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中国哲学学科也建立了自己的学术制度,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存在有两种不同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的方向,这三方面对于我们评估CP(即现代社会和思想环境中的中国古典哲学研究)的意义都有关系

  • 标签: 中国哲学 哲学符号学
  • 简介:因为二者在不同的学术框架﹑语义学组织﹑概念组织和学科组织中产生,古代中国思想实践的不同领域并非作为按逻辑原则组织的学科来发挥作用,中西比较哲学首先是有关两种不同的学科系统之间的比较分析

  • 标签: 中国哲学 哲学符号学
  • 简介: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以中国传统方式在中文或西方语言中读解中国哲学本文时,因而在其比较研究读解中不会失去对中国哲学意义细节的感受,这三方面对于我们评估CP(即现代社会和思想环境中的中国古典哲学研究)的意义都有关系

  • 标签: 中国哲学 哲学符号学
  • 简介:此文是约翰·迪利(JohnDeely)《符号哲学的冲击》(TheImpactonPhilosophyofSemiotics,Indiana:St.Augustine’sPress,2003)一书绪论第二章。全译本将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 标签: 符号学 哲学 四川教育出版社 现代 IMPACT 全译本
  • 简介:此文是对约翰·迪利《符号哲学现代性》一文的回应与评述。

  • 标签: 符号学 哲学史 现代性
  • 简介:意义问题,是分析哲学、现象符号共同的核心问题,要建立一个哲学符号的意义理论,就必须辨清它与分析哲学和现象可能重叠,意见却不一样的地方。要完成这个复杂任务,不是一篇短文就能解决。本文只是提示:如果我们返回皮尔斯提出的符号现象,就有可能找出一条独特的哲学符号意义理论之路。为此,本文不得不简明地分辨皮尔斯与胡塞尔在符号与意义关系问题上的不同见解。

  • 标签: 意义 现象学 符号学 哲学符号学
  • 简介:目前世界各国研究的符号基本上是西方各国的符号,至多是西方符号中掺杂着本土思想的零星片段,在符号的基本原理、应周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上,还未能达成系统的共识。参照现在自然科学各学科已经建立的符号体系,笔者希望建立一门以哲学为基础的,跨学科、跨文化的"普通符号"。

  • 标签: 符号学 普通符号学 跨文化研究
  • 简介:广告分析广告的符号分析认为,设计好的广告内容,通过承载它们的平面或视频传递出来。这些广告内容建构意义,并把所构建的意义注入我们现实生活的体验中去。广告说服我们,从它所诉求和推销的神话意义的视角看待我们自己、看待广告推销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正如我们在上一章所看到的那样,巴尔特讨论了《巴黎竞赛》(Paris—Match)封面的神话意义,并揭示了符号和符码如何被用来表现法国殖民地统治的自然性和自洽性。

  • 标签: 广告符号学 建构意义 广告内容 符号学分析 殖民地统治 广告分析
  • 简介:一、品牌名称所有人都对品牌名称耳熟能详,它们就同名人的名字一样容易识别。有谁不知道诸如可口可乐(Coca—cola)、舒洁(Kleenex)、不干胶(ScotchTape)以及象牙牌香皂(IvorySoap)呢?

  • 标签: 品牌名称 符号学 可口可乐 所有人 不干胶
  • 简介:一、伦理符号:无病人的诊断“伦理符号”(semioethics)是一个新造词,它随人种符号一道,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我们在2003年的一本以之为名的意大利语著作(Semioetica)中将其引入的。我们提出“伦理符号”这个术语,

  • 标签: 符号学 伦理 20世纪80年代 意大利语 新造词 术语
  • 简介:今天,主体的情感性研究,已经构成法国符号在语用维度和认知维度之外的另一个内容丰富的探索维度,格雷马斯和巴黎符号学派成员们为此做了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并取得了令人叹服的研究成果。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激情符号”理论的建立过程及几种研究方向,并据此对罗兰·巴尔特在母亲去世后连续近两年的时间里写的“哀痛日记”作了具体分析。

  • 标签: 激情符号学 模态 附连关系 非-主体 感受
  • 简介:这里的神话一仪式系统扮演着与不同社会中的立法系统相同的角色。只有视界和分界原则对已存的分界作出客观上的调整,才能使已建立的秩序通过为人知晓和认识而圣化为官方存在。

  • 标签: 符号学 性别 系统
  • 简介:意义的形式,是赵毅衡先生始终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其近年发表的系列论文(即将整理出版为《哲学符号:意义世界的形成》)中,他尝试着构筑意义诸理论,从而为作为意义学的符号,梳理出一个清晰的学理边界和哲学基础,并在此过程中从“意义”这一根本角度,来反思人的认知。而这套关于如何用符号达意的理论,让我们可以窥见主体认知的规律与范式。要叩开这座理论大厦,我们必须持有的钥匙是意义的构成,即主体-符号-意义三项式,从而深入意义的目的:真知。最后回归符号的基本命题,即思维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意义 符号 主体
  • 简介: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符号理论模式——“活动符号”。该模式以皮尔斯的三元符号理论以及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试图去探究生活事件语境下的符号解释过程,以及位于该过程中的人类主体问题。该模式认为解释过程是一种典型的以符号为媒介的解释活动,或者更具体地说,是一种思想活动;因此该模式主要从人类解释心灵的角度来观察符号互动以及人类主体之间的对话。而人的解释活动又建立在生活事件之上,因此这一模式还将有助于我们很好地去理解符号—心灵—文化—社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 标签: 主体 符号自我 媒介化 解释过程 皮尔斯符号学 维果斯基
  • 简介:本文对伦理符号的两位创始人,奥古斯都·庞齐奥和苏珊·佩特丽莉的学术生平进行了介绍,从词源学上对"伦理符号"一词进行了讨论。此外,本文将伦理符号视为符号和整体符号的一种推进,对它的基本原则加以探讨。伦理符号意味着批评的人文需要,即,对关系的评估、意涵和无功利性的关涉。

  • 标签: 奥古斯都·庞齐奥 定义 伦理学 词源学 责任 伦理符号学
  • 简介:从“人体律动”嬗变为“舞蹈符号”,是人类“前语言”符号表意活动中经历的重大历史起点,通过这个起点,衍生出后世人类关于“感知”和“意义”的诸种艺术符号活动。舞蹈艺术区别于绘画、音乐、建筑等其他传统艺术门类,它以人自身为符号“物源”,是人体律动对虚幻“力”的直接表现,舞蹈艺术将自我本身具备“诗”性和“力”性艺术的本质抒发到淋漓尽致。舞蹈艺术符号作为“动觉”诗化的基本符号构成特性与人类认知“趋新”与“标出性”议题有着微妙联系。

  • 标签: 符号学 舞蹈 “动觉” “前语言” 符号
  • 简介:作者:李玮书名:新闻符号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ISBN:9787561482148DOI:10.13760/b.cnki.sam.2015.01.01621世纪以来,全球跨学科融合的趋势不断映射到各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中。近年来,符号研究在本土的升温自不例外,它既离不开新闻传播产制符号的实际生态,也离不开各类符号流动并嵌入我们社会生活的日常体认,新闻传播与符号间的勾连已然成为令人瞩目的媒介文化景观。

  • 标签: 符号学研究 媒介文化 常体 新闻文本 学科融合 新闻传播教育
  • 简介:信息在编码或者解码的过程中不断生产着意义,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对应关系建立在已经符号化(巴尔特所言意义生成的第二层次的符号,中生产意义的过程

  • 标签: 新闻学 符号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