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碑学”、“”作为写作清代特圳是清代再期书法史的基本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处于混乱状态?碑学有“专指北碑”、“北碑加篆隶”、“北碑加唐碑”等三种基本含义。有“晋”、“晋唐行草小楷”、“主要(甚至专指赵董)”等三种基本含义。以这三对“碑学”“”概念为基础构筑的书史写作框架有严重的缺陷。首先是容易顾此失彼,尤其是对唐问题不好处理;其次,更重要的是忽略了清代后期以融铸为基夺取向的一翼,难以准确揭示历史发展的动向。初步设想,可以以沙孟海先生的框架为基础,去掉其“碑学”“”的帽子和单列的“颜字”,以篆隶、北碑、晋唐以来行草小楷为基本的三或四个分支,以融铸为另一个分支,构成基本的写作框架。这样不仅易于反映历史的发展趋势,而且对有关各分支的认识也将更明晰公正。

  • 标签: 碑学 帖学 北碑 行草 书法史 沙孟海
  • 简介:没有传统就意味着无可遗赠给未来的遗言。【1】——阿伦特让我们从《庄子》的一个故事开始切入讨论: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 标签: 帖学 《庄子》 阿伦特 读书 读者 圣人
  • 简介:沈尹默(1883年生于浙江吴兴),原名君默,号秋明等。他早年留学日本,1913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19年,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曾担任《新青年》杂志主编之一,倡导白话诗文,亦精善旧体诗。历任北京大学、中法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解放后深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器重,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其书法初从欧阳询入,继汉魏碑派书风,后又习唐楷和宋代书法,对褚遂良用功尤勤,再追晋人风骨终以“二王”为宗,他的书法作品用笔精到,清通圆润,劲健中蕴含秀逸之韵。著有《秋明室杂诗》、《书法论丛》、《沈尹默书法集》等多种。沈尹默对近现代的重要贡献在两个方面,一是书法教育,二是中兴。中国书法至清代碑学中兴,百余年间的书坛,一直是北碑的一统天下。特别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对北碑的倡导,打破了几千年来书法领域中一统天下的格局,对“二王”传统构成了强大的冲击,形成了近现代书坛碑派书法昌盛的主流态势。沈尹默生活的时代,正是北碑书法走向鼎盛的近现代,尤其是在上海,沈曾植、康有为、吴昌硕等书坛大家的崛起,构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碑派大本营。这...

  • 标签: 中兴帖 学沈尹默 帖学
  • 简介:康有为以适用于政治制度改革的变法思想比附书法的继承与创新、观照书法史,其结论自然会笼罩上一层浓厚的变法色彩;大坏与王羲之师法汉魏的诠释均是在碑眼看帖前提下的评价;对于晚清书法的时代描述虽然多用全称而显得并不太有科学精神.但是综合起来也不难得出晚清的大致轮廓。康氏之说虽然矛盾重重,前后照应不够,但是足以反映出其思维真实:他并没有完全从内心说服自己打倒.而是为了变法的需要,强为说词。

  • 标签: 康有为 帖学论 书法 清代晚期 《广艺舟双楫》
  • 简介:康有为扬碑抑的态度和“大坏”的观察结论虽然流露出强烈的主观性,并且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但同时也刺激了人们对碑、自身价值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思考和讨论。随着对书法风格和字体演变的深入认识,以及疑古思潮的影响,作为经典的《兰亭序》等也遭到了质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碑学的眼光来审视的结果。但传统并没有因此而断绝,在康有为之后,不仅存在着纯粹的创作,而且形成了碑帖相互渗透的创作和审美趋势。

  • 标签: 康有为 帖学 碑学 兰亭序
  • 简介:每一届国展的评选,都成为书坛瞩望和舆论关注评论的焦点与中心。它蕴含并反映出当代书法的创作理想、文化生态、当下境遇、走向及审美嬗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当代书法的裂变,创作共识破裂。当代书法如何走成为一个沉重又极富挑战性的问题。对于十一届国展作品,即便评委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较大乃至完全相反的评价。有的评委认为作品平庸、

  • 标签: 帖学 当代书法 创作理想 碑学 二王 行草书
  • 简介:编者按:胡问遂1951年师从沈尹默,为其入室弟子,书二十余年,擅书诸体,尤工真、行、草。胡问遂研习法帖,读、临帖,务求“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反复琢磨如何下笔、运笔、转折。其所临书送师过目,竟被误以为是“印刷复制品”。胡氏数十年坚持不懈,尤得力于北碑,并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其书法浑厚凝重,洒脱灵动,气韵高雅,意态从容,是海派书法艺术的典型代表人物。胡问遂理论与实践并重。他十分善于从中国书法的历史传统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把对中国书法史的学习探究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他甚至说对书法历史的探究绝对不亚于书法实践本身。他对中国书法风格的演变转换了如指掌,烂熟于胸,他的论文和专著,在书法理论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因此,他的书法创作才能“根深叶茂”、厚积薄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为此,我们特刊发胡问遂的《论入和出贴》一文和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 标签: 中国书法史 书法艺术 历史传统 理论与实践 融会贯通 代表人物
  • 简介:沈曾植(1850-1922)是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曾一度奉劝康有为“勿言政事,宜以金石陶谴”,而后康有为写成著名的碑学理论著作《广艺舟双楫》。虽然沈曾植在书法实践方面碑帖并举,甚至碑刻经典无所不临,而且成就斐然,但是他仍然未为碑学所囿。而成为碑学最早的反叛者之一,积极为派书法张目,为民国碑帖融合书风的发展甚至近现代派书法发展作了理论上的铺垫。

  • 标签: 沈曾植 反叛者 碑学 《广艺舟双楫》 帖学 清末民初
  • 简介:”在遵奉二王与魏晋风度的同时,却因为图像印刷技术落后而不得不采取刻与墨拓方式,其实已经在本质上异化了“”本身。它的结果是后人在看二王法帖时,对线条取墨拓式的平面化处理意识与理解角度。这给我们今天重新创造“新帖”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换言之,我们可以凭借当代印刷术极为发达的有利物质条件,对曾被长期误读的“旧”进行改造,并且以把握、理解古典法书线条为契机,重新构筑起一个“新帖”的当代书法创作新标杆,并以此来展现当代学者与创作家们所具有的深度思考与历史逻辑的理性力量。

  • 标签: 帖学史 误读 刻帖 新帖学
  • 简介:“读”,就是看帖和观,不过“读”也有其更深层的意思.读不但要逐字逐句看,还要领会全文的意义.所以,“读”要比“看”或“观”要求更高一些.虽然书法碑帖并不像文学书本一样,但是要一下子通过读来深入进去也并非易事.它是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提高而逐步深入的.一般来说,初始容易觉察到字体的粗细和结构特点,如同看见一个人先看到他的高矮胖瘦一样,这在临写过程中是比较容易发现的.通过读,在临习时就能深入到细微的用笔和提按变化中去了.

  • 标签: 帖读 读帖
  • 简介:碑学在清代中后期非常繁荣,几乎无人问津,此时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但碑学在行草上,特别是草书上非常衰败。进入民国以后,许多有识之士在努力振兴行草的同时也促进了的复苏,再加上印刷术的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完善、社会名流的宣传、碑学骨法用笔的借鉴以及自身规律的利用等原因,最终导致民国以后的复苏和繁荣。

  • 标签: 碑学 帖学 骨法用笔 帖学书风
  • 简介:“永嘉之乱”以后,新书风的中心由洛阳转移到了江南一带。王羲之的书名开始兴起并迅速传播,到了庾翼去世,东晋书坛便彻底由王羲之独领风骚。他作为东晋书风的标志,变革“古形”,拥有着“今体”书法的基本特征。

  • 标签: 书风 包容性 帖学 王羲之 书法
  • 简介:《渡海》,又称《致梦得秘校尺牍》《致梦得秘校》。元符三年(1100)五月,苏轼在昌化军接到北归之命,六月中旬离开儋州,拟于澄迈渡海北上。苏东坡到澄迈很想见一见义士赵梦得,但赵梦得游于大陆未归。梦得的儿子得知东坡先生即将离岛的消息后,到馆驿拜见先生,于是苏东坡给赵梦得留此信笺。

  • 标签: 消息 东坡 秘校 苏东坡 渡海 儋州
  • 简介:一我们坐在池塘边一株纤瘦的杨柳旁。太阳已经升起,几株高大的楝树,展开枝条,向上斜举着,刚好给我们遮阴,几只鸟儿孤独的鸣叫声回响在山间。池塘在宝山脚下。据说这宝山很有来历,早年山上建过寺庙,好像叫宝山寺,"文革"的时候拆了,这是我从姨父那里听来的。这山还真像她的名儿,到处是宝,更是我们童年的乐园。我们村子小,每户人家之间没有隔阂感,走得近,年纪相仿的孩子就自然经常在一起。

  • 标签: 鸣叫声 南瓜花 南瓜藤 小布袋 嫁个好人家 绿豆汤
  • 简介:大明湖畔过了小明湖,大明湖就到了。灯光下,招来诸多拍照的身影。闪光开启的一瞬,相机里被定格的表情迥异,唯独不变的是身后那块牌匾,一年四季用同一个面孔,迎来与送往。白天的湿热、烦躁、压抑、沉闷……在这里全然消失。树是有的,遮住了从城市的楼群里发出的橙黄色、银白色、淡蓝色、翡翠色……在树下走动,延伸出来的枝条,轻拂了一下身体,身上会投下一些光的碎片。能闻到花香,从什么地方追来的,没有细究,也不想细究。

  • 标签: 南帖 散文作品 中国散文 《老残游记》 雨打芭蕉 散文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