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新加坡华文文学也随之从马华文学中分离独立出来,并在原有的马华文学基础上,在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以及新兴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开始了独特的发展道路。新加坡华文文坛在一个短暂低潮期后出现了蓬勃的现象。

  • 标签: 新加坡华文文学 马华文学 作家研究 新兴国家 马来亚 文学本
  • 简介:碧玲是印度尼西亚华文女性作家,1980年开始写作,主创小说、散文和散文诗等。①《摘星梦》为其短篇小说与微型小说的结集。碧玲的小说以爱情婚姻和人生百态作为主要题材,抒写心底的创伤隐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小说中浓重的抒情色彩,轻浅的叙述风格,奇巧的行文构思是她在文学上的审美意趣和创作旨归。作为华文女性作家,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具有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色彩,这不仅反映了20世纪80-90年代印尼社会华人女性的生存状况,也为印尼华人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与反思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范本。

  • 标签: 小说创作 女性作家 印尼华人 华文 20世纪80-90年代 女性解放运动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马来西亚华文作家(简称马华作家)在族群政治浓烈的氛围中所衍生出来的忧患意识。马华作家对文化传承及身份认同问题一向极为敏感,大部分的马华作家都摆不开政治议题的纠缠。在敏感的政治论辩及维护中华文化的浪声中,马华作家如何调适内心中的不安,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危机作出什么反应?如何面对马来霸权文化?

  • 标签: 马来西亚 华文作家 文化 忧患意识
  • 简介:日前,由笪林华策划、江岚主编的“新世纪海外华文作家”丛书由鹭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丛书共6册:美国作家张纯瑛《古月今尘万里路》、陈谦《谁是眉立》、江岚《合欢牡丹》,加拿大作家曾晓文《爱不动了》、王海伦《枫叶为谁红》以及德国作家刘瑛《不一样的太阳》。

  • 标签: 海外华文 丛书出版 出版发行 现实生活 原乡 林华
  • 简介:近年来,在有关“离散”的华文文学讨论中,20世纪北美华文作家的创作被认为是用文学想象的方式探讨华人移民女性的性别身份与族裔身份的双重“问题”而成为热点。本文结合两代北美华文作家的代表作,分析“离散”的具体内涵及其演变,以期丰富研究界有关“离散”概念的思考,同时探讨女性主义话语在“离散”论述中所具有的理论能动性。

  • 标签: 华文文学“离散” 女性创作
  • 简介:当代海外华文作家当中,虹影以其离经叛道的性格和越轨的笔致在中国文坛中落地开花。她以多元化的"世界作者"的身份,从女性的角度来观察和体悟自身,释放女性潜能,突破以往女性身体书写的"私语化"的庸俗窠臼,构建女性的独立话语;同时从人道主义的世界眼光出发,超越了通俗的两性欲望,提出人性终极问题,为当下女性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 标签: 虹影 跨文化 女性书写
  • 简介:2011年11月23日上午,以探讨华文文学和中华文化、共享文学时空为主题的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在暨南大学礼堂隆重召开。来自五大洲,33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 标签: 华文文学 华文作家 时空 共享 文学研讨会 中华文化
  • 简介:新加坡华文作家方然工于新诗创作.他的诗作以乡情为主打歌,表达了对中华文化传统深入骨髓的根性情结及其反思的复杂情怀.在艺术上兼收并蓄,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国诗歌的传统,又借鉴了西方诗歌的现代技巧.

  • 标签: 方然 新加坡华文作家 乡情 意象 节奏 诗歌创作
  • 简介:海外华文作家,他们既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和文字底蕴,又长期受世界各地文化的熏陶,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所撰写的作品,深受华侨华人以及国人的青睐,成为连接祖籍国和海外侨胞之间的桥梁。

  • 标签: 海外侨胞 华文作家 采风活动 上海 品味 中华文化
  • 简介:中国半个诗魂在重庆魂中之魂在“新诗研究所”它的建构,外是诗的砖瓦内是吕进完整的诗学体系从“所”走出来的“吕家军”无论在哪里,那里就有“诗魂”

  • 标签: 诗魂 作家协会 副会长 华文 泰国 诗学体系
  • 简介:2006年9月8—10日,“海外华文作家协会”第九届年会在上海复旦大学隆重举行。陈若曦、赵淑侠、赵淑敏、曹又方、丛苏、周芬娜、吴玲瑶、简宛、石丽东、余国英等数十位海外女作家到会,大陆女作家王安忆、陈丹燕,评论家陆士清、白舒荣、陈思和、汤淑敏等也参与了盛会。

  • 标签: 第九届年会 作家协会 海外 华文 上海复旦大学 女作家
  • 简介:移民作家作为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流徙的群体,他们在迁徙异域的过程中必然遭遇身份认同的困惑,在原有的自我身份突然迷失之后他们需要不断寻找和确认新的自我。这一新的认同过程往往容易出现对自我身份的怀疑和文化观念的杂乱,必须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才能找到新的定位。经历过内战、白色恐怖、飘零异域等特殊人生际遇,旅美的华文作家王鼎钧既具有丰厚的中国经验与台湾经验,也拥有丰厚的异域阅历,这种跨域的生活体验在王鼎钧笔下不断地被书写,逐渐凝结为"流离"写作的标志。《海水天涯中国人》《看不透的城市》《度有涯日记》三书正是他在大洋另一岸的美国观察异域面貌,他笔下的生活内容自然就是飘零海外的华人生活的缩影。王鼎钧在中西交错的国际视域中,以个体生命因迁徙而呈现的复杂多变为基点,深刻地展现了移民人的人生遭际和心路历程。对异域生活的感受、对异质文化的认识,也都融进自身的理解。并在异乡飘泊中寻找精神的归属,寻找创造自身价值的实践。本文以之为论,可见其作品展现出广阔的时空背景和国际视野,同时道出自己从疏离走向接纳、超越、寻根的移民心路历程。

  • 标签: 时空距离 家园意识 王鼎钧 身份认同 文化根性 海外华人
  • 简介:真善美的文学是没有国界的,为和平与发展而献身的作家们,心灵永远是相通的。同新、马文学界朋友们聚首的日子里,我加深了这种认识。1990年11月中旬,南洋学会主办的《迈向21世纪的海外华人社会》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刚闭幕,锡山文艺中心的主要成员散文家莫河、诗人秦林、杂文家孙惠阳,就立即接我去小坡四马路滑铁庐旅社,安排在洁净幽雅、空调卫生设备齐全的709室下榻。

  • 标签: 华文作家 杂文家 四马路 秦林 文艺中心 国际学术讨论会
  • 简介:受美国华文作协邀请,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辽宁省作协主席刘兆林目前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了美国。在美期间.受到纽约华文作协、诗书琴棋会及中华会所等组织的作家、艺术家的热烈欢迎.并同美籍著名华人作家赵淑侠、王鼎钧、赵俊迈、梅振才、于金山等二十多位作家就海内外华人共同努力传承中华文化.繁荣华人文学创作等问题进行了座谈交流。访美期间,受到中国驻美大使馆及驻纽约领事馆的热情款待。并专门安排了会见座谈。

  • 标签: 中国作家 中华文化 代表团 刘兆林 作协 美国
  • 简介:北美华文文学中的两大作家群,是指20世纪50至70年代由主要来自中国台湾的作家组成的作家群,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主要来自中国大陆的作家组成的作家群。这两大作家群在创作主题、书写侧重、艺术风格等方面,各有其不同的特征。究其原因,则在于分属这两大群体的作家们在时代环境、思想观念、教育背景、艺术追求等方面,均有所差异。

  • 标签: 北美华文文学 台湾作家群 大陆作家群 比较
  • 简介:旅居海外的思乡曲是海外华文文学的基本旋律。北美华文作家在演奏思乡曲的同时,更侧重于表现所感受到的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大力张扬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凝聚力量

  • 标签: 羁旅 思乡 文化冲突 凝聚力
  • 简介:巴鸿堡BadHomburg,座落德国中西部,位于金融都会法兰克福之北25公里、是一个典型的欧洲乡镇.它拥有童话似的城堡,古罗马温泉遗址,以及花圃、喷泉砌构的市内公园.上月初,第八届海外华文作家协会,便在如此美景和历史风味兼具的温泉胜地,济济一堂.

  • 标签: 女作家 文学 典型 童话 海外 法兰克福
  • 简介:1920年代初叶,一种通俗文学在新加坡、马来半岛及其邻近的一些国家中出现。该文学主要受“五四”运动之影响,而作品则无一例外地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的产物。在这些人中,一部份是在离乡涉洋前业已成名的作家,而另一部份则是到南洋之后方才步入文坛的知识分子.该文学的一大特点在于,其作品大多是刊载在报纸副刊以及为数不多的一些杂志上。就新、马两地而言,二次大战前,仅有两部小说和五本短篇小说集以书的形式出版.此外,它们在中国的版本第一次出现是1934年,而最后一次则是在1940年.

  • 标签: 华文作家 短篇小说集 荷属东印度群岛 报纸副刊 马来 二次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