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罗承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5-15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5期
  • 机构: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罗承会阴侧切后伤口需要特别护理是因为会阴的解剖位置较为特殊,无法敷料覆盖伤口。基于这样的情况,会阴侧切后伤口处于暴露状态之中,加之产后产妇还会从阴道内部排出大量的恶露,携带者许多病菌,伤口在这样的状态下容易被感染或者发生其他异常。因此需要采用正确的伤口护理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导乐陪伴分娩联合无创分娩镇痛及会阴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本次研究中抽取的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收治产妇90例分为2组——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其中,观察组采取导乐陪伴分娩联合无创分娩镇痛以及会阴阻滞麻醉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分娩干预。对两组产妇的干预结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镇痛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总产程、产后出血量相较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产妇的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导乐陪伴分娩联合无创分娩镇痛及会阴阻滞麻醉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产妇分娩的相关指标,提高顺产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导乐陪伴分娩 无创分娩镇痛 会阴阻滞麻醉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初产妇实施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方法对会阴切率产生的影响,并对初产妇的产后疼痛情况作出科学评价。方法抽取92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分娩方法的差异性作为分组依据,划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和非药物镇痛组,分别实施非药物分娩镇痛和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方法。结果与非药物镇痛组相比,硬膜外麻醉组的会阴切率较低,产后疼痛程度较轻。结论应将硬膜外麻醉作为初产妇的主要分娩镇痛方法,并在分娩前后加强对初产妇的疏导,防止会阴切现象发生,降低初产妇的产后疼痛程度。

  • 标签: 分娩镇痛 硬膜外麻醉 会阴侧切
  • 简介:摘要目的对会阴正中切开术以及会阴切术在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份到2018年1月份收治的80例阴道分娩产妇参与此次研究,患者均于入院进行分娩。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会阴切术;观察组患者予以会阴正中切开术。观察两组产妇的阴道分娩情况,比较两组产妇的会阴切口肿胀、疼痛发生情况、会阴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会阴切口肿胀、疼痛发生率较低,数据对比所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会阴I期愈合率较高,感染率以及裂开率较低,数据对比所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阴道分娩产妇实施会阴正中切开术,可改善产妇的阴道分娩情况,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 标签: 会阴正中切开术 会阴侧切术 阴道分娩
  • 简介:摘要:目的:对会阴正中切开术以及会阴切术在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取我院 2017年 1月份到 2018年 1月份收治的 80例阴道分娩产妇参与此次研究,患者均于入院进行分娩。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会阴切术;观察组患者予以会阴正中切开术。观察两组产妇的阴道分娩情况,比较两组产妇的会阴切口肿胀、疼痛发生情况、会阴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会阴切口肿胀、疼痛发生率较低,数据对比所得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会阴 I期愈合率较高,感染率以及裂开率较低,数据对比所得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阴道分娩产妇实施会阴正中切开术,可改善产妇的阴道分娩情况,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 标签: 会阴正中切开术 会阴侧切术 阴道分娩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会阴切口感染的原因和采取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 2017年至 2018年之间进行会阴切的产妇 90例,按 1:2的比例将产妇分观察组 30例 (病理妊娠组 )和对照组 60例 (生理妊娠组 ),比较两组的感染率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应时刻注意控制产妇妊娠疾病,生产前后保持会阴清洁,通过严密的护理措施来降低产妇产后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母婴健康。

  • 标签: [ ] 会阴侧切术 切口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阻滞与轻比重麻醉在高龄患者单下肢创伤手术麻醉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2例高龄单下肢创伤手术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轻比重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神经阻滞麻醉,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情况,包括麻醉药用量、麻醉起效时间以及阻滞完善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2.90%)相比较对照组(25.81%)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神经阻滞麻醉在高龄患者单下肢创伤手术麻醉中,效果良好,适合在临床推荐和使用。

  • 标签: 神阻滞麻醉 轻比重麻醉 单侧下肢创伤手术 高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会阴切术后伤口感染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9月-2019年3月妇产科收治的会阴切术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实施干预性护理措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疼痛程度,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以及伤口愈合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会阴切口愈合切口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天数为(2.15±0.24)天,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3±0.2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预性护理可以促进会阴切术后伤口感染愈合速度,减轻患者疼痛程度,缩短住院时间,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干预性护理 会阴侧切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 顺产接生会阴伤口切与纵切的临床 差异 。 方法: 在 2018 年 1 月到 2019 年 5 月开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分娩的 80 例初产妇进行研究。 常规组提供会阴纵切,实验组提供会阴切。 并对比两组产妇的伤口愈合质量、疼痛感受。 结果: 产前 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 P > 0.05 )。 结论: 顺产接生 中 会阴伤口切 具备更加突出的干预效果,可以更好的促使产妇伤口愈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顺产接生 会阴伤口侧切 会阴伤口侧切 临床对比
  •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会阴切术后伤口感染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 2017 年 9 月 -2019 年 3 月 妇产科收治的会阴切术后患者 80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 40 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实施干预 性 护理措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疼痛程度,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以及伤口愈合效果。 结果 研究组患者会阴切口愈合切口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标签: 干预性护理 会阴侧切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无保护会阴接生法对其会阴切率和产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7月到2019年3月期间在本院进行分娩的118例初产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9例。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助产方式,观察组产妇接受无保护会阴接生法。结果观察组产妇的会阴切率低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初产妇应用无保护会阴接生法可有效降低产妇的产后疼痛感和会阴切率,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无保护会阴接生法 初产妇 会阴侧切率 产后疼痛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会阴切口感染的原因和采取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至2018年之间进行会阴切的产妇90例,按12的比例将产妇分观察组30例(病理妊娠组)和对照组60例(生理妊娠组),比较两组的感染率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应时刻注意控制产妇妊娠疾病,生产前后保持会阴清洁,通过严密的护理措施来降低产妇产后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母婴健康。

  • 标签: 会阴侧切术 切口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产时会阴切切口皮内缝合 62 例临床 观察。 方法: 选取 2018 年 2 月至 2019 年 2 月在我院妇产科行阴道分娩会阴切的 6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62例均为初产妇,将其分成两组, 对照组 30例,实验组 32例,两组产妇采取相同的会阴切方法。对照组选用 0号可吸收缝合线进行传统的皮外缝合方法,实验组采用 4-0号可吸收线。 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临床缝合 方法。 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切口疼痛状况更轻、感染率更低、切口愈合更快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皮内缝合的实验组在疼痛感知上更少,产妇切口感染率更低,愈合时间更短,加上合理有效的措施,对加快产妇恢复进程效果显著。选择恰当的缝合方法以及处置 方法对产妇伤口愈合极其重要。

  • 标签: 会阴侧切 产时切口 皮内缝合 临床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时会阴切切口皮内缝合62例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妇产科行阴道分娩会阴切的6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62例均为初产妇,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实验组32例,两组产妇采取相同的会阴切方法。对照组选用0号可吸收缝合线进行传统的皮外缝合方法,实验组采用4-0号可吸收线。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临床缝合方法。结果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切口疼痛状况更轻、感染率更低、切口愈合更快(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皮内缝合的实验组在疼痛感知上更少,产妇切口感染率更低,愈合时间更短,加上合理有效的措施,对加快产妇恢复进程效果显著。选择恰当的缝合方法以及处置方法对产妇伤口愈合极其重要。

  • 标签: 会阴侧切 产时切口 皮内缝合 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