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因为写《曹禺传》,我专门拜访了黄先生,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那种学者的严谨态度。这次来参加这个会议,得到一次更系统地了解学习黄先生的机会。

  • 标签: 戏剧观 力量 写意 严谨态度 先生 曹禺
  • 简介:今天我想谈布莱希特与写意戏剧。先说说布氏剧本和理论在中国的接受过程。布莱希特被介绍到中国来比较晚,是1955年春天日本戏剧大师千田是也访问北京时对当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提出的:中国对当代最重要的戏剧家布莱希特一无所知。这促动了田汉先生,他立即呼吁我们去研究他。但当时没有人响应。直到1959年庆祝新中国建国十周年时,我们文化部和民主德国签订文化交流协定,互相交换剧本,德方演出我们的《十五贯》,我方演出布氏的《胆大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导演落到我身上,才算正式开始。

  • 标签: 布莱希特 戏剧观 中国戏剧家协会 《十五贯》 接受过程 文化交流
  • 简介:佐临先生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见解的戏剧大师。他的戏剧视野广阔。他精通世界戏剧演出历史,对古今中外各个戏剧流派及其舞台美术方面的特点,有着广博的知识和深入的研究。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建立我们中华民族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新的戏剧体系——写意戏剧

  • 标签: 舞台美术 戏剧观 写意性 戏剧演出 人民群众 黄佐临
  • 简介:我们仍然怀着极大的乐趣,希望有朝一日实践一种布莱希特、斯坦尼体系和中国戏曲三结合的表演方法。这是我多年来追求的一种表演方法。还是早年我曾看过一折京剧(《写蛮书》,由京剧老前辈汪笑侬扮演李太白醉酒,手里拿着马鞭,喝醉了酒骑马,完全靠演员独到的腰功把身体上下两截区分开来。骑着马的两条腿并没有醉,而骑在马上的上半身则完全处于醉酒状态。这不正是把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和斯坦尼的进入角色结合得惟妙惟肖了吗!这是我多少年来不能忘怀的一出好戏。

  • 标签: 写意戏剧观 黄佐临 布莱希特 表演方法 中国
  • 简介:一在中国当代话剧研究领域,向来有着“南黄北焦”之说法。“北焦”当然是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导演焦菊隐先生,他是一个戏剧实践家,对于中国现当代话剧的贡献功不可没。而“南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把目光对准的黄佐临先生了。黄佐临先生一生执导舞台剧上百部,即使放眼世界戏剧导演领域,这个数目也不可谓不高。而以今天戏剧界的标准和要求来察看,对于一个戏剧导演,

  • 标签: 戏剧观 黄佐临 现代理性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话剧艺术
  • 简介:1927年暑假,英国牛津大学办了莎士比亚研究班,集中了全英研究莎士比亚的著名学者和教授前来讲学。正在英国中部伯明翰大学商科深造的一位中国留学生旋即报名参加了这个暑假莎士比亚研究班。这位青年不是别人,他就是日后驰骋中国剧坛,并始终热心将莎士比亚介绍给中国人民的导演艺术家、戏剧大师黄佐临。半个多世纪以来,黄佐临在莎剧研究、莎剧演出实践和支持、关心“中莎会”开展的各项活动等多方面,对中国的莎学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

  • 标签: 导演艺术 戏剧观 莎士比亚研究 中国留学生 伯明翰大学 牛津大学
  • 简介:中国戏曲早已引起国际剧坛的重视,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剧艺术,曾先后在日本、美国交流演出时受到高度赞赏。1935年的访苏演出在世界戏剧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演出的同时,梅兰芳还应邀作了有关中国戏曲的学术报告,当场示范表演了京剧的手势、步法、唱法。同当时在莫斯科的苏联及欧美各派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爱森斯坦、戈登·克雷、布莱希特等进行交流,

  • 标签: 戏剧艺术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写意 中国 爱森斯坦
  • 简介:前些年,戏剧殍论界围绕写意戏剧问题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遮无疑很有意义。不过,我觉得也存在一个缺憾,即在各抒己见的同时,对问题的提出者——佐临的戏剧思想和实践未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 标签: 戏剧观 民族特色 中国戏剧 写意 戏剧思想
  • 简介:一中国传统戏剧(戏曲)的艺术风格、艺术特征何在?元代夏庭芝《青楼集》、明代潘之恒《鸾啸小品》、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等论著均未见片言只字论及,这并不是他们的水平问题,也不是不够重视,正如古诗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在耳濡目染传统戏剧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对于西方世界的戏剧,至多只有十分朦胧的若有若无的概念,从末具体接触,当然更谈不上观照或比较,因此,他们不可能思考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风格、艺术特征问题。

  • 标签: 戏剧观 百年华诞 黄佐临 中国 传统戏剧 历史文化
  • 简介:<正>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尤其是话剧艺术)渐入困境。有很细心的同志,对某地区几个大剧团近几年来的戏剧现状,做了很详尽的调查统计。在那里,演出场次的锐减,观众人数的锐减,都有精确的数字表明戏剧的低潮确实出现了。(见《文艺报》八五年第一期

  • 标签: 戏剧观 话剧艺术 戏剧艺术 调查统计 观众 剧团
  • 简介:众所周知,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田汉,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剧本,诗歌,他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此外,他也发表过不少探讨文艺问题与艺术美学的文章,如《俄罗斯文艺思潮一瞥》(1919年5月),《平民诗人惠特曼百年祭》(1919年7月),

  • 标签: 戏剧批评 田汉 戏剧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 现代话剧 艺术美学
  • 简介:D.H.劳伦斯的戏剧活动与戏剧观念较少被人论及。其实,他的戏剧活动相当丰富,戏剧观念也不乏真知灼见。在他看来,戏剧应该描写普通民众,而且几乎所有的戏剧都存在于剧作家意识与潜意识自我的冲突之中;他还强调,戏剧创作应该采用自然主义的手法,以此唤醒观众的情感。这无疑对于戏剧理论与创作和劳伦斯研究具有双重启示作用。

  • 标签: D.H.劳伦斯 戏剧 戏剧观
  • 简介:一写戏的人首先要有对世界的总的看法.这与哲学有关,但决不是哲学家眼中的世界,它是艺术家眼中的世界.李白和杜甫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卡夫卡和博尔赫斯的世界有着天壤之别;而迪伦马特和易卜生更是判若水火.在他们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他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

  • 标签: 戏剧观 博尔赫斯 迪伦马特 世界 哲学家 艺术家
  • 简介:摘 要:写意是中国山水画的精髓所在,它受中国传统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并一直指引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在元代山水画的发展期,以文人写意观念介入到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当中,追求画外之意,直抒胸臆,使山水画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起来,为明清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山水画 写意观 元代 文人画
  • 简介:佐临先生所作的《漫谈“戏剧”》(后刊登在1962年4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是他于1962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话剧、歌舞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也是阐发他的“写意戏剧”第一篇重要的论文。打倒“四人帮”之后,他又陆续发表了《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戏剧比较》、《我的“写意戏剧”诞生前前后后》等文章,更明确更系统更深入地阐明了他的主张。

  • 标签: 戏剧观 百年诞辰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人民日报》 黄佐临 话剧艺术
  • 简介:自1962年黄佐临在广州会议上提出“戏剧”以来.至今已有45年了。在这45年内.“戏剧”两次被重提.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西戏剧再次进行了强烈的碰撞与深刻的交流.戏剧理论也因此产生了一种历史性变异。这种历史性变异滥觞于1981年至1986年前后的那场意义大于成果的“戏剧”论争。这是由“戏剧危机”激发.黄佐临的“戏剧”引发.西方现代派戏剧触发的具有颠覆性意味的理论清理和观念反思。

  • 标签: 戏剧观 西方现代派 戏剧理论 80年代 70年代 戏剧危机
  • 简介:当代艺术是自发的、在野的、各行其是的艺术,没有主旋律,中国当代艺术曾一度被认为是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东方版。艺术是观念的载体,无论是承接传统、反叛传统还是跨越传统,中国当代艺术无疑是轻技术而重观念,中国传统的写意贯穿始终,"写意"有着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写意
  • 简介:莎士比亚剧作的伦理道德是莎学研究中重要的论题,笔者从善恶论、禁欲、人生、秩序四个角度分析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伦理,论述其对于基督教伦理道德的继承和对人文主义的弘扬。

  • 标签: 人文主义 基督教 禁欲 伦理观
  • 简介:创建话剧演剧的“中国学派”,是中国话剧历史发展中重要的规律性和方向性的问题。不少有志于此的话剧先驱者都曾为此进行过探索并做出过贡献。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余上沅等“国剧运动”派,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话剧的理论思考;三十年代左翼戏剧家跨越话剧和戏曲的“戏剧大众化”讨论和熊佛西等戏剧家汲取民间戏剧的“农民话剧”实验;四十年代话剧继承戏曲创建“民族形式”的论争与创造;

  • 标签: 中国话剧 中国学派 演剧 戏剧观 黄佐临 焦菊隐
  • 简介:今年三月初,本刊编辑部召开讨论会,就当前展开的“戏剧”讨论及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出席会议的有戏剧文学系、导演系、表演系、舞台美术系的部分中青年教师及研究生。大家从戏剧现状出发,就“戏剧”讨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交流了看法。

  • 标签: 戏剧观 讨论会 编辑部 《戏剧》 戏剧发展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