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诊疗方法,小儿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最为常见的惊厥原因,主要见于婴幼儿时期(6个月至3岁)。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小儿热性惊厥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诊断、治疗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儿入院后,及时给子退热治疗,及时预防与控制患儿惊厥的出现,并对患儿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50例热性惊厥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症状典型,临床诊断难度小大,及时诊断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可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患儿预后。

  • 标签: 小儿热性惊厥 临床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发热惊厥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并简述护理过程中注意事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0例发热惊厥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综合护理,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评价。结果患儿发热时间为(5.12±1.24)天;住院期间惊厥复发8例,经护理后病情显著改善,对患儿随访发现惊厥复发率为7.5%。结论在小儿发热惊厥治疗过程中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快速康复。

  • 标签: 小儿 发热惊厥 综合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小儿发热惊厥的病因进行研究探讨,为小儿发热惊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125例小儿发热惊厥患者进行病因进行分析,并对患者年龄、发作次数、患病程度以及家族史等情况进行了解,分析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结果通过对小儿发热惊厥的病因分析了解发现,高热引起的惊厥占小儿发热惊厥中的89.6%,10.4%的小儿发热惊厥由中枢感染引起,而小儿发热惊厥也与首次发病年龄、发作次数、患病程度以及家族史等有关系1。结论中枢感染是小儿发热惊厥患者需要注意的问题,对高热惊厥患者则应尽早通过对首次发病年龄、发作次数、患病程度以及家族史等进行评估,同时也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复发或再发等问题。

  • 标签: 发热伴惊厥 发热惊厥 病因 治疗 小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发热惊厥的临床特点,患者疾病治疗具备临床依据。方法:研究于2018年2月-2020年5月选择入院就诊的95例小儿发热惊厥患者作为客观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对比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6天,随访为两年,复发例数为25例,复发一次患者为22例,两次以上为10例,确诊为癫痫患者为3例,所有患儿出院体温恢复正常。结论:小儿发热惊厥发作与高热因素存在联系,主要基础疾病为感染性疾病,针对疾病进行综合性治疗,预后效果较好,部分极少数发展为癫痫的高危热性惊厥患儿,可以适当的采取干预措施,但不能盲目长期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

  • 标签: 小儿 发热性 惊厥 临床特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发热惊厥是小儿群体中的一种多发病症,也是一种非常危急的病症,可导致脑细胞损伤等严重后果,因此,及早采取高效的措施加强发热惊厥的诊治至关重要。对于小儿发热惊厥的干预,一方面是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另一方面则需要在治疗期间加强患者的护理干预。当前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持续提高,临床对小儿发热惊厥的护理干预措施也更加全面、规范,为此,本文就小儿发热惊厥的临床护理研究进展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有所帮助。

  • 标签: 小儿发热惊厥 临床护理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发热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脑脊液(CSF)等辅助检查结果,为临床识别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及其病原学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64例发热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CSF常规和/或生化检查结果分为正常组(44/64例,69%)和异常组(20/64例,31%),对2组患儿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等进行对比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SF结果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将20例CSF结果异常的患儿,根据CSF糖水平分为糖正常组(12/20例,60%)和糖降低组(8/20例,40%),比较2组间发热时间、血炎症指标及CSF常规、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精神状态改变(OR=435.99,P=0.010)、异常神经系统体征(OR=65.25,P=0.023)及呕吐(OR=20.56,P=0.048)为CSF结果异常的高危因素;CSF检查结果异常患儿中,平均发热持续时间:糖降低组为12.50(7.75~16.75) d,糖正常组为4.00 (3.00~5.75) d;CSF中蛋白:糖降低组为3 000 (1 745~3 000) mg/L,糖正常组为648 (469~1 734) mg/L;红细胞沉降率:糖降低组为71.50 (56.00~97.50) mm/1 h,糖正常组为20.50 (12.00~26.00) mm/1 h;血降钙素原:糖降低组为2.76 (0.90~20.72) g/L,糖正常组为0.23 (0.03~1.00) g/L;血C反应蛋白水平:糖降低组为123.00 (33.00~177.75) mg/L,糖正常组为12.50 (4.25~57.75) mg/L,2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发热惊厥患儿中,若同时伴随精神状态改变、异常神经系统体征和/或呕吐,提示可能存在CNS感染,需要尽早进行CSF等辅助检查进行确诊;再如CSF检查结果异常者,CSF中糖水平的降低则高度提示细菌性CNS感染的可能性,需要及时开展其他病原学检查以证实,并尽早应用抗生素等治疗。

  • 标签: 发热 惊厥 脑脊液 中枢神经系统 腰椎穿刺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颅MRI及动态脑电图在初发热惊厥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7月入院的171例初次发热惊厥的患儿进行头颅MRI及动态脑电图检查,对动态脑电图有异常的一个月后复查,结果171例患儿中,头颅MRI异常28例,首次动态脑电图异常35例,对有异常的脑电图的患儿,一月后复查发现仍有20例异常,通过对171例患儿病史分析结合头颅MRI及动态脑电图检查结果,除外热性惊厥12例,确定单纯热性惊厥128例,复杂热性惊厥31例。结论头颅MRI及动态脑电图对热性惊厥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对临床处理很有帮助。

  • 标签: 头MRI 动态脑电图 热性惊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发热惊厥的临床特点,患者疾病治疗具备临床依据。方法:研究于2018年2月-2020年5月选择入院就诊的95例小儿发热惊厥患者作为客观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对比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6天,随访为两年,复发例数为25例,复发一次患者为22例,两次以上为10例,确诊为癫痫患者为3例,所有患儿出院体温恢复正常。结论:小儿发热惊厥发作与高热因素存在联系,主要基础疾病为感染性疾病,针对疾病进行综合性治疗,预后效果较好,部分极少数发展为癫痫的高危热性惊厥患儿,可以适当的采取干预措施,但不能盲目长期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

  • 标签: 小儿 发热性惊厥 地西泮 苯巴比妥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小儿发热惊厥的应用效果。方法:依据我院100例发热惊厥患儿进行分析,对照组采用地西泮治疗,观察组选择苯巴比妥+地西泮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差异,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8.00%(49/50),不良反应率2.00%(1/5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90.00%(45/50),不良反应率10.00%(5/50),观察组NSE、S- 100β水平、药物起效时间、惊厥控制时间均比对照组好,组间数据差异体现统计意义P<0.05。结论:治疗小儿发热惊厥应用联合用药,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且临床安全性更高。

  • 标签: 热性惊厥 地西泮 苯巴比妥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小儿发热惊厥的应用效果。方法:依据我院100例发热惊厥患儿进行分析,对照组采用地西泮治疗,观察组选择苯巴比妥+地西泮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差异,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8.00%(49/50),不良反应率2.00%(1/5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90.00%(45/50),不良反应率10.00%(5/50),观察组NSE、S- 100β水平、药物起效时间、惊厥控制时间均比对照组好,组间数据差异体现统计意义P<0.05。结论:治疗小儿发热惊厥应用联合用药,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且临床安全性更高。

  • 标签: 热性惊厥 地西泮 苯巴比妥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小儿发热惊厥症状控制时长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6月-2023年12月进行治疗的98例小儿发热惊厥患者,随机数字将患儿分成对照组(n=49例)和观察组(n=49例)。对照组予以地西泮治疗,观察组给予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症状控制时长、药物起效时间、体温正常时间及血清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症状控制时长、药物起效时间、体温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SE、BDN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小儿发热惊厥有效减少症状控制时长,促进患儿体温恢复,改善血清NSE、BDNF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地西泮 苯巴比妥 小儿发热性惊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急诊预检分诊护理流程对急诊高热患儿并发热惊厥影响。方法:将120例高热患儿纳入本次临床研究的样本范围以内,所有患儿均在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期间内前来我院急诊接受相关诊断和治疗;按照是否开展急诊预检分诊处理,将以上患儿平均划分两组:常规护理组与预检护理组,每组各60人;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就诊指标。结果:与常规护理组患儿相比,预检护理组患儿的各项就诊指标明显更低,即急救效率更高,且其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更低,上述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应用急诊预检分诊护理流程对急诊高热患儿进行干预能够有效缩短患儿的急救时间,同时能够降低其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应用价值较大。

  • 标签: 急诊预检分诊护理 高热患儿 并发热性惊厥 就诊指标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急诊预检分诊护理流程对急诊高热患儿并发热惊厥影响。方法:将120例高热患儿纳入本次临床研究的样本范围以内,所有患儿均在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期间内前来我院急诊接受相关诊断和治疗;按照是否开展急诊预检分诊处理,将以上患儿平均划分两组:常规护理组与预检护理组,每组各60人;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就诊指标。结果:与常规护理组患儿相比,预检护理组患儿的各项就诊指标明显更低,即急救效率更高,且其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更低,上述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应用急诊预检分诊护理流程对急诊高热患儿进行干预能够有效缩短患儿的急救时间,同时能够降低其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应用价值较大。

  • 标签: 急诊预检分诊护理 高热患儿 并发热性惊厥 就诊指标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措施对发热惊厥患儿家长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收集 2019年 1月 ~2019年 12月我院收治的 103例发热惊厥患儿,采取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 n=52)和观察组( n=51)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个性化护理,观察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患儿家长 HAMA评分、 HAMD评分均比对照组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发热惊厥患儿实施个性化护理措施,可改善家属负面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发热性惊厥 预后 负性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发热惊厥患儿急救过程中“三位一体”路径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红蓝双色球法,将我院儿科于2022年01月--2023年04月接收的56例发热惊厥患儿随机纳入常规组(辅以常规护理)、观察组(辅以“三位一体”急救护理路径),各28例。结果: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较常规组更高,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总住院治疗时间较常规组更短(P

  • 标签: 小儿 发热性惊厥 急救护理 三位一体
  • 简介:热性惊厥又称高热惊厥,是指初次发病在1个月~6岁之间,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当体温在38℃以上时突然发生的惊厥,排除颅内感染或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既往没有高热惊厥史。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急症,在全部小儿人口中,约5%~6%发生过热性惊厥。本病具有以下特点:

  • 标签: 热性惊厥 上呼吸道感染 代谢性异常 儿童
  • 简介:《人民日报》于1948年6月创刊。在2008年6月20日,该报创刊六十周年之际,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对报社工作人员发表了一篇讲话,提出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 标签: 《人民日报》 文章 新闻宣传工作 正确舆论导向 1948年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