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荧光成像技术在胰腺外科中的应用,其为胰腺疾病的术中治疗带来了新变化、新希望。以吲哚菁绿为探针的术中荧光成像在胰腺肿瘤显影、实时切缘判断、组织灌注、淋巴结显影、吻合口漏等方面的应用逐渐增多,为术中决策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就吲哚菁绿荧光成像在胰腺外科中的应用进展作一阐述。

  • 标签: 胰腺 吲哚菁绿 近红外荧光成像 术中荧光导航
  • 简介:摘要头颈部肿瘤的完全切除目前仍依赖于术中视诊、触诊和冰冻病理检查。在邻近重要结构的部位实现阴性切缘通常是有困难的,而头颈部肿瘤切缘阳性的患者术后复发风险高,预后差。近红外荧光分子成像(fluorescence molecular imaging,FMI)技术是一项新的技术,可实现肿瘤的术中可视化,帮助外科医生区分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推动手术领域向前发展。在这篇综述中,我们重点讨论FMI引导手术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的最新进展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吲哚菁绿(ICG)荧光成像技术近年来在腹腔镜肝切除中的应用,术中肝肿瘤切缘及肝段边界高度可视化成为可能。然而,尽管该技术在肝肿瘤手术领域中应用已渐趋成熟,其荧光成像质量相关的影响因素仍未完全明确。本文综述了现有肝切除ICG染色相关文献,分析总结了ICG给药方案、成像获取、患者肿瘤特性及术前肝功能指标等不同因素对术中ICG成像质量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肝肿瘤 吲哚菁绿 荧光成像
  • 简介:摘 要:从当前我国通信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其为工程测量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纳伏级微弱信号放大电路的设计可以实现对信号有效调理,并且降低噪声,其主要运用了多级放大电路的组态形式,并且利用仿真软件对系统噪声进行了分析,使得信噪比得到改善。基于此,本文也尝试对纳伏级微弱信号放大电路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

  • 标签: 纳伏级微弱信号 放大电路 设计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FPGA系统在微弱信号采集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该系统以 FPGA 为核心,以集成运算放大器OP37G,模拟开关 DG611DY 组成增益可调放大电路,具备了 ×0.5,×2,…,×100,×200 等 10 种放大倍率可编程控制的功能,以高精度模数转换芯片 AD7865 为采集芯片,实现了高精度微弱信号的采集。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在多种微弱信号环境下经增益电路放大后,各通道采样精度均能达到0.1%。系统可灵活应用于多种微弱信号采集环境,稳定可靠,已成功应用于某微弱信号测试场合。

  • 标签: FPGA 增益可调 微弱信号 采集系统
  • 简介:摘要:本文设计了强噪声环境下,微弱信号的检测方案,注重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对信号检测技术进行优化,以达到预期检测目标。在研究过程中,文章首先分析了微弱信号检测技术应用原理,其中包括同步积累原理、相关接收原理。其次论述强噪声环境下,微弱信号检测技术的具体分类,提出使用滤波器、A/D转换、MCU控制、升级数据采集软件、应用抗干扰技术、频域分析法等方案,最后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使得微弱信号检测理论得到丰富,提高了信号检测准确率。

  • 标签: 强噪声 微弱信号 检测技术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光学信号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ancer cell,OSCC)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首先,将OSCC细胞系(SCC9和HSC3)及正常上皮细胞株Leuk-1与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体外共培养6 h,验证近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区分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的能力。其次,将16只BALB/c雄性小鼠(5~6周龄,20~25g)分为两组,每组8只,将SCC9和HSC3细胞以1×106 个/ml浓度分别接种于小鼠背部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经尾静脉注射5 mg/kg ICG,配对t检验分析近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在OSCC与正常组织的差异。最后,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的10例OSCC患者,其中舌癌6例,颊癌4例,男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8.6岁(46~71岁),均在术前6~8 h经肘静脉注射ICG,剂量为0.75 mg/kg。术中测量OSCC患者的肿瘤、瘤周(肿瘤边界外2.0 cm)及正常舌或颊黏膜的近红外光学信号强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三个样本组的近红外荧光强度,Tukey事后多重比较检验分析三者之间的信号背景比(signal background ratio,SBR)。结果体外共培养实验显示,OSCC细胞株HSC3和SCC9的近红外荧光强度显著强于正常上皮细胞株Leuk-1(P<0.01)。体内结果显示,OSCC的近红外光学信号强度高于正常组织,SBR为8.67±0.35。临床研究显示,肿瘤组织的荧光强度[(408.23±101.51)AU]显著高于瘤周和正常组织[分别为(253.12±64.89)和(261.50±80.47)AU](P<0.05);肿瘤与瘤周组织、肿瘤与正常组织的近红外信号强度的SBR为1.61±0.53和1.56±0.48,而瘤周与正常组织的SBR为0.96±0.17。结论近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可区分OSCC和正常细胞。在OSCC根治术中,光学信号定量结合ICG近红外荧光分子成像技术辅助精确手术具有临床可行性。

  • 标签: 谱学,近红外线 光学信号 定量 口腔鳞状细胞癌 荧光分子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LP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利用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辅助完成的4例LPS患者资料,女性3例,男性1例,年龄分别为46、41、27、12岁。分析手术情况,术中通过吲哚菁绿荧光成像与普通白光对比确定保脾范围,切脾后荧光成像检测残脾断面并止血,观察荧光褪色情况。结果4例均完成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手术,吲哚菁绿使缺血线更加清晰。手术时间180.0~250.0 min,术中出血量40.0~200.0 ml,术后住院时间4.0~14.0 d。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脾囊肿1例,脾血管瘤2例,脾裂伤1例。术后随访2个月~2年均恢复良好。结论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LPS术中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提高LPS手术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脾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吲哚菁绿 荧光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完全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中使用吲哚菁绿荧光成像(FIGFI)对肠管血流灌注进行评估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的58例左半结肠癌患者的资料。男性39例,女性19例,年龄(57.0±10.1)岁(范围:28~75岁)。根据术中是否使用FIGFI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22例)。采用t检验、χ²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58例患者均完成完全腹腔镜手术。研究组1例患者因裁剪系膜后出现肠管血运欠佳(Sherwinter评分1分)而扩大切除范围直至肠管血运良好(Sherwinter评分≥3分),对照组1例发生术后吻合口漏(A级并发症)。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156.3±43.5)min比(180.4±41.3)min,t=-2.083,P=0.042],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除肠管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范围:18~37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缺血性肠炎及吻合口狭窄等远期术后并发症。结论FIGFI评估完全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吻合口及肠段血供安全可行,操作方便,有望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 标签: 结肠肿瘤 结肠切除术 荧光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故障发生率高,危害最严重的单相短路接地中的微弱信号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主要对DUFFING混沌振子法从理论到仿真,系统的进行了阐述,进而使得系统对微弱信号的检测,以及噪声的抵抗能力都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同时可以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实用性。

  • 标签: 电力系统故障 微弱信号 随机共振 混沌振子 差分振子
  • 简介:摘要:研制夜间清晰可见的荧光标示牌和双编牌,传统标示牌双编牌,虽可在日间起到指示和警示作用,但当夜幕降临,可见度将会大幅度降低,不仅会大大提高夜间走错间隔的风险,而且会让夜间巡视人员难以区分停电区域和带电区域,增加发生人身事故的概率,研制夜间可荧光的标识牌,不仅能大大提高夜间能见度,降低夜间巡视的风险,而且制作简单,价格低廉,实用性高。

  • 标签: 夜间荧光标示牌 夜间能见度 实用性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A)下眼底正常眼周边视网膜的荧光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常规UWFA检查的受试者95例190眼,其中男94眼,占49.47%,女96眼,占50.53%;轻微白内障72眼,占37.89%,中低度近视60眼,占31.58%,主观性视物困扰58眼,占30.53%。根据UWFA检查周围视网膜荧光特征是否涉及视网膜血管将其分为血管相关特征和非血管相关特征2类。根据年龄将受试者分为≤40岁组和>40岁组,比较2个组各种特征的差异。结果周边视网膜荧光非血管特征包括均匀高荧光158眼,高低荧光混杂边界82眼,椒盐状高荧光24眼,局部斑驳高荧光21眼,分别占83.16%、43.16%、12.63%和11.05%。周边视网膜荧光血管相关特征包括周边无血管区92眼,血管跨过锯齿缘66眼,微血管瘤60眼,晚期荧光素轻微渗漏56眼,微血管扩张30眼,分别占48.42%、34.74%、31.58%、29.47%和15.79%。>40岁组周边视网膜血管跨过锯齿缘眼数百分比为19.61%(20/102),明显低于≤40岁组的52.27%(46/88),微血管瘤及微血管扩张眼数百分比分别为43.10%(44/102)和19.61%(20/102),明显高于≤40岁组的18.23%(16/88)和11.36%(10/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235、10.451、9.259,均P<0.01)。结论UWFA揭示眼底正常眼周边部视网膜4个非血管荧光特征和5个血管荧光特征。年龄可能对周边视网膜血管跨过锯齿缘、微血管瘤及微血管扩张荧光特征产生影响。

  • 标签: 正常眼/诊断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诊断技术,眼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由于锌离子在人体细胞中广泛分布,在人体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异性检测和监测锌离子浓度具有重要意义。荧光探针因其设计简单、操作方便、灵敏度高、可用于细胞成像等优点,在锌离子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荧光锌探针一般根据光诱导电子转移、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聚集诱导发射和螯合增强荧光等机制构建。本文对近年来报道的荧光锌探针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 标签: 锌离子 识别机理 荧光探针
  • 简介:摘要黑素瘤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皮肤恶性肿瘤,具有快速生长和早期转移的特点,目前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黑素瘤在早期诊断、彻底切除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荧光探针在黑素瘤的诊断、手术切除、前哨淋巴结定位及切除等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具有化学稳定性好、不良反应少、特异性高、准确率高、可视化等优点,可为黑素瘤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分子探针 诊断 治疗 荧光探针
  • 简介:摘要:汞作为生物毒性较强的污染物之一,进入生物体之后很难被排出,容易对水质以及人体造成危害性影响。近些年来,为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地表水中汞元素的测定分析,工作人员主动利用原子荧光法实现对水中汞含量、形态的测定分析。针对于此,为快速准确测定水中汞,本文主要对原子荧光法测定水中汞的应用原理及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可以给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 标签: 原子荧光法 水中汞 测定 分析
  • 简介:摘 要:本文旨在综述小儿眼底荧光造影的护理配合研究进展。眼底荧光造影是一种临床眼科广泛应用的疾病诊断方法,能为眼底疾病提供可靠诊断依据,也有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预测预后等。但在检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同时儿童在检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配合等情况,因此需要予以护理干预,旨在提升儿童配合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眼底疾病 眼底荧光造影 护理配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合成孔径雷达依赖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且单机飞行时难以实现小角度前视成像;传统实波束成像雷达由于孔径大小与空间角分辨率的矛盾性,使用场景大大受限。超材料孔径成像作为一种“近似光学”体制的新型微波成像技术,可以用来弥补上述两种成像雷达的缺陷。本文利用超材料孔径成像系统实物进行二维成像仿真实验,验证了其成像机理。

  • 标签: 超材料孔径, 成像雷达
  • 简介:摘要病毒检测在病毒感染的预防、诊断、治疗及病毒性疫苗的质量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通过荧光信号实时检测目的基因扩增数量,是目前实验室最常用的的病毒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检测快速、污染小等优点。此文对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病毒核酸定量检测和病毒型别的鉴定三个方面的应用进行阐述。

  • 标签: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快速检测 核酸载量 基因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