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15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和功能锻炼治疗,治疗组加用刺激治疗,对照组加用单刺激治疗。疗程1个月。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于初期(治疗前)、末期(治疗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减少(P〈0.01);FMA、MBI明显提高(P〈0.01)。结论刺激治疗可明显促进患肢运动功能康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双侧电刺激 脑卒中 康复
  • 简介:[摘要 ] 目的 分析风池穴脑仿生刺激治疗紧张性头痛( TH)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15年 2月~ 2017年 8月我院 TH患者 152例,依照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 n=76)与对照组( n=76)。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接受风池穴脑仿生刺激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头痛程度( VAS评分)及血液流变学 [红细胞电泳时间( EEP)、血浆粘度、全血粘度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0.05); 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风池穴脑仿生刺激治疗紧张性头痛(T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8月我院TH患者152例,依照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n=76)与对照组(n=76)。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接受风池穴脑仿生刺激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头痛程度(VAS评分)及血液流变学红细胞电泳时间(EEP)、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VAS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EE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H患者采用风池穴脑仿生刺激治疗,效果显著,可有减轻头痛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

  • 标签: 双侧风池穴 脑电仿生电刺激 TH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苍白球内侧部(GPi)脑深部刺激(DBS)治疗严重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7例TD患者行GPi-DBS治疗,术前、开机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用BFMDRS量表评估患者疗效。精神症状评估采用临床疗效总量表严重程度分量表(CGI-SI)。结果7例患者开机后1个月BFMDRS运动评分改善52.90%,BFMDRS功能障碍评分改善47.58%;开机后3个月BFMDRS运动评分改善60.74%,BFMDRS功能障碍评分改善55.83%;开机后12个月BFMDRS运动评分改善71.08%,BFMDRS功能障碍评分改善68.01%。7例患者开机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CGI-SI评分均未见升高(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GPi-DBS是治疗TD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迟发性运动障碍 脑深部电刺激 苍白球内侧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STN-DBS)对帕金森病(PD)患者焦虑症状及生活质量的短期影响。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中心自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行STN-DBS治疗的39例PD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贝克焦虑自评量表(BAI)、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评分,于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进行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问卷-8项(PDQ-8)评分,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节点间评分的差异,以及评分改善程度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依据术前BAI评分将患者分为无焦虑组(n=18)、轻度焦虑组(n=10)、中度焦虑组(n=8)和重度焦虑组(n=3),以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39例患者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BAI评分[14(8,20)分、9(3,14)分]均明显低于术前[16(9,27)分],术后末次随访时的BDI评分[8(6,16)分]及PDQ-8评分[3(2,6)分]均明显低于术前[15(8,21)分、9(6,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末次随访时的BAI评分较术前的改善程度与BDI评分的改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s=0.722,P=0.000),也与术前BDI评分及术前PDQ-8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s=-0.714,P=0.000;rs=-0.378,P=0.018)。(3)亚组分析显示,轻度焦虑组和中度焦虑组患者中,术后末次随访时的BA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焦虑组、中度焦虑组与重度焦虑组患者的术后末次随访时的BAI评分较术前的改善程度均明显高于无焦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N-DBS能在短期内显著改善PD患者的焦虑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提示STN参与了PD患者焦虑症状的神经机制。

  • 标签: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丘脑底核 焦虑症状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对药物难以控制或副反应难以耐受的帕金森病(PD)患者进行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STN-DBS)的疗效。方法:对171例STN-DBS治疗的药物治疗难以控制和耐受的P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后6个月,应用第三版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Ⅲ)评分和第二版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 (WHO-QOL-2)评分进行评价。结果:UPDRS-Ⅲ评分在6个月内显著下降,WHO-QOL-2评分显著高。术后 PD的应用药物显著下降。结论:STN-DBS对 PD患者有明显改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口服给药剂量。

  • 标签: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丘脑底核 疗效
  • 简介:目的Meige综合征是一种特发性累及头面部的肌张力障碍,有时也会影响到颈部。脑深部刺激(DBS)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报道比较多,但治疗Meige综合征的很少。方法对3例GPi-DBS术后的Meige综合征患者进行随访4、6和60个月。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采用国际通用的BurkeFahn-MarsdenDystoniaRating量表(BFMDRS)评分,包括BFMDRS-Ⅰ(Movement量表)和BFMDRS-Ⅱ(Disability量表)两个部分。结果3例Meige综合征患者手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BFMDRS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评分的改善率分别为(78±3.1)%(范围75%-83%)和100%。结论GPi-DBS是治疗原发性Meige综合征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 标签: MEIGE综合征 脑深部电刺激 苍白球内侧部 肌张力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丘脑底核(STN)脑深部刺激术(DBS)治疗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观察不同亚型C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采用STN-DBS治疗的9例原发性C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刺激器开机后1、3、6及12个月采用西多伦多痉挛性斜颈评分量表(TWSTRS)评估患者的痉挛严重程度、功能障碍以及疼痛评分,计算TWSTRS评分改善率,并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评分的差异,以评估STN-DBS治疗CD的有效性,并初步观察不同亚型CD的症状改善情况。记录刺激相关不良反应,以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双STN-DBS治疗。术后头颅MRI均显示植入电极位于或接近计划靶点。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感染、过敏反应及排异反应。术后8例患者出现异动症状,1例出现躁狂症状和睡眠障碍,2例出现轻微的单手乏力伴协调性差,程控后均缓解。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37(12~62)个月。9例患者开机后1、3、6及12个月TWSTRS总分的改善率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分别为15.7%(11.6%,37.2%)、53.5%(42.8%,71.8%)、87.5%(53.2%,100.0%)以及100.0%(84.1%,100.0%);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TWSTRS总分、痉挛严重程度、功能障碍及疼痛评分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均P<0.05)。在开机后12个月随访时,4例活动型CD患者的TWSTRS评分改善率均为100.0%,5例紧张型CD患者的改善率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94.2%(72.3%,100.0%)。结论初步研究发现,STN-DBS治疗原发性CD较为安全、有效,且活动型和紧张型CD患者均可获益。

  • 标签: 斜颈 深部脑刺激法 丘脑底核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是以患者有意严格限制进食,体重显著下降且低于正常水平,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AN患者存在体像障碍,常伴有强迫、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患者通过拒食等方式导致重度营养不良、闭经,甚至死亡。AN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无公认的特效药。本文中我们报道1例使用内囊前肢毁损术(bilateral anterior capsulotomy,BACA)联合脑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的AN。该患者术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2.22 kg/m2,伴有反复暴食-催吐行为,严重的强迫、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以及自杀倾向,同时存在重度营养不良,闭经,反复感染等躯体症状。术后随访3个月,患者情绪稳定,BMI 19.40 kg/m2,HAMA减分率为64%,HAMD24减分率为64%,Y-BOCS减分率为52%,本例提示BACA联合DBS手术治疗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暴食/清除型AN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厌食,神经性 深部脑刺激法 内囊前肢毁损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丘脑底核(STN)脑深部刺激术(DBS)治疗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观察不同亚型C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采用STN-DBS治疗的9例原发性C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刺激器开机后1、3、6及12个月采用西多伦多痉挛性斜颈评分量表(TWSTRS)评估患者的痉挛严重程度、功能障碍以及疼痛评分,计算TWSTRS评分改善率,并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评分的差异,以评估STN-DBS治疗CD的有效性,并初步观察不同亚型CD的症状改善情况。记录刺激相关不良反应,以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双STN-DBS治疗。术后头颅MRI均显示植入电极位于或接近计划靶点。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感染、过敏反应及排异反应。术后8例患者出现异动症状,1例出现躁狂症状和睡眠障碍,2例出现轻微的单手乏力伴协调性差,程控后均缓解。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37(12~62)个月。9例患者开机后1、3、6及12个月TWSTRS总分的改善率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分别为15.7%(11.6%,37.2%)、53.5%(42.8%,71.8%)、87.5%(53.2%,100.0%)以及100.0%(84.1%,100.0%);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TWSTRS总分、痉挛严重程度、功能障碍及疼痛评分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均P<0.05)。在开机后12个月随访时,4例活动型CD患者的TWSTRS评分改善率均为100.0%,5例紧张型CD患者的改善率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94.2%(72.3%,100.0%)。结论初步研究发现,STN-DBS治疗原发性CD较为安全、有效,且活动型和紧张型CD患者均可获益。

  • 标签: 斜颈 深部脑刺激法 丘脑底核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对控制型功能刺激与常规功能性刺激治疗偏瘫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9月晋煤集团总医院收治的偏瘫足下垂患者6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n=30)采用常规功能性刺激,观察组(n=33)采用对控制型功能性刺激。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olden步行能力等级(FAC)、6 min步行距离测试(6MWT)、踝关节主动背伸功能、平衡功能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活动范围(AROM)值、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AROM值、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AC(3.29±0.53)、6MWT[(238.46±8.75)m]均高于对照组[2.96±0.62、(215.62±10.13)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功能性刺激相比,在偏瘫足下垂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应用对控制型功能刺激,可更为有效地促进患者足背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提高其步行能力。

  • 标签: 偏瘫 足下垂 功能性电刺激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 步行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脑桥A5区对呼吸的影响。方法刺激家兔的腹脑桥A5区,向腹脑桥A5区注射L-谷氨酸钠,以膈神经放电为指标分别观察对呼吸的影响。结果①刺激家兔腹脑桥A5区,膈神经呼气相明显延长,呼吸频率降低,而且刺激强度越大呼气相延长越明显。②向腹脑桥A5区内注射L-谷氨酸钠,呼气延长,且不影响吸气时间。结论刺激脑桥A5区可使呼气延长,该区内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参与了呼气延长。腹脑桥在呼吸节律的调整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腹侧脑桥 电刺激 家兔
  • 简介:摘要肌萎缩索硬化(ALS)是一种同时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从20世纪中期起,研究发现并证实对ALS患者进行重复神经刺激(RNS)时可观测到低频递减反应,递减反应在上肢较下肢常见,肢体近端较远端更为明显。多数研究认为ALS出现递减反应和病程、疾病分期、临床进展无关。RNS低频递减反应可以辅助ALS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本文对近几年ALS患者RNS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低频递减的临床特征、临床意义及理论支持进行综述,同时对RNS在ALS的诊治应用上进行展望。

  • 标签: 肌萎缩侧索硬化 重复神经电刺激 低频递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苍白球内侧部脑深部刺激术(GPi-DBS)治疗原发性Meige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GPi-DBS治疗的15例原发性Meig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个月开机,初始刺激脉冲参数为:频率160 Hz,脉宽90 μs,选择恒压刺激,最后选择治疗阈值低而不良反应阈值高的触点作为刺激触点。术后3、6、12个月,对患者行门诊随访,根据其临床症状转归及不良反应出现情况进行刺激参数调整,同时对所有患者行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量表(BFMDRS)评分,以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5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复查头颅CT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电极均植入GPi。3例患者出现头部沉重感,1例出现言语不清,经调整刺激参数及电极触点后症状均得到缓解或消失。1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7.0±3.8)个月(3~12个月)。15例患者的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总改善比例为13/1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BFMDRS中眼部和口-下颌评分及BFMDRS总分均呈降低的趋势(均P<0.05)。术后3、6、12个月BFMDRS评分中,眼部、口-下颌、说话和吞咽以及颈部的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至末次随访,眼部、口-下颌、说话和吞咽功能以及颈部症状的改善比例分别为12/14 、8/11、4/7、2/4。结论GPi-DBS治疗原发性Meige综合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不良反应少;且随治疗时间延长,眼部和口-下颌症状有逐渐改善的趋势。

  • 标签: Meige综合征 深部脑刺激法 苍白球内侧部 治疗结果
  • 简介:除个别报告外,国内外绝大多数作者(包括本文作者)均常规采用正极在上、负极在下的沿脊柱长轴的纵向刺激法(以下称“纵向正置法”),即他们相信包括脊髓在内的下行传导应是阴极兴奋(Pfluger极性法则,1859)。鉴于学术会议上对此曾有争论,本文专门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 标签: 脊髓电刺激 河南省人民医院 极兴奋 极性法 超强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经皮穴位刺激内关穴与合谷穴对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情况的临床观察。方法 : 选择 2018年 2月至 2019年 2月我院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 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对照组 40例,采取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 40例,采取常规全身麻醉加经皮穴位刺激内关穴与合谷穴处理。结果: 术后 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 40%、 1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 P<0.05)。结论:经皮穴位刺激内关穴与合谷穴能够显著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 吐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皮穴位电刺激 内关穴 合谷穴 术后恶心呕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抽搐休克与右单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观察。方法本文选用MECT对93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前后进行HAMD评分,治疗中不合并抗抑郁药及抗精神病药。结果右单MECT的刺激强度刚超过发作阈值时,疗效较低,只有明显高于刺激阈值时,它的疗效才与相当,但不良反应较明显减少。结论明显高于刺激阈值的无抽搐休克右单治疗抑郁症疗效与相当,但副反应少,特别适合老年人、儿童、孕妇及体质虚弱者。

  • 标签: MECT 右单侧 双侧 抑郁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尾未定带脑深部刺激术(cZI-DBS)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应用cZI-DBS治疗的10例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包括4例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患者和6例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和Fahn-Tolosa-Marin震颤评定量表(FTMTRS)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运动症状进行评估,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运动症状评分,并统计运动症状的改善率;术后行头颅CT检查判断电极的位置及排除脑梗死和出血等并发症。结果4例帕金森病患者手术前、后的UPDRS-Ⅲ、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1.9±11.8)%、(66.9±9.0)%、(61.2±16.2)%和(57.2±14.4)%。6例特发性震颤患者手术前、后的FTMTRS、静止性震颤、运动性震颤和姿势性震颤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4.8±23.1)%、(77.9±10.2)%、(62.4±26.2)%和(70.4±13.4)%。10例患者中,3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肢体麻木,1例出现头痛,于1周之内症状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构音障碍、出血、梗死和平衡障碍等严重并发症。10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开机时的CT检查显示,所有患者的电极位置未见明显偏移。结论初步观察发现,cZI-DBS可以改善以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手术并发症较少,其方法安全可行。

  • 标签: 帕金森病 特发性震颤 深部脑刺激法 尾侧未定带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尾未定带脑深部刺激术(cZI-DBS)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应用cZI-DBS治疗的10例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包括4例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患者和6例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和Fahn-Tolosa-Marin震颤评定量表(FTMTRS)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运动症状进行评估,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运动症状评分,并统计运动症状的改善率;术后行头颅CT检查判断电极的位置及排除脑梗死和出血等并发症。结果4例帕金森病患者手术前、后的UPDRS-Ⅲ、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1.9±11.8)%、(66.9±9.0)%、(61.2±16.2)%和(57.2±14.4)%。6例特发性震颤患者手术前、后的FTMTRS、静止性震颤、运动性震颤和姿势性震颤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4.8±23.1)%、(77.9±10.2)%、(62.4±26.2)%和(70.4±13.4)%。10例患者中,3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肢体麻木,1例出现头痛,于1周之内症状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构音障碍、出血、梗死和平衡障碍等严重并发症。10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开机时的CT检查显示,所有患者的电极位置未见明显偏移。结论初步观察发现,cZI-DBS可以改善以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手术并发症较少,其方法安全可行。

  • 标签: 帕金森病 特发性震颤 深部脑刺激法 尾侧未定带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