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展示了马克思高超的实践唯物主义批判哲学,在《导言》中,马克思力图探寻人类彻底解放的途径,他将哲学视域转向批判现实,以'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两条文脉为线索,前者从理论层面揭示宗教和政治制度对人的束缚与压迫,后者从实践层面阐释了无产阶级立场和'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二者结合,从而实现人类解放。

  • 标签: 转向 批判 回归
  • 简介:我国学术界有些学者,把历史唯物主义区分为"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有两种区分方法:一种是把揭示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历史发展理论称为"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把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特殊规律的历史发展理论称为"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另一种是认为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对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阐发是"狭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两种区分方法都是不正确的。任何生产都是生产一般和生产的具体社会形式的统一,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称为"狭义历史唯物主义"背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属性,因而第一种区分方法有不当之处;恩格斯在与马克思合作之前就独立地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一系列基本原理,恩格斯晚年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并进一步独立地提出了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由此说明了第二种区分方法的不当之处。

  • 标签: 广义历史唯物主义 狭义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一般 生产的具体社会形式 劳动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 简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就是发展唯物主义。发展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延伸、理论推进和集中体现。发展唯物主义更接近生活,更接近民众,更接近科学,更能够实现规律与价值、人与自然、主体能动性与客体规律性的有机统一,帮助人自由自觉地创造和实现更加美好的发展。

  • 标签: 实践 发展 唯物主义
  • 简介:摘要现代社会,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质疑声越来越多,一些是因为社会的进步年代的变迁所产生的问题,部分来自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曲解,历史唯物主义是以传统的视觉直接、积极的面对先进社会历史现实。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当代社会历史现实及其思想转变及现实对马克思理论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并提出完善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的方式,最终促进当代社会历史现实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以期促进二者建立真正有意义的明确关联。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当代社会历史 现实
  • 简介:摘要群众观点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体现。毛泽东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并强调以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为形成认识的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毛泽东的群众观点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深刻体现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新时代下,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对毛泽东群众观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也是毛泽东群众观在历史新时期的具体表现。

  • 标签: 毛泽东群众观 历史本体论 历史认识论 历史价值论
  • 简介:韩步江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撰文认为,将辩证法理解为实践的抽象原则,还是理解为实践中的具体存在、要求和体现,是正确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实践哲学思想的关键,也是正确回答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问题的有效中介。

  • 标签: 实践辩证法 毛泽东 唯物主义 哲学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 大学学报
  • 简介:田鹏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1期《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根于马克思“民族史向世界史转变”的基本理论,孕育于马克思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基本判断,趋向于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阶段,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人类克服现代性桎梏,实现人类自我解放事业的高度理论自觉。

  • 标签: 唯物主义 人类 马克思主义 世界
  • 简介: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是村民自治产生的根本原因。而这种根本原因是通过两个直接原因起作用的:其一,随着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农民在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后必然要求在政治上享有相应的权利来维护自己的切身经济利益,而日渐式微的人民公社无法维护村民的利益。在这种现实的矛盾面前,农民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切,自发地创造了村民自治这种基层管理方式。其二,党和国家基于对社会规律——尤其是生产关系必须要和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必须要和经济基础相适应这一根本规律——的科学把握,主动推动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对农民的自治行为予以支持,也进一步推动了村民自治的产生及其制度化。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规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村民自治
  • 简介:如果说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概念还保留着它脱胎而来的旧哲学的痕迹,那么在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之后,马克思就不再把异化看作抽象人性的自我异化,而是看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并且以生产关系变革作为扬弃异化的现实路径。异化一直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对象,但其批判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路径中走向成熟。正确理解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才能正确解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而正确理解马克思。

  • 标签: 马克思 异化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摘要逻辑与历史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旨从历史唯物主义视阈出发,并与马克思原著内容相结合,充实和完善对逻辑与历史统一的认识。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不是历史去和逻辑相统一,而是逻辑顺从历史;从辩证关系来看,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以历史为起点,以实践为中介,具有预见、透视和辨别的作用。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逻辑 历史 统一
  • 简介:卢卡奇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一书中,通过进一步研读马克恩的系列著作,清晰指认异化是一般的社会存在;作为社会存在本体的形式,异化同样具有本体论的特征。异化不再是抽象的符号,它与劳动构成整体,是现实的、历史的范畴,是一定阶段中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卢卡奇晚期异化观从马克思思想中继续接受理论和方法上的启蒙,并在构建社会存在本体论进程中尝试实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对接。从当代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挖掘卢卡奇晚期异化观中的合理思想,是学界深化和拓展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视角。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卢卡奇 晚期异化观 社会存在本体论
  • 简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旧唯物主义,提出了新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从本体论的视角梳理马克思的这篇文献,可以看到马克思在与以往哲学不同的维度上重建了本体论,即实践活动本体论,这种本体论是对于费尔巴哈感性本体论的超越,并对唯物史观的建构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新唯物主义 实践本体论
  • 简介:摘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本为基础,梳理了生物教学中渗透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教师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德育提供参考。

  • 标签: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辩证唯物主义
  • 简介:摘要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继承我国历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提出了我国新时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的提出,进一步扩充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为加快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起到了推动作用。所以相关人员应该深刻把握习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思想的基本内涵,进而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快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标签: 唯物主义 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简介:科学技术是否具有意识形态功能是西方学界关注与争论的热点之一,也是当代意识形态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两种学说理论”与“两股时代潮流”的影响下,通过对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等人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的批判继承,哈贝马斯系统地提出了“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的命题。他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已经嬗变为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具有了新的意识形态特点与功能,进而沦为维护资本主义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工具。实际上,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只是一个序曲,其主调是要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构。

  • 标签: 哈贝马斯 科学技术 意识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 重构
  • 简介: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情况,对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现状的调查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辩证唯物主义现状
  • 简介:一、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潮李旸:塞耶斯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本次访谈。您是当代英国学界为数不多的公开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您所创办的《激进哲学》和《马克思与哲学书评》亦是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平台,能否介绍一下您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立场是怎样形成的?

  • 标签: 社会主义 正义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在后现代知识场重受关注的"审美乌托邦"话题,其意义有必要更多地落实于建构"诗性文化"所必需的理想主义精神方面。而深入把握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艺术与神话"的关系。在"大众文化"为主体的"景观社会",人们对作为诗性文化之主体的"艺术作品"的需要,早已不在于"艺术之名",而在于其是否拥有真正的审美品质。在当下,任何关于这方面的思考都离不开对艺术精神的反思,这让我们有必要将"艺术与神话"的诗学命题再度置入研究视野。

  • 标签: 艺术与神话 文化人类学 审美乌托邦
  • 简介:摘要李白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诗歌创作中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奇幻夸张、善用意象、以气夺人、具有独特的自我形象。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创造性的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李白的诗歌中不论是描写奇幻绚丽的仙境,讴歌雄奇壮美的大自然,还是直接反映现实,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诗人自我形象存在黑暗现实的坚决抗争者,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者。李白常常移情入景,将自己的个性、气质、情操都汇人其中,主客观高度融合,表现出一种理性的乐观主义和压倒一切、征服一切的英雄气概,使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客观世界合二为一。

  • 标签: 李白 雄奇 飘逸 天真 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