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PICC导管异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PICC直观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导管置入采取一般平卧,观察组采取,比较两组PICC导管异位和PICC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异位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C置入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PICC置入过程中,患者选择位能够明显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是一个科学、高效的预防PICC导管异位的方式。

  • 标签: PICC 半卧位 导管异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口气管插管在重症患者的应用。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0年12月我院综合ICU对139例重症患者(需心肺复苏患者除外)采用进行经口气管插管,观察其疗效。结果139例重症患者中,136例采用经口气管插管成功,插管成功率97.8%,3例气管插管出现困难,经尝试3次插管失败后改用纤支镜引导下经口插管成功。结论对重症患者采用进行经口气管插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增加患者及操作者的舒适度,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半坐卧位 口气管插管 重症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后患者交替采用和低对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9年 6月—2019年 12月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和低交替采用,对照组为持续,对两组的生命体征、引流管拔除时间、腹部疼痛和睡眠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引流管拔除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在脉搏和血压的波动方面实验组比对照组波动范围小,实验组的睡眠质量比对照组睡眠质量要高;结论和低交替采用不会影响患者的康复速度,反而能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增加舒适感提高康复质量。

  • 标签: 肝脏术后 半卧位 低半卧位 康复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全麻术后早期与平卧的优缺点。 方法 随机将 200 例全麻患者分为两组,在全麻苏醒后分别取和平卧,观察两组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和舒适度 。结果 全麻术后早期对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舒适度有明显效果 。结论 全麻术后早期比平卧更利于病人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全麻术后 半卧位 平卧位 比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麻术后早期与平卧的优缺点。方法随机将200例全麻患者分为两组,在全麻苏醒后分别取和平卧,观察两组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和舒适度。结果全麻术后早期对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舒适度有明显效果。结论全麻术后早期比平卧更利于病人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全麻术后 半卧位 平卧位 比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麻腹部术后早期和康复的关系。方法随机将60例全麻腹部手术患者分为二组,术后早期分别采取和平卧,对术后各项生理指标进行监测和对照。结果早期对全麻腹部手术后患者在呼吸、循环、引流、舒适度等方面有明显的作用。结论早期位能全面提高全麻腹部术后的康复质量。

  • 标签: 全麻腹部手术 早期半卧位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部手术后采取早期预防腰肌酸痛的效果及作用。方法根据临床观察资料,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来医院就诊治疗的80例腹部手术患者在全身麻醉术后采用早期与传统的去枕平卧进行对照分析讨论,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患者全身麻醉腹部手术后采取早期或斜坡(对带有气道插管者除外),对照组患者按传统方法采用去枕平卧。术后48小时内进行观察比较讨论。结果实验组术后采取早期发生中度腰肌酸痛者3例,无不适感,于手术当时发生,次晨消失。对照组术后采取传统方法去枕平卧发生中度腰肌酸痛者6例,严重腰肌酸痛者15例,有不适感。结论腹部全麻术后采取早期、有效护理能预防体位不适而引起的腰肌酸痛。

  • 标签: 腹部手术 半卧位 预防 腰肌酸痛
  • 简介:“床”和“榻”在古代都是指一种用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床,安身之者。”东汉刘熙的《释名释床帐》也说:“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这就说明“床”在古代就是一种宜的用具。另外。《释名释床帐》对“榻”的解释是:“长狭而卑为榻。”

  • 标签: “床” 《说文解字》 用具 古代 东汉 释名
  • 简介:唐代马祖道一禅师年轻时曾居于南岳衡山修行,平日唯独处一室坐禅,不与人交流。寺庙里的住持,正是六祖慧能的得法弟子南岳怀让禅师。怀让觉得这个年轻人颇有佛法根器,可惜却用错了方法,于是有意去启发他。

  • 标签: 坐禅 坐卧 年轻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位在全身麻醉下行鼻部手术后病人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全身麻醉下行鼻部手术后病人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病人术后回病房在生命体征正常、呼之能应及肌力正常的情况下采取;对照组病人术后回病房在生命体征正常、呼之能应及肌力正常的情况下采取去枕平卧6h后改为。观察2组病人术后头晕、呕吐、舌后坠、预部不适及鼻部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鼻部疼痛分级为13级、46级及预部不适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O.05)。结论全身麻醉下行鼻部手术后病人早期采取可减轻病人的鼻部疼痛,提高病人的舒适度。

  • 标签: 鼻部手术 全身麻醉 早期半卧位 疼痛 舒适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屈大腿抬臀位在第二产程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将在我院住院分娩的2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产妇在第二产程采取屈大腿抬臀,对照组采用常规仰卧膀胱截石,比较两组产妇第2产程时间、会阴切口延裂情况、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显著缩短,产妇的会阴切口延裂发生率、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显著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屈大腿抬臀位处理第二产程可有效缩短产程,降低会阴切口延裂发生率、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

  • 标签: 半卧位 屈大腿 抬臀 第二产程
  • 简介:目的观察逐级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近期临床症状的影响,探讨该干预措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入住某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且发病12~24h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发病12~24h内即给予逐级45°干预,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前3d绝对平卧休息.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心功能指标以及舒适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早期相关心功能指标及临床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后前3d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焦虑等不适症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逐级干预是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在不影响患者心功能的情况下缓解其部分不适症状.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逐级半卧位 临床症状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改良对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苏醒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收治的 84例接受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经过患者家属知情同意以后,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42例在麻醉复苏期采用传统,观察组 42例在麻醉复苏期采用改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和躁动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为 9.52%,对照组为 28.56%,对照组明显的比观察组高,结果对比差异明显( P=0.026)。观察组的疼痛和躁动评分都明显的比对照组低,结果对比差异明显( P=0.000)。 结论: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苏醒期应用改良,有助于减轻患者的躁动感和疼痛感,减少术后感染、腹胀、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发生 患者恢复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改良半卧位 上腹部手术 老年患者 苏醒期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时采用下无导丝送管法进行正位的效果。方法将35例PICC置管后经X线定位确诊为颈内静脉异位的患者立即取,尝试性采用无导丝送管法,即无菌操作下将导管退出8~10cm,在无导丝的情况下借助血流的助推作用将导管正位至上腔静脉,正位失败者改用传统的导丝送管法,以观察下无导丝送管法正位的效果。结果15例(42.9%)采用下无导丝送管法调整正位成功,18例(51.4%)经前述方法正位失败后改用传统的导丝送管法正位成功,2例(5.7%)经两种正位方法正位均不成功。结论下无导丝送管法作为一种简便快捷的正位方法,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仅可作为调整PICC异位的尝试性方法,尤其针对体型适中、粗直静脉、皮下隧道短的患者。

  • 标签:
  • 简介:目的改良胸腔镜下交感神经切断术的体位安置方法,确保患者的手术体位安全,节省安置体位耗时及总计手术时间,减轻护理工作量。方法选择2004年11月至2006年12月某院行交感神经切断手术治疗的42例手汗症患者按手术登记号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传统方法90°侧卧;B组采用改良的30°~45°,观察两组患者体位安置所需时间、总计手术时间、患者术后舒适度、手术野暴露情况。结果B组患者体位安置时间、总计手术时间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术后舒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医生对两组患者的手术野暴露情况均满意。结论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使用改良,安置方法省时、省力,总计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手术野暴露完全,并且更趋于生理功能,实施以来取得满意效果。

  • 标签: 胸腔镜 交感神经切断术 半卧位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逐级体位护理在C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我院CCU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至两组,组别为参照组(固定300体位护理)和研究组(逐级体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各时间点与时间段心肌耗氧量、SDNN、RMSSD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与参照组T2、T3、T4时间点心肌耗氧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CCU 急性心肌梗死 逐级半卧位 体位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