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军政关系的宪政化对于美国宪政的起源与发展意义重大。虽然人民主权、民主原则、分权制衡和法治等重要理念是美国宪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军政关系的宪政化,即宪政对军权的规范。本文重在对美国军政关系宪政化的影响因素、军政关系的宪政安排及其意义作出梳理与考察,旨在加深对美国宪政之基础的理解与认识。

  • 标签: 美国 宪政 军政关系
  • 简介:民主是宪政法治的基础,立法民主提供了“良法之治”的先决保证。民主及立法民主主要作为程序、工具得到应有的关注,而完法的民主表达中包含了实体、目的性的内容。立法活动除了通过现代民主程序实现立法结果的科学与善之外,还应当在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面前受到限制,并且应该带着促进、维护和保障权利的目的。在宪政的背景下,立法与民主内在也有一定的冲突,需要探寻实现立法程序民主与实体民主的合理途径。

  • 标签: 立法民主 公民权利 立法程序 宪政审查
  • 简介: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掀开新的一页。中共中央发出通电,呼吁“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派叶剑英代表中共向南京的国民政府表示,愿在蒋介石指挥下努力抗战,红军主力准备随时出动抗日。周恩来、博古、林伯渠上庐山跟蒋介石谈判,提出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约定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9月,宣言发表,国民党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 标签: 民族解放战争 宪政 中共中央 国民政府 国共合作 卢沟桥事变
  • 简介:儒家的天下观、大同思想在今天的时空和时代谱系下得到了新的基于传统和面向未来的理解,这些理解都是为了回应作为全球普适化思维的法治思维。但当代儒家基于自身本位的普适化努力,依然含有一元价值论的现当代自由民主价值所质疑的危机;尤其新儒家的具体之宪政设计构想,其在符合传统精英主义价值要求下,依然不能脱开宪政主义质疑与现实可能性之困境,其中包括来自比较流行的宪法爱国主义之思维基于时代要求的普遍价值与人的处境之正当性的价值追问以及多元平等之价值处境的要求。

  • 标签: 普适化 一元论价值观 新儒家 有限精英主义 宪法爱国主义
  • 简介:西方宪政民主制度实践至今,已是弊端丛生,“金钱政治”就是其摆脱不了的痼疾之一。金钱政治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会带来诸多恶果:导致民主异化、容易滋生腐败、妨碍行政效率、有损社会公平、引发公众不满。认清西方宪政民主的金钱实质,有助于当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 标签: 西方宪政 金钱政治 民主异化 中国国情
  • 简介:以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作为理论解构的范例并结合相关研究文献,立足关系性"双向度"对立面解析单向度概念。从社会控制功能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工业文明下单向度人的群体的出现,表现为制度的规范性操作、产品的流水线生产和消费观念的非自主性选择,以致于主体人的个性缺失并成为当前工业社会的建构者和服务者,由此提出要适当运行社会抑制与社会引导的控制功能,尊重人的个性自由、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提高居民精神生活幸福指数的建议。

  • 标签: 单向度的人 工业社会 社会抑制 社会引导 人道主义 个性
  • 简介:近代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晚清政府出于"内乱可饵,外患渐轻,皇位永固"的现实考虑,开始着手政治体制改革。在对欧美、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进行反复比较与权衡后,清政府选择了日本政治模式作为自己改革的蓝本,并试图通过立宪,改变近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内轻外重"的政治格局。但借助改革索取特权,使得统治者迫于统治危机和社会压力而进行的旨在恢复濒临崩溃的统治秩序进行的重建尝试,非但未能挽救其统治,反而成为王朝覆灭的致命伤。

  • 标签: 宪政改革 宪政模式 晚清宪政改革 集权 分权
  • 简介:特殊教育产生之初,课程设置均照搬普通教育模式;改革开放后,开始探索适合特殊儿童的课程,特殊教育开始出现由简单的教育走向教育与训练的端倪;随着特殊教育实践的发展和特教研究者的不懈探索,特殊教育与康复医学的结合成为特殊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对特殊教育发展过程的梳理,使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更加明晰。

  • 标签: 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与康复 转轨
  • 简介:在中日两国的法律近代化过程中,出洋考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两国政府分别两次派考察团出洋学习他国宪政,这不仅是法律移植的一种比较直观、有效的方式,某种程度上也是法律变革的一种捷径。然而法律移植是否必然会实现法治强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中国清政府的两次出洋考察,是指清廷于1905年和1907年两次派出以高级官员为首的政治考察团和宪政考察团,赴欧美日等西方国家所进行的考察活动。对于日本明治时期的两次出洋考察,分别是指1871年12月的岩仓具视使节团和1882年3月的伊藤博文考察团出访他国学习法律的活动。

  • 标签: 法律近代化 宪政 法文化 解析 异性 日出
  • 简介:通过《自由大宪章研究》一书,我们可以离析出英国早期宪政的三个因素:封建即契约、契约下的自治,契约冲突的解决。这一契约在性质上主要属于政治契约,在于规范国王与贵族。当生产力发展之后,经济契约向全社会扩张,其所要求的政治权利与中世纪早期发展起来的政治契约一起融合为新的社会契约、近现代宪法契约。

  • 标签: 封建制 英国宪政 契约 自治 基督教.
  • 简介:在近代中国,宪政更多地被看作是推进国家独立富强的工具。我们今天仍须强调:要实现“中国梦”,市场经济和民主宪政,缺一不可。当前,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决定,由于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故将宪政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应是顺理成章的逻辑推演。事实上,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社会利益多元的冲突、政治文明目标的确立、重要宪政事件的叠加、人权保障理念的勃兴、民主宪政观念的传播等,已使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成为大势所趋。因此,我们要采取实质性的举措,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宪政建设。

  • 标签: 中国梦 宪政 富强 政治体制 宪政建设
  • 简介: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之间的论辩一直在方法论领域展开,后者对于前者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政治宪法学混淆了实然与应然之间的界限,试图从现实政治权力的运行中推出具有规范力的命题。然而,政治宪法学从根本上拒斥这种二元论的方法论,在它那里,政治意志因其实存而具有了正当性。因此,有必要深入到政治宪法学的方法论表象背后,探寻潜藏于其下的政治观并与之进行辩驳。事实上,当前政治宪法学对于规范主义的批评,反映了其试图在现代语境下恢复共和主义宪政观的雄心。然而,这种共和主义的宪政观过度强调历史中共同体的内在特殊性,因此其对于政治和宪法的理解均缺乏普遍性维度,而这与现代立宪主义的宪法理想与政治实践有着根本冲突。

  • 标签: 政治宪法学 规范宪法学 共和主义 公民美德 公民宗教
  • 简介:五四时期是近代中国思想史“转型时代”的高潮。然而,因道德权威性的丧失而带来的道德分歧,也导致了对共和理念的侵蚀。民国初年政治乱局的缘由,就在于政治制度背后共和精神的缺位。共同体如何形成基于“伦理公共善”之上的集体认同,因此成为五四知识分子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章士钊、李大钊等致力于民初宪政实践的知识分子,虽然将宪政秩序视为塑造共同体公共认同的重心,但在他们看来,国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而是一个内含公共伦理的“道德共同体”。这种公共伦理或是来源于对国家公共利益的尊重,或是来自个人良知的汇合。如果说,新教改革以来的西方社会,试图通过分离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以应对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挑战。那么,五四知识分子则更注重个人德性与伦理规范的互动。在对中国思想史脉络自我理解的过程中,五四知识分子的公共伦理形成了独特的现代性。

  • 标签: 世俗化 公共伦理 宪政秩序 国民公德
  • 简介:尚小明先生近文对袁伟时先生"思想高度不理解政治就是妥协,不理解政治上有些东西要尊重现实,做出很多错误的举动,使稳定的局面一再被破坏"的观点作出了批评,此文则指出民初的政治斗争是"妥协"与"不妥协"交互出现的动态过程。民初的各种政治势力在"大妥协"中实现了利益均衡,并正式开始了国会政治的演练和制定宪法。但这一"大妥协"也为国民党所主导的国会立法权力和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派掌控的政府行政权力的的对立埋下了伏笔。《临时约法》的缺陷、政治理念的巨大差别以及互不信任和妥协的信念使得两个派别陷入了"全输全赢"的政治斗争当中。这一斗争以北洋派—行政权力的"全赢"和国民党—立法权力的"全输"为结局而收场,民初的这一次宪政建设尝试最终失败。这一失败使得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抛弃了宪政的道路并走向激进化,继而转向了新的建制道路。

  • 标签: 民国政治 宪政 辛亥革命 国会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