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洛克是象征派大诗人,苏联俄罗斯新诗歌的奠基人之一,在苏联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洛克生活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伟大转折年代,那是俄国黎明前的黑暗时期,正如洛克在一首诗中写的那样:“心中笼罩着梦幻和黑漆,

  • 标签: 勃洛克 俄罗斯 抒情诗 象征派诗人 二十世纪初 知识分子
  • 简介:洛克与叶赛宁,叶赛宁与洛克——这两个名字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是并列的。这两位伟大的诗人把对祖国的爱——爱得“欢快以至于心痛”——贯穿到自己的生命中。亚历山大·洛克说:“我的罗斯,我的生命……”而对叶赛宁来说,没有罗斯,没有自己亲爱的祖国,自己的生命也谈不上有什么意义。他们两人的第一次相会是在一九一五年三月。洛克当时已经是一位公认的文学巨匠,已经出版了诗集,而第一本诗集是在难忘的一九○五年风暴即将来临的时日问世的。叶赛宁的处女作《白桦树》一诗只是在这次会见前一年才在《小天地》这本杂志的一月号上刊出。至于第一本诗集的出版,那还是此后一年的事。后来这两位诗人在诗集《献给孤儿们的蜜糖饼干》中相遇。这本诗集中有著名诗人亚历山大·洛克的七首诗,青年作者谢尔盖·叶(宀西)宁的两首诗。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名字正巧在这本诗集中相遇,而这本诗集的全部书款都捐赠给俄国流离失所的儿童。还有过多次相会。叶赛宁至死都对洛克怀有最友善的感情。对于这一点不只是叶赛宁自己讲过,那些熟悉这两位诗人的人都讲过。现在就引述他们的一些话,摘引这两位诗人自己的以及他们同时代的文学家们的回忆、日记和札记中的一些片段记载。其中,除了诗人彼·彼亚斯特的回忆以外,都先后发表过。有些只发表过一次,而且还是在五十多年以前。洛克的朋友,彼·彼亚斯特对于叶赛宁的回忆材料现存(苏联)中央国家文学艺术档案库。

  • 标签: 叶赛宁 勃洛克 亚历山大 俄罗斯文学 谢尔 国家文学
  • 简介:《布登洛克一家》描写的是吕贝克望族布登洛克家族四代人从1835年到1877年间的兴衰史。故事通过描写布登洛克家族在垄断资产阶级家族的排挤打击下逐渐衰落的历史,揭示了资本主义旧的刻意盘剥和新的掠夺方式竞争激烈的现状。本书成为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缩影。由于受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作者对帝国主义势力和自由资产阶级持着无可奈何的消极态度。

  • 标签: 《布登勃洛克一家》 垄断资产阶级 19世纪后半期 资本主义 社会发展 哲学思想
  • 简介:洛克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杰出的象征主义诗人。用植物名称作为诗的语言,是洛克在诗歌中所运用的独特的象征主义艺术手法。本文旨在探究这些植物名称在诗歌中的具体含义,力图解开洛克诗歌中的植物密码,挖掘诗人洛克在其诗歌作品中运用植物名称的基本规律。这不但有助于揭开洛克诗歌神秘的面纱,深入了解他的创作动机,领会其诗歌作品的精髓,同时也能还原洛克那个特定时代的真实社会图景。

  • 标签: 勃洛克 诗歌 植物名称 象征主义
  • 简介:1919年春,高尔基倡导在当时的彼得格勒召开一次历史剧大会。要求剧本题材涉及各个民族不同时代的历史事件.会后由世界文学出版社出版历史剧本集。会议组成员有扎米亚京、楚科夫斯基、古米廖夫、吉洪诺夫等,洛克也在其中。他选取了自己感兴趣的中世纪题材(12世纪的法国),

  • 标签: 历史剧 勃洛克 解析 拉美 出版历史 世界文学
  • 简介:啊,我想要疯狂地生活[俄罗斯]洛克啊,我想要疯狂地生活:让世间万物亘古长存,无人性的变得富有情理,把空幻变成现实!让生活的噩梦把我窒息吧,让我在这梦中憋死吧———或许,一个快乐的青年知音在将来会把我谈论:我们原谅他那阴郁的性格———莫非这就是他内藏的动力?他全然是吉祥和光明的产儿,他全然是自由和胜利的骄子!

  • 标签: 勃洛克 生活 疯狂 赏读 俄罗斯
  • 简介:<正>据一九八○年一月一日苏联《文学报》报道,今年十一月是伟大的俄罗斯诗人亚·亚·洛克诞生一百周年。这个日子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庆祝伟大诞辰和历史事件”的国际日程。为庆祝苏联文学创始人之一的百年纪念日,将在诗人最后几年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列宁格勒十二月党人大街57号——建立纪念馆。洛克的诗才的崇拜者们将有可能去莫斯科国家文学博物馆观看一些大厅中新增添的展品。莫斯科州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区塔拉卡诺沃村经常举办的文学展览会正在更新和补充新的展品。在沙赫马托夫,按照惯例将于八月初举行全苏洛克诗歌节活动。为迎接即将来临的卓越语言艺术家的纪念日,

  • 标签: 勃洛克 苏联文学 列宁格勒 语言艺术家 俄罗斯文学 国家文学
  • 简介:《布登洛克一家》是2010年上映的德国剧情电影,由海恩里奇·布罗尔执导,奥古斯特·迪赫、阿明·缪勒-斯塔尔、洁西卡·史瓦兹、艾芮丝·贝等主演。该片讲述了德国北部吕贝克望族布登洛克一家四代人从1835年到1877年的兴衰史,是一部史诗性作品,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德国历史画卷。将文学名著搬上银幕一直是电影故事重要的来源,虽然有些作品由于原著规模过于庞大而让编者望而却步,但勇敢的德国电影人还是把这部

  • 标签: 布登勃洛克一家 艾芮 电影故事 托马斯 史诗性 吕贝克
  • 简介:亚历山大·洛克是俄罗斯20世纪伟大的抒情诗人、剧作家、政论家,俄罗斯象征主义文学和"白银时代"文学中最光彩夺目的代表.他对象征主义的一大诗学范畴--"音乐精神"的理论阐释和创作体现,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他充满变化的思想历程和别具一格的诗歌风貌.本文从洛克如何走近音乐入手,论述其作为"世界乐队"的鉴赏家,在各个创作阶段所捕捉到的不同的"音乐冲击".

  • 标签: 亚历山大·勃洛克 俄罗斯 诗歌创作 音乐艺术 文学评论 鉴赏能力
  • 简介:<正>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繁荣于二十世纪初的俄国象征主义,其重要特征之一便是产生了诸多同一精神现象的双子星座,如吉皮乌斯与索洛古,留索夫与巴尔蒙特,洛克与别雷。洛克与别雷是俄国象征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两位诗人在创作上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历来是研究者特别关注的课题,而他们通过各自的诗歌创作就俄罗斯与革命以及俄罗斯的命运等问题所进行的独特对话,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不言而喻,洛克与别雷的诗歌对话,同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美学氛围、社会政治、哲学伦理,同他们之间私人关系和创作关系,同他们独特的个性和艺术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个性越是丰富,诗人在周围的世界里的

  • 标签: 勃洛克 永恒女性 别雷 《十二个》 耶稣基督 俄罗斯文学
  • 简介:托马斯·曼曾说过,将历史和现实中的真实性赋予虚构的故事,让其听起来确凿可信是他毕生的追求。这一点在他的长篇小说《布登洛克一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部作品中几乎处处可以找到作者对其所生活的年代、家庭环境的描写。本文试从传记学角度,利用收集到的史料,从地理历史背景、家族族谱、人物形象等几个方面,对这部小说中的自传性成分进行考察和研究。

  • 标签: 托马斯·曼 《布登勃洛克一家》 自传性成分
  • 简介:<正>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宗教一直对推动文化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分析宗教对诗歌创作的影响,相应的也就会涉及诗歌创作艺术与宗教的关系上。在人类的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诗歌的起源往往都与最初的宗教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世界上最早的诗人和艺术家很多都来自于宗教活动的主持人。各种宗教典籍,如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和佛教的许多经文,都包含了大量的诗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歌和宗教的某种同源关系。

  • 标签: 诗歌创作 勃洛克 宗教活动 宗教情结 文化发展史 《古兰经》
  • 简介:洛克和安娜·阿赫玛托娃是俄国现代派诗歌的两位巨匠,前者是俄国象征主义诗歌最杰出的代表,后者则在阿克梅派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们的创作对俄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2年春,当阿赫玛托娃的第一部诗集《黄昏》问世时,洛克已是享誉诗坛的大诗人了。阿赫玛托娃对洛克

  • 标签: 勃洛克 阿赫玛托娃 现代派诗歌 俄国象征主义 诗坛 叙事诗
  • 简介:本文通过从巴赫创作的《兰登堡协奏曲》中看巴洛克时期美学追求,体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感性的一面以及从"理性"到"感性"的逐渐转变。

  • 标签: 巴洛克时期 美学追求 巴赫 《勃兰登堡协奏曲》
  • 简介: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英国哲学家,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自由主义者,与大卫·休谟、乔治·贝克莱同被列为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在《政府论》(1689)中,洛克反对君权神授,提出“政治权力就是为了规定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法律的权利”,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并保障人民拥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时,社会契约才会成立,

  • 标签: 洛克 约翰 自由主义者 《政府论》 自然权利 启蒙时代
  • 简介: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威尼斯商人》是他的第一创作时期的作品,大约写成于1596年。那时候,英国的社会正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和经济方面,高利贷资本还存在,商业资本在发展。就这两种资本而言,高利贷资本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剥削方式,它束缚商业发展,阻碍生产进步;而商业资本在当时却能促进商业繁荣,有助于生产的发展。

  • 标签: 夏洛克 《威尼斯商人》 高利贷资本 文艺复兴时期 商业资本 资本主义
  • 简介:我爱马,犹喜画马。自幼学画,便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以马为师,以马为友,以马入画。鞍马人物是我画的最多,也最长久的创作题材。我爱画驰骋疆场的战马,感叹它的忠诚、勤勉、奋进、强健英武、勇往直前。我爱画不受驱使,了无羁绊,超然物外的草原骏马。特别欣赏马与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时的那种美妙境界:旭日东升、草青水长、清风明月,马儿们

  • 标签: 胡勃作品
  • 简介:洪州阎都督(du)在新落成的滕(teng)王阁大宴宾(bin)客,当地知名人士都应邀(yao)出席。王正好路过这里,也应邀参加。因为他才14岁,所以被安排在不显(xian)眼的座位上。

  • 标签: 王勃 神童 知名人士
  • 简介:这是个有趣的实验: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重的砝码,这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码,他并不会觉得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砝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才会察觉。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才能感觉到重了,后来就必须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觉到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贝定律”。

  • 标签: 向小全 《“贝勃定律”》 中国 当代文学作品 小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