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FGFR4基因多肽在弥慢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初治的5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通过PCR-RFLP技术检测FGFR4rs351855G/A基因多肽,探讨FGFR4基因多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结果在患者中rs351855A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在DLBCL预后评价指标中,rs351855AA在AnnArbor分期Ⅲ期以上、ECOG评分≥2及IPI评分的中高危患者中的表达率高。结论FGFR4rs351855G/A基因多肽可作为DLBCL的预后不良指标。

  • 标签: 弥慢大B细胞淋巴瘤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探讨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位点突变和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升高是否增加中国老年人群脑卒中的危险.方法:对1002例经头颅CT确诊的老年(>60岁)脑卒中患者和948例非卒中对照者,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技术(PCRRFLP)检测MTHFRC667T基因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时所有研究对象记录其病史,体检等临床资料及吸烟,饮酒等流行病学资料.结果:脑卒中患者MTHFR基因纯合子突变(TT)和杂合子突变(CT)发生率(69.4%)明显高于对照组(64.3%,P=0.016),卒中组T等位基因频率(45.8%)也高于对照组(42.4%,P=0.032);脑卒中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异常检出率和中、重度增高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MTHFR基因TT型>CT型>CC型(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传统危险因素后,升高的tHcy水平和CT和TT基因型仍与脑卒中发病的有关,且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越高发生脑卒中的危险越大.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中国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而MTHFR基因C677T位点突变可能是其发病的重要遗传因素.

  • 标签: 脑卒中 同型半胱氨酸 基因 基因多肽性 老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脾多肽注射液中多肽含量。方法:制备标准曲线,建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测定脾多肽注射液中多肽含量。结果:牛血清白蛋白在0.0414mg~0.2070mg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所用仪器精密度良好,多肽平均含量为4.3mg/ml,RSD=1.7%,试验结果表明本方法重现良好。 结论:建立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准确,可靠,适合脾多肽注射液中多肽含量测定。

  • 标签: 脾多肽 注射液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含量
  • 简介:本文对质谱法(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CE-MS)法、光谱分析法等在多肽检测中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质谱检测多肽最大的优势在于稳定性、重现好,准确高.采用色谱或电泳分离技术与质谱联用可解决相同氨基酸组成但序列不同的多肽的检测.光谱技术检测多肽,通常无需样品预处理分离,且光谱技术设计的多肽传感方式灵活多变,但光谱技术往往需要借助其他方法才可对多肽进行定性分析,因此该方法不具有普遍.

  • 标签: 多肽 质谱 色谱 荧光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脾多肽注射液对于儿童紫癜肾炎(HSPN)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河北省儿童医院的初发初治的HSPN患儿,临床表现为中等至大量蛋白尿[>25 mg/(kg·24 h)],伴镜下和(或)肉眼血尿,发病8周内完善肾病理诊断明确且病理分级在Ⅲ级以上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脾多肽注射液治疗1周。比较治疗后第4周、8周和6个月后2组总有效率和感染率差异,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最终纳入研究HSPN患儿共60例,根据随机化数字表分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治疗后第4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80.0% vs 70.0%),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第8周,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93.3% vs 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65,P=0.003);在治疗后第6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100.0% vs 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6,P=0.001)。观察组感染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454,P<0.001),特别是急性期治疗8周内,观察组感染仅3例(10.0%),而对照组为9例(30.0%)。观察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脾多肽注射液辅助治疗紫癜肾炎安全、有效,可通过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率和增加治疗有效率。

  • 标签: 脾多肽注射液 儿童 紫癜性肾炎 辅助治疗
  • 简介: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大量适用于医学诊断、医药工业、农业技术、环境及食品科学的基因方法与产品的涌现。但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面临着法律保护的空白和缺陷。如何通过法律规范,保护与促进基因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并且亟待解决的课题。

  • 标签: 基因 专利性 法律保护 公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紫云黑豆多肽的营养价值及其生物保健功能。方法通过动物喂养试验,观察其对小鼠生长的影响,检测小鼠血清胆固醇,MDA及SOD酶活力等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多肽加高胆固醇组与高胆固醇组比较,其血清胆固醇水平存在极显著差异,而与空白组比较,MDA水平具有降低的迹象,SOD酶活力明显升高。结论紫云黑豆多肽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使高胆固醇达到正常范围,并具有抗氧化作用。

  • 标签:
  • 简介:海洋生物毒素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中发展最迅速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海洋新型药物研究的热点。而其中的多肽蛋白类毒素则是其中毒性最强的毒素,这些海洋多肽毒素特异的作用于离子通道或分子受体的亚型,从而具有特定的生理活性,如镇痛、强心、降压、抗病毒、麻醉等。因此,海洋多肽毒素成为临床用药物的重要来源同时,海洋多肽毒素作为分子探针,也是神经科学上用于研究离子通道或分子受体亚型结构与功能的强大工具。比较有代表的海洋多肽毒素包括:海葵毒素、芋螺毒素、海蛇毒素、水母毒素、刺毒鱼毒素等。本文以当前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芋螺毒素、海葵毒素、海蛇毒素为代表,对当前的海洋多肽毒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结合先进的科学方法,探讨海洋多肽毒素的研究技术及方法。

  • 标签: 海洋生物 多肽 神经毒素 神经科学 药物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DGFRα)基因突变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不同基因亚型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9年6月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诊治的35例原发PDGFRα基因突变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本组35例GIST患者的首发症状为腹部疼痛或腹胀28例(80%),腹部包块6例(17%),便血1例(3%)。肿瘤位于胃31例(89%),胃以外4例(11%);组织形态中梭形细胞型14例(40%),上皮样细胞型13例(37%),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混合型8例(2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117阳性27例(77%),CD34阳性28例(80%),DOG-1阳性30例(86%);PDGFRα D842V突变19例(54%),非D842V突变16例(46%)。35例患者均行完整手术切除,无围手术期死亡。D842V突变组患者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比非D842V突变组患者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比100%,P=0.045)。结论GIST中PDGFRα基因突变率较低,多原发于胃。PDGFRα基因突变型的GIST呈惰性生物学行为,整体预后较好。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病理学,临床 预后
  • 简介:摘要检测人源多肽(DCD)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DCD作为乳腺癌新的生物标志物可能。研究发现DCD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DCD可能通过调节NCK-WASP-Arp2/3通路影响乳腺癌细胞的生长,DCD有可能成为乳腺癌筛查和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

  • 标签: 乳腺癌 人源性多肽 威奥综合征蛋白
  • 简介:摘要:目前,全球范围内肿瘤患病率正不断增加,相比于对癌细胞缺乏选择的传统治疗手段,肿瘤靶向治疗以其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优势迅速成为抗癌新星。靶向多肽是一种靶向肿瘤细胞或组织且毒副作用小的多肽,可与抗癌药物偶联用于早期肿瘤病变部位的诊断和特异性给药,在治疗癌症方面有着良好前景。本文将从肿瘤靶向多肽的筛选方法以及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肿瘤 靶向治疗 多肽筛选技术
  • 简介:摘要:多肽在肥胖研究中的新趋势表现为其在抗肥胖药物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多肽不仅作为药物靶点,为新型抗肥胖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方向,还通过模拟和拮抗剂的设计为肥胖治疗带来了新的策略。同时,多肽输送系统的进步为多肽药物的稳定递送提供了技术支持。

  • 标签: 多肽 肥胖 趋势
  • 简介:目的观察联合鹿瓜多肽注射液与单纯治疗骨关节炎(OA)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60例OA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仅用钙剂和活性α-D3及止痛治疗,观察组联合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10d为一疗程。结果①观察组在治疗前后疼痛分数分别为(5.7±1.5)分与(4.2±1.4)分,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疼痛分数分别为(4.9±1.1)分与(4.3±1.0)分,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P〈0.05)。②2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4%,观察组疗效较对照组好,差异有显著(P〈0.05)。结论鹿瓜多肽注射液有较好的消肿,止痛作用,并有一定的调节骨代谢的作用,安全好,可作为OA的一种辅助治疗措施。

  • 标签: 骨性关节炎 鹿瓜多肽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注射用鹿瓜多肽全国范围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发生的相关信息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为该制剂药品不良反应再评价提供数据、技术支持。方法数据来源2009—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检测系统数据库,1684份该制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针对ADR患者年龄、性别、民族、不良反应史、合并用药、临床表现、制剂工艺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注射用鹿瓜多肽5年来在全国范围内的临床应用所涉及的样本报告仅一例死亡级别严重不良反应,多数严重不良反应与ADR患者与个体及用药剂量有关,多为速发型反应,大多数ADR患者停药后可以自愈,少数用药干预治愈;该制剂临床应用安全、稳定、有效,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注射用鹿瓜多肽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 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