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学历歧视仅仅用学历这一个单一的评价标准来断定某个人的价值,对大部分个体来说是非常不平等的。其不仅忽视了生命的多样性而且忽视了个体形式的多元性。随着我国国民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的扩张,我国学历歧视风气日益严峻,这种学历歧视影响了教育公平性。如若不以识才的慧眼广开进贤之路,任由这种学历歧视在社会中野蛮生长,必将是残害国家人才培养的良田。

  • 标签: 学历歧视 内卷 人才浪费
  • 简介:摘要: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为各行业高效有序运行及人民优质生活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保障。目前,我国建筑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规模与质量将直接影响着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然而,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建筑业未来发展受到"民工荒"的严重制约。目前,已经出现局部劳动短缺的问题,严重抑制了建筑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 标签: 建筑工程市场 劳动力不足 老龄化 职业化
  • 简介:摘要:近年来因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影响,就业环境整体受限,脱贫劳动群体就业存在明显困难,笔者就脱贫劳动就业情况开展调查,了解掌握脱贫劳动就业存在困难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 标签: 脱贫劳动力 就业困难 现状 对策建议
  • 简介:摘要:近年来因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影响,就业环境整体受限,脱贫劳动群体就业存在明显困难,笔者就脱贫劳动就业情况开展调查,了解掌握脱贫劳动就业存在困难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 标签: 脱贫劳动力 就业困难 现状 对策建议
  • 简介:摘 要:为抓住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机遇并积极迎接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对人口普查数据与三大产业的结构及三大产业的劳动配比关系进行分析,并且对老龄化时代导致的市场导向进行预测,进而提出老龄化社会的解决方法,同时也提出了对社会不同角色的不同要求。

  • 标签: 老龄化 机遇 挑战
  • 简介: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民生问题一直都是会泽县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会泽县召开的众多次,有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会议中,多次提到民生相关的问题。当前会泽县的乡村振兴战略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所以加强农村劳动技能培训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接下来,将从对于农村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对于农业技术进行创新性改革,更要重视农业服务,从这三个方面来探究农村劳动技能培训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也要对于如何快速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研究和思考。

  • 标签: 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发展 技能培训 专业人才培养
  • 简介: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襄阳市农村劳动流动特征,并结合襄阳发展实际情况,提出改善农村劳动状况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 标签: 乡村振兴 农村劳动力 人口流动 襄阳
  • 简介: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赣州市市农村劳动流动情况,并结合赣州市发展实际情况,提出改善农村劳动状况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 标签: 乡村振兴 农村劳动力 人口流动 赣州市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农村青壮年开始大量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房地产政策的宏观调控,我国出现了劳动市场结构性失业的现象,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劳动市场结构性失业的理论基础,对于劳动市场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阐述劳动市场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最后提出三点解决劳动市场结构性失业的对策,与广大同行共勉之。

  • 标签: 劳动力市场 结构性失业 原因及对策
  • 简介:摘要:在十九大中重点对“三农”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保障,但是当前农村普遍存在劳动流失的情况,导致出现了农村劳动断代危机,农业生产后继无人的情况比较严重。为了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对农村劳动断代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多样的举措,吸引与留住农村劳动。基于此,文章将分析乡村振兴面临的农村劳动断代危机与解决的出路。

  • 标签: 乡村振兴 农村劳动力 断代危机 解决出路
  • 简介:摘要: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拥有众多农业生产人口,农村的经济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改革开放之初,实施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吸引了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进入城镇就业,这使得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的成绩。但农村劳动转移的同时也会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农村中滞留了大量的老人和儿童,不足以支撑农村的经济发展,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滞后。在新时代背景之下,需要正确地认识到并重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地投入到对新农村的建设中,客观地看待农村劳动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尽可能地降低或消除其中的负面影响,实现农村经济的复兴与发展。

  • 标签: 农村 劳动力转移 经济发展
  • 简介: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化的趋势也逐步增强,共同富裕已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立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所以将大量农业富余劳动转化至再就业,是目前中国处理农村经济和农业社会问题的一个较为合理可行的方法。政府部门和市场机制通过做好对农业劳动者的有关职业培训,建立健全的农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是将农村农业剩余劳动输出产业化发展的最有效措施。

  • 标签: 农村劳动力 产业化 输出
  • 简介:摘要:后疫情时代社会会吸取经验,考察随数字革命的迅速发展,在跨文化背景下对与其相一致的经济、技术、环境、社会和产业产生的影响,欧洲经委会分析认为本世纪最为紧迫的问题即世界的技术技能差距,未来可能引起劳动短缺,须通过教育以求最大程度释放技术潜力来完成技术更新。解读核心赋权社会为我国技术和绿色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途径。

  • 标签: 后疫情 欧洲 数字革命 劳动力短缺 途径解读
  • 简介:摘要: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建筑业劳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较低,劳动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建筑企业应采取各项措施,尽早开展人工智能在建筑行业的应用,以缓解建筑行业劳动短缺等问题。

  • 标签:
  • 简介:摘要:劳动人口流动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劳动人口流动在劳动经济学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研究劳动人口流动对国家经济发展与劳动经济学发展有着重大理论意义。本论文从贵州省各区域省际和省内劳动人口流动的方向出发来研究劳动人口流动的特征。历年来,研究劳动流动问题和劳动经济的学者越来越多,本论文研究为劳动人口流动理论与劳动经济学提供参考,进而推进现在劳动流动理论体系与劳动经济学的完善。也为贵州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的借鉴意义。

  • 标签: 人口流动 人口社会学 贵州省劳动力
  • 简介:摘要:农村劳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人力资本,劳动结构变化背景下乡村振兴路径探析是理论研究更是实务工作的需要,分析江苏农村劳动结构变动对江苏乡村振兴战略的正负向影响,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探寻江苏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化路径,探究新形势下的政策安排,更好地促进江苏城乡统筹发展,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担当,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中建设江苏“强富美高”新篇章。

  • 标签: 劳动力结构变动 江苏 乡村振兴
  • 简介:摘要: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是激发中小企业活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对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的评价,有利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险缴纳制度。以往的许多文献主要集中于较高的社会保险缴纳比率对经济和社会的作用,而忽略了降低的效果。基于这样的现实,本研究以安徽省2019年度全国社保缴纳比例下降为出发点,运用二次差分方法来求解内部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 标签: 金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安徽省六安市, 237300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有了崭新的发展变化,我国相关经济政策也作出了一系列的调整,由于中国自古便是农耕强国,所以农村的经济发展历来是国家政府部门和群众都重点关心的问题,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随之提出,农业产业化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的发展目标,但是众所周知,我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文化水平整体偏低,这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所以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影响下,以农业产业化为发展方向,提高劳动就业能力并发挥劳动的重要作用,成为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比较重要的问题,该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相关措施,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的发展。

  • 标签: 乡村振兴战略 劳动力就业 农业产业化发展 策略
  • 简介:摘要:近年来,伴随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大规模向城镇转移,对于城市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不过也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强调城乡发展一体化,致力于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基于此,笔者分析了农村劳动转移的现状,农村劳动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并兼顾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农村劳动转移的安置提出优化建议。

  • 标签: 乡村振兴 农村劳动力 转移 农村经济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18~64岁劳动人口经常锻炼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17年8-12月北京市成年人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该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市范围内抽取13 240名调查对象,本研究纳入其中11 604名18~64岁劳动人口。采用问卷调查人口学基本信息、慢性病患病及各类身体活动信息。测量身高和体重。采集空腹静脉血进行FPG、血脂等生化指标的测定。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复杂抽样样本加权及数据分析。结果北京市18~64岁劳动人口经常锻炼率和从不锻炼率分别为23.74%(95%CI:21.51%~26.12%)和64.34%(95%CI:61.66%~66.94%);每日锻炼时间为23.44(95%CI:21.16~25.71)min,每日总静态行为时间为6.96(95%CI:6.80~7.13)h。随年龄升高,经常锻炼率及从不锻炼率均升高(P=0.006;P<0.001);随文化程度升高,经常锻炼率增加(P<0.001),从不锻炼率降低(P<0.001);身体活动水平越高,经常锻炼率越高(P<0.001);就业人群经常锻炼率低于未就业人群(P<0.001)、女性从不锻炼率高于男性(P=0.02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文化程度高为经常锻炼的积极因素(35~岁:OR=0.653,95%CI:0.530~0.804,P<0.001;50~64岁:OR=0.695,95%CI:0.560~0.864,P=0.001;高中/中专/技校:OR=0.679,95%CI:0.593~0.777,P<0.001;大专:OR=0.478,95%CI:0.387~0.590,P<0.001;本科及以上:OR=0.435,95%CI:0.347~0.546,P<0.001),而就业(OR=1.631,95%CI:1.330~2.000,P<0.001)及已婚/同居(OR=1.340,95%CI:1.093~1.644,P=0.038)是经常锻炼的消极因素。结论北京市18~64岁劳动人口经常锻炼率仍待提高,年龄大和文化程度高为经常锻炼的积极因素,已婚/同居及就业为经常锻炼的消极因素。

  • 标签: 经常锻炼 静态行为 劳动力人口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