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脏扭转运动进行初步分析,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时心脏局部和整体扭转功能是否有改变.方法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各30名.常规测量有关左心功能参数:LVEF、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量(SV)、二尖瓣口E、A峰值血流速度等.速度向量成像模式下在系列胸骨旁短轴观图像上测量收缩期心内膜下和心外膜下心肌的最大旋转角度、峰值旋转速率、圆周应变(CS)、圆周应变率(CSR)、舒张期和等容舒张期峰值解旋转速率.结果肥厚型心肌病组EDV、ESV、SV明显减低,A峰增高(P<0.01)心内膜下心肌左心室扭转角度和扭矩增高,解扭转率减低(P<0.05)心外膜下心肌的基底部峰值旋转速率、峰值解旋转速率减低(P<0.05)心外膜下心肌的CS、CSR明显减低(P<0.05).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脏整体扭转角度和速度较正常人增高,局部心肌圆周方向形变能力下降,以心外膜下心肌下降更为明显.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扭转 肥大性心肌病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分析心肌肥厚性疾病患者左心室扭转心肌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行心脏超声及心脏磁共振(CMR)检查的心肌肥厚性疾病患者31例,根据CMR钆造影剂延迟强化阳性与否诊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纤维化,并将患者分为心肌纤维化组20例,无心肌纤维化组11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对照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旋转角度峰值,左心室整体扭力及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比较心肌肥厚性疾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常规二维超声参数,以及心肌肥厚性疾病心肌纤维化组、无心肌纤维化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左心室旋转、扭转参数。分析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与钆造影剂延迟强化阳性心肌/左心室心肌质量比值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心肌肥厚性疾病无心肌纤维化组及心肌纤维化组的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旋转角度峰值及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均明显升高(无心肌纤维化组:t=4.45、7.51、-5.45、-6.79,心肌纤维化组:t=-5.53、-9.84、-5.82、-9.45;P均<0.01);心肌肥厚性疾病心肌纤维化组左心室心尖段旋转角度峰值及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较无心肌纤维化组明显升高(t=-2.71、2.36,P均<0.05)。心肌肥厚性疾病患者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与钆造影剂延迟强化阳性心肌/左心室心肌质量比值呈正相关(r=0.58,P=0.001)。结论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有效评估心肌肥厚性疾病患者左心室扭转及旋转,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与左心室心肌纤维化呈正相关,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为临床检测心肌肥厚患者心肌纤维化提供新的方法和选择。

  • 标签: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 超声心动描记术,压力 心室功能,左 心肌病,肥厚性 心肌纤维化
  • 简介: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STE)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及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HF)患者左心室扭转和解旋的差异。方法采用STE测量48例AMI患者(AMI组)、45例HF患者(HF组)及50名正常人(NOR组)的左心室基底段及心尖段心肌旋转角度峰值(Ptwbase,Ptwapex)、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Ptw)、左心室解旋率峰值(UntwR)、左心室扭转达峰时间(TPtw)及左心室解旋达峰时间(TPUR)。结果AMI组及HF组患者的Ptwbase、Ptwapex、Ptw、UntwR均减低,HF组减低更明显(P〈0.01),AMI组及HF组的TPtw早于NOR组(P〈0.01);Ptw、Ptwapex与LVEF呈正相关(P均〈0.001)。结论左心室扭转与收缩功能显著相关,AMI及HF患者左心室扭转及解旋均显著减低,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STE可准确评价左心室功能。

  • 标签: 斑点追踪成像 心肌梗塞 心力衰竭
  • 简介:心肌脂肪浸润又称脂肪心,是指心外膜下有大量脂肪沉着,并广泛地浸润到心肌纤维之间,压迫心肌纤维,导致心肌纤维萎缩甚至部分消失。病变常发生在右心室,左心室极少见[1]。因本病多无临床症状,故文献报道病例多为死亡尸检病例,且多为猝死患者。本文献报道病例为少见左心室心肌脂肪浸润,且因临床症状反复就诊的患者。

  • 标签: 心脏病 脂肪心 左心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对无冠心病证据高脂血症患者左心室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无冠心病证据高脂血症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年龄<40岁组(组1,n=30)和年龄>40岁组(组2,n=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传统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脉冲波组织多普勒成像及背向散射积分检查。结果与组1比较,组2E/A、Ea/Aa比值明显降低(P<0.05),E/Ea比值增高(P<0.05);背向散射积分参数(循环周期变量指数)CV-IBS明显降低(P<0.05)。结论无冠心病证据高脂血症患者左心室心肌功能存在年龄相关性差异。

  • 标签: 高脂血症,彩色多普勒心肌成像,背向散射积分,年龄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心包切除术后左心室旋转及扭转角度,并观察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方法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9例缩窄性心包炎患者,于心包切除术前1周和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左室基底部和心尖部峰值旋转角度及左室峰值扭转角度。另选取同期29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左室心尖部峰值旋转角度[术前(6.62±3.19)°,术后1个月(7.07±4.02)°,术后6个月(7.88±4.46)°,术后12个月(7.85±4.51)°]、左室峰值扭转角度[术前(10.50±4.94)°,术后1个月(9.42±5.40)°,术后6个月(9.59±4.62)°,术后12个月(9.70±4.45)°]较对照组[(11.22±5.17)°,(16.35±5.21)°]显著减低(均P<0.05)。左室基底部峰值旋转角度术后均较对照组显著减低[术后1个月(-3.85±3.20)°,术后6个月(-3.49±2.09)°,术后12个月(-3.53±2.01)°;对照组(-5.57±2.78)°](均P<0.05),而术前[(-5.22±3.14)°]与对照组[(-5.57±2.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缩窄性心包炎术前、术后各组间比较,左室基底部峰值旋转角度、心尖部峰值旋转角度及左室峰值扭转角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缩窄性心包炎术后长期虽然左室整体功能正常,但基底部、心尖部旋转及左室扭转仍较正常人减低。斑点追踪技术可用于评价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心包切除术后长期左室旋转及扭转功能的改变。

  • 标签: 斑点追踪显像 缩窄性心包炎 心包切除术 旋转 扭转 心室功能,左
  • 简介:摘要心肌致密化不全是一种发育不全的心肌表型,病理特征是心室内异常增多的突出的肌小梁和深陷的小梁间隐窝。目前主要检查方法包括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以及心脏CT,其中超声心动图是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但其各个标准并不统一,尚无金标准。现就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超声心动图诊断技术的进展进行回顾和综述,以期对该病的诊断有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 标签:
  • 简介:摘要左心室血栓(LVT)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血栓脱落可引发系统性栓塞。目前尚无评估抗凝预防或AMI治疗后LVT的随机对照试验发表。随着直接口服抗凝剂的广泛应用,AMI后LVT的治疗变得更加复杂。本文旨在对AMI后LVT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华法林 直接口服抗凝剂 左心室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多巴酚丁胺负荷实时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RTMCE)结合二维斑点追踪(STE)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及左心室旋转、扭转运动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54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CSF的患者33例为CSF组,结果正常者21例为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测量常规参数,双平面Simpson法获得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STE技术测量左心室基底水平旋转角度峰值(R心底)、旋转达峰时间(TPR心底)和左心室心尖水平旋转角度峰值(R心尖)、旋转达峰时间(TPR心尖),并获取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LVTW)及旋转延迟时间(RDD)。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在静息和多巴酚丁胺负荷状态下行RTMCE检查,定量分析得出心肌血容量(A值)、心肌血流速率(β值)、心肌血流量(MBF),并获得心肌血流储备(MFR)。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SF患者左心室旋转、扭转心肌血流灌注相关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组受检者LVEDV、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CSF组患者R心尖、LVTW、RDD减小,TPR心尖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707,t=-2.379、-4.988、2.422;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静息时CSF组患者β值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8,P<0.05);负荷状态下β值、MBF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91、-2.612,P均<0.05);CSF组患者MFR较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5,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静息时CSF患者R心尖、LVTW分别与MBF存在相关性(r=0.502、0.462,P均<0.05);负荷状态下R心尖、LVTW分别与MBF存在相关性(r=0.436、0.368,P=0.009、0.035)。结论CSF患者存在心肌微循环障碍,其R心尖、LVTW降低,心肌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左心室旋转及扭转运动减低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巴酚丁胺 冠状动脉疾病 微循环 扭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游离壁钆延迟强化(LGE)的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临床诊断为DCM并且接受了心脏磁共振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分析入选患者左心室游离壁LGE的类型、累及范围及其分布特征。结果研究共入选患者130例,其中56例(43.1%)存在左心室游离壁LGE,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联合LGE者占94.6%(53/56)。与LGE阴性的患者比较,左心室游离壁LGE的患者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Ⅲ/Ⅳ级者的比例较高,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室内传导阻滞、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和继发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比例较高,左心室舒张/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均较大(P均<0.05)。56例患者中存在心外膜下LGE者19例,累及心肌节段[60.8%(127/209)]明显大于肌壁间LGE[30例,32.4%(107/330)]、透壁LGE[21例, 32.5%(75/231)]及心内膜下LGE[9例, 26.3%(26/99)](P均<0.01)。在累及区域方面,21例透壁LGE患者累及区域依次为左心室下侧壁的心基底部(18/21)和中部(13/21)、前侧壁的心基底部(15/21)和中部(11/21)以及下壁的心中部(9/21);19例心外膜下LGE患者的累及区域依次为左心室下侧壁的心基底部(13/19)和中部(16/19)、前侧壁的心基底部(13/19)和中部(15/19)、侧壁心尖部(13/19)、前壁和下壁的中部(12/19、10/19)和心尖部(15/19、10/19);30例肌壁间LGE患者的累及区域依次为左心室前壁及下壁的心基底部(19/30、16/30)和中部(18/30、14/30)。56例存在左心室游离壁LGE的患者中单一及混合LGE模式的患者分别有23及33例。与单一型LGE模式的患者比较,混合型LGE模式的患者累及心肌范围更广[60.9% (154/253)比49.9%(181/363), P=0.007]。入选的130例DCM患者中23例进行了心脏移植。单独室间隔和室间隔与左心室游离壁联合LGE的患者中分别有6和17例患者接受了心脏移植,后者心脏移植比例明显高于前者[32.1%(17/53) 比13.6 %(6/44), P=0.034]。结论DCM患者左心室游离壁LGE存在不同的类型,相应的累及范围及好发区域有所不同。

  • 标签: 心肌病,扩张型 磁共振成像 钆延迟强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心室超声造影(Leftventricularopacification,LVO)对心肌致密化不全(NoncompactionoftheVentricularMyocardium,NVM)的影像学特点、临床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5例NVM患者的超声造影诊断结果,分析左室增生的肌小梁区域、心内膜连续性、致密心肌厚度、造影剂于小梁隐窝内充盈状况。结果左室超声造影能明确非致密心肌区域,造影剂于小梁间隙及隐窝中的充盈状况,超声造影在致密心肌厚度测量方面具有较高的的准确性。结论对难以确定心影变大、冠脉造影结果无异常者而言,应先判断是否为NVM,心脏MRI及左心室超声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

  • 标签: 左心室超声造影 心肌致密化不全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左心室血栓及导致体循环动脉栓塞病例,总结特点,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回顾检索2007年至2009年住院治疗所有急性心肌梗死病案,分析左心室血栓及体循环动脉栓塞的相关特征。结果59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现左心室血栓50例,血栓形成率为0.8%,其中有3例发生体循环动脉栓塞,栓塞率6%,急性脑栓塞是最常见的栓塞并发症。结论左心室血栓多发生于急性ST段抬高性前壁心肌梗死,低的左室射血分数、室壁瘤形成与心室血栓形成相关;心源性栓塞中大脑动脉栓塞风险相对较高。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左心室血栓 栓塞
  • 简介:目的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价慢性肾病(CKD)患者的左心室旋转及扭转运动特征,并探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左心室扭转运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住院部CKD患者46例;同时选取经临床及超声检查证实无心肺疾病的健康志愿者30名为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测量常规超声参数,Simpson双平面法测量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LVEF,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左心室旋转及扭转运动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CKD患者左心室旋转、扭转运动参数与LVE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KD组患者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002、0.020,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CKD组基底部旋转角度峰值降低不明显,仅下壁、后间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44、0.041,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CKD患者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与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LVEF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24,0.447,P均〈0.01)。结论2D-STI可分析左心室扭转运动特征,评价CKD患者左心收缩功能受损。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压力 尿毒症 肾病 心室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磁共振心肌组织追踪技术定量评估急性心肌炎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率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炎患者41例,按左室射血分数(EF)不同分为EF≤50%组(n=22)和EF>50%组(n=19)。同期招募健康志愿者45例为对照组。均行心脏磁共振扫描,采用CVI42后处理软件测量心功能参数及左心室全局径向峰值应变(GPRS)、全局纵向峰值应变(GPLS)、全局周向峰值应变(GPCS),分析急性心肌炎患者左室全局峰值应变率与EF的相关性。结果3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收缩末期容积、每搏输出量、心排出量、心率、左室全局峰值应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心肌炎患者GPRS与EF呈正相关(r=0.692,P<0.001),GPLS与EF呈负相关(r=-0.506,P<0.001),GPCS与EF呈正相关(r=0.623,P<0.001)。结论左室全局峰值应变率在评估急性心肌炎心功能方面具有优势,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 标签: 心肌炎 心血管磁共振 组织追踪技术 心肌形变
  • 简介:摘要左心室肥大包括左心室扩大及左心室室壁增厚。左心室肥大是诸多心脏病的共同表现,通过心电图诊断左心室肥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心室肥大是心血管病发生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时至今日,有关左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诊断标准不少于几十条,但一般认为既往沿用的单项标准敏感性高者特异性低,而特异性高者敏感性低。现对我院收治的左心室肥大患者心电图诊断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如下。

  • 标签: 左心室肥厚 心电图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左室压力-应变环(PSL)无创评价心脏淀粉样变性(CA)患者整体及节段心肌做功。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就诊的CA患者18例作为CA组,2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通过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析两组左心室整体长轴应变(GLS)及机械离散度(MD)。应用左室PSL评价心肌整体做功指数(GWI)、整体有效做功(GCW)、整体无效做功(GWW)及整体做功效率(GWE),计算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心肌做功指数(MWI)、有效做功(CW)、无效做功(WW)、做功效率(WE)的平均值。对上述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CA组GLS减低,MD增大(均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CA组GWI、GCW、GWW及GWE减低(均P<0.05)。③CA组较对照组左心室基底、中间、心尖水平MWI、CW及WE减低(均P<0.05),基底、中间水平WW减低(均P<0.05),且MWI、CW、WE呈"心尖保留"趋势。④GWI、GCW、GWE分别与GLS(r=0.854、0.816、0.748,均P<0.001)、LVEF(r=0.674、0.634、0.650,均P<0.01)呈正相关,与MD呈负相关(r=-0.657、-0.672、-0.710,均P<0.01);GWI、GCW与E/e′呈负相关(r=-0.493、-0.539,均P<0.05)。结论CA患者左室整体及各水平(基底、中间、心尖)心肌做功减低。MWI、CW及WE呈"心尖保留"特点。超声心动图左室PSL定量评价心肌做功可为CA患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压力-应变环 心室功能,左 心肌做功 心脏淀粉样变性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检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患者左心室扭转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4例PIH患者(PIH组)和31名正常初产妇(对照组),采集基底水平左心室短轴清晰二维图像,运用QLab软件进行脱机分析,获得两组内膜旋转峰值、外膜旋转峰值、平面旋转峰值及平面扭转峰值,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IH组内膜旋转峰值、外膜旋转峰值、平面扭转、平面旋转峰值均显著增高(P均〈0.05)。结论超声二维STI技术可以评价PIH患者左心室旋转和扭转运动。

  • 标签: 高血压 妊娠性 心室功能 超声检查 斑点追踪技术 旋转 扭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心室电激动延迟程度(LVED)及右心室左心室起搏位点的距离(DRLV)在优化左心室起搏位点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应用左心室四极电极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心力衰竭患者,测量其左心室4个起搏位点的LVED及DRLV。按如下流程优化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1)避免膈神经刺激(PNS);(2)合适的起搏阈值;(3)避开心尖部起搏;(4)选择最大LVED;(5)选择最大DRLV。按流程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进行CRT,统计左心室四极电极置入的靶血管分布情况。记录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的双心室起搏百分比;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 min步行距离、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并统计CRT术后有应答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应答的患者比例。结果入选29例心力衰竭患者,男性19例(66%),年龄(61.7±7.6)岁。扩张型心肌病17例(59%),缺血性心脏病12例(41%)。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左心室四极电极至靶血管内,且4个起搏位点亦均在靶血管内,侧静脉15例(52%),前静脉2例(7%),后静脉11例(38%),心大静脉侧分支1例(3%)。术后6个月双心室起搏百分比均大于95%。以最大的LVED及最大的DRLV作为依据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的患者分别有19例(66%)和4例(14%)。最终29例患者中,有5例(17%)以D1作为起搏位点,5例(17%)以M2作为起搏位点,7例(24%)以M3作为起搏位点,12例(41%)以P4作为起搏位点。10例(34%)患者应用了传统双极电极具备的起搏位点(D1、M2),19例(66%)患者应用了左心室四极电极特异的起搏位点(M3、P4)。29例患者术前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 min步行距离、NYHA分级分别为(171±24)ms、(231±79)ml、(28±5)%、(74±11)mm、(294±103)m、(3.2±1.0)级;术后6个月分别为(130±12)ms、(158±73)ml、(36±10)%、(66±12)mm、(371±86)m、(1.9±0.5)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01)。CRT术后6个月应答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答率分别为97%(28例)、83%(24例)。结论左心室四极电极的4个LVED和DRLV可用来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且以最大LVED及DRLV作为依据选择起搏位点,CRT应答率较高。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左心室 电极 心脏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左心室重构和冠状动脉病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30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左心室肥厚(LVH),分为A、B两组,A组为老年非LVH组,有143例,B组为老年LVH组,有157例。比较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心脏超声结果。结果与非合并左室肥厚患者相比,合并左室肥厚的患者发生左室重构比例与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LVH患者发生左室重构率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

  • 标签: 高血压 左心室肥厚 左心室重构 冠状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高血压患者的心电图从而对其左心室高电压与左心室肥厚与血压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方法针对此次研究我院特地将2012年至2013年来我院进行就诊的共计80例患者组成的观察组且属于不同期段的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群组成的对照组所取得的心电图结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相关结论显示随着患者的血压逐步的升高,患者左心室肥厚的检出率也会十分明显的升高,其中左心室肥厚与左心室高血压在高血压组中共计所占比例31.22%,而正常对照组当中所占比例共计仅有9.56%,另一方面,左心室肥厚与左心室高血压在高血压组当中,其1、2、3个级别当中分别所占的概率为27.3%、9.0%、7.45%与3.42%、25.3%、24.1%。结论左心室肥厚与左心室高血压也可以作为一种监测患者高血压相关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除此之外,高血压患者还应该时常定期的进行心电图复查,这有助于一旦发现有高危病患,可以立即对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并有效的减少靶器官的诸多损害。

  • 标签: 高血压 心电图 左心室肥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