联袋法分离单个核细胞是一种高效、高质量和安全的分离方法,UCB-MSCs可以向神经样细胞分化,混合组UCB-MSCs增殖活跃,分泌更多IL-2和IFN-γ细胞因子。

  • 标签: 脐带血 间充质干细胞 混合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胚胎发育过程中间充质干祖细胞(MSPCs)与造血细胞间的起源关系。方法取发育不同时间药流胚胎,分离不同造血组织消化成单个细胞,于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HPP-CFC)培养体系培养10~14 d,倒置显微镜下挑取直径大于0.5 mm的HPP-CFC集落于液体培养体系进行二次培养,对二次培养中出现的贴壁细胞进行扩增并鉴定其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于不同分化体系鉴定其是否具有MSPCs的分化特性。结果本研究总结了胚胎发育不同时期主动脉-性腺-中肾(AGM)区、卵黄囊、胎肝等不同部位包括HPP-CFC在内的各类造血前体细胞的发育动态,发现从28体节开始,一定比例的AGM区HPP-CFC除能够分化产生造血细胞外,其来源的贴壁细胞具有MSPCs的分化功能,贴壁细胞在淋巴母细胞转化实验中可抑制T细胞的增殖。结论胚胎AGM区内,部分MSPCs和造血细胞起源于共同前体。

  • 标签: 间充质干祖细胞 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 造血细胞 免疫抑制 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
  • 简介:摘要健康的角膜缘干细胞是维持角膜上皮透明与完整的前提。各种原因引起的角膜缘干细胞和/或角膜缘干细胞龛受损均可导致角膜缘干细胞功能缺陷(limbal stem cell deficiency, LSCD)。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是恢复干细胞功能、治疗LSCD的主要方法之一。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主要分为三大类:直接移植角膜缘组织、体外培养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以及在体培养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每类手术按照供体来源不同可进一步分为自体移植和异体移植。近年来,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手术技术不断改进,手术并发症逐渐减少,术后植片存活率逐步提高,明显改善了LSCD患者的预后。(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32-237)

  • 标签: 角膜缘干细胞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角膜缘干细胞功能缺陷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体细胞来源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向3D视网膜类器官分化的能力。方法采用血液细胞重编程获得的hiPSCs系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BC1细胞(BC1-GFP)及Gibco、尿液细胞重编程获得的hiPSCs系UE017进行视网膜诱导分化。光学显微镜下记录视网膜形态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获得的视网膜中各种细胞亚类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表达情况,对不同细胞系分化视网膜的效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血液和尿液细胞来源的hiPSCs均可成功诱导分化为3D视网膜类器官,包括神经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视网膜类器官能够模拟体内视网膜的发育过程,逐渐分化出所有神经视网膜亚类细胞,包括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光感受器细胞、无长突细胞、水平细胞、双极细胞和Müller细胞,甚至形成板层状结构。2种体细胞来源的hiPSCs在分化为视网膜类器官的效率上存在差异,血液来源的细胞比尿液来源的细胞分化为视网膜类器官的效率更高。结论血液和尿液体细胞来源的hiPSCs均可诱导出3D视网膜类器官,获得的视网膜类器官中包括所有视网膜细胞亚类,但2种体细胞来源的hiPSCs分化成视网膜类器官的效率不同。

  • 标签: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 诱导分化 视网膜类器官 视网膜亚类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脐带Wharton′s Jelly来源间充质干细胞(WJ-MSC)与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MSC)培养上清对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方法酶消化法分离获得WJ-MSC及AD-MSC,分别收集其培养上清并与内皮细胞共培养。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内皮细胞中促进血管新生相关基因和抑制血管新生基因的表达;Matrigel体外成管实验检测其对内皮细胞管网状结构形成的作用。结果WJ-MSC和AD-MSC培养上清分别与内皮细胞共培养后,内皮细胞促血管新生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抑制血管新生相关基因表达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WJ-MSC组及AD-MSC组内皮细胞体外管网状结构的形成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3.2 mm±9.2 mm和94.3 mm±13.2 mm,86.1 mm±7.2 mm,P<0.01)。结论WJ-MSC与AD-MSC培养上清对内皮细胞血管新生均具有促进作用,且二者的促进作用相当。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内皮细胞 共培养 血管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支持接触共培养模式,小鼠前庭支持细胞体外诱导羊水干细胞向功能性神经元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人来源的羊水干细胞。从新生C57BL/6J小鼠获取内耳前庭组织,经酶解消化、细胞培养,选取其空心球体,制备单细胞饲养层。将标记慢病毒载体介导产生绿色荧光蛋白nGFP的羊水干细胞种植在饲养层表面,形成支持接触共培养,期间不添加任何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及神经元信号诱导因子。检测分化后的羊水干细胞中神经元标记物β微管蛋白(β-Tubulin,Tuj1)、突触后致密蛋白PSD95的表达;标记功能性突触小泡技术(FM1-43穿透)检测分化后细胞是否具有神经元离子通道。同时观察羊水干细胞单独分化、小鼠前庭支持细胞单独分化、Transwell共培养体系中羊水干细胞和饲养层细胞神经元的分化情况。结果单细胞饲养层表达内耳支持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因子P27kip1。nGFP标记过的羊水干细胞接种于饲养层后,nGFP表达阳性的部位有(52.0±3.0)%的细胞表达Tuj1,并具有典型的神经元形态特征,突起长度平均(110.7±6.2) μm。饲养层细胞单独分化,仅有(1.1±0.6)%的细胞表达Tuj1阳性且形态典型的神经元;羊水干细胞单独分化,(92.0±1.0)%的细胞表达神经元标记物Tuj1,但无典型的神经元形态特征,突起长度平均(16.0±4.1) μm。将羊水干细胞与饲养层在Transwell中共培养,虽然(92.0±1.0)%的羊水干细胞表达Tuj1,但仍无典型的神经元形态特征,突起长度平均(17.0±4.5)μm,饲养层仅有(1.2±0.9)%的细胞Tuj1表达阳性且具有典型的神经元形态。结论通过支持接触共培养模式,由小鼠前庭来源的内耳支持细胞制备的饲养层,可成功将羊水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功能性神经元。

  • 标签: 干细胞 羊水 迷路支持细胞 共培养技术 细胞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脂多糖(LPS)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功能表型的影响。方法实验设未诱导对照组(加入PBS无LPS诱导的BV-2细胞),LPS诱导组(加入1.0 μg/mL的LPS诱导BV-2细胞向M1型分化),按比例加入不同浓度hUCMSCs进行干预(LPS+低、中、高浓度hUCMSCs干预组hUCMSCs与BV-2细胞比例分别为:1:100、1:10、1:1),分别于24、48、72 h观察BV-2形态变化,Griess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M1表型产物一氧化氮(NO)的浓度;将hUCMSCs与BV-2细胞在不同条件下(LPS+/LPS-)共培养,qRT-PCR检测BV-2细胞M2表型标记物精氨酸酶1表达变化。数据分析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ukey分析。结果BV-2细胞经LPS诱导后活化,细胞变大,呈"煎饼状"、"阿米巴状"变化,呈经典的M1表型分化;与未诱导对照组相比,LPS诱导组48、72 h BV-2细胞NO含量升高[48 h:(0.507±0.012)μg/mL比(5.183±0.171)μg/ mL;72 h:(0.934±0.024)μg/ mL比(12.498±0.168) μg/mL,P均< 0.01],与LPS诱导组比较,LPS+低、中、高浓度hUCMSCs干预组72 h [(12.498±0.168)μg/mL比(11.852±0.149)μg/ mL、(9.796±0.048)μg/mL、(1.876±0.063) μg/mL]及LPS+中、高浓度hUCMSCs干预组48 h NO含量[(5.183±0.171) μg/ mL比(3.921±0.066)μg/mL、(1.202±0.012)μg/ mL]降低,且呈干预浓度依赖性NO含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精氨酸酶1 qRT-PCR结果显示:与未诱导组比较,单纯高浓度hUCMSCs干预组3个时间点精氨酸酶1的相对表达量均升高(1.046±0.057比19.266±0.641,1.114±0.093比16.977±0.749,1.139±0.118比16.959±0.625),与LPS诱导对照组(0.000)比较,未诱导对照组(1.046±0.057,1.114±0.093,1.139±0.118)及LPS+高浓度hUCMSCs干预组精氨酸酶1表达(0.879±0.077,1.023±0.081,1.121±0.078)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结论LPS可诱导小胶质细胞BV-2炎症反应,而hUCMSCs可抑制活化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抵消LPS对BV-2的诱导效应,促进小胶质细胞由促炎的M1型向抗炎的M2型转变。

  • 标签: 脂多糖 间充质干细胞 BV-2细胞
  • 简介:摘要: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伤,并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 、肝性脑病 、

  • 标签: 肝衰竭 中药 骨髓干细胞
  • 简介:摘要深入了解肺再生的相关细胞类型及其机制对防治肺部疾病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该文综述了已发现的肺上皮干细胞的分类、特点以及它们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机制相关的研究进展。肺上皮干细胞包括基底细胞、club细胞、肺神经内分泌细胞、细支气管肺泡干细胞、远端气道干细胞及肺泡上皮干细胞,机制方面包括Wnt、notch、固有免疫中的信号通路以及其他与生长因子及转录因子相关的影响机制。

  • 标签: 成体干细胞 再生 分类 信号转导
  • 简介:摘要毛囊干细胞是存在于毛囊外根鞘隆突部的一种成体干细胞,来源丰富且易于获取。与毛囊内的其他成体干细胞一样,毛囊干细胞具有许多的优点,如自我更新能力强、高增殖能力和多分化潜能等,这使得毛囊干细胞成为非常好的分离干细胞来源以及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应用的组织来源。毛囊干细胞在表皮和皮肤组织工程中的研究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全新领域,目前已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本文主要就毛囊干细胞的应用前景展开综述,包括干细胞诱导毛发新生,促进创面愈合,促进神经、脊髓修复,心肌细胞细胞分化等。

  • 标签: 毛囊干细胞 神经修复 创面愈合 脊髓损伤 心肌样细胞
  • 简介:摘要角膜盲约占我国不可逆盲疾病患者总数的40%,Stevens-Johnson综合征及瘢痕类天疱疮等疾病是导致角膜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自体及异体角膜移植术已在临床应用获得一定成功,但仍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治疗上述角膜疾病的重要方式是通过直接或体外培养的方式移植自体或异体的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相关信号通路,如Wnt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及STAT信号通路等对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可与多种因子相作用调节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的增生、分化及静止的动态平衡。双眼均存在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患者可有望通过体外培养的方式诱导自体其他干细胞,如间充质干细胞、口腔黏膜上皮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牙髓干细胞等,向角膜样上皮干细胞分化而重建眼表。(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42-46)

  • 标签: 角膜缘 干细胞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在体内外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巨噬细胞表型的调控及对创面愈合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1)取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5名足月分娩健康孕妇产后弃用的新鲜羊膜,酶消化法分离纯化培养hAMSC,取第3代细胞,经成骨、成脂诱导分化鉴定;取第4代细胞,经hAMSC表面标志物鉴定。取10只C57BL/6小鼠(均为雄性,6~8周龄,性别、鼠龄下同),腹腔灌洗法提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用含γ干扰素的DMEM培养基培养诱导制备M1型巨噬细胞。将M1型巨噬细胞分为hAMSC+巨噬细胞组及单纯巨噬细胞组。hAMSC+巨噬细胞组每孔巨噬细胞加入1×104个第4代hAMSC后加入DMEM培养基2 mL,常规培养;单纯巨噬细胞组每孔巨噬细胞仅加入2 mL DMEM培养基常规培养。于培养1、7 d,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2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2(IL-12)、精氨酸酶1及IL-10含量(样本数为6)。(2)取56只C57BL/6小鼠,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AMSC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每组28只。hAMSC组小鼠于创周皮下注射100 μL采用PBS悬浮的含1×107个/mL hAMSC的细胞悬液,PBS组小鼠创周仅注射100 μL PBS。于注射后1、3、7、14 d,2组分别取7只小鼠,处死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创面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68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双阳性、CD68与精氨酸酶1双阳性]表达,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创面IL-10、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MIP-2的mRNA表达。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t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1)培养1 d,2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精氨酸酶1含量相近(t=0.448、0.536,P>0.05),hAMSC+巨噬细胞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含量明显低于单纯巨噬细胞组(t=14.722,P<0.01)。培养7 d,hAMSC+巨噬细胞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含量明显低于单纯巨噬细胞组(t=13.226,P<0.01),精氨酸酶1和IL-10含量明显高于单纯巨噬细胞组(t=30.172、31.406,P<0.01)。(2)注射后1 d,2组小鼠创面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注射后3 d,2组小鼠创面炎性细胞浸润均增多,hAMSC组炎性细胞浸润较PBS组少;注射后7 d,2组小鼠创面炎性细胞浸润均减少,hAMSC组炎性细胞浸润较PBS组少;注射后14 d,2组小鼠创面均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3)注射后1、14 d,2组小鼠创面CD68与iNOS双阳性细胞百分比、CD68与精氨酸酶1双阳性细胞百分比相近(t1 d=0.134、0.693,t14 d=1.146、2.585,P>0.05);注射后3、7 d,hAMSC组小鼠创面CD68与iNOS双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PBS组(t=6.396、4.787,P<0.01),CD68与精氨酸酶1双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PBS组(t=3.928、4.473,P<0.01)。(4)注射后1 d,2组小鼠创面IL-10的mRNA表达相近(t=2.005,P>0.05);注射后3、7、14 d,hAMSC组小鼠创面IL-10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PBS组(t=7.758、124.355、80.823,P<0.01)。注射后1、3、7、14 d,hAMSC组小鼠创面MIP-1α和MIP-2的mRNA表达(0.341±0.212、0.648±0.004、0.611±0.106、0.763±0.049,1.377±0.099、1.841±0.042、1.181±0.035、0.553±0.028)均明显低于PBS组(3.853±0.035、6.914±0.163、3.648±0.113、2.250±0.046,11.119±0.495、8.634±0.092、5.722±0.021、4.862±0.036,t=43.198、101.904、51.845、58.231,51.074、177.501、291.752、251.614,P<0.01)。结论hAMSC具有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的生物学效应;可以上调抗炎及抗纤维化因子IL-10的表达,下调重要的炎症反应介导因子MIP-1α和MIP-2的表达。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巨噬细胞 炎症趋化因子类 伤口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对高糖诱导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复苏培养hPDLSCs,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模型组及低强度脉冲超声30、60、90 mW/cm2组。高糖模型组和低强度脉冲超声组细胞采用高糖培养基(葡萄糖浓度为40 mmol/L)处理48 h,建立高糖模型;正常对照组细胞采用正常培养基(葡萄糖浓度为11 mmol/L)处理。低强度脉冲超声组细胞造模后每天分别给予30、60、90 mW/cm2低频脉冲处理20 min,连续处理7 d。7 d后采用噻唑蓝法测定各组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分布,荧光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Caspase-6和Caspase-9活性,反转录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Wnt1、Wnt10b及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模型组hPDLSCs的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细胞周期变化不明显(均P>0.05),Caspase-3、Caspase-6和Caspase-9活性均明显升高(均P<0.05),Wnt1、Wnt10b及β-caten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高糖模型组比较,低强度脉冲超声组细胞增殖活性升高(均P<0.05),细胞凋亡率降低(均P<0.05),细胞周期变化不明显(均P>0.05),Caspase-3、Caspase-6和Caspase-9活性均降低(均P<0.05),Wnt1、Wnt10b及β-caten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上调(均P<0.05),且超声强度为90 mW/cm2时上述指标变化最为明显(均P<0.05)。结论低强度脉冲超声可明显改善高糖诱导的hPDLSCs损伤,其可能是通过降低Caspase-3、Caspase-6、Caspase-9活性和上调Wnt1、Wnt10b及β-catenin的表达来实现的。

  • 标签: 低强度脉冲超声 人牙周膜干细胞 高糖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 简介:摘要人疱疹病毒(HHV)-6属于β-疱疹病毒亚科玫瑰疹病毒属。部分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前后,可检测到血清HHV-6呈阳性。此类患者在接受HSCT治疗前,是否需要预防治疗,HHV-6感染是否可能导致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风险增高,以及治疗方案目前结论不一等问题,均为该领域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加深对接受HSCT患者发生HHV-6感染的认识,笔者拟从HHV-6的分子学特性、流行病学特点,以及HSCT后患者HHV-6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进行阐述。

  • 标签: 疱疹病毒-6,人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脑炎,病毒性 诊断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随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通过输入干细胞进行抗衰老治疗或治疗退行性疾病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是一种存在于脐带沃顿胶以及血管周围组织中的独特前体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目前大量科学研究显示HUCMSCs通过再生和修复衰老的细胞、组织和器官达到抗衰老作用。该文对HUCMSCs的生物学特性、组织再生修复作用和抗衰老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回顾,并对目前HUCMSCs临床前研究现况进行了总结,提示HUCMSCs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潜力和价值的干细胞类型。

  • 标签: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 抗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