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姚雪垠(1910—1999),原名姚冠三,字汉英,曾用名"血痕"、"雪"等。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巨匠之一,也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之一。他所创作的《春暖花开的时候》《牛全德与红萝卜》《差半车麦秸》《长夜》等耐人回味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历经四十二年创作的五卷本长篇小说《李自成》,更是中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他一生怀着一缕挥之不去的回民情结,留下

  • 标签: 姚雪垠 河南省 中国文学史 回民 李自成 大同中学
  • 简介:近日读报,惊悉著名作家姚雪垠先生以89岁高龄与世长辞。震痛之中,将姚老的照片及题词再次捧于面前,睹物思人,更加怀念姚老崇高的人品与文品。姚老是我所接触过的最年长的作家,也是我最为崇敬的老师之一。早在我学生时代,就拜读过姚老的《差半车麦秸》、《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等优秀小说,被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深深地打动。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李自成》,更是我枕边的必读之书,并被书中的恢宏场景和英雄壮举所震撼。那时候我就有一个心愿,如果能够与这位驰骋文坛的名人见上一面,将是非常荣幸的事了。1991年8月,在赴北京参加一次文学活动之前,从郑州林从龙先生那里找到姚老的电话号码。这是一次全国校园文学经验交流会。那时候,我还在乡村中学教书,主持着布谷文学社,创办有文学小报《星河》,曾受到著名作家杨沫、魏巍、柯岩、马识途等老师的关心和指导,学生作品源源不断地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应邀参加这次活动。按我原来的想法,一位乡村中学的普通教师,是很难与姚老这样的文化名人接触的。也许沾了河南老乡的光,也许姚老对每一位文学爱好者都这样热情,姚老欣然同意了我的造访。这一天,是北京的初秋,天气格外的好,虽然气温还比较高,但微风吹拂,...

  • 标签: 共长天 姚雪垠先生 怀念姚雪垠
  • 简介:2004年是又一个甲申年!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同时也不能不想到姚雪垠的《评〈甲申三百年祭〉》,于是乎增强了编辑一本六十年来关于《甲申三百年祭》风风雨雨的文集的决心,和有关部门及有关同志经过几番讨论,定名为《"甲申三百年祭"风雨六十年》。书,已由人民出版社于2004年5月正式出版,向国内外发行。

  • 标签: 姚雪垠 《甲申三百年祭》 人民出版社 谈话 甲申年 郭沫若
  • 简介:座谈会于2015年9月2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华文学基金会、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新文学学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以及姚雪垠故乡河南邓州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了这次会议。与会作家、学者张炯、周大新等人对姚雪垠《春暖花开的时候》、《牛全德和红萝卜》等抗战作品所达到的艺术成就以及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意义都给予充分肯定,姚雪垠生前亲朋故旧纷纷缅怀老作家跌宕人生特别是晚年写作《李自成》的拼搏,由衷钦佩其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会上还有艺术工作者朗诵了姚雪垠《差半车麦秸》等抗战作品。

  • 标签: 姚雪垠 座谈会 作品 抗战 中国现代文学馆 中华文学基金会
  • 简介:22卷本近千万字的《姚雪垠文集》中,没有“日记”。姚雪垠说过,他曾经写Et记的,但总是断断续续,不能坚持。加之解放前生活漂泊不定,解放后政治运动频仍,已然写出的也无法保存或者不能保存,只落得风逝云飞,七零八落,不知去了哪里,反正是无处找寻了。

  • 标签: 姚雪垠 日记 简介 断片 政治运动 解放前
  • 简介:十二治华兄:我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大会三、四天便飞往新加坡,出席国际华人文艺营和国际华文金狮文学奖发奖仪式(1)。在新加坡住了一个星期,回来在香港又住了一个星期(2),于17日下午飞回北京。到家后接到中国作协对外联络部一位同志电话,说我建议邀请兄夫妇和德菲尔夫人访问中国事已有眉目,外联部领导同志的意见是希望您和德菲尔夫人自己表示访问的希望,作协还要知道中国驻法大使馆的意见。我自回国后急于处理一些时间性很紧的工作,所以今天凌晨才给您写信。我的意见如下:(一)您夫妇和德菲尔夫

  • 标签: 信札解读 姚雪垠李治 李治信札
  • 简介:七治华兄:接到元旦来信,十分欣慰。《长夜》的代序不是为外国读者写的,请你考虑,可以完全不用,由你另外写一篇译者序。我对于我国几十年来'左'的教条主义对学术、文学艺术的干扰和破坏,感触极深,而今天尚有'左'的思潮如魔影徘徊,所以遇机会便予以抨击。《长夜》的代序主要为此而写。很早想给你写信,总因忙得要命,拖了下来。去年十一月下旬参加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开了将近二十天,随即

  • 标签: 信札解读 姚雪垠李治 李治信札
  • 简介:2014年3月26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参观里昂中法大学时,亲切接见了99岁高龄的著名旅法华人翻译家李治华。习近平主席弯下腰握着坐在轮椅中的老翻译家的手,热情称赞他的执着精神和学术才华,说他是里昂中法大学学子的杰出代表,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卓越榜样。李治华(1915-),中法文翻译家。1937年毕业于北

  • 标签: 信札解读 姚雪垠李治 李治信札
  • 简介:抗战中期,姚雪垠在鄂西北活动达两年之久。这个期间,姚雪垠参加了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领导的抗战文化宣传工作,曾三次赴鄂北前线、大别山作战地采访报道,并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创作了《牛全德与红萝卜》、《春暖花开的时候》等主要抗战文学作品,为鄂西北及五战区抗战进步文化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姚雪垠 鄂西北 抗战 文化
  • 简介:摘 要:中原文坛上有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姚雪垠创作的《李自成》向现代文化救援;张一弓创作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向传统文化救援。这种文学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他们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的创作得失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深刻的经验与教训。

  • 标签: 英雄理想人格模式 清官意识 侠义精神
  • 简介:1990年10月23日至25日,姚雪垠文学创作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武昌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该会由湖北省文联、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湖北分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七个单位联合举办,并受到中共湖北省委的大力支持。贺敬之、林默涵、刘白羽、曹禺、臧克家、韶华、刘以鬯、朱子奇等人和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姚雪垠的母校河南大学等单位发来了贺信、贺电。来自全

  • 标签: 姚雪垠 湖北省文联 中国作家协会 刘白羽 学术讨论会 中共湖北省委
  • 简介:豫西南的伏牛山文化圈,既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三秦文化的影响,又有巴蜀文化甚或西域文化的基因,经过数千年的融合、积淀,形成了风气兼南北,语言杂汉楚的伏牛山文化。其多元、包容和开放品格深深影响了一代代作家的创作。五四以来的徐玉诺、姚雪垠、阎连科等现代伏牛山作家,虽然创作个性迥然有别,但他们的艺术理路却有着广泛的一致性:一方面,他们和本土民间(主要是农民)、本土艺术(古代文化、民歌、戏曲、曲艺)保持着血肉联系,自觉地或下意识中担当着伏牛山文化传承人的角色,在本土的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伏牛山文化中固有的南北兼容、勾连东西的开放品格,促使他们在艺术上不固守自己的一隅"领地",而是以宽广的艺术情怀,在走出大山后,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元素,大胆探索适合于自己的艺术形式。

  • 标签: 伏牛山文化圈 徐玉诺 姚雪垠 阎连科 小说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