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海滨故人》是庐隐主观抒情的杰作。庐隐把自己的身世、前半生的经历通过“露沙”所表现,把自己的思想通过五位主人公来传达。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庐隐的影子,看到了青年的彷徨,看到了悲观苦闷的心境。但在这曲彷徨的悲歌里却蕴含着雄浑的力量,有着一颗澎湃的抗争之心。现从心理分析的视角结合文本和作者生平,浅析在主人公彷徨苦闷的心态背后所传达出的抗争之义。

  • 标签: 庐隐 《海滨故人》 心理 彷徨 反抗 抗争
  • 简介:生于农民起义频仍的动乱年代的王绩,既想在乱世之中完成他“学剑觅封侯”的雄心壮志,又因乱世之祸而忧心忡忡。再加上儒、释、道三家在他心灵的交织、碰撞,从而外化为王绩诗文中表现的苦闷精神与寂寞心境。王绩开始从酒中、山野田园之中、魏晋名士之中寻找精神的慰藉。他渴慕知音,但一切都归于虚妄。功与名,忧与乐,生与死都如眼前浮云,走向归隐。

  • 标签: 王绩 诗文 精神苦闷
  • 简介:一陈显决定给老同学石尚望写封信,但他不知道该如何落笔。很多年前,他俩是大学同学。如今,人家是市委书记,他呢,是一家报社新闻部主任。他觉着,这封信,不好开头。

  • 标签: 短篇小说 彷徨 市委书记 部主任 同学
  • 简介:仔细检视她最后十年的日记(1987-1996),即可发现晚年的她在"家"与"国"之间徘徊不定,进退维谷,陷入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孤独之中。在操心柴米油盐之余,她对台湾乃至大陆的时政运动和社会情势极为关注,甚至激扬文字,参与其中。苏雪林的日记属于真正的私人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考察五四一代去台知识分子国家认同和文化归属的私人化的真实样本。

  • 标签: 苏雪林 晚年日记 家国观念
  • 简介:鲁迅《题(彷徨)》一诗虽然短小,却非常著名,前两句“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通常被认为是对五四落潮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战场的历史描述,而后两句“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则常被读解为对鲁迅该时期寂寞彷徨心情的写照。本文从考证该诗的创作过程及得名由来入手,试图回到鲁迅写作此诗的1933年的文学现场,并从1930年代初的文化政治状况和鲁迅此时的创作心态出发来重新解释这首诗歌。本文试图说明,“平安”的“旧战场”可能更指当时北平文人的保守状况,而“寂寞”的“新文苑”则针对着上海的革命文艺在文化政治上的艰难开拓。本文希望回到严肃的历史考察和文本分析,以更耐心的方式面对待1930年代初的这一段具体而丰富的历史。

  • 标签: 《题(彷徨)》 鲁迅 30年代左翼 京派和海派
  • 简介:抗战时期,张恨水在重庆创作的《八十一梦》《魍魉世界》《傲霜花》三部社会讽刺小说,集中反映了战时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责任担当以及有关出路的矛盾选择.有着家室之累的男性知识分子在“生存”困难和“精神刺激”的双重折磨下彷徨不已,或固守岗位,或改作他行.通过小说的叙述,张恨水实际上阐释了其自身“坚守气节”与“安贫达命”的道德理想.而其对女性知识分子问题的论述,则笼罩在男性中心主义思想下,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其思想观念上的局限性.对于战时世界,他作了深刻的文化反思与人性自省,塑造出的一批知识分子群像也是其文化自省和道德反观的内在投射.作为通俗文学大家的张恨水,更加明确而努力地向新文学靠拢,接受新文学的主要创作态度和方法,贯穿着从人民大众根本利益出发的正义感和民族忧患意识,但在“靠拢”过程中又不自觉地表现出了内心的彷徨与徘徊.

  • 标签: 知识分子 张恨水 《八十一梦》 《魍魉世界》 《傲霜花》 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