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付汉广医师:首先简要介绍病史。患者,男.20岁,因“体检发现左占他4个月”入院。患者4个月前体检时发现左上极占位,偶有左腰隐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血尿、无发热盗汗。既往史:2011年7月,外院发现红细胞增多症,具体资料不详。

  • 标签: 后肾腺瘤 左肾 红细胞增多症 既往史 患者 体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分析了27例腺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方式及病理学特点,发现腺瘤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难以与恶性肿瘤鉴别,病理可明确诊断,部分可合并恶性成分。保留单位手术为首选手术方式,预后良好,但仍需定期随访。

  • 标签: 后肾腺瘤 诊断 影像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腺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我院自2000年至2015年收治的3例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诊断及治疗作一分析。结果本组共3例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2例,均有镜下血尿,入院后行泌尿系CT均提示占位,细胞癌可能,以上3例患者均行开放性肾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腺瘤,经预防感染,对症处理均痊愈出院。结论腺瘤极易误诊为肾癌,了解该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腺瘤的治疗多采取保留单位的手术,但由于其生物学行为及细胞起源的不确定性,应注意术后密切随访。

  • 标签: 后肾腺瘤 病理诊断 手术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腺瘤的认识和病理诊断水平。方法分析1例腺瘤的临床资料及观察光镜下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讨论其临床特点、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肿物与肾脏表面相连,镜下呈腺泡状排列,腺腔小,可见分支状,小管状结构,细胞形态单一,核小,无明显核仁,间质见散在钙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肿瘤细胞CK、Vim、S-100、WT1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CK7CDl0、CD34均呈阴性表达。随访时间56个月,未出现复发及转移。结论腺瘤的诊断需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尽量多取材并借助腺瘤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明确诊断。

  • 标签: 后肾腺瘤 肾肿瘤 文献复习
  • 作者: 石家源 许伟 袁静 白旭 康欢欢 崔梦秋 叶慧义 王海屹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1年第07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北京 100853 陕西省森林工业职工医院CT/MR室,西安 71030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北京 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北京 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北京 100039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腺瘤临床特点及MR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病理证实且具有完整MRI影像的肾脏腺瘤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及MR影像学表现。2名影像医师共同对肿瘤病灶的MRI影像表现进行观察。结果符合纳入条件的腺瘤共有11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8例,年龄26~66 (38.5±12.3)岁。所有病灶均为单发,大小为(3.7±1.7) cm。10例患者为查体发现,2例具有红细胞增多症,10例采取肾部分切除术,1例为根治性切除术。11例病灶T2WI上边界清晰,7例具有外生或部分外生特点,7例病灶内缘毗邻窦,T2WI上2例病灶存在完整假包膜征象,4例具有不完整假包膜征象,5例无假包膜征象,8例病灶显示囊变坏死样表现,2例出血,T2WI上9例表现为等低信号,8例信号不均匀,DWI上8例为边缘高信号,3例为均匀高信号,ADC图上9例为边缘低信号,2例为均匀低信号,预扫T1WI上9例为低信号。增强扫描各时相病灶信号强度低于皮质,并表现为渐进性强化。结论腺瘤中青年女性好发,单侧单发,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可有红细胞增多症。腺瘤MR影像学特点为病灶外生为主,内缘毗邻窦,T2WI等低信号,无假包膜或假包膜不完整,DWI环形扩散受限,囊变坏死可见,出血少见,无脂质脂肪,轻度进行性强化。上述MR影像特点有助于临床医师和影像医师对腺瘤的精确诊断。

  • 标签: 肾脏 肾脏肿瘤 磁共振成像 后肾腺瘤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腺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泌尿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连续收治的8例腺瘤病例,并记录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手术方式、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及随访结果。同时利用PubMed数据库搜索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结果8例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21∽71岁;5例患者体检时发现,3例因腰痛就诊。肿瘤位于左5例,右肾2例,双1例。4例患者施行了保留单位的肿瘤剜除或微波消融手术,2例患者施行了腹腔镜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另2例患者施行了开放性肿瘤根治性切除加邻近器官联合切除术。6例术后病理检查肿瘤直径为1.5∽5.2cm,报告为腺瘤;施行开放手术的2例术后病理检查肿瘤直径为6.0∽11.4cm,报告为腺瘤合并肉瘤样癌,同时有邻近器官转移。结论腺瘤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肾脏肿瘤性病变,影像学上不易与肾脏恶性肿瘤性病变区分。如肾脏占位合并有红细胞增多症者应高度怀疑腺瘤可能,可在术前进行肿瘤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腺瘤一般体积较小,预后较好,治疗方法优先考虑行保留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也可选择如肿瘤冷冻、微波消融等微创治疗方法。如果肿瘤最大直径超过6.0cm,合并肉瘤样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其预后极差,应优先考虑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

  • 标签: 后肾腺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2例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光镜观察、HE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对该病例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组病例术前均诊断为肿瘤,手术方式分别为腹腔镜下行肾部分切除和肿瘤剜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肾脏腺瘤。免疫组化提示免疫组化染色EMA(++),CK7(+),Ki-67阳性率约1%,WT-1、CD15、CgA、Syn、CD57、CD10和CD30均(-)。术后分别随访13个月及5个月,均无肿瘤转移或复发。结论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上皮源性肿瘤,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被误诊为恶性肿瘤,应与细胞癌、母细胞瘤等加以鉴别,结合影像等资料能够初步诊断,确诊依靠病理组织学。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良好,但应密切随访。

  • 标签: 后肾腺瘤 免疫组化 病理 鉴别诊断 诊疗
  • 简介:目的提高对腺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检查诊断为左嫌色细胞癌,行腹腔镜下左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腺瘤。结果CT提示左下极实性肿物,平扫期肿物边界不清,内部密度不均,稍低于邻近实质密度,伴有坏死灶和点状钙化,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均匀轻度强化,双期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强化程度始终明显低于邻近正常实质。术后病理确诊为腺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腺瘤是罕见的上皮源性肿瘤,其CT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异性,但与其他乏血供肿瘤难以鉴别,特别是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细胞癌。术前的准确诊断对选择合适的临床治疗策略十分重要,可行术前或术中的病理检查鉴别。

  • 标签: 肾肿瘤 后肾腺瘤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例1,女,58岁,发现右腹部包块3天入院。主要表现为腹胀、纳差。查体:腹部膨胀,右上腹触及一约15cm×15cm×15cm大的包块,质稍硬,活动度小,与周围边界不清,触之无压痛。腹部揉面感。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5.9×10^9/L,中性0.73,淋巴0.27;尿镜检正常;肝功、尿素氮均正常;B超示腹膜肿瘤。初步诊断为腹膜肿瘤。

  • 标签: 腹膜后肿瘤 假性 正常 腹部包块 腺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8例膀胱源性腺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知和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8例膀胱源性腺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55(33~71)岁。临床表现为血尿7例,尿路刺激征6例,无明显症状1例。合并疾病:7例膀胱炎,3例尿石症,2例膀胱癌,1例侵袭性结肠肠系膜纤维瘤,1例无其他合并疾病。5例有泌尿系手术史。5例发生于侧壁;5例单发;肿物平均直径为0.9(0.1~1.8) cm。膀胱镜下可见乳头状肿物,表面呈鲜红色,蒂不明显,乳头粗短,触之易出血;部分呈散在片状苔藓样改变。8例均接受经尿道膀胱病变黏膜电切术。结果8例术后病理检查:镜下见膀胱黏膜组织呈慢性炎,间质水肿,肉芽组织增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上皮呈中样化生。8例均获得电话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7.1(2~38)个月,均未出现复发。结论膀胱源性腺瘤确诊依靠病理检查,术中应切除完全,术后应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复发和恶变。

  • 标签: 膀胱肿瘤 肾源性腺瘤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报道1例确诊病例及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嗜酸细胞腺瘤的诊疗检验。结果嗜酸细胞腺瘤无明显临床特征,极易误诊为肾癌而行根治性切除。结论肾脏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术前诊断困难。治疗首选保留单位手术。肿瘤具有多发倾向,且易合并恶性肿瘤,应密切随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嗜酸细胞腺瘤临床基本表现、病理学特点、影像学表现以及免疫表型,为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诊断提供参照。方法选取2006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7例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基本情况、病理学特点、影像学特点、免疫表型分别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病变4例位于右侧,3例位于左侧;直径在2—11cm;6例进行全切除,1例直径2cm单纯肿块切除。巨检肿瘤呈现圆形,边界清晰,未见坏死和出血;镜检显示肿瘤细胞由大量的形态一致的圆形或多角形细胞组成,瘤细胞具有丰富的嗜酸性颗粒。3例经B超检查,显示低回声,回声规则,边界不清楚。7例均经CT检查,显示为实质内提示有圆形的组织肿块,强化明显。免疫组化显示AE1/AE3与EMA显示阳性,CK7与Vimentin显示为阴性。结论在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中,应将临床病理学与影像学、免疫表型结合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准确率,防止发生误诊。

  • 标签: 肾嗜酸细胞腺瘤 临床病理学 观察
  • 简介:根据数据显示,全国每年有近100万名依靠透析维持生命的肾病患者。但在2011年,国内合法进行的肾移植手术不足4000例。巨大的市场诱惑,让一些人铤而走险,吕卿就是其中一名。现年28岁的吕卿,浙江新昌人,长了一张圆脸,身丰才有点肥胖。因为只有初中毕业,吕卿即找不到一份好工作,又因赌博欠下了高利贷,一时间走投无路。当听说可以卖不少钱,2011年明,吕卿即在杭州找到了一个东北人,为他卖找出路。经过体检、配型

  • 标签: 车间 数据显示 初中毕业 肾移植 高利贷 东北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纹理分析在透明细胞癌(clear-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s,ccRCC)与嗜酸性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中鉴别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收治的42例ccRCC与15例RO患者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分别作为ccRCC组与RO组,患者接受MRI常规扫描与增强扫描后行纹理扫描分析。ccRCC与RO鉴别三维纹理特征选择频率,MRI纹理分析鉴别ccRCC与RO诊断效能,ccRCC与RO患者COM纹理参数比较,COM纹理参数在ccRCC与RO患者鉴别上价值分析。结果ccRCC与RO鉴别所筛选纹理特征多来自共生矩阵(co occurrence matrix,COM),ccRCC与RO鉴别中实质增强T1加权成像(T1 weighted imaging,T1WI)序列筛选出层间纹理特征最多;通过非线性判别分析方法进行MRI纹理分析来鉴别ccRCC与RO,在实质期增强纹理特征诊断效能最佳,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92.86%、73.33%以及87.72%;ccRCC组患者T1WI增强COM纹理参数如熵、逆差距以及相关显著低于RO患者(P<0.05),而对比与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应用COM纹理参数熵、逆差距、相关鉴别ccRCC与RO患者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83、0.752、0.806,熵在鉴别ccRCC与RO患者价值最佳,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8.5%和83.6%。结论MRI纹理分析尤其是COM可以有效鉴别出ccRCC与RO。

  • 标签: 肾脏 肾透明细胞癌 肾嗜酸性细胞腺瘤 磁共振成像 纹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