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已知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是卒中危险因素的一种炎症标记物。奥地利格拉茨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的Schmidt等对CRP、颈动脉动脉硬化、白质损害和腔隙灶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

  • 标签: 奥地利 卒中 PROTEIN 预防 C-反应蛋白 炎症标记物
  • 简介:目的:了解北京市老年人社区健康服务利用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2年5—7月对北京市20个社区的406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较差,最希望得到的健康服务为意外事件救助(98.0%);对社区医疗服务利用率低,仅24.3%的老年人考虑去社区医院就诊;影响老年人社区就诊的因素包括性别、家庭结构、文化程度、自理能力、就医经济压力等。结论:社区健康服务在体系支撑、经费投入和人员配置上仍须加强;社区工作者应促进社区健康服务水平优质化和服务方式多样化。

  • 标签: 社区 老年人 健康服务
  • 简介:目的比较稳态下丙戊酸镁缓释片与普通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采用气相色谱(GC)法测定人体血中丙戊酸浓度.结果达峰浓度Cmax普通片为(69.57±12.80)μg/ml,缓释片为(58.45±11.83)μg/ml;达峰时间Tmax普通片为(1.8±0.7)h,缓释片为(3.9±1.8)h;峰谷浓度普通片为(48.91±12.00)mg/ml,缓释片为(52.87±11.03)mg/ml,波动系数DF普通片为(37±9)%,缓释片为(10±4)%,Csavg普通片为(57.12±11.93)μg/ml,缓释片为(59.16±24.22)μg/ml,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3.97%.结论丙戊酸镁缓释片与其普通片比较具有缓释特征,血药浓度稳定,其生物利用度与其普通片剂相似.

  • 标签: 丙戊酸镁缓释片 生物利用度 气相色谱法 稳态试验 药代动力学
  • 简介:对于重症颅脑损伤过去多从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眼部征象、运动功能以及颅内压等方面进行伤情评价,而对于脑氧代谢的改变及重要性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对4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氧利用率变化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其在评估病情、指导治疗中的意义.

  • 标签: 脑损伤 血氧饱和度 氧代谢 氧利用率
  • 简介:目的研究翼点入路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显微解剖,探讨经此间隙处理鞍区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在30例成人尸头的随机一侧模拟改良翼点入路开颅,观察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形态、边界,并测量有关数据.将一枚乳胶球囊从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中放入视交叉后下方,注入10mL紫红色乳胶用以模拟肿瘤.再于对侧开颅,从各个间隙观察"肿瘤"的显露情况,并再次测量有关数据.结果87%的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呈三角形,A1为其前内侧边,M1为其前外侧边,前穿质为其后边,面积为(49.28±26.46)mm2,有5~10支穿通动脉、Heubner回返动脉和一些小静脉穿过.模拟肿瘤从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显露最佳,并使该间隙的面积扩大至(65.23±30.42)mm2,与原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7,P<0.05).结论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一般由A1、M1和前穿质围成,其中有较多的穿通动脉,鞍区后上方的肿瘤会使其扩大,在某些合适的病例可以经此间隙处理肿瘤.

  • 标签: 颈内动脉 肿瘤 显微解剖 翼点入路 开颅 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人类垂体腺瘤发生、发展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与功能.方法应用人全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HG-U133A2.0检测8例垂体腺瘤组织(生长激素腺瘤、泌乳素腺瘤、促性腺激素腺瘤以及裸细胞激素腺瘤各2例)和2例混合的正常垂体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芯片结果予以qRT-PCR验证.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与垂体腺瘤发生关联的基因功能上主要涉及分子结合、凋亡或肿瘤相关、代谢、信号传导、细胞周期、物质运输等多个牛物过程.数个差异基因的表达特异性与亚类腺瘤的发展相关.结论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是一多基因、多分子、多通路的网络调控过程.但对于各亚类腺瘤,其分子机制不尽相同.

  • 标签: 垂体腺瘤 寡核苷酸芯片 基因表达谱
  • 简介:颅内动脉瘤未破裂前大多无临床症状,一旦破裂出血,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许多动脉瘤破裂患者在等待检查过程中,因动脉瘤再次破裂、脑积水等原因,影响了患者预后,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如何快速诊断动脉瘤并予以手术治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是神经外科医师面临的首要问题。

  • 标签: 三维CT血管造影 动脉瘤 显微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