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慢性胃炎多属中医“痞证”范畴,多为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寒热互结、气失升降,属虚实夹杂、寒热并存之症,故治疗上当以寒热平调,散结除痞为主。本研究将我院刘吉祥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证体会进行总结。

  • 标签: 慢性胃炎 中医 寒热平调 散结除痞
  • 作者: 郭倩倩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18-05-15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 2018年第05期
  • 机构:【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得到提高,而与此同时,人们的保健意识也有所增加,丹参就是具有保健作用的一味药材,在人们所常服用的中药以及西药中都含有这种成分,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丹参的药性加以分析就显得极为关键,这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了解丹参的药性,才能更好的应用这味药材,对其加工生产,以制成人们所需的药剂,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所用。为此,本文特针对丹参的药性做以下内容的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慢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50例患者签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药三联常规治疗,治疗组在给予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半夏泻心汤加减水煎剂,以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疗效。结果结论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慢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 标签: 半夏泻心汤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加味乌梅丸方在寒热夹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文共选取104例寒热夹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于2017年1月份至2018年3月份在本院门诊接受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52例。给予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方法,给予观察组加味乌梅丸方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病理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寒热夹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中应用加味乌梅丸方治疗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各项疾病临床指标,提升疾病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加味乌梅丸方 寒热夹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41例,治疗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对照组予艾司奥美拉唑、多潘立酮、铝碳酸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 标签: 半夏泻心汤 寒热错杂型 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药治疗
  • 简介:摘要结核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感染型疾病,其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进一步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产生着威胁。近几年,我国结核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其高危人群多集中在慢性酒精中毒群体、感染HIV病毒群体以及滥用药物人群中。快速、敏感以及特异的结核杆菌检测手段,是结核病控制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研究经验,简单的对结核杆菌耐药性检测做出进一步研究分析,以供参考研究。

  • 标签: 结核杆菌 耐药性 检测
  • 简介:目的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口服。观察2组降压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中医症状评分、焦虑评分。结果2组降压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中,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29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30例中,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73.3%。经秩和检验,Z=-4.404,P〈0.001,说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眩晕、头痛、口干、口苦、畏寒肢冷、心烦急躁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腹中冷评分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对照组腹中冷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头痛、口干、口苦、腹中冷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眩晕、畏寒肢冷、心烦急躁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焦虑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寒热错杂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柴胡桂枝干姜汤 原发性高血压 寒热错杂证 焦虑
  • 简介:摘要中药在我国传承千百年,经过人们长期以来对中药的研究,为人们身体健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伴随着新时期中药研究不断深化,对于中药药性和功效致使的了解有了极大的进步,如何能够更为充分的发挥中药原有的药性和功效,需要相关人员掌握充分的中药知识,了解不同中药的药性和具体功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本文就中药药性和功效知识展开深层次探究,对相关方法做进一步论述。

  • 标签: 中药 药性 配方 功效
  • 简介:摘要中药药理的核心是中药药性理论,为进一步推动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使得中药药性理论朝着科学高效、安全环保的方向不断发展,离不开中药临床实践的支持。中药药性的临床实践能够为中药药理理论提供相应的数据、疗效等,是中药药理的来源,此外,也是检验中药药理理论和药性理论的根本标准。本文主要阐述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分析了当前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 标签: 中药 临床药理 药性理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随着人类对抗菌类药物的不断深入的研究和使用,发现抗菌类药物对细菌性疾病的治疗呈现多样性和特效性,阿莫西林为作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菌类西药,本文通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其药理药性,并分析其合理应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到2017年8月期间的180名接受阿莫西林治疗的患者,通过对患者治疗的情况进行归纳,分析药物的药理药性,并指出在治疗过程中的不合理使用情况。结果在本次研究的180名患者,出现15例不良反应,占到患病者人数总数的8.3%,其中有些患者出现呕吐、腹泻、头痛等等的不良反应。结论在治疗细菌性疾病时,阿莫西林药效适用性强,但仍需结合患者的病情,并考虑药物的药理药性,合理的使用才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抗菌类西药 药理药性 阿莫西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标本中革兰氏阳性球菌耐药性。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采集360株革兰式阳性球菌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中选择系统为法国梅里埃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2Compact系统、药敏补充实验完成方式为K-B法(纸片扩散法),最后的数据结果分析是通过WHONET5.6完成。结果360株样本中,26.37%金色葡萄球菌、17.22%表皮葡萄球菌、7.50%溶血葡萄球菌、20.00%凝固酶阴性的其它葡萄球菌、7.50%屎肠球菌、4.44%粪肠球菌、0.83%肺炎链球菌、16.11%其它链球菌或肠球菌。常见葡萄球菌、常见肠球菌、常见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均具有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对苯唑西啉、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利福平、旋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具有耐药性。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对头孢吡肟、头孢曲松、氨苄西林、左旋氧氟沙星、呋喃妥因具有耐药性。链球菌对头孢吡肟、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复方新诺明具有耐药性。结论加强对肠球菌、葡萄球菌以及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检测,可以为后续的临床抗菌性药物的使用提供有力参考依据。

  • 标签: 临床标本 革兰氏阳性球菌 耐药性
  • 简介:利用生物超微弱发光检测仪,对经典热性药当归与经典寒性药黄芩中药煎煮液灌胃小鼠体表生物超微弱发光连续16d检测,结果显示:(1)在基于小鼠超微弱发光的中药药性研究实验中灌胃小鼠的最佳检测时间范围为第5d至第10d;(2)当归组与空白组、黄芩组与空白组腹部与背部自发发光强度的比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灌胃小鼠的腹背自发发光强度的比值可作为表征中药寒热的指标。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中药药性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小鼠 当归 黄芩 中药药性 生物光子 自发发光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且分析病患患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统计并分析50例在2016年5月~2018年5月近两年时间里入住本院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患,并将其分为A、B两组,其中,A组病患为2016年5月~2017年5月入住本院的的MDRO病患,共16人;B组病患为2017年5月~2018年5月入住本院的的MDRO病患,共34人。其次,对A组病患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措施;对B组病患采取前瞻性分析的措施。结果A、B两组老年病患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MDRO感染病患的检测分析中,前瞻性的检测方式相对于回顾性的检测手段来说,发现病患的时间更加提前更加及时,因此能够进行尽早的药物性治疗,对疾病病菌的传播以及感染的控制有着重大的意义。

  • 标签: 多重耐药菌感染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方法从消减方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调整方剂的部分适应证、提高临床用药药方疗效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结果中药的炮制利于降低药物的毒性,不同的炮制方法药效也不同。结论中药炮制方法不同,药性亦不同,应从不同的途径,以不同的方式趋利避害,以提高药效。

  • 标签: 中药 炮制 中药药性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