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EBV感染的临床表现特征与流行状况。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疑似感染者急性期血清中EBV—IgM抗体,对筛查出阳性病例进行资料整理分析。结果从312例疑似感染者,检出140例阳性(占44.9%),居同期小儿呼吸道多种病毒性感染之首。学龄前小儿发病占88.6%,全年均有流行,以春夏季为发病高峰。结论EBV感染是小儿常见的多发病,尤其是婴幼儿临床体征往往不甚明显,易于漏诊,故对疑似病例作血清学EBV—IgM抗体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

  • 标签: 小儿 EB病毒感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流行病学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临床情况,并进行深入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收治的小儿EB病毒感染患儿,共计240例,研究开始于2020年3月,结束于2021年3月,研究期间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此过程中对EB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并进行实验室检验,统计检验结果,主要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外的其他系统疾病。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支原体肺炎、重症肝炎、病毒性心肌炎、脓毒症、手足口病、血小板减少症、病毒性脑炎、疱疹性咽峡炎、急性扁桃体炎、川崎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婴儿肝炎综合征、嗜血细胞综合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幼儿特发性关节炎、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症、胚胎型横纹肌肉瘤、渗出性多形性红斑、骨嗜酸性肉芽肿和神经损伤等分别有59例、46例、31例、29例、12例、11例、11例、7例、5例、5例、4例、4例、3例、3例、2例、2例、2例、1例、1例、1例、1例。在EB病毒感染中主要感染性疾病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且学龄期小儿和幼儿期小儿是该病的发生的主要群体,同时许多患儿具有眼睑浮肿、鼻塞是此类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结论:许多疾病与EB病毒感染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是导致小儿EB病毒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善临床情况。

  • 标签: 小儿EB病毒 病毒感染 相关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小儿急性原发性EB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方法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共收治的小儿急性原发性EB病毒感染患儿进行分析,使用ELISA法检查,检测EBV-VCA-IgM,阳性110例。结果110例患儿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例占5.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4例占40.0%,淋巴结炎9例占8.2%,急性支气管炎或肺炎28例25.5%,病毒性脑炎4例占3.6%,病毒性心肌炎6例占5.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例占6.4%,过敏性紫癜5例占4.5%,川崎病1例占0.9%。结论小儿急性原发性EB病毒感染会导致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的严重损伤,及时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

  • 标签: EB病毒感染 小儿急性原发性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检测、EB病毒感染疾病的关联性,为疾病诊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0年10月期间的200例EBV受检者,取静脉血进行EB病毒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检查采用进行,分析EBV 抗体阳性患者感染情况。结果:200例受检者中,EBV 抗体阳性血清患者140例(70.00%)。1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占较大比例,未成年患者占较大比例,P

  • 标签: EB 病毒 病毒感染 性别情况 发病情况年龄情况
  • 简介:热恋中的人亲热接吻是很平常的事,可小王姑娘竟为此染上了“接吻病”。不久前,小王姑娘因发热、头痛、嗓子痛、全身不适到医院就诊,她自以为是普通感冒,可是经过检查和化验后医生的诊断是一种叫做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疾病,原因是和男友接吻染上的。去年篮球明星孙悦也得过这个病,当时网上和很多媒体都刊登过这一消息。

  • 标签: “接吻病” EB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医院就诊 全身不适 普通感冒
  • 简介: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感染了世界上90%以上的人群。人体初次感染EBV后将成为病毒的终生携带者。在正常人体内,感染EBV的B细胞能被自然杀伤(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CTLs)控制[1]。最初的CTLs细胞免疫反应并不能清除EBV感染的B细胞,

  • 标签: EB病毒 淋巴瘤 EB病毒相关淋巴瘤 发病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验证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EB病毒感染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重组人干扰α 1b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更昔洛韦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退热时间、咽喉和扁桃体肿痛消退时间以及淋巴结肝脾肿大消退时间;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EBV-DNA)、EB病毒衣壳抗IgM抗体 (EBV-CA-IgM)及EB病毒壳抗原IgG抗体(EBV-NA-IgG)转阴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咽喉和扁桃体肿痛消退时间以及淋巴结肝脾肿大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更昔洛韦 小儿 EB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早期原发性EB病毒感染对于小儿肝功能的影响作用,为此类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客观参考依据。方法 本次研究的时间范围为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将该时间段内到本院接受诊治的38例早期原发性EB病毒感染患儿纳入到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了血常规检查以及肝功能检查,对两组的各项检查指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其中研究组患儿的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健康儿童,研究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分类计数(LYM)、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非典型淋巴细胞比例计数(AL)等指标的水平明显比对照组儿童更高。两组研究对象的以上各项检测数据实施统计学分析,均显示P<0.05,差异有明显的统计系意义。结论 早期原发性EB病毒感染会对小儿的肝功能造成明显的影响,临床检查中肝功能检测也应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这样可以更好地对疾病进行诊断,同时也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客观参考。

  • 标签: 早期原发性EB病毒感染 小儿 肝功能 影响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分组对照方案进行研究干预,研究时间区间为2019年12月-2021年6月,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共抽选52例EB病毒感染患儿,依照治疗方案差异分为常规、教育两组,比较两组患儿感染症状以及免疫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在接受干预后其淋巴结肿大、咽痛等症状消退时间均要短于常规组;比较两组免疫功能,研究组改善情况也要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进行小儿EB病毒感染治疗期间,采用更昔洛韦更有利于提高患儿症状改善效率,改善其免疫系统自我保护能力。

  • 标签: 更昔洛韦 小儿EB病毒感染 应用效果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为分析小儿EB病毒感染治疗中,使用更昔洛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8例EB病毒感染患儿进行本次研究。依据治疗方案差异将48例患者分为对照及观察两组,其中对照组24例患儿采取常规EB病毒感染治疗方案,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更昔洛韦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更昔洛韦 小儿 EB病毒 感染 应用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小儿EB病毒感染治疗中采用阿昔洛韦效果。方法 纳入我院收治86例小儿EB病毒感染患者为研究观察主体,采集时间2019年11月10日/2022年8月30日(开始/结束),将患者依据随机抽签法分两组,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常规药物治疗方案+阿昔洛韦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效果、病症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耗时、淋巴结消退耗时、EB-IgM水平恢复正常耗时、异型淋巴恢复正常耗时、咽部体征恢复正常耗时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 小儿EB病毒感染治疗中,可选择阿昔洛韦,加速患儿康复,缩短淋巴结消退耗时、EB-IgM水平恢复正常耗时,提高临床疗效,治疗较为安全,可推广应用。

  • 标签: EB病毒感染 阿昔洛韦 淋巴结消退耗时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前胃癌依然是全球第五大恶性肿瘤,也是全球第二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随着对胃癌的进一步认识,我们发现了一类EB病毒(EBV)感染的胃癌患者,经研究发现EBV阳性胃癌是一种独特的肿瘤,不仅具有独特的基因组畸变,而且具有明显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较好。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运用免疫疗法治疗EBV阳性胃癌,有效率非常高。文章将对近年来EBV阳性胃癌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胃肿瘤 EB病毒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EB病毒感染患儿131例,采用ELISA检测EB病毒抗体,PCR法测定EB病毒DNA。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转归及预后。结果131例中,≤7岁103例(78.6%)。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依次为发热95例(72.5%)、咳嗽46例(35.1%)、咽痛42例(32.1%)、皮疹21例(16.0%)、淋巴结肿大13例(9.9%)、眼睑浮肿9例(6.9%)、腹痛8例(6.1%)、腹泻3例(2.3%)、精神萎靡2例(1.5%),精神恍惚、恶心呕吐各1例。EB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种类繁多,以呼吸道感染最多见76例(58.0%),其次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5例(19.1%)。更昔洛韦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儿童EB病毒感染起病症状多样,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检测EB病毒DNA及EB病毒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

  • 标签: EB病毒感染 相关疾病
  • 简介:EB病毒(EBV)相关的B细胞淋巴增殖是造血干细胞或实体瘤移植后威胁生命的并发症,由于感染EBV的B细胞过度生长,正常由EBV细胞毒T细胞控制。在既往数十年中,采取系列测定外周血标本EBV-DNA负荷,以辅助确定高危患者和早期诊断淋巴增殖。治疗选择包括调控过度生长的、感染EBV的B细胞和EBV细胞毒T细胞反应间的平衡和采取靶向B细胞单克隆抗体或化疗。主要挑战仍然是为了确定优先治疗的指征与综合新的和常规的治疗。

  • 标签: EB病毒 淋巴增殖性疾病 细胞毒T细胞 单克隆抗体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药治疗EB病毒感染的疗效和免疫干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74例EB病毒感染患儿,根据患儿的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患儿给予中药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西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IgG、IgM、IgA等免疫功能指标以及退热时间、咽充血持续时间、扁桃体肿大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EB病毒感染患儿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中药治疗的运用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儿各项免疫功能指标,缩短患儿各症状持续时间,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中药治疗 西药治疗 EB病毒感染 免疫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更昔洛韦对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共收治小儿EB病毒感染者46例,依照其入院单双次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23)与观察组(n=23)。对照组行常规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则在其基础上增加更昔洛韦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由本次研究可知,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82.61%<95.6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在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治疗上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可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 标签: 更昔洛韦 EB病毒 利巴韦林
  • 简介:总结了15例EB病毒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护理经验。其护理要点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体温升高、出血征象及感染先兆,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控制体温及感染的发生,预防和减轻出血;加强皮肤护理和饮食管理,正确输注各种成分血及血制品,以保证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小儿 噬血细胞综合征 EB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B病毒(EBV)系列抗体及EB核酸(EBV DNA)检测在儿童EBV感染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儿童EB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血清EBV系列特异性抗体及EBV DNA检测结果的诊断价值。结果纳入EBV感染患儿481例,年龄1个月~12岁,包括1岁以下组83例、1~3岁组177例、3~6岁组139例、6岁以上组82例。EBV衣壳抗原IgM抗体(EBVCA-IgM)、EBVCA-IgG低亲和力及EBV DNA三项检测指标阳性率及单独阳性率分别为75.47%和34.93%、31.39%和5.20%、54.47%和14.76%。各年龄组EBVCA-IgG低亲和力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其他年龄组比较,1岁以下组EBVCA-IgM阳性率增高、EBV DNA阳性率降低(均P<0.05)。481例患儿中EBV原发感染228例,EBV DNA载量为5.030×102~1.140×108 cps/ml,中位数为6.995×103 cps/ml。结论EBV系列抗体检测结果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提供可靠诊断依据,结合EBV DNA载量有助于早期诊断儿童EBV感染相关的重症疾病。

  • 标签: EB病毒 DNA,病毒 病毒载量 抗体 诊断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