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刑法修正案(九)》的颁布与实施,“医闹”入刑成为一大焦点,对“医闹”问题的处理也正式从刑法的角度开始研究,本文以“医闹”入刑为切入点,主从“医闹”的社会现状、概念、分类、特征。“医闹”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危害性。我国相关的立法现状及“医闹”入刑的必性来研究“医闹”相关的刑事问题,并对“医闹”入刑的完善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我国刑法的完善尽到绵薄之力。

  • 标签: 医闹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聚众扰乱医疗秩序罪
  • 简介:关于校园欺凌的定义,中美两国官方给出了不同的界定,二者各有利弊。在我国《刑法》中,校园欺凌犯罪的认定主要涉及刑事责任年龄和罪名两个问题。有论者呼吁降低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我们对这种观点需要予以警惕。我国《刑法》对校园欺凌犯罪的处置主要集中在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抢劫罪和寻衅滋事罪4种犯罪。在治理校园欺凌问题时,应当坚持治小治早原则、综合防治原则、双向保护原则。在运用刑法手段治理校园欺凌时,应当遵循刑法的最后性原则。

  • 标签: 校园欺凌 刑事责任年龄 罪名 综合防治原则
  • 简介:十九大报告立足人民利益,明确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举措。实践中,囿于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资源等多样因素,我国刑法模式的工具色彩仍然较浓,难以契合新时代社会治理要求,严重掣肘我国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亟待依托十九大报告共建共治共享精神变革刑法模式。具体而言,"共建"精神要求刑法方式从"强调刑罚威慑效应"转型"多元手段协同治理";"共治"精神要求刑法功能实现从"‘威慑+惩罚’型的被动守法"转向"‘认同+合作’型的主动守法";"共享"精神要求刑法理念从"工具主义刑法观"转变"人本主义刑法观"。

  • 标签: 共建 共治 共享 刑法治理
  • 简介:一、我国环境犯罪刑罚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将刑法第338条“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进行了大幅修改,同时今年6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公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两次修改和补充明确了惩治环境犯罪的法律适用,进一步规范了环境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但对于刑事责任承担上仍有疏漏之处。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环境犯罪 刑罚制度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最高人民检察院 治理
  • 简介:随着我国法治念和法治事业的深入推进,尤其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监狱行刑领域的法治问题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和国家治理创新议程。依法治国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凸显,其对于监狱活动的影响也日益加深。"行刑法"既是对于行刑活动规范化要求和法治化构建的重要概括,也是我国现代监狱实践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前提。因此,我们有必要立足于监狱行刑的基本理论,着重从学理层面探讨行刑法的基本内涵、具体内容和重大意义,为监狱领域贯彻法治思想和法治念寻求理论支撑和价值引导。

  • 标签: 行刑法治 刑罚执行程序 行刑法定 行刑个别化
  • 简介:刑法的价值结构重心在于保障罪犯人权而非维护行刑秩序,不同法律渊源组成的开放、动态和稳定的行刑法律体系是行刑法工程的根基和保障,廓清和剖析行刑法的途径为行刑法的深层次推进创造了前提条件.

  • 标签: 行刑法治 法律渊源 价值结构 罪犯权益 行刑权 中国
  • 简介:当下刑法解释存在过度的创造性解释倾向,并由此引发刑法解释的泛化。立法自身的缺陷不能完全通过解释得以克服,刑法解释并不必然能够克服刑法立法的缺陷或弥补刑法立法的漏洞问题。刑法中诸多明确的规定在过度解释之后反而会出现缺陷。需要对刑法解释泛化的逻辑前提或假设进行证伪,并基于法治的立场进行反思。在刑法解释中应当树立谨慎解释的基本姿态,缓解解释泛化带来的法治压力。

  • 标签: 刑法解释 法治 文本中心 解释学
  • 简介:而在法治国的刑法文化中,在我国封建专制的刑法文化与以罪刑法定为核心的法治国的刑法文化之间具有天然的对立性,如果以文化国的刑法文化否定法治国的刑法文化

  • 标签: 依法治国刑法 刑法文化
  • 简介: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呼吁刑法参与社会治理,刑法也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社会治理。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刑法参与环境污染犯罪治理具有正当性,但是受限于环境污染犯罪的特点和刑法自身的局限性,我们应认识到刑法参与环境污染犯罪治理的有限性,不能过分依靠刑罚手段。环境污染犯罪治理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需要法律体系的内外协调。环境污染犯罪的治理需要依靠民事侵权赔偿、行政执法处罚等措施,共同消解环境污染的犯罪基础,而不是单纯依靠刑罚的作用治理环境污染犯罪,这才应是通过刑法环境污染犯罪的题中之意。

  • 标签: 刑法 环境污染犯罪治理 民事侵权 行政处罚
  • 简介:而在法治国的刑法文化中,在我国封建专制的刑法文化与以罪刑法定为核心的法治国的刑法文化之间具有天然的对立性,如果以文化国的刑法文化否定法治国的刑法文化

  • 标签: 刑法文化 刑法学研究 文化刑法学
  • 简介:刑事法治意味着以刑法限制国家刑罚权,只有法治国的刑法文化,是一种警察国的刑法文化还是一种法治国的刑法文化

  • 标签: 刑法文化 刑法学研究 文化刑法学
  • 简介: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改革理论和实践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已步入高风险社会,风险来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制度风险突出,全球化更放大了中国社会面临的风险。风险社会的出现使得风险治理所赖以存在的基础被动摇和颠覆,风险难以计算导致出现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困境,现有的风险预防机制屡屡失灵。因此,有必要构建从个人风险决策到公共治理的复合治理结构,形成吸纳公众参与风险决策的民主机制,同时通过预防性法治的建设为风险治理提供足够的规范资源。

  • 标签: 风险社会 风险治理 预防法治
  • 简介:法治是社会治理的一种,社会治理是人在认识自然的规律和人的本性的基础上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并建立和维持秩序的过程.从民主的观点来看,社会治理的最高治权应当归于人民全体.执政者所掌握的只是使用权,因此他们对社会的治理不是一种统治,而是一种管理.好的社会治理称之为善治,而法治就是一种理想的善治.

  • 标签: 治理 善治 法治
  • 简介:法官是刑法适用过程中解释刑法规则的主体,解释结论是在刑事程序活动中法官针对具体案件对刑法进行适用解释得出的结论,我们并不承认法官在适用刑法的过程中有发展法律的可能性

  • 标签: 刑法适用 机制法治 法治改革
  • 简介:社会治理是一个多元、互动且调和的行动过程。具有谦抑品质的刑法作为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在预防和惩治犯罪方面应作为“最后防线”而发挥作用。然而现实中将刑法作为优先手段、单一手段、特效手段的选择方式,使刑法的谦抑理念所应具有的保护被害人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多元性价值追求却渐行渐远。社会治理的非刑化、多元化与人本化才是对刑法谦抑理念的理性回应。

  • 标签: 刑法 谦抑 社会治理 价值 选择
  • 简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党关乎治国方略的专题研究会议。这对于我国加快法治建设、提升法治念、彰显法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要实现富强必须要有完备的法治体系作为坚强的保障。高职院校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坚持依法治校才能推动院校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依法治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确保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

  • 标签: 十八届四中全会 依法治国 依法治校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
  • 简介: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之下,"民生保障"问题本质上是法律问题,是法律对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的保障。作为法律制度之一的刑法,主要从刑事政策、刑法机能、具体罪名设定三个层次来体现民生保障。《刑法修正案(九)》从宏观与微观上体现了我国刑法民生保障的基本特征,故我国刑法可称为"民生刑法"。"民生刑法"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刑法上的体现,值得提倡。

  • 标签: 依法治国 民生保障 以人为本 民生刑法
  • 简介:法治想主义路线中,中国民间组织的法治意义被描绘成如下一幅法治秩序的生长图景:在国家与社会的合作互动中,多元化的民间组织通过协商、谈判参与立法实践,形成被共同认可的、且对国家法律有支撑和补充作用的“民间法”。法律运行方式亦从全能独断式向参与、协商式转变。然而,如此一幅民间法律治理的理想图景却遭遇到现阶段中国民间组织生长艰难的挑战。与法治想主义以理想性立场为核心的分析进路不同,法治现实主义更关注法治现实进程及其制约因素,在民间组织等相关问题上,更强调分步推进战略,谨慎寻求得近期行动的可行性及其与远期行动之间的协调与衔接。由此,在几个重要方面形成了与法治想主义不同的理论特点。

  • 标签: 法治理想主义 法治现实主义 民间组织
  • 简介:法治能否成为信仰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关系重大。法治系法律主治之意,是按照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信仰是人们内心深处最高的精神认同,是内化于心外且化于行的“知行合一”。今天形而上”已经不必然是信仰的前提和基础,这为法治成为信仰提供了可能。西方法治论存在诸多无法解决、无法调和的矛盾,因此需要加以反思和甄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应该成为打造中国特色法治论的文化基础,唯有如此,法治才有望成为信仰。

  • 标签: 法治 信仰 反思 终极根源 传统文化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