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黑木耳(Auriculariaauricula)作为担子菌门中重要的药食同源真菌,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多糖、黑色素和维生素等成分,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补血、补脑、抗衰老、抗凝血和抑制肿瘤生长等保健效果和药用功效,是维持人体健康的绝佳食材。近年来,随着“菌粮”等新名词的出现,黑木耳在人类健康重要性中的体现越为明显。

  • 标签: 黑木耳 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 培养条件 优化
  • 简介:摘要:从头孢菌素被发现以后,就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展现了较强的价值和作用。我国头孢菌素C生产规模巨大,但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技术方面存在不小差距。 头C(cephalosprin C)发酵生产中,原材料成本所占比例很大,加之最近两年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扬,所以原材料成本已成为降低头C钠盐生产成本的瓶颈。在头C生产中,原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60%左右,而发酵原材料占整个原材料成本的45%左右。本项目的目标是对发酵培养的氮源、无机盐实施优化,改进发酵工艺,加大补料工艺建设,节省动力,降低染菌率,降低生产成本。

  • 标签: 发酵培养基 发酵工艺 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支原体检测用培养存放在15~25 ℃不同时间的质量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支原体肉汤、支原体半流体、精氨酸支原体肉汤、精氨酸支原体半流体培养灭菌后在15~25 ℃存放0、21、35、49、70 d,检测各时段4种培养的外观、pH值和灵敏度,综合分析3个质量指标的变化规律,以及引起变化的因素。结果4种支原体检测用培养的3个质量指标相互作用,均随存放时间延长而变化;存放21 d内,支原体肉汤和半流体培养内环境变化最剧烈,颜色变化明显,pH下降较快;存放35 d内,4种培养质量符合中国药典标准,不同稀释度的对应支原体生长管数均达到接种管数的2/3或以上。结论4种支原体检测用培养在15~25 ℃存放35 d,质量符合标准;存放过程中,分装容器的密封性决定溶于培养的空气总量,进而影响培养的质量稳定性。

  • 标签: 支原体 培养基 质量稳定性
  • 作者: 狄芳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2-11-23
  • 出处:《健康女性》2022年43期
  • 机构:济南市莱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 济南 271199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沙门氏菌显色培养(SA)、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琼脂培养(XLD)、亚硫酸铋琼脂培养(BS)共3种不同培养对于沙门氏菌检验的检出效果。方法:用SA、XLD、BS共3种培养,统计沙门氏菌的检出率、最低检出率的影响,在培养内添加柠檬酸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影响,比较牛肉、鸡肉、猪肉不同浓度的样品检测效果。结果:除BS培养回收率以外,XLD、SA培养的沙门氏菌回收率高于90%;SA、XLD培养的最低检出限相似,而BS培养次之;当添加菌株量为102CFU时,3种分离培养均可有效检出,而添加10CFU菌量时,仅有SA培养检出;高污染样品在不同浓度培养10h时,BS培养则无法检出;培养24h后,BS、XLD培养均不可检出。结论:在实际沙门氏菌检验中需要根据样品的污染程度,可单独或联合使用分离培养,以不同的前增菌培养时间,可使沙门氏菌检验的准确性有效提高。

  • 标签: 沙门氏菌 检验 培养基
  • 简介:摘要:在食品和药品的微生物检验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通常受到培养的质量、保存方式和使用方法的影响,培养验收时把好质量关,并在检验过程中严格按照培养使用规范操作尤为重要。笔者根据自身多年微生物检验从业经验结合文献调研,拟对培养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培养的分类、生产执行标准和使用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控制培养质量,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提供理论指导。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培养基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4种不同培养检测口腔综合治疗台菌落总数结果的不同。方法:选取5台A-dec口腔综合治疗台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消毒前后进行采样,用4种不同的培养进行细菌培养,重复3次,进行细菌菌落计数。结果: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推荐培养、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推荐培养、改良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细菌培养结果无明显差异,与R2A培养培养结果有明显差异。结论:几种培养均可进行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菌落的检测,R2A结果明显更高,漏检率大大降低。

  • 标签: 培养基 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 细菌感染 感染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4种不同培养检测口腔综合治疗台菌落总数结果的不同。方法:选取5台A-dec口腔综合治疗台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消毒前后进行采样,用4种不同的培养进行细菌培养,重复3次,进行细菌菌落计数。结果: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推荐培养、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推荐培养、改良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细菌培养结果无明显差异,与R2A培养培养结果有明显差异。结论:几种培养均可进行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菌落的检测,R2A结果明显更高,漏检率大大降低。

  • 标签: 培养基 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 细菌感染 感染控制
  • 简介:摘要:实验用培养的使用和质量控制工作开展不仅直接影响到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实际结果准确性,而且也对全面优化食品微生物检验体系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意义。本文针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用培养的使用和质量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希望相关技术人员能够在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创新过程中引发更多的思考。

  • 标签: 食品微生物 检验用培养基 质量控制,
  • 简介:摘 要:在三种不同温度下用四种含硫培养对同一丁酸梭菌样品进行菌落计数比较,结果发现亚硫酸铁琼脂计数值最高,改良亚硫酸铁琼脂培养计数值略低,其次是TSC培养,而在SPS培养上计数值最低。培养抑菌实验表明亚硫酸铁琼脂培养较为适合杂菌污染较少的样品中丁酸梭菌计数,改良亚硫酸铁琼脂培养较为适合含有其他污染菌样品的丁酸梭菌检测。

  • 标签: 丁酸梭菌  培养基 计数
  • 简介:摘 要: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经CHO工程菌表达后,可调节巨核细胞形成有功能的血小板,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但目前的培养系统与纯化方法较复杂且不能规模化生产等问题,亟需一种批量培养与蛋白纯化方法,所以本研究首先分别通过改变细胞培养与补加营养物质培养细胞,并监测监测细胞活力、细胞密度及蛋白表达量,其次分别通过100L的反应器培养,最终监测蛋白表达量,结果表明,可培养高达100L的反应器体系,并获得90mg/ml的rh-TPO蛋白,这一优化提高了rh-TPO的生产,为批量的生产上市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流加培养 病毒灭活 蛋白纯化 离子交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UCMSC-CM)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系HepG2和BEL-7402,常规培养肝癌细胞系作为对照组,UCMSC-CM处理的肝癌细胞系作为UCMSC-CM组。采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划痕试验和Transwell侵袭试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p-GSK-3β、Bak、Bax、兔抗人大分子B淋巴细胞瘤蛋白(BCL-XL)、髓细胞白血病-1蛋白(MCL-1)、存活素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志物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UCMSC-CM处理HepG2细胞和BEL-7402肝癌细胞24、48、72 h后的光密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UCMSC-CM组与对照组处理HepG2、BEL-7402细胞早期(Q4)、晚期(Q2)凋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CMSC-CM处理组处理HepG2细胞24、48 h后划痕愈合面积百分率[(53.00±2.45)%、(87.33±1.25)%]均高于对照组[(21.00±2.45)%、(43.67±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MSC-CM处理组处理BEL-7402细胞48 h后划痕愈合面积百分率[(65.33±11.26)%]高于对照组[(36.67±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试验结果显示,UCMSC-CM处理HepG2细胞24 h后,UCMSC-CM组侵袭细胞数[(630.00±62.33)个]高于对照组[(386.00±42.5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MSC-CM处理BEL-7402细胞24 h后,UCMSC-CM组侵袭细胞数[(228.00±17.91)个]低于对照组[(491.00±10.3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与UCMSC-CM组肝癌细胞凋亡相关信号分子GSK-3β、p-GSK-3β、Bak、Bax、BCL-XL、MCL-1及存活素蛋白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T-qPCR结果显示,UCMSC-CM处理的HepG2、BEL-7402细胞E-钙黏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0.18±0.06)、(0.48±0.25)]较对照组[(1.33±0.06)、(1.01±0.12)]均明显下调(P<0.05)。BEL-7402细胞中snail的mRNA表达水平(3.37±0.41)较对照组(1.01±0.18)明显上调(P<0.05),而HepG2细胞中N-钙黏蛋白、snail和波形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UCMSC-CM可能通过EMT过程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 标签: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肝癌 迁移 侵袭
  • 简介: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道德教育中,上好班会课对初中生道德素养和道德行为产生着重要作用。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是重要构成部分,德育教育备受重视,德育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意义重要,许多教师利用好班会课这一重要的载体,对德育教育活动进行深入地研究。对此,文章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对班会课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讨,探讨其在提高质量、效率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 标签: 班会课 德育培养 情感教育
  • 简介: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需求日益多样化,志愿者服务者及志愿服务组织孕育而生,在良好社会风气的引导下,新时代的志愿者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但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发展。因此本文以粤西国际志愿者培养地建设为研究对象,分析粤西国际志愿者培养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研究探讨出适合建设的对策建议,从而打通粤西志愿者专业化,国际志愿者培养地建设更加完善、规模化,使志愿服务活动在市场上能够品牌化、多样化、国际化。

  • 标签: 国际志愿者 培养基地 志愿模式研究 粤西
  • 简介:摘要:在产品质量检验中,微生物是衡量产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筛选产品是否符合备用要求的重要依据。微生物检验中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包括取样过程、检验试剂的质量、检验环境的控制、检验人员的操作规范和培养条件的控制等。各项指标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基于此,本文对检测试剂培养对微生物检验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为实验室今后开展检验工作和控制培养提供参考。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培养基 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界越发关注培养的质量控制。培养是微生物检验的技术核心,其质量关系到检验效果,所以本文综合阐述微生物检验培养质量控制策略。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培养基 质量控制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对多西紫杉醇(Doc)诱导的多倍体肺癌细胞衰老表型的影响。方法人非小细胞肺癌1 299细胞株细胞分为3组,常规组、Doc(24 h)组和Doc(24 h)+3 d组。常规组为二甲基亚砜处理细胞24 h;Doc(24 h)组为100 nmol/L的Doc处理细胞24 h;Doc(24 h)+3 d组为100 nmol/L的Doc处理细胞24 h,更换新鲜的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继续培养3 d。Doc(24 h)+3 d组细胞分为2组,Doc组和Doc+CM组。Doc组为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培养4 d;Doc+CM组为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和hUC-MSC-CM(1∶1)的混合培养培养4 d。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DNA含量、线粒体膜电位及DNA损伤应答信号分子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的表达,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试剂盒检测β-半乳糖苷酶活性,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衰老相关的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与白细胞介素8(IL-8)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水平。结果Doc(24 h)组和Doc(24 h)+3 d组细胞核体积增大、DNA含量增加,常规组、Doc(24 h)组和Doc(24 h)+3 d组多倍体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2.27±3.29)%、(27.13±6.02)%和(43.60±4.26)%,Doc(24 h)组和Doc(24 h)+3 d组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91,P=0.001)。常规组、Doc(24 h)组与Doc(24 h)+3 d组细胞密度分别为(8.18±0.54)×104/cm2、(3.78±0.54)×104/cm2及(0.75±0.08)×104/cm2,Doc(24 h)组与Doc(24 h)+3 d组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2.55,P=0.001)。常规组细胞β-半乳糖苷酶无活性,细胞染色阴性,Doc(24 h)组与Doc(24 h)+3 d组中观察到有呈蓝色的阳性染色细胞,β-半乳糖苷酶活性增强。流式细胞术分析线粒体膜电位,常规组、Doc组与Doc+CM组的JC-1单体百分比分别为(1.7±1.2)%、(48.2±12.9)%及(46.6±12.0)%,Doc组与Doc+CM组低电势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15,P=0.002),Doc组细胞与Doc+CM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15,P=0.854)。常规组、Doc组与Doc+CM组中γ-H2A.X表达阳性的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4.9±3.2)%、(58.9±4.0)%及(60.6±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0,P=0.317)。Doc组与Doc+CM组γ-H2A.X荧光信号强度明显高于常规组,荧光信号右移,Doc组与Doc+CM组γ-H2A.X荧光信号强度没有差异,荧光信号没有偏移。Doc组IL-6与IL-8的mRNA表达水平是常规组的(7.22±0.34)倍及(157.64±7.4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P=0.001)。Doc+CM组IL-6与IL-8的mRNA表达水平是Doc组的(48±6)%及(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0,P=0.001)。结论Doc诱导人非小细胞肺癌1 299细胞株细胞产生多倍体肿瘤细胞,即多倍体肺癌细胞,多倍体肺癌细胞表现多种衰老表型特征,hUC-MSC-CM不改变Doc诱导的多倍体肺癌细胞衰老表型,但显著降低了炎性因子IL-6和IL-8的mRNA表达水平。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 线粒体膜电位 DNA损伤应答 炎性细胞因子 多倍体肿瘤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MSCs-CM)对肺癌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GCC)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使用1 μmol/L多西他赛处理A549细胞24 h(多西他赛A组),撤除药物后继续在完全培养培养至第3天(多西他赛B组),建立肺癌PGCC模型,使用MSCs-CM培养PGCC 48 h(PGCC+MSCs-CM组),以正常培养的A549细胞(A549组)或PGCC(PGCC组)作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DNA含量,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A549细胞和PGCC对不同浓度多西他赛和顺铂的敏感性以及MSCs-CM对PGCC耐药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多西他赛B组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细胞核呈多核状态,PGCC亚群(DNA含量>4 N)比例均明显高于DMSO组和多西他赛A组(P<0.05),成功建立肺癌PGCC模型,将多西他赛B组作为PGCC细胞。CCK-8检测结果显示,多西他赛对A549细胞和PGCC的IC50值分别为(0.20±0.04)μmol/L和(11.15±2.4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铂对A549细胞和PGCC的IC50值分别为(14.87±3.72)μmol/L和(30.03±4.5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CC对多西他赛和顺铂的耐药指数分别为55.75倍和2.02倍。与PGCC组相比,PGCC+MSCs-CM+多西他赛组吸光度值明显下降(P<0.05),且明显低于PGCC+多西他赛组和PGCC+MSCs-CM组(P<0.05)。与PGCC组相比,PGCC+MSCs-CM+顺铂组吸光度值明显下降(P<0.05),且明显低于PGCC+顺铂组和PGCC+MSCs-CM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A549组相比,PGCC组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A/B(LC3A/B)-Ⅰ/LC3A/B-Ⅱ、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多药耐药性相关蛋白1(MPR1)表达明显上调(P<0.05),兔抗人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1(SQSTM1/P6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PGCC组相比,PGCC+MSCs-CM组LC3A/B-Ⅰ/LC3A/B-Ⅱ、BCL-2、MRP1表达明显下调(P<0.05),SQSTM1/P62、BAX表达明显上调(P<0.05),且MRP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A549组(P<0.05)。结论肺癌PGCC对化学治疗药物的耐药性明显增强,MSCs-CM可能通过抑制自噬而增加肺癌PGCC对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肺癌 多倍体巨癌细胞 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来源的条件培养对人永生化Müller细胞系MIO-M1细胞增生、黏附和分化的作用。方法BMSCs传至第3代进行成骨、成软骨及成脂诱导培养诱导分化,并分别使用茜素红、阿利辛蓝及油红O染色进行分化鉴定;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中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73、CD90和CD105以及造血干细胞标志物CD34、CD45和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MIO-M1细胞中Müller细胞标志物SOX9、谷氨酰胺合成酶(GS)、vimentin和胞内视黄醛结合蛋白(CRALBP),视网膜干细胞标志物SOX2、nestin和CHX10,以及细胞增生标志物细胞周期蛋白D3(CCND3)的表达。将MIO-M1细胞分为标准培养组、293T条件培养组和BMSC条件培养组,分别在标准培养、293T培养上清液和BMSC培养上清液中培养。定量分析各组细胞面积、圆度、伸长系数、周长等形态参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采用成球实验和5-乙炔-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法检测细胞增生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培养上清液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VCAM-1 mRNA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诱导分化培养后视网膜神经元标志物蛋白激酶C(PKCα)、Rhodopsin、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β-微管蛋白(Tuj1)的表达变化。结果培养的BMSCs高表达CD73、CD90和CD105,低表达CD34、CD45和HLA-DR,并可成功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MIO-M1细胞表达SOX9、GS、vimentin、CRALBP、SOX2、CHX10、nestin和CCND3。与标准培养和293T条件培养组比较,BMSC条件培养组的MIO-M1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形成细长的纺锤形或多极形态,且细胞面积减少,伸长系数增加,圆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73、12.370、6.311,均P<0.01);与标准培养和293T条件培养组比较,不同时间点BMSC条件培养组MIO-M1细胞形成的神经球面积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34.300,P=<0.001;F时间=82.910,P<0.001);与标准培养和293T条件培养组比较,BMSC条件培养组MIO-M1细胞的EdU阳性率和细胞增生指数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73、74.110,均P<0.05);与标准培养和293T条件培养组比较,BMSC条件培养组的细胞上清液中VCAM-1蛋白质量浓度和细胞中的VCAM-1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720、7.896,均P<0.05);MIO-M1细胞在分化条件下,BMSC条件培养组的MIO-M1细胞在mRNA水平的PKCα、Rhodopsin、Tuj1和MAP2相对表达量较标准培养组和293T条件培养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490、5.424、14.330、7.405,均P<0.05)。结论BMSC条件培养可以改变Müller细胞的形态,并促进其增生、黏附和向视网膜神经元的分化。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 细胞增生 细胞分化 Müller细胞
  • 简介:摘要: 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地是高等学院学生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本文梳理目前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地的存在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

  • 标签: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基地
  • 简介:摘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重塑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之一,高职院校应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基层乡村人才培育特征,进一步明确培育内容、方法和路径等,优化专业人才培育方案,重塑理实课程培育体系,保障乡村人才培育效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

  • 标签: 基层乡村人才 培养路径 高职院校 乡村振兴 技术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