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不是一个内涵固定不变的范畴,随着行政模式的变迁,行政的方向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对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也会有相应的要求,专制行政、精英行政和公共行政对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要求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就其核心道德责任而言,专制行政要求忠诚,精英行政追求效率,公共行政呼唤公正。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谈论中国公共行政中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及其实现的问题。

  • 标签: 行政模式 行政人员 道德责任
  • 简介:本文深入分析了欧洲近现代民主法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与规范伦理的具体成因、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并对二者的内在关联性进行了说明。笔者认为,麦金太尔在重建传统生活共同体基础上恢复古希腊美德伦理的主张只是一种道德乌托邦幻想,我们应当在努力完善民主法治型社会治理模式和规范伦理类型的前提下,继续推进启蒙运动所开创的现代性事业,而不是一味地吁求回归传统。

  • 标签: 民主 法治 规范伦理
  • 简介:德勒兹思考的伦理学不同于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伦理学。西方近代伦理学(如康德)关注的核心问题是道德价值判断或者道德律令——我们应该如何行动,我们应该如何使自己的行动遵守于规范。而德勒兹反复坚称他的伦理学是基于"生存论"/"实存论"的,这种伦理学不是规范伦理学,也不是描述伦理学,因为,后二者都关系到伦理规范,而德勒兹的伦理学朝向的是一种"内在性生存模式"的伦理,德勒兹对伦理学与道德的区分也是奠基于这一"内在性生存模式"。同时,也正是因为"内在性生存模式",德勒兹的伦理学是"内在性生存模式的表型学",它代替了总是将存在归于先验的诸价值的道德,据此,这种关切到"内在性生存模式"的伦理学,它根植的论域不再是意识层面上的先验的神圣的道德律,相反,它关注的是个体身体被影响的能力、力量,等等。

  • 标签: 德勒兹 伦理 道德 内在性 身体
  • 简介:古典的政治与道德融合关系体现在:政治与道德在内容上互相重合也互相补充,途径上互相推动;二者既有共同目标,也有共同前提。在上述问题上,古典政治与现代政治具有重要区别,二者难以兼容,因此,古典政治的现代意义是受限的,它不能解决现代政治的所有问题。只有遵循主体性原则,让古典政治的部分原则补充到现代政治之中,才能发挥古典政治在维护共同价值秩序、确立政治的优先地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 标签: 政治 德性 城邦 亚里士多德
  • 简介:以湖北省当阳市“一户三化”活动为个案,探讨文明村镇创建的市场化模式。从理论上说,文明村镇创建市场化运作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市场经济与道德文明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实践上说,创建文明村镇关键在于要积极培育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市场,要努力提升文明中心户的市场竞争力,要认真搭建文明中心户与农民群众互动的市场平台。

  • 标签: 文明村镇 市场化 当阳市 一户三化
  • 简介: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分别代表了世界神话的伦理化和非伦理化的两端。具体体现在:一是对神祗和英雄的塑造上的尚“德”与尚“力”;二是神祗和英雄形象的世俗与严肃;三是神祗和英雄是崇尚个体意识还是群体精神;四是对神祉和英雄评价上是坚持善恶二元对立的价值观,还是审美化的多元价值观。二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伦理性和非伦理性的区别。

  • 标签: 神话 神祗 英雄人物 伦理性 非伦理性
  • 简介:康德的交互论导致了他律行动的归责问题。讨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挟意自由概念。他律行动具有两可的自由,挟意的选择能力使得他律行动成为自由的,由此他律行动的归责问题得以解决。对于《道德形而上学》某处文本造成的冲突,可以诉诸严格意义和宽泛意义的自由的区分加以调和。面对现实生活的不自由现象,两可的自由提供了解释空间,它实质上是不自由的。从不同的视角,挟意自由可分为理性的自由与两可的自由、严格意义的自由和宽泛意义的自由、一贯的自由和片断的自由。

  • 标签: 康德 抉意自由 理性的自由 两可的自由 一贯的自由 片断的自由
  • 简介:人们通常从"敬鬼神而远之"认为孔子不相信鬼神,从"未知生,焉知死"认为孔子否定"人死为鬼"。那么,孔子的鬼神观真的是这样吗?通过对《论语》中有关孔子鬼神观内容的细致探究,我们得以重新诠释孔子的鬼神观及其宗教情怀。一到底有没有鬼神?在孔子看来,鬼神到底有没有呢?我们来看《论语》里的相关内容。其一,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 标签: 《论语》 鬼神观 孔子 宗教情怀 内容 知生
  • 简介:当代道德生活底线伦理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学科基础。对于“底线伦理,,问题的考察,必须把它纳入到关于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理论框架中去。底线伦理确立社会制度的基本道德和个人行为的基本规范,成为解决重大道德问题的共同信念的伦理基础,又受到在根基和多元互动的终极关怀的支撑和超越,有机地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结构。作为个人行为规范的底线伦理的保障,主要有待于“文化生态,,的完善;至于作为社会制度道德的底线伦理的保障,则呈现出更复杂的状态:以合理界定国家和公民之间相互性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核心,处理好和平、自由和正义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底线伦理 道德结构 文化生态 政治正义
  • 简介:道德能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德性主体道德理想的基础。现代社会寻求正义的社会制度所需要的道德能力,是一种超越了心理学意义上的能力,是一种更为高级的道德哲学意义上的能力,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即合理的价值观、正义感和仁爱心、自主意识和责任感。在实践确立价值观、树立正义感、培养伦理自主性与责任感,构成了公共行政道德能力的内涵。

  • 标签: 公共行政 道德能力 价值观 正义感 伦理自主性与责任感
  • 简介:霍布斯一方面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包括“行贿”都不能算是不义;另一方面又将特定务件下实现自我利益视为自己对自己的“贿赂”而认其为“腐败”和不义.可送钱而不可收受贿赂,担任裁判者不得受贿的价值观是17世纪英国社会难得的共识.霍布斯在《利维坦》当中引入的贿赂观念,既有力支撑了其整个政治哲学的基础即自然法诫条,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其社会契约论与政治权威起源论证,并成就了其政治哲学的独特性.

  • 标签: 贿赂 腐败 霍布斯 廉政思想 社会契约 政治权力
  • 简介:刘向说:"列子者,郑人也,与郑国缪公同时,盖有道者也。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汉书·艺文志》"道家"著录《列子》八篇,认为列子比庄子为先。汉刘向《列子新书目录》说:"所校书《列子》五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常书三篇,太史书四篇,臣向书六篇,臣参书二篇,内外书凡二十篇,以校除重复十二篇,定著八篇。"晋张湛《列子序》称所注《列子》由其祖父在东晋初从王宏、王弼等人家中发现,经拼合整理而成。

  • 标签: 《列子》 超越价值 “子曰” 新书目录 艺文志 刘向
  • 简介:我国伦理学界近来关于德性(美德)伦理的研究,当然有其社会和伦理学发展的国内背景,但毕竟还得益于来自当代荚美伦理学“德性的复兴”之推动,这就提出了“多元视角的德性伦理学”问题。西方德性伦理学首先是在荚美伦理学界实现“复兴”的,其实质是要求道德生活更具体化、更人情化,更重视个人德性及其在道德生活的作用,其形式可以概括为“行为分析的德性伦理学”。但是,鉴于现代化的尚未完全实现,对于发展当代中国“转型社会中的德性伦理学”更为重要的则是麦全太尔的“现代性批判的德性伦理学”。

  • 标签: 德性伦理学 行为分析 现代性批判 转型社会
  • 简介: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视阈透视生命伦理便形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命伦理之维。人与自然和谐具有三重内涵,一是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自然界”与人的和谐;二是作为生成人身体的生物链的自然与人的和谐;三是“作为人自身身体的自然”与人的和谐。随着科学技术包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传统和谐状况遭到严峻的挑战,环境伦理问题日益凸显,进而导致大量的物种锐减,并且使得许多物种濒临灭亡;基因技术和人工生殖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也隐含双重悖论:为了彻底地提高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的质量,必须对“自然人”进行彻底的改良;而一旦对人实现彻底的改良,这是否蕴涵一种“善良的”强制和“德性的恐怖”?这样,人与自然和谐不仅具有生命伦理意蕴,而且具有生命伦理价值。

  • 标签: 人与自然 和谐 生命伦理
  • 简介:在当前情况下,道德建设究竟应当从何处下手,这是一个人言人殊的课题。公正原则既可从观念上,也可以从制度结构上为新时期的道德建设提供一个适合的切入口,进而为整个社会道德提供一个新的生长点;同时,公正原则也为我们落实和理解“以德治国”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

  • 标签: 公正 观念 制度 以德治国
  • 简介:<正>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全会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成员之一的中国朝鲜族在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同时,适应新时期的实际,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独特特点的新的道德风尚。一、尊老敬老,注重礼节。朝鲜族很讲究礼貌礼节,在使用语言上有严格的要求。晚辈对长辈必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以示尊敬,有礼貌。大人对小孩、小孩对大人,老一辈与下一辈,同辈之间,互不相识的人之间,男女之间的用语,都有比较严格的区别和要求。在

  • 标签: 朝鲜族 伦理道德 中国朝鲜族 家务劳动 朝鲜族妇女 朝鲜族人民
  • 简介:当前,企业伦理建设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企业的义利价值权重问题是企业伦理中最基本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当代企业求利打下了基础,但企业求利善的目的要通过善的手段来实现。

  • 标签: 企业伦理 价值排序 社会责任
  • 简介:陆澄得知儿子病危,因而忧闷不能堪,阳明先生批评他爱亲偏了,已是私意。然而当阳明得知自己父亲病危时,却“欲弃职逃归”,这其中的差异值得探究。其实,阳明先生对陆澄的提点是基于理性的考量,但当自己遭遇此种危急时,则依于直觉之情。此情是人性深处的直觉的亲情,顺此情才能心安。安与不安,不是从理论推导、逻辑论证得到的,而是情感的恰当安顿,心安是儒家面对内在困惑或道德两难处境时选择的依据之一。儒家肯定亲情,但不止于亲情,而是将其扩充、提升为普遍的仁爱之情,将“亲亲”与“仁民”、“爱物”统一起来,确立了由孝及仁.由身、家及天下的实践路向,扩充家庭和谐从而实现社会和谐。这也为我们的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今天,我们应当重拾儒学,彰显其在慰藉心灵、和谐群体与稳定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重大意义。

  • 标签: 王阳明 顺情 心安 道德
  • 简介:<正>孟子(约公元前371——289年),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从总体上说,他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他倡导先验的性善论,认为人人生下来都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四端”,四种道德萌芽(见《孟子·公孙丑上》,以下仅注篇名)。并且认为这四种道德萌芽是天赋予人的,只要人们善于发挥理性自觉,扩充“四端”,

  • 标签: 孟子 道德思想 唯物主义 水火 道德观念 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