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6岁,既往有甲亢病史5年,阵发性房颤间歇服用胺碘酮一年.于2002年8月19日因精神悲伤,突然意识丧失,晕倒在地,口唇发绀小便失禁,5min后送入我院急救中心,心电图示:尖端扭转型室速室颤,前、后反复电除颤10次,恢复窦性心律,频发房早,间歇短阵房颤,T波倒置,Q-T间期440~480ms,为防止再次室颤,于2002年9月7日安置起博复律除颤器(ICD),测R波幅度5.7mV,感知灵敏度0.5mV,电极阻抗420Ω,程控诱发室速室颤感知11秒,20J放电一次转复成功,术后半年平稳.于2003年4月~8月间,自感间断4次电击感,ICD程控资料显示:快速房扑,超过设定心率上限频率,误放电(5~10J)4次,均终止.后程控打开,增加QRS宽度识别,减少抗心动过速起博次数,增加放电能量,调整为8、16、20、30、30J能级,同时长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富马酸比索洛尔5mg/d)控制心室率,至今未再放电.

  • 标签: 复律除颤器 单腔起搏 反复 2002年 放电 突然意识丧失
  • 简介: 应用三起搏器治疗病窦以及同时有房室传导异常合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6例,  1.术后快速心律失常的控制 4例患者DDD程控为AAT模式时均能下传到心室,  本文证实应用三起搏器治疗病窦并有房室传导异常合并房间阻滞的阵发房扑和房颤的患者是有效的

  • 标签: 临床应用 腔起搏器 起搏器临床
  • 简介:病历摘要患者张天安,男,71岁,干部。于2008年11月2日,于走路途中突然发生晕厥送我科治疗。患者劳力性心悸3年,加重一年,近一年来,反复发生晕厥,曾于外院诊断为“颈椎病、冠心病”。入院2小时前行走途中突然眩晕加重,意识丧失,跌倒在地,被他人发现,急诊入院,急诊科予以静脉注射“阿托品”1mg,送入我科。查体T35.5℃、R22次/分,P87次/分、Bp120/80mmHg。神清,抬入病房,自动体位,口唇发绀,颈软,双肺呼吸音清,心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期前收缩,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入院后心电监护示频发室早、短阵室速、窦性停博、心率34-147次/分,阵发性房颤。入院诊断心源性晕厥、冠心病、心律失常。住院后给予静滴“利多卡因”纠正室早、室速,同时作Hoite监测,心率34-142次/分、室早2172次/24小时、短阵室速81次/24小时。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护理三起搏器病人,了解三起搏器的治疗用作及治疗意义,熟悉三起搏器患者术前准备及护理,术后一般护理、心电监护、预防起搏器脱落、伤口护理、出院指导,总结三起搏器治疗效果,阐述护理体会。

  • 标签: 心力衰竭 三腔起搏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患者实施三起搏器植入术后的临床护理的观察与研究。方法对我院内科2015全年收治的三起搏器植入术的5例心脏病患者行整体护理模式。本科对所有患者的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术后并发症以及出院指导进行研究与观察,分析总结整体护理模式效果。结果在本院医护人员精心护理下,选取患者经治疗护理后均顺利出院且均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三起搏器植入术的实施可以成功的挽救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命。为了营造良好的恢复条件和高的生活质量,对患者实行精良的整体护理措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十分必要。

  • 标签: 三腔起搏器 整体护理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气管导管用于食道癌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食管癌切除手术患者,常规施行硬膜外麻醉,全麻诱导后采用气管导管插管,气管导管插管到最佳深度,即双肺呼吸音一致,记录为Ⅰ;放气囊后将头向右偏,并缓慢置气管导管的同时听诊双肺呼吸音,当左肺呼吸音消失,右肺呼吸音清晰,尤其是右上肺呼吸音清晰时,此时导管深度记录为Ⅱ;退气管导管到Ⅰ,打开胸腔后置管到Ⅱ至左肺萎缩;关胸前,退管到Ⅰ,把萎缩肺完全扩张。结果本组40例,右支气管插管均成功,一次到位29例,两次到位10例,需多次调整到位1例,SPO2一般能维持95%以上,左肺萎缩良好,术后恢复顺利,无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支气管导管可以安全用于食道癌切除手术的麻醉。

  • 标签: 单腔气管导管 单侧肺通气 肺萎缩 食道癌
  • 简介:通过观察气管导管用于儿童肺通气(OLV)的应用,探讨其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14例行胸科手术患儿,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将气管导管在纤维支气管镜(φ:2.8mm)引导下置入健侧主支气管,并经听诊后确定封堵效果。观察肺通气前(T1),肺通气5mim后(T2),肺通气结束前(T3),肺通气结束后(T4)的心率HR、血压BP、SpO2、动脉血气分析、气道压力(PAW)变化。结果:左侧肺通气5例,右侧肺通气9例,肺通气时间40~210mim。全组病例PaO2:T2较T1明显下降(204±102.2),T3持续小幅下降(202.9±112.3);T4基本恢复至肺通气前水平(393.6±88.3)。PaCO2:T2上升(36±4.8),T3持续升高(39.6±5.2),T4降至术前水平(36±5.1);PAW:T2升高(22±2.9),T3维持较高水平(21.4±2.3),T4恢复术前水平(17.9±1.9)。全组病例pH值各时间点数据无明显变化。结论:气管导管能够安全的用于儿童的肺通气。

  • 标签: 单腔气管导管 单肺通气 儿童
  • 简介:通过运用计算机数值模拟软件CFX10.0,对现有的中间包内结构进行优化,使得连铸每个浇次的中包平均铸余量降低3.5吨左右,年减少中包铸余量8400多吨。应用生产40天,256个浇次,节约钢水443吨,探伤合格率达99.63%。

  • 标签: 数值模拟CFX10.0 中包铸余 探伤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导线起搏器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短期安全性。方法研究自2019年12月到2020年9月前瞻性入选36例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均符合指南推荐Ⅰ类或Ⅱ类VVIR起搏适应证。通过观察起搏参数及症状改善的情况评估其有效性,观察术中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估其短期安全性。结果36例患者均完成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成功率100%。其中男25例(69%,25/36),年龄(73±14)岁,年龄范围15~87岁,随访(6±3)个月。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8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2例,二度Ⅱ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6例。术中起搏阈值为(0.46±0.21)V/0.24 ms,感知为(10.8±4.5)mV,阻抗为(871±268)Ω,术后随访3个月感知及阈值均平稳,阻抗在3个月的随访中较术中明显下降[(813±197)Ω对(689±149)Ω,P=0.01]。术后24 h血管彩超检查发现股静脉穿刺点处静脉血栓11例(11/36,31%),抗凝治疗1个月后复查血栓均消失,未出现肺栓塞等严重后果。未发现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的血管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24 h出现阈值升高,术后1个月阈值恢复正常。结论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短期安全性好,但其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无导线起搏 起搏阈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三起搏器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分析 2018年 8月至 2019年 1月期间在我院实施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 14例患者资料,患者临床治疗围手术期开展综合性护理干预,分析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的 QRS波宽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d)、左心射血分数( LVEF )均明显改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7.1%。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三起搏器应用中采取综合性护理对于治疗效果就有明显价值。

  • 标签: [ ]三腔起搏器 心脏治疗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本院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58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29例。常规组实施基础治疗,起搏器组实施双起搏器治疗。对比两组直立倾斜试验(TTT)转阴率、复发率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结果起搏器组TTT试验转阴率62.07%(18/29),高于常规组34.48%(1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起搏器组HR、SBP、DBP水平分别为(83.87±13.65)次/min、(103.58±15.27)mmHg(1 mmHg = 0.133 kPa)、(73.47±13.66)mmHg,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个月,起搏器组复发率5.56%(1/18),低于常规组50.00%(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能显著提高TTT试验转阴率,降低复发率,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双腔起搏器 血管迷走性晕厥 血流动力学 直立倾斜试验转阴率
  • 作者: 苗丛胡凤琼杨锐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17-02-12
  • 出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7年第2期
  • 机构:[摘要]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紊乱损害了心室充盈和射血功能而引起的一种复杂的综合征,是心内科治疗上的难题,也是心血管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1]部分患者虽然经过系统的药物治疗,仍难以达到理想状态。自1958年首个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应用到临床以来,起搏器治疗发展迅猛。起搏器治疗的适应症也在40余年来不断扩大,目前包括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某些晕厥和严重的心力衰竭。三腔起搏器同步化治疗(CRT)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项非药物治疗手段,不仅能缓解临床症状,而且可降低心衰患者的住院率、病死率。三腔起搏器在治疗顽固性心衰应用日趋广泛,本文就目前三腔起搏器治疗顽固性心衰的护理现状做一综述,现报道如下。
  • 简介:目的探析心力衰竭应用三起搏器(CRT)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15例为研究对象均运用三起搏器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的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收缩时间差(SPWMD)、二尖瓣反流面积、QRS时限以及血浆脑钠素等各项临床指标均改善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三起搏器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一方面可以缩短心电图QRS时限,另一方面还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对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心力衰竭 三腔起搏器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起搏器(CRT)置入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为手术成功提供保障。方法对11例三起搏器置入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指导并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11例均取得满意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护理是三起搏器置入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心力衰竭 三腔起搏器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三起搏器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66例心力衰竭患者,收治时间2020年10月-2021年10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3例,行基础治疗,实验组33例,联合三起搏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LVESD指标、LVEDD指标和LVEF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给予心力衰竭患者三起搏器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心功能,强化治疗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三腔起搏器 心力衰竭 心功能
  • 简介:本文以聚氨酯(TPU)微管为研究对象,挤出成型过程中引入微量注气系统,采用挤出模具成型段长度数学模型和微细电火花成型加工技术,设计制造了微挤出模具。以聚氨酯为试验材料,以微管的直径和壁厚为评价指标,研究微管挤出成型中主要工艺参数对微管尺寸变化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模具温度对微管尺寸影响不大,而螺杆转速和牵引速度对微管尺寸影响呈非线性变化。

  • 标签: 聚氨酯 微管 模具 挤出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