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雾化吸入是临床中常见的治疗方法,在小儿相关疾病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其主要是使用雾化装置对药液进行处理,使其形成细小颗粒,之后经过患儿的口鼻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在治疗过程中,主要应用于止咳、祛痰、消炎和解痉等方面,应用期间具有操作简单、用药量少,且副作用低、起效快等特点,在临床呼吸道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就小儿而言,其是临床中的特殊群体,身体处于发育阶段且尚未完全,抵抗力与成人相比较低,极易受到疾病的影响,同时小儿缺乏自主意识和控制能力,在治疗期间极易出现哭闹表现,从而导致治疗依从性较低,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临床中应该及时开展相应的护理进行干预,以期提高治疗效果。本文根据雾化吸入的临床应用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期提高护理质量促进临床效果的提高。

  • 标签: 小儿 雾化吸入 护理
  • 简介:【摘要】: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对肺部吸入制剂的评价方法进行简要概述,归纳总结近些年来的研究结果。目前,肺部吸入制剂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应当在未来的研究中逐步改进,希望本文的论述对肺部吸入剂未来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有所帮助。

  • 标签: 肺部吸入制剂 评价 进展
  • 简介:随着像光导纤维分布式温度传感器这样的温度测量方法的发展,可以获得高精度的水平井连续温度曲线图。在智能完井中,采用现代温度测量仪可探测到分辨率大约为0.1下的微温度变化,该方法有助于诊断井下流体状况。由于水平井开采过程中吸入流体温度不受升高的地温变化的影响,所以,各相态(油、水、气)的初始温差都是因摩擦的影响所致。采气时,通常引起温度降低;而吸入水的井筒可能升温也可能降温。吸水层的温度较高是由于产层之下的温热含水层的温水侵入引起的(水锥进)。由于流体温度特征的差异,产出水的温度可能比产出油的温度低。如果油和水产自同一深度,当油和水在孔隙介质中流动时,由于摩擦作用,油的温度会比水的温度增加的更多一些,导致产出水比产出油的流入温度低一些。由于流入温度较高,水锥进的吸水层位的温度变化曲线相对比较容易探测,但水从与油同一深度突破可能不是太明显。本文中,我们举例说明了流入条件的范围,水或气吸入位置可以根据井的温度曲线图中所测量的温度变化来确定。采用数字井温预测模型(Yoshioka等,2005a),我们计算出了水侵条件下的温度变化。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假设,当生产井裸眼段的其它层位产油时,有一段剖面产水或产气。根据地层敏感性研究,我们提出了水和气相对产出率的预测结果,水和气的相对产出率由井筒温度曲线可探测的温度异常确定。通过将该模型与一口水平井的实际温度录井资料拟合。我们证实该模型可用于确定吸水位置。

  • 标签: 预测模型 地温变化 水平井 入水 分布式温度传感器 温度变化曲线
  • 简介:吸入给药(inhalationdrugdeliverysystem)将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与气溶胶技术巧妙结合在一起。具有给药方便无痛苦、给药量小、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单剂给药成本低等特点,受到医药界的广泛重视。WHO和许多国家在防治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时都将吸入给药列为首选的给药方式。然而,在我国吸入给药尚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定量吸入气雾剂(pMDI)的产量只占世界产量的3%,约为美国的1/10。

  • 标签: 吸入给药 给药方法 慢性阻塞性肺病 解剖生理特点 DRUG 呼吸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使消毒后的雾化吸入器管道尽快干燥后密封包装保存防止细菌污染。方法将消毒后的雾化吸入器管道分别采用在自然环境下干燥、烘干箱内干燥、和放入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洗的专用甩干机或洗衣机的脱水桶内脱水干燥三种方法。结果用甩干机脱水干燥一种方法更好,不仅干燥时间短,而且细菌污染机率小。结论通过甩干机使雾化吸入器管道较快干燥,密封包装保存,减少烘干和晾晒过程中细菌二次污染,是最可靠的干燥方法

  • 标签: 雾化吸入管道 干燥方法 管理
  • 简介:摘要雾化吸入常见问题卧位,时间过长,停止吸氧,未清洁口腔面部,未咳嗽拍背,消毒,饱餐后雾化。处理方法取半卧位或坐位,每次雾化20分钟,提高吸氧量,及时清洁面部及口腔,辅以咳嗽拍背,一人一物,勿饱餐后雾化。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雾化吸入与传统方法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50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实验组患儿采用雾化吸入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氧疗时间、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胸片转清晰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率和死亡率的差异性。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儿氧疗时间、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胸片转清晰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经t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机械通气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雾化吸入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通换气功能,缩短氧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对患儿的预后有益。

  • 标签: 雾化吸入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吸入性肺损伤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收集我院在1年内收治的10例吸入性肺损伤患者,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全面性急救护理,分析其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在经过护理后均取得较好效果,无任何患者死亡,平均住院时间5.69±1.42d。结论对吸入性肺损伤患者实施全面性急救护理,并关注到组织急救和控制院感,能够明显提升护理效果和安全性。

  • 标签: 吸入性肺损伤 护理方法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雾化吸入方法治疗小儿哮喘临床效果。方法将在我院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的126例小儿哮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患儿雾化吸入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超声雾化吸入法)和B(氧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法)各63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肺功能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采取氧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法治疗的B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65%,显著高于进行超声雾化吸入法治疗的A组患儿,组间差异显著(P<0.05);B组患儿心肺功能各项指标(心率、呼吸频率、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以及最大呼气流速)均显著优于A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A在患儿刺激性呛咳、唇部发绀、哭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75%,显著高于B组患儿的12.7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法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超声雾化吸入法,能够有效改善患儿心肺功能,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 标签: 不同雾化吸入方法 小儿哮喘 临床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雾化方式应用于慢阻肺患者中的效果以及护理模式。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患者慢阻肺患者,采取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9)与观察组(n=39),其中对照组使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使用氧气驱动雾化治疗,并给予患者相应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氧气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氧气分压分别为87.49±5.13mmHg、80.56±3.64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二氧化碳分压为56.43±2.51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够改善慢阻肺患者临床症状,但氧气驱动雾化治疗效果更为明显,与相应护理措施结合,有效改善患者血氧指标。

  • 标签: 超声雾化吸入 氧气驱动雾化 慢阻肺 血氧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择取使用雾化吸入治疗的肺炎患儿,对其使用不同的护理配合方法,分析其效果。方法:在2019年11月-2022年1月区间,择取共计100例肺炎患儿纳入本研究中,对所有患儿采取雾化吸入治疗。遵行护理方案之差异行组别划分,择取50例患儿纳入常规组中,行常规护理干预。择取50例患儿纳入观察组中,行针对性护理干预。行临床症状相关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统计结果的组间对比。结果:观察组的发热持续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观察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对使用雾化吸入治疗的肺炎患儿,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和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有显著区分。针对性护理可以达到更高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雾化吸入治疗 小儿肺炎 针对性护理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更好的雾化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比研究,将40例COPD患者分为A、B两组,A组采用超声雾化吸入,B组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动态记录使用两种雾化吸入方法前后患者的氧饱和度(SaO2)、咳痰症状的变化及患者的耐受程度,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SaO2在吸入前无显著差异(P>0.05),而开始吸入后10min的SaO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的耐受程度B组明显高于A组(P<0.05),咳痰症状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法优于超声雾化吸入法。

  • 标签: COPD 超声雾化 氧气驱动雾化
  • 简介:摘要选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3—8月因急性加重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48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改进用药组(A)、常规用药组(B)和非用药组(C),分别为18、15和15例。针对性改进患者使用噻托溴铵能倍乐的吸入方法:身体前倾,缩胸彻底呼气后,扩胸挺胸深长吸气。观察患者6 min步行距离。第1天3组基础6 min步行距离分别为(315±80)、(288±122)和(251±89)m;第2天A、B两组采用常规方法吸入噻托溴铵能倍乐,6 min步行距离分别增加至(358±76)和(322±120)m;第3天,A组采用改进方法吸入后,进一步增加至(406±70)m,B组继续采用常规方法吸入后仅增加至(331±121)m;非用药组3 d的6 min步行距离没有显著改变;A、B组采用说明书常规吸入方法吸入持续时间为(2.8±0.5)s,采用改进吸入方法吸入持续时间显著延长至(5.2±1.3)s(F=4.18,P=0.04);患者对改进吸入方法的学习能力跟学历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相比常规吸入方法,身体前倾缩胸、彻底呼气后扩胸挺胸深长吸气法吸入噻托溴铵能倍乐,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吸入治疗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提高吸入技术的准确性,可改善疾病的预后。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特点、配合程度和个人喜好正确选择和使用吸入装置,是治疗的关键之一。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科医疗联合体(浦东)专家制定了本专家共识,通过介绍吸入装置的原理、不同吸入装置的特征和使用要点以及制定相关的吸入治疗技术评价标准,为基层医院实施吸入治疗技术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标签: 吸入治疗 吸入装置 儿童 哮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量间歇与持续雾化吸入对重症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54例重症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持续组和间歇组,分别给予持续雾化吸入法和微量间歇雾化吸入法;分析两组的治疗前后的憋喘程度、血气分析情况,治疗时间指标(憋喘缓解、体温恢复正常、肺部啰音消失、住院时间)。结果(1)间歇组治疗后的重度憋喘例数少于持续组(P<0.05),轻度憋喘例数多于持续组(P<0.01);(2)间歇组治疗后的血PaO2高于持续组,PaCO2低于持续组(P<0.05);(3)间歇组的治疗时间指标均短于持续组,除体温恢复正常外(P<0.05),其余均为P<0.01。结论微量间歇雾化吸入法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较好,可缓解憋喘症状及血气指标,并缩短治疗时间。

  • 标签: 微量间歇雾化吸入 持续雾化吸入 重症肺炎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波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咽炎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8月于我院接受超声波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咽炎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把他们按照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5例,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对照组55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对比与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概率以及患者对于医院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2%,对于医院护理的满意度为94.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3%,对于医院护理的满意度为63.7%,两组患者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为14.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为16.4%,两组之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采用超声波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咽炎的患者采取整体护理干预方式进行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对于医院护理的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概率也比较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超声波雾化吸入 急性咽炎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雾化吸入不良反应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病情加重。护理改进方法取半坐卧位,雾化时晗嘴距口腔5—10cm,雾化量的调节,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氧气吸入配合。

  • 标签: 雾化吸入 不良反应 分析 护理 改进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式早产儿吸入氧浓度调节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需要吸氧的早产儿55例,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均用脉搏血氧仪监测,按照目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z)调节吸入氧浓度(Fi02),稳定半小时后进行血气分析。观察组采用“改进的方法”调节FiO2,每次FiO2变化为O.01;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调节FiO:,每次FiO:变化为0.05。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02),比较两组患儿氧疗调节成功率和调节失败率。结果:观察组氧疗调节成功率(81.3%)显著高于对照组(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pO2大于90mmHg的发生率(8,9%)显著低于对照组(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pO2小于50mmHg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早产儿吸入氧浓度方法能减少引起氧损伤或氧中毒的发生。

  • 标签: 早产 氧疗 脉搏血氧饱和度 动脉血氧分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