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患者女,28岁,阵发性心悸半年,加重半个月。既往尤手术史、外伤史,10余年前有长期发热病史。查体心尖部可闻及4级/6G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窦性心律,T波倒置。X线胸片:两肺淤血,左心房、左心室增大,左心缘下段局限性向外膨凸.内可见钙化影。心胸比0.66。

  • 标签: 室壁瘤 假性 心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左心室(LVA)合并左心室血栓(LVT)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急性STEMI早期发生LVA患者,根据是否合并LVT分为LVT组和无LVT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和治疗方案,并对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LVT组和无LVT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STEMI患者早期LVA合并LVT的相关因素,并绘制森林图显示各个指标效应大小。结果共入选144例患者,LVT组患者52例(36.1%),年龄(56.4±11.2)岁,男性46例(88.5%);无LVT组92例(63.9%),年龄(61.7±11.5)岁,男性73例(79.3%)。与无LVT组相比,LVT组患者较年轻,贫血、大量饮酒史、慢性肾脏病史、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术前血流心肌梗死溶栓(TIMI)0级、术后血流TIMI≤2级比例均较高,心绞痛病史、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急诊PCI或静脉药物溶栓比例均较低(P均<0.05)。两组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及抗凝治疗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诊PCI治疗的患者亚组分析显示两组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森林图显示大量饮酒史(OR=6.982,95%CI 1.501~32.469,P=0.013)、贫血(OR=3.373,95%CI 1.075~10.585,P=0.037)、LVEF≤40%(OR=3.016,95%CI 1.027~8.859,P=0.045)、术前血流TIMI 0级(OR=3.311,95%CI 1.214~9.029,P=0.019)与STEMI早期合并LVA患者发生LVT风险增加相关,而心绞痛病史(OR=0.159,95%CI 0.058~0.441,P<0.001)、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OR=0.189,95%CI 0.053~0.673,P=0.010)、急诊PCI或静脉药物溶栓治疗(OR=0.252,95%CI 0.093~0.682,P=0.007)与STEMI早期合并LVA患者发生LVT风险降低相关。结论大量饮酒史、贫血、LVEF≤40%、术前血流TIMI 0级与STEMI患者早期LVA合并LVT发生风险增加相关,而心绞痛病史、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急诊PCI或静脉药物溶栓治疗与STEMI患者早期LVA合并LVT发生风险降低相关。

  • 标签: 心肌梗死 左心室室壁瘤 左心室血栓
  • 简介:目的总结37例左心室(LVA)行切除手术(Jatene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37例患者中男29例,女8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2.4±7.4岁。前心梗34例(91.9%),合并心绞痛22例(59.5%),充血性心衰16例(43.3%),性心律失常7例(19%),系统性栓塞1例(2.7%)。左射血分数(EF)24.26±19%,左舒张末内径61.3±7.1mm,31例同时行CABG(83.8%)。结果存活34例(91.9%),死亡3例(8.1%),25例病人(67.6%)症状消失或症状改善,EF:39.7±9.5%P〈0.001,左舒张末内径53±5.5mm,P〈0.05。结论Jatene手术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术后心功能康复,能显著改善心绞痛症状,手术死亡率低。我们的结果支持采用这种方式治疗左心室

  • 标签: 左心室室壁瘤 Jatene方式 手术
  • 简介:摘要左心室假性是心脏手术或创伤后罕见的并发症,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该文报道 1例心脏刀刺伤修补术后迟发左心室巨大假性,临床首发表现为咯血,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该文结合文献分析左心室假性介入治疗入路及封堵装置的选择,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标签: 心脏室壁瘤 经皮介入治疗 封堵器 咯血 肱动脉入路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8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成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左心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成形技术,将患者分成体外循环下补片成形组(Dor法组)和非体外循环下线性折叠组(折叠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均衡混杂因素后,36对患者纳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Dor法组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折叠组(47.22%对22.22%,P=0.03;33.33%对11.11%,P=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折叠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治疗时间显著低于Dor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or法组和折叠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78%和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体循环下线性折叠术的早-中期临床预后不亚于Dor法成形术。对于高危患者来说,技术简化且心肌损伤小的线性折叠术或许是一种更优的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外科治疗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连续254例心肌梗死后左心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83例,女性71例,年龄31~81岁,中位年龄64.6岁。根据患者的大小和范围选择手术方式,73例接受线性缝合(线性缝合组),181例接受心室内补片成形(补片成形组)。记录术前,术后2周、3个月、1年和5年左心室收缩功能、左心室大小和容积的变化。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结果25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67±22)min(范围:33~152 min),体外循环时间(92±32)min(范围:44~196 min)。围手术期病死率为3.5%(9/254),其余患者术后心绞痛均缓解。术后5年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Ⅲ~Ⅳ级患者比例由术前的96.1%(244/254)降至9.9%(16/161)。线性缝合组和补片成形组术后1、3、5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91%、77%和96%、90%、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2)。线性缝合组射血分数由术前的(39±10)%(范围:22%~50%)升至术后1年的(46±6)%(范围:39%~54%),补片成形组由术前的(38±13)%(范围:26%~51%)升至术后1年的(50±6)%(范围:39%~55%)。结论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外科治疗术后效果满意,根据的大小与范围选择线性缝合或心内补片心室成形,均可取得较满意的近远期手术效果。

  • 标签: 心肌梗塞 心脏室壁瘤 心脏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左心室假性(LVPA)是在左心室游离破裂后,由粘连增厚的脏、层心包包裹破出的血流而形成。该文报道了1例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1年余,因左心室前侧壁破裂形成的LVPA患者,经超声心动图及胸部增强CT明确诊断。超声心动图及胸部增强CT对LVPA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提供其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信息。

  • 标签: 心脏室壁瘤 超声心动图 二尖瓣置换术
  • 简介:  患者男,70岁,因胸闷、气短半个月,突然呼吸困难、四肢发冷1h收入院.查体:患者神志模糊,血压测不到;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3R~V6R导联可见异常Q波(QRS波呈QR型)、T波倒置,ST段抬高不明显;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右心室心肌梗死.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右心室腔明显增大,右心室前侧壁中间段至心尖段局部变薄并向外膨隆,右心室腔内充满均匀中等回声物,无活动性,无血流信号,右心室流人道及流出道无狭窄,血流通畅;右心室收缩功能均减低(右心室舒张期内径与收缩期内径相差不大),房间隔凸向左心房侧,心包腔内可见积液.……

  • 标签: 右心室心肌梗死 室壁瘤 附壁血栓 下壁心肌梗死 心室收缩功能 心尖段
  • 简介:摘要1例53岁女性患者罹患缩窄性心包炎,心尖从心包薄弱处膨出,形成类似憩结构。行心包剥脱术,术后予以强心及利尿治疗1个月,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0.55,顺利出院。

  • 标签: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7岁,工人,20年前出现劳累后胸闷胸痛,3年前心电图发现"陈旧性前心肌梗死",近半年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下肢水肿.有糖尿病史12年.查体:呼吸24次/min,血压140/100mmHg.半卧位,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右下肺叩呈浊音,呼吸音弱,左下肺有湿罗音,心界向两侧扩大,心音低,心率110次/min,未闻及杂音.

  • 标签: 影像学表现 室壁瘤附壁血栓 误诊 左室粘液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左心室游离破裂的临床特点,提高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能力预防并减少其发生。方法回顾2002年6月至2012年10月1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游离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一步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为老年患者,平均年龄63.5岁,女性患者12例,16例有高血压病史,12例发生于初次心肌梗死后,15例发生于大面积梗死,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24小时内7例,3~7天6例,2例行急诊手术后存活8天及15天,其余16例均于发病后立即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左心室游离破裂死亡率高、易发于老年女性、高血压者常见、多发生于初次心肌梗死、大面积心肌梗死较易发生、多发生在前降支供血区域等为其主要临床特点。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游离壁破裂 诱发因素 再灌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游离钆延迟强化(LGE)的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临床诊断为DCM并且接受了心脏磁共振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分析入选患者左心室游离LGE的类型、累及范围及其分布特征。结果研究共入选患者130例,其中56例(43.1%)存在左心室游离LGE,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联合LGE者占94.6%(53/56)。与LGE阴性的患者比较,左心室游离LGE的患者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Ⅲ/Ⅳ级者的比例较高,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室内传导阻滞、短阵性心动过速和继发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比例较高,左心室舒张/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均较大(P均<0.05)。56例患者中存在心外膜下LGE者19例,累及心肌节段[60.8%(127/209)]明显大于肌间LGE[30例,32.4%(107/330)]、透LGE[21例, 32.5%(75/231)]及心内膜下LGE[9例, 26.3%(26/99)](P均<0.01)。在累及区域方面,21例透LGE患者累及区域依次为左心室下侧壁的心基底部(18/21)和中部(13/21)、前侧壁的心基底部(15/21)和中部(11/21)以及下的心中部(9/21);19例心外膜下LGE患者的累及区域依次为左心室下侧壁的心基底部(13/19)和中部(16/19)、前侧壁的心基底部(13/19)和中部(15/19)、侧壁心尖部(13/19)、前和下的中部(12/19、10/19)和心尖部(15/19、10/19);30例肌间LGE患者的累及区域依次为左心室及下的心基底部(19/30、16/30)和中部(18/30、14/30)。56例存在左心室游离LGE的患者中单一及混合LGE模式的患者分别有23及33例。与单一型LGE模式的患者比较,混合型LGE模式的患者累及心肌范围更广[60.9% (154/253)比49.9%(181/363), P=0.007]。入选的130例DCM患者中23例进行了心脏移植。单独室间隔和室间隔与左心室游离联合LGE的患者中分别有6和17例患者接受了心脏移植,后者心脏移植比例明显高于前者[32.1%(17/53) 比13.6 %(6/44), P=0.034]。结论DCM患者左心室游离LGE存在不同的类型,相应的累及范围及好发区域有所不同。

  • 标签: 心肌病,扩张型 磁共振成像 钆延迟强化
  • 简介:摘要左心室肥大包括左心室扩大及左心室增厚。左心室肥大是诸多心脏病的共同表现,通过心电图诊断左心室肥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心室肥大是心血管病发生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时至今日,有关左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诊断标准不少于几十条,但一般认为既往沿用的单项标准敏感性高者特异性低,而特异性高者敏感性低。现对我院收治的左心室肥大患者心电图诊断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如下。

  • 标签: 左心室肥厚 心电图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心室电激动延迟程度(LVED)及右心室左心室起搏位点的距离(DRLV)在优化左心室起搏位点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应用左心室四极电极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心力衰竭患者,测量其左心室4个起搏位点的LVED及DRLV。按如下流程优化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1)避免膈神经刺激(PNS);(2)合适的起搏阈值;(3)避开心尖部起搏;(4)选择最大LVED;(5)选择最大DRLV。按流程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进行CRT,统计左心室四极电极置入的靶血管分布情况。记录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的双心室起搏百分比;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 min步行距离、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并统计CRT术后有应答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应答的患者比例。结果入选29例心力衰竭患者,男性19例(66%),年龄(61.7±7.6)岁。扩张型心肌病17例(59%),缺血性心脏病12例(41%)。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左心室四极电极至靶血管内,且4个起搏位点亦均在靶血管内,侧静脉15例(52%),前静脉2例(7%),后静脉11例(38%),心大静脉侧分支1例(3%)。术后6个月双心室起搏百分比均大于95%。以最大的LVED及最大的DRLV作为依据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的患者分别有19例(66%)和4例(14%)。最终29例患者中,有5例(17%)以D1作为起搏位点,5例(17%)以M2作为起搏位点,7例(24%)以M3作为起搏位点,12例(41%)以P4作为起搏位点。10例(34%)患者应用了传统双极电极具备的起搏位点(D1、M2),19例(66%)患者应用了左心室四极电极特异的起搏位点(M3、P4)。29例患者术前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 min步行距离、NYHA分级分别为(171±24)ms、(231±79)ml、(28±5)%、(74±11)mm、(294±103)m、(3.2±1.0)级;术后6个月分别为(130±12)ms、(158±73)ml、(36±10)%、(66±12)mm、(371±86)m、(1.9±0.5)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01)。CRT术后6个月应答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答率分别为97%(28例)、83%(24例)。结论左心室四极电极的4个LVED和DRLV可用来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且以最大LVED及DRLV作为依据选择起搏位点,CRT应答率较高。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左心室 电极 心脏起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左心室重构和冠状动脉病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30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左心室肥厚(LVH),分为A、B两组,A组为老年非LVH组,有143例,B组为老年LVH组,有157例。比较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心脏超声结果。结果与非合并左肥厚患者相比,合并左肥厚的患者发生左重构比例与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LVH患者发生左重构率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

  • 标签: 高血压 左心室肥厚 左心室重构 冠状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高血压患者的心电图从而对其左心室高电压与左心室肥厚与血压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方法针对此次研究我院特地将2012年至2013年来我院进行就诊的共计80例患者组成的观察组且属于不同期段的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群组成的对照组所取得的心电图结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相关结论显示随着患者的血压逐步的升高,患者左心室肥厚的检出率也会十分明显的升高,其中左心室肥厚与左心室高血压在高血压组中共计所占比例31.22%,而正常对照组当中所占比例共计仅有9.56%,另一方面,左心室肥厚与左心室高血压在高血压组当中,其1、2、3个级别当中分别所占的概率为27.3%、9.0%、7.45%与3.42%、25.3%、24.1%。结论左心室肥厚与左心室高血压也可以作为一种监测患者高血压相关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除此之外,高血压患者还应该时常定期的进行心电图复查,这有助于一旦发现有高危病患,可以立即对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并有效的减少靶器官的诸多损害。

  • 标签: 高血压 心电图 左心室肥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技术比较急性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后左心室功能变化。方法30例确诊为急性下心肌梗死的患者,20例接受急诊PCI治疗,分别于梗死发生后24小时内及PCI术后7天给予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心长轴、心尖二腔及心尖四腔切面的高帧二维图像,用应变成像软件获取左18节段心肌纵向应变值。结果急性下心肌梗死的患者左心室、前室间隔、下室间隔、前侧壁及下侧壁各节段应变值均减低(P均<0.05),PCI术后7天,受累节段应变值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斑点追踪技术可评估急性下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且早期PCI可显著改善左心室功能。

  • 标签: 斑点追踪 下壁心肌梗死 PCI 心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