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疾病细胞模型是了解疾病发病机制以及筛选治疗药物的重要工具之一。从活体组织或者体液分离获取的原代细胞与患者基因型相同,是构建疾病细胞模型的重要细胞来源之一。尽管原代细胞具有诸多的优点,但是原代细胞分离费时费力且难以在体外培养扩增。干细胞具有持续增殖以及分化成其他细胞类群的潜能,相比于原代细胞,其在疾病细胞模型的构建更具有潜力。根据干细胞的来源不同,可将其分为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目前已有胚胎干细胞用于构建疾病细胞模型的相关报道,但是该项技术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相对复杂,其发展前景并不理想。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胚胎干细胞引起的人伦道德问题,为疾病细胞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新方法。本文主要对诱导多能干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心律失常以及石骨症等人类遗传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iPSC 遗传性疾病 疾病模型
  • 简介:摘要高钙尿症作为肾结石中常见临床特征,是特发性高钙尿症、常染色体显性低钙血症、Bartter综合征、Dent病、遗传低磷血症性佝偻病伴高钙尿症、婴儿高钙血症、家族性低镁血症伴高钙尿症和肾钙质沉着症、遗传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等遗传疾病的共性表征,然而这些高钙尿性肾结石相关遗传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基因型有各自特点。本文通过系统综述其遗传学研究新进展,便于临床早期筛查和诊断,并采取合理干预措施。

  • 标签: 肾结石 高钙尿症 遗传 系统综述
  • 简介:摘要人类遗传视网膜变性疾病是导致世界上不可逆致盲性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导致视网膜光感受器变性的机制并不完全明确,但充当视网膜固有免疫监测作用的小胶质细胞,在多种视网膜色素变性动物模型的视网膜变性早期即发现其活化反应。这些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参与吞噬变性的视杆细胞碎片,还产生了高水平的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细胞毒性物质,加重了临近健康光感受器细胞的死亡,提示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在光感受器细胞变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大量研究证实,一些药物通过干预小胶质细胞的异常活化可以预防或减轻神经元的死亡,减缓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有望成为治疗遗传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新的选择。

  • 标签: 小神经胶质细胞 眼疾病,遗传性 综述
  • 简介:摘要遗传视网膜疾病(IRD)是一组具有高度遗传和临床异质性的单基因遗传眼病,可通过基因检测明确临床诊断。近30年现代分子遗传学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基因检测的检出率和准确性,给IRD患者带来了希望。但由于各种IRD临床表型之间的重叠,同一致病基因的变异可导致不同的临床表型,IRD患者基因诊断的复杂性仍然存在。针对这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眼科医师应重视患者临床表型的全面评估,准确选择基因检测方法,合理判定致病基因和变异,从而指导患者下一步的治疗和遗传咨询。

  • 标签: 眼疾病,遗传性 视网膜疾病 基因检测 分子诊断技术 述评
  • 简介:摘要单基因遗传肺病是单个基因变异导致的一系列肺部疾病。由于其具有罕见性与复杂性等特点,很多患者得不到正确的诊断而延误治疗,最终导致严重的呼吸系统损伤。精准医疗可以帮助人们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治疗指导并改善预后。随着呼吸内科遗传学意识的提高和分子诊断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呼吸内科中复杂且罕见的单基因遗传疾病得以通过基因检测进行早期诊断,并开展相应的精准治疗。不同于哮喘、支气管炎、慢阻肺等多基因遗传肺病,单基因遗传肺病由于具有单一性致病位点从而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基因治疗药物研发上具有先天性优势。因此,对于单基因遗传肺病的全面深入了解对于疾病的正确诊断和精准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本篇综述将系统的介绍多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肺病的致病基因、临床指征及现有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医师在单基因遗传肺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遗传易栓症(IT)患儿的临床表现、遗传学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0月至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一科收治的IT患儿进行研究,并随访。结果符合IT诊断标准的患儿5例,其中男3例,女2例;确诊年龄为7岁~13岁6个月。5例患儿中,2例先天性蛋白C缺陷症,先天性蛋白S缺陷症、抗活化蛋白C抵抗、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血症各1例。5例患儿均有肺栓塞,2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有心脏血栓和动脉栓塞。易栓症实验室检测1例蛋白C水平明显减低,1例蛋白S水平明显减低;2例患儿急性期抗磷脂抗体阳性,但3~6个月后复查为阴性。遗传学分析2例为PROC基因变异,1例PROSI基因变异,1例F5基因变异,1例FGA基因变异。患儿均行长期抗凝治疗,其中4例行华法林治疗,1例行利伐沙班治疗。随访时间3个月~5年,随访中,1例患儿自行停用抗凝药物1个月后在感染诱因下出现血栓复发。结论IT患儿的临床表现与成人一样,主要表现为静脉血栓栓塞(VTE);易栓症实验室检测存在局限性,基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IT患儿需长期抗凝治疗,以减少VTE复发。

  • 标签: 儿童 易栓症 静脉血栓栓塞症 肺栓塞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李晓晴 申阳 洪葵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南昌 330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遗传科,南昌 330006 江西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南昌 330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南昌 330006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遗传科,南昌 330006 江西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南昌 3300
  • 简介:摘要心脏受累是许多遗传神经肌肉疾病常见的骨骼肌外表现,主要包括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猝死等表型。由于心脏神经肌肉症状重叠或仅有单一器官临床表型,导致常误诊为一个疾病。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或早期发现一些无症状心脏受累患者。该文介绍了5种遗传神经肌肉疾病的分子遗传机制和心脏受累表型,并提出了相应的诊断与治疗的个体化管理建议。

  • 标签: 神经肌肉疾病 心肌疾病 分子遗传学
  • 简介: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疾病,研究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特性有助于疾病的早期预防与个体化治疗。目前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研究主要以单基因或数个基因为主,但解释力有限。近来,综合大量基因变异位点权重计算得出的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PRS)在量化多基因疾病遗传风险方面被寄予厚望,并已在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神经影像和药物治疗中得到研究。此外,PRS与由环境暴露风险因素计算而来的暴露评分的联合应用更是有可能捕捉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本文对PRS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中的以上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研究精神分裂症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 暴露评分
  • 简介:摘要遗传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是一种罕见的系统性血管性疾病,主要症状来源于动静脉吻合畸形,表现为反复的鼻出血、皮肤黏膜毛细血管扩张、动静脉畸形,可合并严重的并发症。然而,由于HHT患者发病年龄和表型变异大,临床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存在困难。HHT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常见的致病基因包括ENG、ACVRL1和SMAD4,这几种基因的突变和90%以上的患者发病有关。随着对HHT分子致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得基因检测成为HHT辅助诊断的工具。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不仅可以确认临床HHT的诊断,并可对其进行分型,通过家系成员基因筛查和遗传咨询,明确无症状感染者、高危个体以及非高危个体。本文将对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在HHT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及明确诊断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为其广泛应用提供相应准则。

  • 标签: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基因检测 遗传咨询 血管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串联质谱检测技术(TMS)在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IMD)中的诊断价值,为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以福建省龙岩市2019年1月~2021年12月出生的79687例新生儿为筛查对象,采用串联质谱检测法对新生儿血液中的代谢物质进行检测,分析遗传代谢性疾病发病率,探讨TMS在IMD中的诊断价值。结果:79687例新生儿中初筛阳性2303例,初筛阳性率为2.9%,对阳性新生儿实行召回重新采样,结合实验室再次检查结果,阳性者再利用生化检测,酶活性检测,分子检测,影像检查等相关技术,最终确诊瓜氨酸血症Ⅰ型(CTLN1)1例、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4例、2-甲基丁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2例,异丁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2例,原发性肉碱摄取障碍4例,丙酸血症1例,高精氨酸血症1例,高蛋氨酸血症1例,戊二酸血症1例,神经退行性病伴脑铁沉积症1例。最终18例新生儿确诊为IMD,发病率为1/4427。目前对确诊患儿进行规范化治疗检查,随访,避免或减少严重并发症及神经系统伤残。结论:串联质谱检测技术存在快速、准确及高通量等优势,在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比较高。随着我国二胎三胎政策的开放,新生儿数量在不断增加,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及优生优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串联质谱检测技术在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中应用效果显著, 有利于及早筛查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 为临床早期制定干预治疗措施提供有效帮助, 从而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血串联质谱技术 新生儿 遗传性代谢性疾病 早期诊断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遗传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是一组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进行性加重的双下肢痉挛和无力。HSP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因致病基因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临床上诊断与鉴别诊断较为困难。本文就HSP常见致病基因及表型特征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HSP的早期诊断效率。

  • 标签: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SPG基因 突变 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22个单基因遗传骨病家系的产前诊断特点,探讨产前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价值,切实阻断遗传疾病遗传链。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7月就诊于本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门诊的22个单基因遗传骨病家系的产前分子诊断结果。结果在22个家系中,X连锁低磷佝偻病家系10例,均为PHEX基因突变,共检测到胎儿突变8例;骨硬化症家系6例,其中CLCN7基因突变3例,TCIRG1基因突变2例,CTSK基因突变1例,共检测到患胎2例,携带者1例;成骨不全症4例,COL1A1基因突变2例,COL1A2和SERPINF1基因突变各1例,共检测到患胎1例,携带者1例;骨关节炎伴轻度软骨发育不良1例,由COL2A1基因突变所致,胎儿检测到该致病突变;低磷酸酶症1例,为ALPL基因突变,胎儿未检测到该致病突变。截止随访时间,12例患胎均终止妊娠,剩余10例胎儿除了1例仍在妊娠中,其余均已出生,健康状况良好。结论产前分子诊断可以在妊娠早、中期明确胎儿是否携带遗传变异。对于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单基因遗传骨病,可以通过推算子代再发风险的概率决定是否进行产前诊断。另外,对于子代出现新发突变的家系,需要注意亲代是否存在嵌合突变。

  • 标签: 单基因遗传性骨病 遗传咨询 产前诊断 羊膜腔穿刺术 嵌合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确诊一个遗传血管性水肿患者大家系,并对其遗传方式和基因位点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的1名先证者(女,48岁)及12名家族内患病成员与未患病成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名,女5名,年龄12~78(中位24)岁],在明确诊断的同时绘制家系图。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先证者的遗传序列,并对其家庭成员进行验证,绘制突变的遗传系谱。结果该家系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经实验室检查确诊该家系8名成员患有遗传血管性水肿,其中Ⅰ型7例,Ⅱ型1例。分别对2种表型的2名患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发现均携带同1个致病突变位点,为c.890-2A>G。对家系成员进行一代测序验证,结果发现,此家系中曾有水肿史的成员均含有此突变位点,而先证者无水肿史的弟弟无此突变。结论该遗传血管性水肿家系可同时出现Ⅰ型和Ⅱ型两种表型,SERPING1基因c.890-2A>G突变是导致该家系患者发病的原因。

  • 标签: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C1酯酶抑制剂 全外显子测序 SERPING1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8例遗传痉挛性截瘫35型(SPG35)患者,总结SPG35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8例SPG35患者进行临床资料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全外显子测序、一代测序和家系共分离验证,并进一步对该疾病的临床、遗传学和发病机制作一总结。结果8例先证者中7例为幼年起病,1例为成年起病,临床均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行走困难。其中2例临床表现为单纯型痉挛型截瘫,余6例不仅有运动系统功能的损害,还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和吞咽困难等其他表型。基因检测共发现了13个脂肪酸2-羟化酶(FA2H)基因(NM_024306)突变,其中6个为已知突变,7个为本文新报道突变。结论SPG35是一种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致病基因为FA2H基因,临床表现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基因型与表型相关性尚不十分明确。

  • 标签: 痉挛性截瘫,遗传性 基因型 突变 FA2H基因
  • 简介:摘要遗传视网膜疾病(IRD)是一组严重的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可造成严重视功能损害,是儿童及工作年龄人群不可逆盲重要病因。基因治疗是临床上全新治疗手段,同时也是IRD目前唯一明确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其在临床研究和应用中仍存在风险,如何在围手术期进行规范管理,降低治疗的潜在风险是保障治疗安全有效的关键措施之一。目前针对IRD基因治疗的围手术期管理尚未形成系统的规范化指导意见。因此,为了规范IRD基因治疗的围手术期管理,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及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经验,经过反复讨论,提出了我国IRD基因治疗的围手术期管理的规范化意见,以供临床医师在临床研究和实践中参考应用。

  • 标签: 眼疾病,遗传性 视网膜疾病 基因治疗 围手术期管理 多数赞同
  • 简介:摘要表观遗传是指在核苷酸序列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基因表达可遗传的改变。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多样,其中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研究较深入。表观遗传调控与多种人类疾病相关,在视网膜变性疾病发生或发展过程中,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非编码RNA调控等多种表观遗传调控方式发生改变。DNA甲基化是视网膜变性的重要调控方式之一,异常的DNA甲基化发生在视网膜色素变性(RP)、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炎症及氧化应激等病变过程;组蛋白乙酰化与RP、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缺血性损伤等病变相关;非编码RNA与RP、AMD、病理性血管生成、DR等病变相关。本文就表观遗传调控在视网膜变性疾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 标签: 表观遗传调控 DNA甲基化 组蛋白乙酰化 非编码RNA 视网膜变性
  • 简介:摘要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遗传肌肉疾病致病基因的检测得到了普及,但在变异位点致病性的判定以及疾病分子机制和干预药物的研究方面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国内肌病领域利用斑马鱼等模式生物开展的研究尚有限,而斑马鱼肌肉发育相关的基因保守性高,遗传操作方法丰富,运动行为表型的评价也相对容易,可作为遗传肌肉疾病研究的有力工具。本文就斑马鱼作为遗传肌病模式生物的优势、具体应用及局限性进行讨论,以期能够推动相关研究,并使遗传肌肉疾病患者获益。

  • 标签: 肌肉疾病 斑马鱼 基因突变 模式生物 药物筛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将微流控芯片用于遗传耳聋基因热点突变的分型检测。方法将专门设计加工的微流控芯片与KASP扩增整合,借助激光共聚焦荧光扫描仪实现遗传耳聋常见4个相关基因的23个热点突变分型检测,采集276例(听障组:成都市2019年出生并诊断为听力损失的131例新生儿;对照组:成都市2020年出生且听力筛查结果为双耳通过的145例新生儿)新生儿的足跟血斑样品验证其结果准确性和临床应用可行性。结果微流控芯片通过聚类分析对全部质控品均实现准确分型,其最低检测限可达1 mg/L。276例新生儿血斑样品的微流控芯片分型结果全部通过复核确认。听障组131例新生儿,检出66例阳性携带者,阳性携带率50.4%;对照组145例新生儿,检出40例阳性携带者,阳性携带率27.6%。其中携带率最高的突变热点为GJB2基因c.109G>A,在听障组和对照组中阳性携带率分别为46.6%(61/131)和23.4%(34/145)。结论微流控芯片可用于遗传耳聋相关热点突变的分型检测,具有准确性高、防污染能力强、操作简单、用时短等优势,能更好地满足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等遗传耳聋基因检测需求。

  • 标签: 微流体分析技术 听觉丧失 突变分析 新生儿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