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明清土司制度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少数民族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涉及到土司分布、承袭、世系、家族等多方面的内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国内少数民族史学界对土司制度中的两个核心问题还存在争议:从整体研究的层面来看,对于“土官”与“土司”概念的使用上没能取得一致,有的学者使用土官制度或土官土司制度来指代土司制度;从地域分布上来看,

  • 标签: 土司制度 甘青地区 明代 民族史研究 少数民族 地域分布
  • 简介: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期间,土司统治者为了抗御外敌,保疆守土,维护其世袭统治地位,采取了军事强国的系列策略。大力推崇军事制度起到了安土保境、巩固政权的作用,促进了民族武术、骑射、板鞋竞技、驭象术等土司军事体育项目的发展。

  • 标签: 西南边疆 古代 土司军事体育
  • 简介:忻城土司衙门及其土司建筑陆荣甫,翟北平名闻遐迩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忻城土司衙门,是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结构严谨,规模宏大,雄伟壮观,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宫廷式建筑,吸引了一批批国内外专家、学者、教授、游客,前来参观、考察,使著名影片《流亡大学》...

  • 标签: 土司制度 莫氏土司 忻城 衙门 翠屏山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简介:通过对官方和民间历史文献的梳理.证实明清时期的广西土司地区推行了里甲法,建立了里甲组织;深入探讨了土司地区里甲制度的区域特征、里甲组织与传统村落的关系。以及里甲长与官府的关系;里甲制度对土司地区基层行政体系与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标签: 明清 广西土司 里甲制度
  • 简介:元明清朝通过土司制度整合王朝国家,各族土司成为对我国西南等民族地区和各族土民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少数",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如下:一是国家强调王朝权威,强化边疆民族首领的国家观念,使其心向"王化",看齐中央;二是国家强化王权对土司职衔承袭、军事征调、问治教化和朝贡纳赋等国家义务的干预,关其权力进"笼子里";三是元明清朝建构土司的国家认同,奖擢忠顺尽职的土司,惩治违制悖逆的土司;四是元明清强化边疆民族地区的国家统治,保障土司统治权益。因此,研究元明清朝治理西南等地作为"关键少数"的各族土司,能为从严治党和强化国家治理提供历史镜鉴。

  • 标签: “关键少数” 元明清 土司 治理
  • 简介:“因俗而治”是明清统治者根据土司地区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制定的民族政策。明清中央政府的“因俗而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行政体制方面,实施“多轨制”;二是在管理制度方面,体现“差异化”;三是在司法制度方面。注重“变通性”。地方土司政权的“因俗而治”主要是通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司法制度得以实施。明清中央政府实施“因俗而治”的前提是必须维护中央王朝的统治,凡无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风俗习惯可“因俗”,而有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各种制度则不能“因俗”。“因俗而治”政策的实施效果极其显著:既推动了边疆土司地区的内地化,又推动了国家法制建设的渐进化。明清时期的“因俗而治”政策是适合土司地区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实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

  • 标签: 因俗而治 明清时期 土司地区 国家治理 民族政策
  • 简介:明朝建国伊始,西南边疆面临着四大难题,即蒙古残余势力的军事威胁,西南诸夷的叛服不常,邻近交趾诸国的侵扰,加之该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如何治理,使之稳定,成为了明廷决策的难题。面对如此局面,朱元璋及其子孙、大臣们,大都认为要维持西南边疆之稳定,须抚绥土司,“革心得人”。作为明朝重臣的王阳明对此深有领悟,在对贵州、广西诸土司施治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心学”思想,认为“诸夷”虽身处边疆,但同为“天下可化之人”,进而在开导贵州水西安氏,征讨思恩、田州土司叛乱过程中将其付之实践,对于边疆稳定,人心一统发挥了积极作用。

  • 标签: 王阳明 西南 土司治理
  • 简介:泸沽湖土司夫人(根据同名中篇小说改编)杨字心(续本刊1997年第1期)57喇保山和殷骡子互让着走进夏宫。曾淑玉从屋里迎出来。偏西的阳光跳下夏宫的围墙,落在她翠绿色的金丝绒长袍上,上边鹅黄色的小花点显得分外娇艳。殷骡子为眼前的佳丽不禁有些惊呆了。他不等...

  • 标签: 泸沽湖 洛克 李土司 军长 野牦牛 射击技术
  • 简介:"大屯彝族土司庄园"位于贵州省毕节市西北的崇山峻岭中,离毕节市区100公里,是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庄园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贵州辛亥革命元老余达父之父余象仪所

  • 标签: 辛亥革命 庄园 毕节市 土司 大屯 西南地区
  • 简介:1谁都没有注意到,一个外乡人正孤零零地站在山顶上,用陌生的眼光搜寻着龙船河。春分时节,夜里渐渐沥沥下过小雨,清晨却是风和日丽。眼见着太阳火爆升起,牛皮鼓下聚满了龙船河的老少。一道鼓响如雷声滚过,外乡人在山上打了个愣怔,山下密麻麻的人群却如潮水涌动,叫喊出一片"噢嗬"。耳听得二道鼓响,一匹黄牛被牵引出场,那牛皮毛发光,乌黑眼珠似镶嵌的宝石,牛头上结一个大红绣球,端的如结亲的新郎。那牛在牛皮鼓下稳稳站住,头朝东方,眼里一片安静。这时就有三道鼓响,此道鼓却不绝止,如

  • 标签: 李安 龙船 土家族 民族文学 梯玛 酋长
  • 简介:土司统治制度是我国历代封建中央王朝在无力进行直接统治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通过让地方首领世袭自治以统治地方的一种政治制度。在推动西南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和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国家起过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世袭专制自治制度的落后性逐步暴露出来,最后崩溃消亡。宋、元、明、清以来,河池历史与土司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的发展变化随着土司制度的出现、发展、全盛、衰落而起着相应的变化。

  • 标签: 土司制度 河池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社会经济发展 史话 政治制度
  • 简介:明朝时期,由于朝廷对西南的控制力有限,对贵州各地的管理比较松散,水西彝族土司和周边的同族土司、播州土司、水东土司获得机会进行政治地位的角逐和资源的竞争。在旷日持久的竞争中,明王朝对土司进行了调控与整合,水西土司虽然获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和广阔的生存空间,但终因其历史局限性难逃衰落的命运。

  • 标签: 水西 土司 民族关系
  • 简介:明代西南少数民族在各自土司等上层人物带领下,程度不同地参与国家事务。在保持各民族自身群体意识的同时,他们的多民族国家意识也表现得较为明显。贡物、从征、尊印可视为象征明代西南少数民族多民族国家意识的具体行为。朝贡和从征既显示出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管理,也表现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忠诚。尊印则体现出少数民族对国家权威的高度认同。

  • 标签: 明代 西南少数民族 多民族国家意识 象征
  • 简介:在羁縻政策和土司制度下,水族地区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明显不同于其他民族地区.土司制度对水族社会的影响更加深刻,而这些影响具有许多积极意义.

  • 标签: 水族地区 羁縻政策 土司制度
  • 简介:鄂西自古以来就是土家族聚居的地区之一。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在这里推行“以夷制夷”的羁縻政策。元朝开始发展为土司制度,历经明朝,至清雍正13年,鄂西土司全部纳土,改土归流顺利完成。鄂西土司制度的历史沿革鄂西地区山高水深,气候多变,交通闭塞,语言风俗与内地不同,历来就被称为溪峒蛮夷之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唐王朝对“溪峒蛮酋归顺者,世授刺史,置羁縻州县,隶于都督府,为授世职之始”。①唐朝曾在鄂西设立“清化郡”(即清江郡——引者注),辖清江、建始二县。②“宋参唐制,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其酋长皆世袭。”③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施州

  • 标签: 唐王朝 世职 都督府 以夷制夷 宣慰司 清江郡
  • 简介:在贵州西部旅游线上,有座别具一格的彝族土司庄园.这座庄园坐落于乌蒙山区的毕节市大屯乡,为彝族土司后裔余象仪所始建.其后复经养子余达父增修、扩建,最终形成横宽50余米,纵深60余米、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

  • 标签: 大屯乡 贵州 土司庄园 彝族 历史文化
  • 简介:滇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保留了古老的土司制度,这里拥有全国最多的土司。1942年初,10万中国远征军由滇西开入缅甸作战,5月,远征军失败,怒江以西约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陷。在滇西沦陷的28个月内,形成了中国政府正规军、基层政权组织的民众队伍和土司抗日武装三种力量共同抗日的局面。身处祖国西南边陲的滇西土司积极抗日,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疯狂侵略,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 标签: 中国远征军 基层政权组织 抗日武装 宣抚司 土千总 曩宋
  • 简介:在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博物馆陈列的少数民族文物中,有一件清代傣族土司的龙袍,它弥足珍贵,中外来宾视之莫不产生极大兴趣.

  • 标签: 土司 傣族 清代 文物 少数民族 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