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急诊抢救室患者急性肾损伤(acute kindey injury,AKI)的发生率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9~12月经由本院抢救室收治的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后7 d内是否发生AKI,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收集患者入抢救室时的人口学特征、APACHE Ⅱ评分、是否使用肾脏毒性药物、24 h液体出入量及院内生存时间等相关指标。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KI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COX回归研究AKI的发生对患者住院生存率的影响,并分析AKI严重程度对患者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纳入急诊抢救室的患者238例,其中108例发生AKI(45.4%),AKI 1期83例(34.9%),AKI 2~3期25例(10.5%)。APACHE Ⅱ评分>13分[OR=1.11,95%CI(1.07~1.16),P<0.01],应用血管活性药[OR=2.20,95%CI(1.08~4.49),P=0.03],糖尿病(OR=2.33,95% CI(1.23~4.42),P=0.01),24 h入量>3 L(OR=3.10,95%CI(1.17~8.25),P=0.02)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校正APACHE Ⅱ评分和年龄后,AKI仍是急诊抢救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且AKI严重程度显著增加急诊患者死亡风险[AKI1期HR=1.45,95%CI(1.08~2.03),P=0.04; AKI2-3期HR=3.15,95% CI(1.49~4.81),P=0.03]。结论急诊抢救室患者中AKI的发生较常见。APACHE Ⅱ评分>13分,应用血管活性药,糖尿病,24 h入量>3 L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AKI严重程度的增加,死亡风险增加。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急诊科 发生率 预后 容量 APACHE Ⅱ评分 血管活性药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解压双膝垫在危重患者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4月浙江省台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15)与试验组(n=320)。在常规卧位的基础上,对照组将R型垫放置在背后的肩膀到骨盆上方,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患者下肢稍微弯曲并放置在自行设计的解压双膝垫上。评价两组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骶尾部及足跟处皮肤的压力、支撑用具在位率、DVT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0.63%(2/320),低于对照组的3.17%(10/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骶尾部、足跟处的压力分别为(66.10±13.43)、0 mmHg,低于对照组的(75.08±12.03)、(22.26±6.2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的支撑用具在位率为89.62%(190/212),高于对照组的52.63%(100/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VT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解压双膝垫可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骶尾部及足跟处皮肤的压力,提高支撑用具在位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危重病 皮肤护理 压力性损伤
  • 简介:摘要重症患者的急性胃肠功能障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多项研究证实,高达62%的ICU患者发生胃肠道症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重症患者胃肠道疾病的进展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 标签: 危重患者 急性胃肠损伤 早期肠康复 效果评价
  • 简介: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危重病患者心肌损伤的可能机制,并对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心肌损伤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心肌肌钙蛋白T和肿瘤坏死因子两指标测定,对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内15例APACHEⅡ≥16危重病患者和20例健康献血员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危重病患者心肌肌钙蛋白T浓度明显高于健康献血员,其中死亡组又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②危重病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亦显著高于健康献血员,且其中死亡组也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③在危重病患者发病后第4、24小时心肌肌钙蛋白T与肿瘤坏死因子浓度间存在正相关(r4=0.7215P<0.01,r24=0.7705P<0.01)。结论①在危重病患者中存在着急性心肌损伤,且与心肌损伤患者的预后相关。②肿瘤坏死因子在危重病患者心肌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 标签: 损伤机制 危重病 心肌损伤 心肌肌钙蛋白T 肿瘤坏死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ICU危重患者压力性损伤的主动预防和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针对100名ICU危重病人进行研究。通过随机的方式将病人分到对照组和研究组,每个组分别有50名病人。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同时予以前瞻性护理。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压力性损伤出现率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压力性创伤出现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危重病人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同时予以前瞻性护理,可降低压制性损伤出现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ICU危重病人 压力性创伤 前瞻性护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损伤控制在骨科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33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骨科危重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损伤控制性手术不同阶段治疗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8.6±1.9)周,明显短于对照组(11.6±2.1)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O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及死亡率,促进了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骨科危重患者护理 损伤控制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老年内科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临床探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本院68例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病患进行分析,研究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病起因、临床表现、伴发症状、治疗恢复、死亡情况等情况。结果老年内科危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最主要的病因是低血容量,临床表现最主要的表现是少尿,最主要的合并伴发症状是高血压,经过治疗死亡率仍然较高,主要死亡原因是感染。结论要关注病患低血容量、少尿、高血压以及感染等症状,从而达到有效降低病患死亡率,缩短病患恢复时间的目的。

  • 标签: 老年内科危重症 急性肾损伤 低血容量
  • 简介:摘要:针对预见性压力损伤的护理工作来说,常会根据患者受伤的实际状况做好压力性损伤程度的预判,主要方法是参考17年到20年之间本院所收治的ICU患者,共68例分为两组进行考察。对照组(34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34例)接受预测性压力释放预处理。关于两组的护理效果,可以得出以下参考资料。观察组患者的压力数据值低于对照组,病情严重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康复状况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检测高于对照组。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合理使用预见性压力性损伤护理 可以较好的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较快恢复,提高护理工作人员技能水平,降低损伤程度。

  • 标签: 早期预警干预 危重症患者 压力性损伤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NICU危重患儿在预防压力性损伤护理中应用流体体位垫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2022年11月-2023年3月期间60例NICU危重患儿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30例患儿均实施常规预防压力性损伤护理,观察组30例患儿采用流体体位垫预防压力性损伤。比较两组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0,30例危重患儿使用流体体位垫,均无压力性损伤发生,对照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23.3%,组间差异显著,P

  • 标签: 流体体位垫 NICU危重患儿 压力性损伤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有效降低危重症新生儿产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自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名危重症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医护人员给予对照组的40名患者采取常规性的护理干预方式,而对观察组的40名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方式,对照这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对照组的患者护理效果非常好的有18例、良好的有2例、较差的有20例;观察组的患者护理效果非常好的有37例、良好的有2例、较差的有1例,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个小组之间比较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人员对危重症新生儿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诊疗,可以有效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对于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采用。

  • 标签: 危重症新生儿 医源性皮肤损伤 预见性干预护理
  • 简介:目的对照间断高容量前稀释在线血液滤过(HF)和标准血液透析(HD)2种不同的血液净化模式对合并急性肾损伤危重患者临床预后差异.方法设计l项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照一组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成年危重病患者使用2种不同血液净化模式后死亡率和肾功能恢复率.随访终点为60天的预后,涵盖多因素导致的死亡率,及住院患者死亡率和肾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参试95名患者中,血液滤过组50例,血液透析组45例,两组患者基础情况无差异.60天随访结果表明,血液滤过组患者死亡率为68.0%(34/50),血液透析组患者为82.2%(37/45)(危险率0.75;95%可信区间0.80~1.28),2组患者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36),而住院死亡率(P=0.274)以及肾功能恢复率(P=0.565)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住院患者肾功能恢复时间(P=0.223)和需要血液净化治疗比例(P=0.687)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合并急性肾损伤危重患者,间断高容量前稀释在线HF与血液透析治疗相比,能显著降低死亡率,同时轻度改善肾功能的恢复以及减少血液净化治疗支持频度,但后者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血液透析 间断高容量前稀释在线血液滤过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血液净化模式对合并急性肾损伤危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7月到2015年12月间接收的80例合并急性肾损伤危重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征得患者同意后,按照随机序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血液透析(HD),观察组采用间断高容量前稀释在线血液滤过(HF),后观察两组人均透析次数和维持治疗时间,同时观察患者经过透析治疗后的病死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人均透析次数、维持治疗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血液净化模式对合并急性肾损伤危重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同,间断高容量前稀释在线血液滤过可以较好的改善患者临床情况,继而降低临床的病死率,因而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 标签: 血液透析 间断高容量前稀释在线血液滤过 合并急性肾损伤 治疗
  • 作者: 董丹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8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上海长征医院,上海200003
  • 简介:目的:探讨ICU危重患者压力性损伤的主动预防和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期间本院ICU患者14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146例ICU病患根据护理内容不同分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各73例,对照组对其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对其进行主动预防和临床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诊疗依从评分、治疗认知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ICU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较高,采用主动预防护理可以提高ICU器械性压力性损伤患者诊疗依从性,可以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促进患者病情早日康复。

  • 标签: ICU;危重患者;压力性损伤;主动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预见性护理在危重症新生儿预防医源性皮肤损伤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8月~2022年3月我院新生儿儿科接诊的290例早产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通过抽签法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145例。对参照组早产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实验组早产儿给予危重症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家属投诉率及早产儿皮肤损伤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早产儿家属投诉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早产儿家属投诉率,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早产儿皮肤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早产儿皮肤损伤发生率,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危重新症生儿中应用预见性护理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家属投诉率,还可以减少患儿在护理及治疗过程中出现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几率,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医源性皮肤损伤 预见性护理 危重症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急性肾损伤危重患者实施不同血液净化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23年3月---2023年7月收治的急性肾损伤危重患者40例进行研究,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0例,给予间歇性血液净化模式,观察组20例,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模式。比较两种血液净化模式对急性肾损伤危重患者的价值。结果:观察组(95.00)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80.00%),观察组(20.00%)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5.00%),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模式干预应用于急性肾损伤危重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推行运用。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危重患者 间歇性血液净化模式 连续性血液净化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ICU危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伊始时间为2020年10月,结束时间为2021年10月,在该时间段内选择我院ICU病房接受治疗的危重颅脑损伤患者13例作为入组成员,区分为了两个组群,分别为对照组共计6例使用常规护理,以及观察组共计7例使用早期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最终预后情况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FAM评分与ADL评分更高的一个组别为观察组(P<0.05)。结论:对于在ICU病房接受治疗的危重颅脑损伤患者,对其按照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能够让患者获得与临床状态更为接近的临床治疗成效,患者能在更短时间内康复,是一种值得临床实际推广与使用的方式。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ICU 危重颅脑损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nephrin对危重新生儿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10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NICU住院期间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检测患儿入NICU第1个24 h尿nephrin水平,并于入NICU 24 h内行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SNAP)。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尿nephrin与各变量的关系。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在校正混杂因素后尿nephrin与AKI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尿nephrin对新生儿AKI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56例新生儿,16例(10.2%)在NICU住院期间发生AKI。AKI组尿nephrin、尿白蛋白及SNAP评分的中位数分别为0.27 μg/mg uCr、0.48 g/g uCr、9分,而非AKI组尿nephrin、尿白蛋白及SNAP评分的中位数分别为0.16 μg/mg uCr、0.16 g/g uCr、7分。AKI组尿nephrin(Z=-3.201,P=0.001)、尿白蛋白水平(Z=-2.652,P=0.008)及SNAP(Z=-2.611,P=0.009)显著高于非AKI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尿nephrin水平与尿白蛋白显著相关(B=0.488,SE=0.11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SNAP、机械通气、呼吸暂停后,尿nephrin与AKI显著相关(P=0.018),其预测新生儿AKI的AUC值为0.746(95%CI:0.606~0.886,P=0.001)。结论尿nephrin作为肾小球损伤的生物标志物与AKI的发生显著相关,对危重新生儿AKI的发生有早期预测价值。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危重新生儿 尿nephrin 尿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ICU危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预防和管理的证据, 为临床护理人员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循证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BMJ、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 Med、Up To Date、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库、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美国指南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有关ICU危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预防和管理的所有证据,包括指南、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专家共识、meta分析、研究进展及原始研究。由2名研究者对纳入的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取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相关证据。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12篇文献,其中2篇指南、2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4篇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2篇专家共识、1篇meta分析、1篇研究进展, 最终总结了15条最佳证据,包括压力性损伤发生现状特征、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及危险因素分析、压力性损伤预防措施、压力性损伤护理管理措施4个方面。结论建议护理人员临床应用证据时, 评估所在医疗机构临床环境/条件、医护人员证据应用促进及阻碍因素、患者意愿针对性选择证据,并对证据进行持续更新,以科学的护理方法解决ICU危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预防及管理问题, 从而提升护理质量。

  • 标签: ICU危重症患者 压力性损伤 预防和管理 最佳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