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慢性创伤(CTE)是一种以内磷酸化tau蛋白异常积聚为特征的神经病理学疾病。目前公认的神经病理学标准仍只是初步的,一方面因为该标准基于数量有限的选定样本,另一方面目前很少有研究将CTE的病理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兹海默)进行比较。此外,CTE被广泛认为是反复头部受击的结果,但一次中度或重度的颅脑创伤(TBI)也可诱发CTE。基于不同的观点,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CTE特点、研究历史以及TBI与CTE的相关作一综述。

  • 标签: 慢性创伤性脑病 颅脑创伤 神经病理学
  • 简介:摘要规律运动时不恰当的反复打击头部,可引起轻度创伤颅脑损伤(mTBI),产生持续的认知、行为和精神问题,最终导致慢性创伤(CTE)。但是,规律运动也能够作为一种抗大脑认知衰退的神经保护剂,对大脑的可塑性产生影响。规律运动能够通过减少异常蛋白堆积、促进神经发生及突触形成、增加突触可塑性和血管生成、改善微循环、抗微炎症和氧化应激、促进心理健康等方式提高大脑学习、记忆及认知功能,并显著地改善CTE的疾病过程。本文围绕CTE的病理改变及发生机制综述如下,探讨规律运动改善CTE后神经功能的机制,以期为CTE的康复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运动创伤 慢性创伤性脑病 神经变性 运动康复 规律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挫裂伤患者的临床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60例挫裂伤患者的全程护理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结果60例挫裂伤患者经急救护理、手术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59例治愈,1例转诊。结论创伤挫裂伤患者病情重、发展快、常伴其他复合伤,护士通过专业、精心、全面的护理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顺利康复。

  • 标签: 创伤性 脑挫裂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挫裂伤患者的临床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31例挫裂伤患者的全程护理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结果30例挫裂伤患者经保守、手术及护理等综合治疗措施而治愈,1例转诊。结论创伤挫裂伤患者病情重、发展快、常伴其他复合伤,护士通过预见性、精心、全面的综合护理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顺利康复。

  • 标签: 脑挫裂伤 护理
  • 简介:急性创伤凝血是严重创伤早期出现的凝血功能障碍,它是相互影响的多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损伤控制复苏及纠正"致命三联征",是目前处理急性创伤凝血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创伤性凝血病 病理生理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创伤是中青年人群死亡和残疾的首要病因,创伤大出血及创伤凝血(TIC)是创伤患者的主要死因,是潜在可预防和改善的。既往研究中TIC虽有诊断指标,但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多种检测方法及其指标之间差异,导致其未形成统一、明确的诊断指南和专家共识。这不仅影响TIC的早期诊断与早期发现,也造成对TIC及时规范治疗的延迟。目前,TIC诊断与评估包括传统凝血功能检测、凝血因子测试、全血黏弹性试验等实验室检测,还包括预测评分等多种诊断策略。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围绕TIC的诊断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TIC的标准化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出血性障碍 止血 血液凝固因子 全血黏弹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创伤弥漫肿胀的法医临床分析进行研究。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局法医门诊2007年1月份到2012年1月份所接触的23例急性创伤弥漫肿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检查、症状以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23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7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4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另外12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8例患者有所好转,4例患者死亡。结论急性创伤弥漫肿胀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医师在临床上需要对患者进行合理分析和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存活率。

  • 标签: 急性创伤性弥漫性脑肿胀 法医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对抗性体育运动对维持心血管系统和大脑健康有益。但体育运动与风险伴行,头颅、躯干等可能发生撞击的对抗性运动可导致严重创伤。近年来,与运动相关的创伤脑损伤(TBI)特别是轻型TBI(mTBI)日益引起关注。反复mTBI可产生持续的认知、行为和精神障碍,导致慢性创伤(CTE),引起神经变性和神经退化。笔者围绕对抗性运动导致mTBI进而诱发CTE及CTE的病理特征及病理机制进行综述,以揭示对抗性运动与CTE的相关及CTE发病机制,为早期诊断该病、研发疾病生物标记、探索有效治疗靶点提供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运动损伤 颅脑损伤 慢性创伤性脑病
  • 作者: 朱锡德 衡雪源 张建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 300052(现在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276000) ,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276000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 30005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微创手术技术治疗小儿创伤进展性内血肿的临床效果和经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9年3月应用微创手术治疗的22例创伤进展性内血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1~16岁,平均(8.45±5.27)岁。在局部麻醉下行细孔钻颅血肿穿刺引流术14例(穿刺引流组),在全身麻醉下行小切口内镜下血肿清除术8例(内镜手术组)。对患儿的血肿量进展、临床症状、意识状态、手术效果、并发症及早期预后进行评价分析,并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本组22例患儿伤后12 h内通过复查,均显示在首次CT检查所示小的挫裂伤基础上有内血肿形成,其中5例血肿形成后进一步增大。有3例患儿前2次CT检查未显示明显的内血肿,后症状加重第3次CT检查才显示血肿形成。术前GCS较入院时降低者14例,其中2例出现疝。出现癫痫发作7例,其中血肿位于颞叶5例,额叶1例,基底节区1例。内镜手术组手术时间点为伤后(7.13±3.04)h,早于穿刺引流组(18.43±6.19)h;内镜手术组术后复查CT次数为(1.75±0.46)次,少于穿刺引流组的(3.14±0.66)次,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此22例患儿行微创手术后复查CT均证实血肿清除满意,占位效应解除。随访显示所有患儿均恢复良好。结论出现意识障碍或癫痫发作是小儿颅脑创伤后脑内血肿进展的常见表现,颞叶血肿进展时更易伴发癫痫发作。部分患儿进展性内血肿出现在2次CT检查之后,故对儿童患者的观察需提高警惕。细孔钻颅血肿穿刺引流术快速简便,适用于血肿较为稳定者,但术后需多次复查CT证实引流效果;神经内镜手术更适用于血肿短时间内进展者,术中清除血肿确切,可减少术后复查CT次数。合理采用微创手术技术可使小儿进展性内血肿取得更好恢复。

  • 标签: 脑损伤 脑内血肿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在当代艺术与理论中,更不用说在当代科幻和电影中,关于真实(thereal)的观念存在着一种普遍转变:从真实被理解为一种再现效果到真实被理解为一个创伤事件。

  • 标签: 创伤性 淫秽 当代艺术
  • 简介:摘要高海拔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和经济建设战略区域,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创伤时有发生,与之相关的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和创伤凝血是威胁伤员健康的重要因素。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可以影响正常平原移居人群的凝血功能,出现高凝和纤溶抑制状态。高原地区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也主要表现为高凝状态的难以纠正。根据既往研究,笔者提出了高原地区创伤凝血可能的特点,为后续指导平时战时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和创伤凝血的诊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标签: 高原 创伤和损伤 凝血功能 创伤性凝血病
  • 简介:摘要创伤凝血(TIC)是创伤早期内源因素引发的凝血功能障碍,具有病理机制复杂、表型多样、多因素参与、时间敏感和死亡风险高的特点。在传统凝血筛查基础上,联合粘弹性凝血检测和输血评分可促进对TIC的早期识别。对于TIC的发病机制、检测技术、诊断标准和预测评分的研究尚存在许多空白和不一致,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 标签: 创伤性凝血病,创伤 粘弹性凝血实验 大量输血预测评分
  • 简介:<正>颅脑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创伤,现代颅脑损伤的患者大幅度增加,损伤程度更严重,受伤机制更复杂,救治困难更大,致残严重,死亡率高,预后不良。受伤瞬间的脑损伤多因暴力震荡、挤压、机械撕裂、负压抽吸所致,损伤程度难以控制。而伤后数小时所发生的继发性脑缺血是促使组织进一步弥漫损害的主要原因,可用人为方式干预减少其损害。有学者研究发现颅脑损伤死亡病人的90%,有明显的脑缺血性改变,也就是说各种原因所致的脑缺血才是导致组织进一步损害的主要原因,而内皮素(Endothelin,ET)导致的脑血管痉挛,是脑损伤早期致组织缺血的重要因素之一。内皮素是Yanagiswa等从猪的主动脉内皮细胞

  • 标签: 继发性脑损害 颅脑损伤 内皮素基因 主动脉内皮细胞 弥漫性 受伤机制
  • 简介:目的观察红蛋白(Ngb)高表达对创伤脑损伤有无保护作用.方法将重组Ngb腺病毒载体立体定向注入大鼠内,使Ngb高表达,然后以Feeney's自由落体方法施以局灶中度脑损伤,通过TTC染色和HE染色观察创伤脑损伤程度是否减轻.结果Ngb高表达组创伤脑损伤灶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小,而且伤侧海马CA1区细胞丢失减少,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组织内高表达Ngb可以减轻创伤脑损伤的程度,即Ngb对创伤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 标签: 脑红蛋白 创伤性脑损伤 腺病毒载体 神经保护剂
  • 简介:摘要肝外胆管创伤较少见,约占腹部内脏损伤的3%~5%。肝外胆管位置十分隐蔽,加之其内径在1cm以下,因而很少能被单独致伤,几乎都是多发伤,如同时伤及肝脏、胃十二指肠、胰腺甚至肝动脉或门静脉,或见于复合伤如兼有四肢、骨骼、和肺等损伤,因此创伤胆道损伤不仅伤情严重、而且复杂,对诊断和治疗的要求很高。

  • 标签: 肝外胆管创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创伤凝血(TIC)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1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17例老年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2例,女105例;年龄65~96岁[(72.6±6.8)岁]。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为参考标准,分为TIC组(32例)和非TIC组(285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入院时首次体温及休克指数(SI)、入院时首次血气分析和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的化验结果、输血及血制品使用比率、住院时间与临床预后。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早期TIC发生的相关。结果两组性别、年龄、面部和胸部及腹部损伤、GCS、体温、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头颈部及四肢损伤、ISS、SI、pH值、剩余碱(BE)、乳酸、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首次、最低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输血及血制品使用比率、临床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头颈部及四肢损伤、ISS、体温、SI、pH值、BE、乳酸、Hb、PLT、APTT、TT、FIB与早期TIC发生有一定的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SI(OR=1.54,95%CI 1.10~2.17,P<0.05)、PLT(OR=0.67,95%CI 0.49~0.91,P<0.05)和FIB(OR=0.56,95%CI 0.40~0.78,P<0.01)与TIC显著相关。结论高SI值、低PLT和低FIB水平是早期TI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血液凝固障碍 老年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创伤颅脑损伤治疗实施亚低温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1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70例创伤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信封法进行分组,对照组纳入35例均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纳入35例均加以实施亚低温保护。结果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死亡率、重残率,结果显示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创伤颅脑损伤患者加以实施亚低温保护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故值得推广。

  • 标签: 创伤性颅脑损伤 亚低温脑保护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亚低温疗法对重型颅脑创伤( TBI)伴急性创伤凝血( TC)的治疗效果。方法:实验组执行亚低温处理,对照组执行常规处理,比较两种处理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 PT、 TT、 APTT、 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Fg水平明显高于后者( 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患者脑梗死、纤溶亢两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的迟发性血肿未有明显差异, P>0.05。结论:在常规处理之后,采用亚低温对重型 TBI合并急性 TC患者实施进一步治疗,可以有效减弱高凝状态,对继发性纤溶亢进症发挥抑制作用。

  • 标签: 颅脑创伤(重型) 创伤性凝血病(急性) 亚低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