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鼻导管吸氧导管插入深度对氧疗效果及病人舒适的影响.方法将胸外普胸手术病人5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常规组鼻导管插入长度为鼻尖至耳垂的2/3(8cm左右),实验组为导管插入3~4cm,观察SpO2、Bp、R、HR、口唇甲床颜色、病人舒适度及鼻导管堵塞情况.结果两组在生命体征、SpO2、口唇甲床颜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舒适度及鼻导管堵塞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单侧鼻导管吸氧插入深度以3~4cm较为适宜.

  • 标签: 鼻导管吸氧 插入深度 血气分析
  • 简介:肠梗阻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减压法)和手术治疗。传统的保守方法是依据肠狭窄、闭塞的程度,采取单纯禁食水或胃管留置并用。胃管留置只能引流出胃内容物,其减压效果有限。肠梗阻导管法是将导管(肠梗阻专用导管,见图1)经胃、十二指肠,越过Treitz韧带插入空肠,导管随着肠蠕动,并可以达到梗阻部位,

  • 标签: 肠梗阻 胃管留置 导管 肠蠕动 常见 肠狭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和标准心肺复苏心脏骤停病人人脑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心脏骤停病人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标准心肺复苏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心脏骤停病人的人脑复苏效果。结果接受心肺复苏术后,观察组患者的OPCⅠ级、自主循环恢复、24小时内存活率以及出院后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OPCⅠ级、自主循环恢复、24小时内存活率以及出院后存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对于心脏骤停病人的人脑复苏具有突出效果,不仅心脏复苏的成功率高且患者恢复时间短,值得今后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术 标准心肺复苏术 心脏骤停 人脑复苏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介入床旁漂浮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择70例在我院接受经皮介入床旁漂浮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参考数表法原则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为透视下起搏,观察组为非透视下起搏,对比分析两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心脏临时起搏成功率、心脏临时起搏所需时间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对照组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费透视下起搏和透视下起搏对比,无需X线引导,也无需特殊器械,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经皮介入床旁漂浮电极导管 心脏临时起搏术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极临时起搏导管在临时心脏起搏植入的临床应用效果,望研究结果为临床应用提供支撑。方法:本次病例的初始收治时间和结束收治时间分别为2018年6月和2020年10月,试验病例为临时心脏起搏植入患者,自我院选取病例共30例,采取随机化分组的方式,确保两组患者的人数、相关临床资料与数据一致,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病例数均为15例,电极导管起搏是两组唯一的变量,前一组为常规普通电极导管起搏,后一组为球囊漂浮双极起搏导管起搏,试验中统计记录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有患者行心肺复苏,实验组的次数是对照组的两倍(P<0.05),但实验组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出现了并发症发生情况,实验组中共出现1例、总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中共出现4例、总发生率为26.67%,参数明显不同(P<0.05);且实验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3.33%,对照组的手术成功率为80.00%,参数明显不同(P<0.05)。结论:在临时心脏起搏植入中采用双极临时起搏导管,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势,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临时心脏起搏植入术 双极临时起搏导管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TAVI)不同人工瓣膜围手术期新发传导阻滞及永久起搏器置入的发生率。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瓣膜中心行TAVI治疗的97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或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经股动脉途径Venus-A瓣膜组(52例)与经心尖途径J-Valve瓣膜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传导阻滞及永久起搏器置入的发生率。结果Venus-A瓣膜组与J-Valve瓣膜组比较,新发传导阻滞[48.1% (25/52)对53.3%(24/45),P=0.61]及永久起搏器置入[11.5% (6/52)对6.7%(3/45),P=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Valve瓣膜组中的主动脉瓣狭窄亚组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亚组比较,患者新发传导阻滞[43.8%(7/16)对58.6%(17/29),P=0.34]及永久起搏器置入[6.3%(1/16)对6.9%(2/29),P=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Venus-A瓣膜与J-Valve瓣膜行TAVI治疗的患者,围手术期传导阻滞及永久起搏器置入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 传导阻滞 永久起搏器
  • 简介:血小板减少特别是〈20×10^9/L的患者可引起自发性的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其病情危急随时需要救治,保持一条持久的静脉通道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我科室于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将经外周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应用于血小板减少病人,取得很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 标签: PICC 血小板
  • 简介:心脏导管室是对患者进行心脏疾病检查、诊断、治疗的重要场所,中患者随时可发生病情变化需立即抢救,所以做好一切药物应急准备是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导管室药品配置管理不合理常影响导管介人治疗的进程,降低抢救成功率。因此,合理规范化管理导管室药品是给予患者安全、有效、合理、及时用药的重要前提。

  • 标签: 药品规范化管理 导管室 心脏 抢救成功率 医疗安全 疾病检查
  • 简介:摘要血管迷走性晕厥是神经反射性晕厥中的一类,在各类晕厥中发病率最高,具有十分复杂的神经反射机制,而防止晕厥的再发的方式是限制该反射的各个环节。在各种治疗方法中,无论是口服药物治疗,亦或是健康教育、生活方式管理等,均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仅对心脏抑制型患者有效,且年轻患者接受程度低。随着导管消融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开始尝试消融自主神经节去迷走神经化,阻断迷走神经的信号传出,从而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本文对心脏自主神经节消融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 导管消融 心脏自主神经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极临时起搏导管在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中应用效果,望研究结果为临床应用提供支撑。方法:本次病例的初始收治时间和结束收治时间分别为2018年6月和2019年10月,试验病例为临时心脏起搏植入患者,自我院选取病例共40例,采取随机化分组的方式,确保两组患者的人数、相关临床资料与数据一致,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病例数均为20例,电极导管起搏是两组唯一的变量,前一组为常规普通电极导管起搏,后一组为球囊漂浮双极起搏导管起搏,试验中统计记录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高敏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治疗前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高敏肌钙蛋白明显较低(P<0.05),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差异不大(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均出现了并发症发生情况,实验组的出现情况较少,参数明显不同(P<0.05),且实验组的植入成功率也较高(P<0.05)。结论:在临时心脏起搏植入中应用双极临时起搏导管,具有快速有效,安全性高的优势,提高了植入成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临时心脏起搏植入术 双极临时起搏导管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选择尿毒症患者透析导管插入深度的预估方法以及最佳尺寸通径。方法评估了两种在胸部X光检查(CXR)上预估透析导管插入深度以及根据插入深度选择最佳导管尺寸的方法。方法一:58例患者在术前胸部X光检查上计算从预期的静脉头部(Cavoatrial结下方3.5 cm)到预定的皮肤穿刺点(右侧锁骨上方1.5 cm)的距离作为预估导管插入深度;方法二:54例患者通过将皮肤穿刺点与锁骨上缘之间的长度和锁骨上缘至预设静脉头部的长度相加得到预期导管插入深度。都采用术后胸部X光检查计算Cavoatrial结至动脉头部的距离。结果Cavoatrial结至动脉头部的距离分别为(12.106±7.96)、(11.33±3.19) mm。结论这两种方法均可很好地预测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导管插入深度并选择最佳尺寸通径。

  • 标签: 尿毒症 肾透析 导管,留置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研究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2月为研究时间范围,抽选样本为40例术后炎性肠梗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方案划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样本各20例。对照组患者为基础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为优质护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相关指标。结果:对比两组肛门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采用经鼻插入行肠梗阻导管治疗期间应用优质护理干预可缩短肛门排气排便恢复时间,提高治愈率及护理满意度,值得全面推广。

  • 标签: 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 炎性肠梗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方法。方法:从我院随机挑选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并分为常规组(n=30)和研究组(n=30),常规组采用基础护理,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腹痛腹胀消失时间、排气排粪恢复时间、日均减压引流量、气液平均消失时间、护理满意率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患者腹痛腹胀消失时间为(73.20±7.96)h、排气排粪恢复时间为(76.40±10.36)h、日均减压引流量为(725.60±136.40)ml、气液平均消失时间为(7.60±2.10)d,均要好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6.67%,常规组护理满意率为80.00%,常规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要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具有较高护理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急性小肠梗阻患者 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急性小肠梗阻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常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小肠发生扭转或闭塞,从而影响了肠内容物通过,并继发了一系列腹部症状。急性小肠梗阻治疗措施的关键原则的早期进行胃肠减压,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可以有效深入至梗阻肠管部位将阻塞的肠内容物吸出,从而减轻肠内压力,减少胃肠部水肿,有利于阻塞肠管恢复正常。本文对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上规范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流程提供参考。

  • 标签: 急性小肠梗阻 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 护理方法
  • 简介:

  • 标签: